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20: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傅想容
研究生(外文):Hsiang-JungFu
論文名稱:《金瓶梅》在中日的傳播及閱讀
論文名稱(外文):The Dissemination and Reception of Jin Ping Mei in China and Japan
指導教授:陳益源陳益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Yuan Che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金瓶梅文學傳播閱讀接受日本漢文學
外文關鍵詞:Jin Ping MeiLiterature CommunicationreceptionJapanese Chinese Litera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書中最具爭議的書,奇淫之辨的討論至今未曾終止。
作為文本生發地的中國,以及接受《金瓶梅》最早最盛的日本,兩國學術界對《金瓶梅》的研究相對其他三部奇書均來得晚。由文獻回顧中,可看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論文以「《金瓶梅》在中日的傳播及閱讀」為題,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背景及目的,並回顧學界相關研究成果,進而提出研究方法、進行步驟與研究範圍。
第二章論述《金瓶梅》在明代的鈔本及刻本傳播,其中包含刻本傳播的商業化。同時考察文人序跋及崇禎本《金瓶梅》的圖文評點。
第三章以清代的流傳及社會的閱讀聲音為論述重點。在禁毀政策下,《金瓶梅》在清代的傳播迥異於明代,不同的時空背景亦出現不同的流播方式。而隨著書籍及戲曲流通的普及,社會上也出現不同的閱讀聲音。
第四章聚焦於二十世紀的版本論爭及世情閱讀。其中包含學界對刪節本的評論、對詞話本、崇禎本的優劣論爭,以及研究者、畫家如何詮釋《金瓶梅》的世情色彩。
第五章旨在論述日本江戶時代至二戰後的譯介。江戶時代、大正時期及二戰後的日本,因著不同時空背景,對《金瓶梅》也有不同的解讀,因而交織出不同的傳播風貌。
第六章為結論,統整全文研究心得,並提出未能觸及的問題以作為日後研究的展望。
Jin Ping Mei, which ranks among 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Dynasty (of China), has been widely disputed over the last centurie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come off the press and reading experience in the history, and the scholars express a lot of views and interesting insights.
Key words:Jin Ping Mei、Literature Communication、reception 、Reading、Janpanese Chinese Litera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4
一、明清文本傳播研究……………………………………………………………..4
二、明清的評點研究………………………………………………………………..8
三、近代文本傳播研究…………………………………………………………....10
四、古典文學現代化………………………………………………………………11
五、日本的改編及譯介研究………………………………………………………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14

第二章 《金瓶梅》的問世及文人的閱讀…………………………………………..18
第一節 明代的鈔本傳播及刻本傳播………………………………………………18
一、鈔本傳播:名人效應下的獵「奇」…………………………………………18
二、刻本傳播:《金瓶梅》的商業化 ……………………………………………23
第二節 文人序跋的品讀觀點 ……………………………………………………..30
一、褒貶兩極的閱讀反應………………………………………………………....31
二、「窮極歡樂」的諷喻理解……………………………………………………..34
第三節 崇禎本《金瓶梅》的圖文評點 ………………………………………… .39
一、評點者的文人視角……………………………………………………………39
二、畫工筆下的「世情之醜」……………………………………………………44
第四節 小結………………………………………………………………………… 51

第三章 禁書的流傳及社會的閱讀聲音……………………………………………53
第一節 清代禁令桎梏下的《金瓶梅》傳播………………………………………53
一、官方禁毀始末及影響…………………………………………………………53
二、文本傳播的商業化……………………………………………………………58
第二節 張竹坡的評點模式…………………………………………………………62
一、評點動機及預設讀者…………………………………………………………62
二、化「菩薩學問」為「聖賢學問」……………………………………………67
三、點「群芳譜」為「寓言」………………………………………………… ...72
四、文龍對張竹坡的回應 ………………………………………………………..78
第三節 小結………………………………………………………………………....82

第四章 二十世紀的版本論爭及世情閱讀………………………………………..84
第一節 《金瓶梅》版本的流通……………………………………………………84
一、刪改本的竄起…………………………………………………………………..84
二、詞話本的面世及版本論爭……………………………………………………..88
第二節 《金瓶梅》的世情閱讀……………………………………………………93
一、文學史研究者的閱讀…………………………………………………………..94
二、小說研究者的閱讀……………………………………………………………..98
三、藝術家的創作的閱讀………………………………………………………….101
第三節 小結……………………………………………………………………….106

第五章 日本江戶時代至二戰後的譯介………………………………………….. 108
第一節 江戶時代的譯解及改編………………………………………………….108
一、《金瓶梅》的東渡及譯解…………………………………………………...108
二、曲亭馬琴《新編金瓶梅》的改編旨趣…………………………………….113
第二節 明治文人森鷗外的閱讀及其小說《雁》……………………………….120
第三節 明治、大正時期的節譯本……………………………………………….126
一、松村操:《原本譯解金瓶梅》……………………………………………...126
二、井上紅梅:《金瓶梅:支那的社會狀態》………………………………...129
三、夏金畏、山田正文:《全譯金瓶梅》……………………………………...137
第四節 二戰後的全譯本………………………………………………………….141
一、尾坂德司:《全譯金瓶梅》………………………………………………. .141
二、小野忍、千田九一:《金瓶梅》………………………………………….. 145
第五節 小結……………………………………………………………………….147

第六章 結論………………………………………………………………………150

參考書目……………………………………………………………………………152
一、中文專書…………………………………………………………………..152
二、外文譯本…………………………………………………………………..160
三、日文專書…………………………………………………………………..161
四、單篇論文…………………………………………………………………..163
五、專書論文…………………………………………………………………. 169
六、學位論文…………………………………………………………………. 170
七、網路資料…………………………………………………………………..171
一、中文專書

(一)《金瓶梅》及其續書、改編之作

〔明〕王元美著,浪漫主人標點:《古本金瓶梅》(上海:卿雲圖書公司,1926
年5月)
〔明〕笑笑生著:《真本金瓶梅》(高雄:大眾書局,1972年2月再版)
〔明〕笑笑生著,劉本棟校訂:《金瓶梅》(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9年12月)
〔明〕蘭陵笑笑生著:《金瓶梅》(台北:大方出版社,1976年5月)
〔明〕蘭陵笑笑生著,梅節校注:《金瓶梅詞話》(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11月)
〔明〕蘭陵笑笑生著,陶慕寧校注:《金瓶梅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8月)
〔明〕蘭陵笑笑生著,無名氏評點,齊煙、汝梅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9月)
〔清〕丁耀亢著,陸合、星月校點:《金瓶梅續書三種》(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8月)
〔清〕張竹坡評點,秦修容整理:《金瓶梅會評會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清〕張竹坡評點,劉輝、吳敢輯校:《會評會校金瓶梅》(香港:天地圖書有限
公司,2010年5月)
〔清〕張竹坡評點:《第一奇書》(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月,據康熙乙亥
年在茲堂本影印)

(二)古籍

〔漢〕枚乘撰、〔清〕丁晏輯:《枚叔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2002年3月,據清宣統三年丁氏鉛印漢魏六朝名家集本影
印)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
〔劉宋〕劉義慶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10月)
〔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著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
〔明〕何偉然選:《十六名家小品》(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據明崇禎六年陸雲龍刻本影印)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收入《歷代日記叢鈔》(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4月,據民國十二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刻本影印)
〔明〕李開先:《詞謔》,收入俞為民、孫蓉蓉編:《歷代曲話彙編》(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3月)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3月)
〔明〕周弘祖:《古今書刻》,收入嚴靈峯:《書目類編》(台北:成文書局,1978年7月,據光緒三十二年長沙葉氏觀古堂刊本影印)
〔明〕抱甕老人輯:《今古奇觀》,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本影印)
〔明〕施耐庵、羅貫中著,李泉、張永鑫校注:《水滸全傳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3月)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明〕袁中道:《遊居柿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3月)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9月)
〔明〕張岱:《陶庵夢憶》(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3月)
〔明〕張瀚:《松窗夢語》(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據清鈔本影印)
〔明〕馮夢龍編刊、魏同賢校點:《古今小說》(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9月)
〔明〕馮夢龍編刊、魏同賢校點:《醒世恆言》(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9月)
〔明〕馮夢龍編刊、魏同賢校點:《警世通言》(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9月)
〔明〕碧山臥樵:《幽怪詩譚》(台北:天一出版社,1990年)
〔明〕謝肇淛:《小草齋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台南:莊嚴文化公司,1979年6月,據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配鈔本影印)
〔明〕羅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丁耀亢著,李增坡主編,張清吉點校:《丁耀亢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3月)
〔清〕仁和琴川居士編:《皇清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10月)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7月)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3月)
〔清〕申涵光:《荊園小語》,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月,據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余蓮村輯:《得一錄》(台北:文海出版社,2003年6月)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據清嘉慶八年臥閑草堂刻本影印)
〔清〕宗能徵等纂修:《南陵小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據清光緒二十五年刊本影印)
〔清〕俞曲園:《茶香室叢鈔》,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3月)
〔清〕昭槤《嘯亭續錄》,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3月)
〔清〕素爾訥:《學政全書》(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8月,據清乾隆三十九年武英殿本影印)
〔清〕袁枚著,冒廣生批:《批本隨園詩話》(上海:中國圖書公司和記,1916年4月)
〔清〕崑岡等修、劉啟端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據清光緒石印本影印)
〔清〕張廷玉:《明史》,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鈍宦:《小三吾亭隨筆》,收入黃節等編:《景印國粹學報舊刊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9月)
〔清〕葉夢珠撰,來新夏點校:《閱世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
〔清〕嘉慶諭旨:《仁宗睿皇帝聖訓》,收入《大清十朝聖訓》(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4月)
〔清〕劉廷璣:《在園雜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據清康熙五十四年刻本影印)
〔清〕顧廣圻:《思適齋書跋四卷》(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據清道光己酉上海徐氏刻本影印)
〔日〕依田百川:《譚海》,收入王三慶等人主編:《日本漢文小說叢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10月)
陳曦鐘等輯校:《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

(三)《金瓶梅》研究論著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一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二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
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第四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編:《金瓶梅研究(第九輯)》(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3月)
中國金瓶梅研究會編:《金瓶梅研究(第十二輯)》(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16年1月)
孔繁華:《金瓶梅的女性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3月)
王平、程冠軍主編:《金瓶梅文化研究(第五輯)》(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5月)
王年双:《金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5年2月)
王汝梅:《金瓶梅探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9月)
王汝梅:《王汝梅解讀《金瓶梅》》(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5年1月)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朱星:《金瓶梅考證》(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何香久:《《金瓶梅》傳播史話——一部奇書在全世界的奇遇》(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12月)
吳敢:《張竹坡與《金瓶梅》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2月)
吳敢:《金瓶梅研究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年6月)
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語匯釋》(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2年3月)
李梁淑:《金瓶梅詮評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14年9月)
侯忠義、王汝梅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12月)
姚靈犀著,蔡登山編:《瓶外卮言——《金瓶梅》研究》(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3年9月)
胡文彬:《金瓶梅書錄》(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胡文彬、張慶善選編:《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年12月)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4月)
胡衍南:《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
孫遜主編:《金瓶梅鑑賞辭典》(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5年5月)
徐朔方編選:《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徐朔方:《論金瓶梅的成書及其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
格非:《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11月)
張國風:《《金瓶梅》描繪的世俗人間》(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12月)
梅節:《梅節閒筆硯——梅節金學文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2月)
盛源、北嬰選編:《名家解讀金瓶梅》(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許建平:《金學考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傅想容:《《金瓶梅詞話》之詩詞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14年9月)
曾鈺婷:《說圖——崇禎本《金瓶梅》繡像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14年9月)
黃霖:《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
黃霖:《金瓶梅考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
黃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10月)
劉輝:《金瓶梅論集》(台北:貫雅文化,1992年3月)
鄭淑梅:《後設現象:《金瓶梅》續書書寫研究》(台北:學生書局,2014年9月)
魏子雲:《金瓶梅探原》(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4月)
魏子雲:《金瓶梅的問世與演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1年8月)
魏子雲:《金瓶梅的審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6月)
魏子雲:《小說金瓶梅》(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2月)
魏子雲:《金瓶梅的幽隱探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年10月)
魏子雲:《金瓶梅散論》(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7月)
魏子雲:《金瓶梅餘穗》(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1月)

(四)小說研究論著

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7月)
王平主編:《明清小說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王先霈、周偉民:《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10月)
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台灣: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1月)
王明海、彭衛國:《古代小說書目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王重民:《美國國會圖書館中國善本書目》(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6月)
王清原、牟仁隆、韓錫鐸:《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4月)
石昌渝:《中國古代小說總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994年9月)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朱一玄:《古典小說版本資料選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
朱一玄等編:《西遊記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0年2月)
李志宏:《「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11年8月)
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漫稿》(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
李福清:《李福清論中國古典小說》(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年6月)
李夢生:《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4月)
李樹果:《日本讀本小說與明清小說》(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林辰:《古代小說與詩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林岡:《明清小說評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月)
胡萬川:《平妖傳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1月)
茅盾等著,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
徐君慧:《中國小說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年6月)
馬幼垣:《水滸二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11月)
馬興國:《中國古典小說與日本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
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書局,1986年6月)
張世君:《明清小說評點敘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張廷興:《中國古代豔情小說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1月)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年1月)
陳平原:《看圖說書:小說繡像閱讀札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12月)
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香港:學峰文化公司,1997年12月)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9月)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6月)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9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3月)
趙興勤:《理學思潮與世情小說》(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6月)
歐陽健:《古代小說版本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歐陽健:《古代小說禁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蔣瑞藻:《小說考證》,收入張高評主編:《民國時期文學研究叢書》(台北:文听閣圖書公司,2011年12月)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9月)
戴不凡:《小說見聞錄》(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4月)
譚帆:《古代小說評點簡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上海:光明書局,1935年8月)

(五)其他研究論著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書原因之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2月)
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年6月)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9月)
王彬主編:《清代禁書總述》(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1月)
王曉平:《日本中國學述聞》(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
台灣開明書店:《中國文學史大綱》(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7年12月)
安平秋、章培恒主編:《中國禁書大觀》(上海:上海文華出版社,1990年3月)
羊達之:《中國文學史提要》(台北:正中書局,1937年5月)
吳承學、李光摩編:《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吳哲夫:《清代禁燬書目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8月)
李祖德、劉精誠:《中國貨幣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韓〕李圭景編:《五洲衍文長箋散稿》(首爾:明文堂,1982年6月)
李增坡主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科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6月)
沈善洪編:《韓國研究中文文獻目錄》(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林侑蒔主編:《中國戲曲研究資料(第一輯)》(臺北:天一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林景淵:《武士道與日本傳統精神》(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7月)
林慶元、楊齊福:《「大東亞共榮圈」源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11月)
邱江寧:《明清江南消費文化與文體演變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9月)
金啟華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
阿英:《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胡雲翼:《中國文學史》(台北:第一文化社,1968年7月)
胡曉真主編:《世變與維新》(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6月)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5月)
孫琴安:《中國評點文學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
徐小蠻、王福康:《中國古代插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徐朔方、孫秋克:《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馬祖毅、任榮珍:《漢籍外譯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馬積高等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5月)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1月)
張伯偉編:《朝鮮時代書目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張長弓:《中國文學史新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54年5月)
張炯等主編:《中華文學通史》(北京:華藝出版社,1997年9月)
張炯等主編:《中國文學通史》(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12月)
張國標編:《徽派版畫藝術》(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96年)
張紹勛:《中國印刷史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8月)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12月)
戚世隽、董上德編:《明清文學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1月)
郭英德、過常寶:《中國古代文學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
傅璇琮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游國恩等編:《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年3月)
華仲麐:《中國文學史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5年12月)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黃冕堂:《中國歷代物價問題考述》(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1月)
黃瓊慧:《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亢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12月)。
葉渭渠:《日本文化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葉渭渠:《日本文學思潮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3月)
葉樹聲、余敏輝:《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9月)
裴斐:《中國古代文學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
趙元信、何錫蓉:《中國歷代女性悲劇大觀》(台北:旺文社股份公司,1995年9月)
趙景雲、何賢鋒:《中國明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雒啟坤、王德明主編:《中國歷代禁書》(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年2月)
劉崇稜:《日本文學概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8月)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劉靖之主編:《翻譯論集》(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89年10月)
鄭爾康編:《鄭振鐸藝術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9月)
鄧之誠:《骨董瑣記‧續記‧三記》(台北:大立出版社,1985年5月)
蕭芬琪:《王一亭》(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錢念孫:《中國文學史演義(元明清篇)》(台北:正中書局,2009年4月)
錢婉約:《內藤湖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
戴季陶:《日本論——在「反日」與「哈日」之間的經典論述》(香港:香港中和出版公司,2012年10月)
羅仲輝:《印刷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7月)
羅新璋:《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5月)
譚文熙:《中國物價史》(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譚正璧:《中國文學史》(台北:華正書局,1974年10月)
嚴紹璽、王曉平:《中國文學在日本》(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10月)
嚴紹璽:《日本中國學史(第一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
譯海編輯部編:《審判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8月)
顧靜:《日本禁書百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7月)

(六)畫集

曹涵美:《金瓶梅畫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1月)
聶秀公:《金瓶梅‧俏潘娘簾下勾情》(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9年1月)
聶秀公:《金瓶梅‧憨武大捉姦受傷》(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聶秀公:《金瓶梅‧西門慶偷娶潘金蓮》(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

二、外文譯本

〔日〕大庭修著,戚印平等人譯:《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日〕信夫清三郎著,于時化譯:《甲午日本外交內幕》(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4年6月)
〔日〕森鷗外著,李永熾譯:《雁‧山椒大夫》(台北:久大文化公司,1992年8月)
〔日〕鹽谷溫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概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局,1970年12月)
〔法〕羅蘭‧巴特著,溫晉儀譯:《批評與真實》(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8年2月)
〔荷〕高羅佩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
〔荷〕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美〕Ian Watt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7月)
〔美〕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6月)
〔美〕浦安迪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9月)
〔美〕潘乃德著,黃道琳譯:《菊花與劍》(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9月)
〔美〕韓南著,王秋桂等譯:《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三、日文專書
(一)文本

〔日〕小野忍、千田九一譯:《金瓶梅》(東京:岩波書店,1973年6月-1974年12月)
〔日〕森林太郎:《鷗外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71年11月-1975年6月)
〔日〕森鷗外:《雁》(東京:新潮社,1985年11月)
〔日〕柴田光彥等編:《馬琴書翰集成》(東京:八木書店,2002年9月-2004年3月)
〔日〕曲亭馬琴著,清水市次郎譯:《新編金瓶梅》(東京:清水市次郎,1884年8月)
〔日〕夏金畏、山田正文譯:《全譯金瓶梅》(東京:光林堂書店、文正堂書店,1925年11月)
〔日〕尾坂德司譯:《全譯金瓶梅》(東京:東西出版社,1948年9月-1949年3月)
〔日〕岡南閑喬:《金瓶梅譯文》,收入〔日〕波多野太郎編:《中國文學語學資料集成(第一篇)》(東京:不二出版,1988年4月)
〔明〕羅本著,〔日〕本城維芳譯:《平妖傳》(京都:田中庄兵衛,1802年)
〔明〕蘭陵笑笑生著,〔日〕井上紅梅譯:《金瓶梅:支那の社会状態》(上海:日本堂書店,1923年3月)
〔明〕蘭陵笑笑生著,〔日〕春風居士譯:《原本譯解金瓶梅》(東京:望月城,1882年10月)

(二)研究論著

崔香蘭:《馬琴読本と中国古代小說》(廣島:溪水社,2005年1月)
〔日〕安川寿之輔:《福沢諭吉のアジア認識:日本近代史像をとらえ返す》(東京:高文研,2000年12月)
〔日〕久松僭一等編:《增補新版日本文學史》(東京:至文堂,1981年)
〔日〕三普叶:《明治の漢學》(東京:汲古書院,1998年5月)
〔日〕山田奨治等編:《江南文化と日本》(京都:国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3月)。
〔日〕市古尚三:《清代貨幣史考》(東京:鳳書房,2004年3月)
〔日〕信夫清三郎:《增補日清戦爭:その政治的‧外交的観察》(東京:南窓社,1970年12月)
〔日〕新熊清:《翻訳文學のあゆみ》(京都:世界思想社,2008年10月)
〔日〕新聞集成明治編年史編纂會:《新聞集成明治編年史》(東京:林泉社,1936年6月-1940年6月)
〔日〕杉田聡編:《福沢諭吉朝鮮‧中国‧台湾論集:「国権拡張」「脫亜」の果て》(東京:明石書店,2010年10月)
〔日〕西原大輔:《古崎潤一郎とオリエンタリズム——大正日本の中国幻想》(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3年7月)
〔日〕前田愛:《近代読者の成立》(東京:岩波書店,2001年2月)
〔日〕大庭脩:《江戶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吹田: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1967年)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年5月)
〔日〕瀧本和成:《森鷗外:現代小說の世界》(大阪:和泉書院,1995年10月)
〔日〕竹盛天雄:《鴎外その紋様》(東京:小沢書店,1984年7月)
〔日〕長澤規矩也:《長澤規矩也著作集(第五卷シナ戲曲小說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5年2月)
〔日〕読本研究會編:《読本研究新集(第四集)》(東京:翰林書房,2003年6月)
〔日〕日外アソシェッ株式会社編:《20世紀日本人名事典》(東京:日外アソ
シェツ,2004年7月)
〔日〕平川祐弘等編:《鷗外の人と周辺》(東京:新曜社,1997年5月)
〔日〕平川祐夫等編:《鷗外の作品》(東京:新曜社,997年5月)
〔日〕麻生磯次:《滝沢馬琴》(東京:吉川弘文館,1959年12月)
〔日〕洒落本大成編輯委員會編:《洒落本大成(第一卷)》(東京:中央公論社,1978年9月)
〔日〕今田洋三:《江戶の禁書》(東京:吉川弘文館,2007年8月)
〔日〕德田武:《日本近世小說と中国小說》(東京:青裳堂書店,1987年5月)
〔日〕中村幸彥:《中村幸彥著述集》(東京:中央公論社,1982年11月-1984年3月)
〔日〕叢の会編:《草双紙事典》(東京:東京堂出版,2006年10月)
〔日〕澤田瑞穂編:《增修金瓶梅研究資料要覽》(東京:早稲田大学中国文学会,1981年10月)
〔日〕澤田瑞穂編:《宋明清小說叢考》(東京:研文出版,1982年2月)
〔日〕三好行雄:《三好行雄著作集(第二卷)》(東京:筑摩書房,1993年4月)
〔日〕辻由美:《翻訳史のプロムナード》(東京:みすず書房,1993年5月)
〔日〕小野武雄編:《江戸物価事典》(東京:展望社,1991年7月)
〔日〕川戶道昭、榊原貴教:《図説翻訳文学総合事典》(東京:大空社,2009年11月)
〔日〕日本近代文學館編:《日本近代文学大事典》(東京:講談社,1978年11月-1979年3月)


四、單篇論文
(一)中文期刊

丁淑梅:〈丁日昌設局禁書禁戲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43-149。
〔日〕大木康:〈從出版文化的進路談明清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75-178。
〔日〕川島優子:〈江戶時代《金瓶梅》傳播考略〉,《文學新鑰》第18期(2013年12月),頁1-20。
勾豔軍:〈曲亭馬琴讀本序跋與李漁戲曲小說論〉,《日本學論壇》(2006年第2期),頁32-38。
文革紅:〈張竹坡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康熙乙亥本」刊刻地點考〉,《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第40期(2005年第4期),頁88-90。
文革紅:〈從商業化的角度看清初通俗小說的傳播渠道〉,《黑河學刊》第11期(2005年1月),頁101-104。
方謙光:〈百家講壇為何不講《金瓶梅》〉,《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77期(2008年2月),頁68-73。
王三慶:〈從市場經濟看明代小說的幾個問題〉,《古典文學》第50集(2000年9月),頁277-303。
王平:〈《金瓶梅》的早期傳播及其成書時間與作者問題〉,《東岳論叢》第25卷第3期(2004年5月),頁78-83。
王汝梅:〈《幽怪詩譚‧小引》解讀〉,《河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頁38-40。
王汝梅:〈「李漁評改《金瓶梅》」考辨——兼談崇禎本系統的某些版本特徵〉,《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第5期),頁83-88。
王汝梅:〈脂硯齋之前的《金瓶梅》批評〉,《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5年第5期),頁28-33。
王汎森:〈「人間腹笥多藏草,隔代安知悔立言」——丁野鶴與《續金瓶梅》〉,《中國文化》第12期(1995年),頁220-223。
王猛、趙興勤:〈明代豔情小說序跋探微〉,《明清小說研究》(2012年第1期),頁4-15。
王穎:〈乾隆時期小說禁毀的特點〉,《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第31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33-36。
王穎:〈晚清的民間宗教與小說禁毀政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203期(2014年9月),頁98-102。
王璦玲:〈離亂與歸屬——清初文人劇作家之意識變遷與跨界想像〉,《文與哲》第14期(2009年6月),159-223。
王麗娜:〈《金瓶梅》在國外〉,《古典文學知識》(2002年第5期),頁90-95。
王麗娜:〈《金瓶梅》國外研究論著輯錄〉,《河北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頁80-89。
丘東江:〈文字獄‧禁書‧《四庫禁燬書叢刊》〉,《圖書與資訊學刊》第26期(1998年8月),頁28-35。
〔日〕田中智行:〈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的態度:對金聖歎的繼承與演變〉,《文學新鑰》第19期(2014年6月),頁33-60。
石昌渝:〈清代小說禁毀述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1期(2010年1月),頁65-75。
安雙成:〈順康年間《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受審案〉,《歷史檔案》第2期(2000年),頁29-32
朱眉叔:〈論《續金瓶梅》及其刪改本《隔簾花影》和《金屋夢》〉,《明清小說論叢》第一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4年5月),頁250-279。
吳振漢:〈明代奴僕之生活概況——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史原》第12期(1982年11月),頁27-64。
吳敢:〈《金瓶梅》評點綜論〉,《明清小說研究》(2013年第3期),頁4-17。
宋真榮:〈論韓國梨花女子大學所藏的《皋鶴堂第一奇書金瓶梅》〉,《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10年9月),頁45-52。
宋莉華:〈明清時期說部書價述略〉,《復旦學報》(2002年第3期),頁131-140。
李承機:〈殖民地台灣〈民眾〉的發現——「民眾論」的歷史社會學考察〉,《東海歷史研究集刊》第1期(2013年9月),頁81-118。
李金泉:〈苹華堂刊《皐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版本考〉,《書目季刊》第45卷第4期(2012年3月),頁125-136。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1996年6月),頁101-118。
周鈞韜:〈《續金瓶梅》的思想藝術〉,收入中國金瓶梅學會編:《金瓶梅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林淑丹:〈傳奇不傳奇?:論森鷗外的歷史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67-85
林景淵:〈軍醫作家森鷗外(3)軍醫作家森鷗外〉,《明道文藝》第373期(2007年4月),頁61-71。
侯忠義:〈《金瓶梅》崇禎本評語中的「世情畫卷」——「評語」研究之二〉,《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第14卷第3期(2013年7月),頁341-345。
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3期(2004年9月),頁223-248。
胡衍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5期(2003年6月),頁1-26。
胡衍南:〈兩部《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對照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7年3月),頁115-144。
胡萬川:〈傳統小說的版畫插圖〉,《中外文學》第16卷第12期(1988年5月),頁28-50。
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閱讀《金瓶梅》〉,《中外文學》第23卷第10期(1995年3月),頁84-101。
原虹:〈小小乾坤——漫談連環畫〉,《雄獅美術》第190期(1986年12月),頁48-52。
孫文杰:〈清代圖書流通傳播渠道論略〉,《圖書與情報》(2012年第6期),頁130-136。
孫文杰:〈清刻本圖書的價格與分析〉,《出版科學》第21卷(2013年第4期),頁100-105。
孫言誠:〈論《續金瓶梅》的思想內容及其認識價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1991年),頁51-55。
徐朔方:〈《金瓶梅》的寫定者是李開先〉,《杭州大學學報》第1期(1980年3月),頁78-85。
徐朔方:〈評《金瓶梅》的問世與演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版學報》(1985年第5期),頁23-27。
時寶吉:〈《續金瓶梅》所表現的愛國主義精華〉,《殷都學刊》第2期(1991年),頁42-46。
〔日〕荒木猛著,任世雍譯:〈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內閣文庫藏本)出版書肆之研探〉,《中外文學》第13卷第2期,1974年7月,頁106-113。
馬幼垣:〈研究《金瓶梅》的一條新資料〉,《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1期(1979年8月),頁151-156。
馬幼垣:〈論《金瓶梅》謝跋書〉,《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2期(1980年6月),頁215-219。
馬孟晶:〈《隋煬帝豔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頁7-56。
高桂惠:〈情慾變色——試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頁163-184。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新史學》(2009年3月),頁181-215。
崔溶澈:〈中國禁毀小說在韓國〉,《東方叢刊》第25輯(1998年第3輯),頁44-60。
張家英:〈由《金瓶梅詞話》回前詩看其作者〉,《學習與探索》(1991年第3期),頁51-53。
張國風:〈《金瓶梅》和《續金瓶梅》〉,《文史知識》(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頁63-70。
張清發:〈從產銷看明代書坊對通俗小說的經營策略——以商品型態為主要觀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1期(2012年1月),頁79-114。
張進德:〈明清人解讀《金瓶梅》〉,《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頁172-186。
張義宏:〈日本《金瓶梅》譯介述評〉,《文學與文化研究》(2012年第4期),頁117-121。
張義宏:〈日本《金瓶梅》譯介述評〉,《日本研究》(2012年第4期),頁117-121。
梅節:〈《金瓶梅詞話》的版本與文本〉,《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1期),頁50。
許志浩:〈漫畫家曹涵美及其《金瓶梅》插圖〉,《世紀》(2003年第3期),頁46-47。
陳大康:〈論晚清小說的書價〉,《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4期(2005年7月),頁31-41。
陳伯衡:〈《金瓶梅》論源〉,《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1995年7月),頁207-234。
陳英德:〈海外看大陸藝術:一種「最厲害、最普遍的民眾教育工具」——連環畫〉,《藝術家》,第123期(1985年8月),頁193-211。
陳益源:〈丁日昌的刻書與禁書〉,《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第2期),頁204-217。
陳翠英:〈閱讀與批評:文龍評《金瓶梅》〉,《臺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12月),頁283-320。
傅想容:〈明人品讀《金瓶梅》的文人視角——以序跋及崇禎本評點為考察對象〉,《漢學研究集刊》第22期(2010年6月),頁47-74。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第12卷第3期(1991年8月),頁73-101。
程國賦、蔡亞平:〈論明清小說讀者與通俗小說傳播的關係——以識語、凡例作為考察中心〉,《南開學報》(2010年第1期),頁90-96。
賀根民:〈《金瓶梅》批評非「淫書說」譾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第32卷第1期(2011年1月),頁44-47。
黃霖、大冢秀高、鈴木陽一:〈中國與日本:《金瓶梅》研究三人談〉,《文藝研究》(2006年第6期),頁86-99。
黃霖:〈《金瓶梅》「初刊」辨偽略記——從「大安本」說起〉,《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2期(2013年4月),頁218-221。
黃霖:〈《金瓶梅》成書問題三考〉,《復旦學報》第4期(1985年),頁47-59。
黃霖:〈《金瓶梅》詞話本與崇禎本刊印的幾個問題〉,《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9。
黃霖:〈《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評點初探〉,《成都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頁67-72。
黃霖:〈再論《金瓶梅》崇禎本系統各本之間的關係〉,《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01年9月),頁39-46。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第5期(2001年12月),頁115-157。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與明清小說評點〉,《學術年刊》(1982年11期),頁65-70。
葉雅玲:〈《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評點研究〉,《嶺東學報》第7期(1996年2月),頁201-221。
趙興勤、趙韡:〈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輯補〉,《晉陽學刊》(2010年第1期),頁123-125。
齊魯青:〈明代《金瓶梅》批評論〉,《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頁94-頁102。
劉孔伏、潘良熾:《屠本畯所記《金瓶梅》事辨析》,《許昌師專學報》第12卷第1期(1993年),頁85-88。
劉洪強:〈《玉嬌李》與《續金瓶梅》關係考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10年4月第5期),頁59-65。
劉洪強:〈《續金瓶梅》成書年代新考〉,《東岳論叢》第29卷第3期(2008年5月第5期),頁105-109。
劉家駒:〈清高宗纂輯四庫全書與禁燬(上)〉,《大陸雜誌》第75卷第2期(1987年8月),頁5-21。
劉家駒:〈清高宗纂輯四庫全書與禁燬(下)〉,《大陸雜誌》第75卷第3期(1987年9月),頁6-18。
劉淑娟:〈略論明代小說批評理論〉,《吳鳳學報》第14期(2006年10月),頁251-272。
劉達臨:〈春宮畫中國古代性文化園地的一朵奇葩〉,《歷史月刊》第128期(1998年9月),頁43-49。
劉輝:〈談文龍對《金瓶梅》的批評〉,《文獻》(1985年第4期),頁54-66。
歐陽健:〈《續金瓶梅》的成書年代〉,《齊魯學刊》第182期(2004年第5期),頁119-123。
潘建國:〈明清時期通俗小說的讀者與傳播方式〉,《復旦學報》(2001年第1期),頁118-130。
蔡亞平、程國賦:〈論明清時期讀者與通俗小說評點的關係〉,《南京師大學報》(2013年第2期),頁131-138。
蔡國梁:〈明人清人今人評《金瓶梅》〉,《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4期),頁306-313。
蔡靖芳:〈張竹坡小說接受論的主體間性〉,《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頁124-127。
鄭培凱:〈酒色財氣與金瓶梅詞話的開頭——兼評金瓶梅研究的「索隱派」〉,《中外文學》第20卷第4期(1983年9月),頁42-69。
魯歌、馬征:〈中日所藏《金瓶梅詞話》應是同一刻本〉,《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第3期),頁114-118。
冀振武:〈《金瓶梅》在日本〉,《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第3期),頁141-142。
儲有明、潘曉嵐:〈觀古今於須臾——聶秀公歷史題材人物畫藝術探魅〉,《檢察風雲,2010年8月》,頁76-77。
韓南著、丁貞婉譯:〈《金瓶梅》的版本及其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4卷第2期(1975年12月),頁193-228。
魏子雲:〈《金瓶梅》的新史料探索〉,《古典文學》第6集(1984年12月),頁375-384。
魏子雲:〈《金瓶梅》編年說〉,《中外文學》第8卷第11期(1980年4月),頁42-55。
魏子雲:〈屠本畯〈觴政〉跋的史實啟示〉,《復旦學報》(1992年第2期),頁95-101。
魏子雲:〈從《金瓶梅》序跋探全書原貌(上)〉,《書和人》第494期(1984年6月),頁1-2。
魏子雲:〈論明代的《金瓶梅》史料〉,《中外文學》第6卷第6期(1977年11月),頁18-41。
魏子雲:〈論謝肇淛〈金瓶梅跋〉〉,《中外文學》第8卷第7期(1979年12月),頁20-27。
魏子雲:《因果、宿命、改寫問題——《金瓶梅》原貌探索》,《中外文學》第13卷第9期(1985年2月),頁58-76。
羅德榮:〈《續金瓶梅》主旨索解〉,《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7年),頁165-174。
羅德榮:〈別一種審美意趣的追求——《續金瓶梅》審美價值探究〉,《南開學報》(1997年第6期),頁36-42。
譚帆:〈小說評點的萌興——明萬曆年間小說評點述略〉,《文藝理論研究》(1996年第6期),頁87-94。
顧國瑞:〈屠本畯和《金瓶梅》〉,《北京大學學報》第4期(1985年),頁20-26。

(二)外譯期刊

〔日〕小野忍撰、黃得時譯:〈《金瓶梅》之日譯與歐譯〉,《中外文學》第4卷第8期(1976年1月),頁94-100。
〔日〕伊藤漱平著,謝碧霞譯:〈《嬌紅記》成書經緯:其變遷及流傳過程〉,《中外文學》第13卷第20期(1985年5月),頁90-111。
〔法〕André Lévy著,周昭明譯:〈《金瓶梅》初刻本年代商榷〉,《中外文學》第8卷第11期(1980年4月),頁122-131。

(三)日文期刊

阮毅:〈森鷗外と『金瓶梅』〉,《日本語日本文学》第24期(2014年3月),頁29-43。
林淑丹:〈森鷗外『雁』と『金瓶梅』—物語の交錯—〉,《鷗外》第69号(2001年7月),頁118-129。
熊慧蘇:〈『新編金瓶梅』の武松物語——中国文学の継承と変容〉,《二松:大學院紀要》第21期(2007年),頁61-88。
樊可人:〈遠山荷塘年譜稿〉,《內海文化研究紀要》第43期(2015年),頁13-29。
〔日〕小林真利奈:〈蔦屋重三郎と寬政の出版統制〉,《寧楽史苑》第58号,頁1-18。
〔日〕川島優子:〈江戶時代における『金瓶梅』の受容(1)-辞書、随筆、洒落本を中心として-〉,《龍谷紀要》第32卷(2010年第1号),頁1-20。
〔日〕川島優子:〈江戶時代における『金瓶梅』の受容(2)-曲亭馬琴の記述を中心として-〉,《龍谷紀要》第32卷(2011年第2号),頁1-20。
〔日〕川島優子:〈江戶時代における白話小說の読まれ方-鹿児島大学付属図書館玉里文庫蔵『金瓶梅』を中心として-〉,《中国中世文学研究》第56卷(2009年9月),頁59-79。
〔日〕井上泰山:〈高階正巽訳『金瓶梅』覚書〉,《中囯俗文学研究》第11號(1993年12月),頁72-81。
〔日〕井上泰山:〈江戶期における中國白話小說の解讀-高階正巽『金瓶梅』をめぐって〉,《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所報》第58号(1994年6月),頁7。
〔日〕神田正行:〈毒婦阿蓮の造形——『新編金瓶梅』の勧善懲悪〉,《芸文研究》第91号(2006年12月),頁200-221。
〔日〕神田正行:〈『新編金瓶梅』と『隔簾花影』〉,《近世文藝》第82号(2005年7月),頁17-31。
〔日〕川島優子:〈江戶時代の《金瓶梅》〉,《日本庶民文芸と中国》第105号(2007年12月),頁19-29
〔日〕川島優子:〈『金瓶梅』研究史—成立問題を中心として〉,《中國学研究論集》第6号(2000年10月),頁93-124。
〔日〕神田正行:〈『新編金瓶梅』の翻案手法—吳服母子の受難と中国小說〉,《江戶文学》第35号(2006年11月),頁99-112。
〔日〕桑山竜平:〈馬琴の金瓶梅のことなど〉,《中文研究》第7卷(1967年1月),頁18-24。
〔日〕田中智行:〈『新編金瓶梅』の感情観—感情を動かすものへ認識とその表現—〉,《日本中國學會報》第57集(2005年10月),頁90-102。
〔日〕中村久四郎:〈近世支那の日本文化に及ぼしたる勢力影響(第三回)〉,《史學雜誌》第25編第4号(1914年12月),頁448-481。
〔日〕篠原義彥:〈森鷗外『雁』的世界〉,《高知大學學術研究報告人文科學編》第36期(1987年12月),頁1-14。
〔日〕勝山稔:〈大正時代上海における「支那風俗研究会」について——井上紅梅による白話小說翻訳作業の前史として——〉,《国際文化研究科論叢》第21号(2013年),頁17-30。
〔日〕清田文武:〈鷗外と中国古典、東洋思想〉,《国文學:解釈と教材の研究》第43卷第1号(1998年1月),頁48-49。


五、專書論文

〔日〕大木康:〈鈔本在明清兩代〉,收入東華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台北:洪葉文化公司,2004年7月),頁467-480。
毛文芳:〈於俗世中雅賞——晚明《唐詩畫譜》圖象營構之審美品味〉,收入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一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2月),頁315-364。
王三慶:〈明代書肆在小說市場上的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收入〔日〕磯部彰編:《東アジア出版文化研究—にわたずみ》(東京:二玄社,2004年3月),頁31-55。
王汝梅:〈《金瓶梅》評點本的整理與出版三十年——筆者參加基礎性研究工作的回顧〉,收入蘇子敬主編:《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13年2月),頁103-111。
王年双:〈從詩歌在《金瓶梅詞話》中的運用看小說的發展〉,收入彰化師大國文系出版:《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1992年9月),頁1-49。
王璦玲:〈私情化公:清代劇作家之自我敘寫與及戲劇展演〉,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 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9月),頁81-157。
陳慶浩:〈「海內焚書禁識丁」——丁耀亢生平及其著作〉,李豐楙主編:《文學、文化與世變——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頁351-394。
陳遼:〈論明清小說中的性描寫〉,收入《海峽兩岸明清小說論文集》(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頁60-70。
黃卉:〈明代通俗小說的書價與讀者群〉,收入《第十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459-466。
黃卉:〈明代通俗小說的傳播方式〉,收入田澍等人主編:《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頁683-694。


六、學位論文

林玉麟:《晚明春宮版畫圖像與社會意識之探討》,(台中: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美術史與美術行政組碩士論文,2003年)
林炫玡:《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小說理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姜克濱:《《續金瓶梅》「反清」主旨再探》,(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8年)。
洪鈴惠:《張竹坡《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評點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高莎莎:《《金瓶梅》在明清時期的傳播與禁毀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9年)
張明遠:《《金瓶梅》詮釋史論》(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0年)
張曼娟:《明清小說評點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頁228-281。
郭璉謙:《品讀、視聽與翫藏:水滸故事的商品化與現代化》(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陳小林:《《續金瓶梅》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楊淑惠:《張竹坡評論《金瓶梅》人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葉恬儀:《張竹坡批評《金瓶梅》之女性人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玉林:《二十世紀《金瓶梅》傳播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戴岳弦:《明代春宮版畫之研究》,(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七、網路資料

中國新聞網:〈連環畫為《金瓶梅》正名,作者:應發揚拿來主義〉(2009年5月11日)http://cul.sohu.com/20090511/n263881230.shtml
華夏經緯網:〈《金瓶梅》被家工成連環畫面世〉(2014年6月8日)
http://collection.sina.com.cn/cqyw/20140608/0915154006.shtm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日〕大木康:〈從出版文化的進路談明清敘事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75-178。
2. 〔日〕川島優子:〈江戶時代《金瓶梅》傳播考略〉,《文學新鑰》第18期(2013年12月),頁1-20。
3. 方謙光:〈百家講壇為何不講《金瓶梅》〉,《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77期(2008年2月),頁68-73。
4. 王三慶:〈從市場經濟看明代小說的幾個問題〉,《古典文學》第50集(2000年9月),頁277-303。
5. 王璦玲:〈離亂與歸屬——清初文人劇作家之意識變遷與跨界想像〉,《文與哲》第14期(2009年6月),159-223。
6. 丘東江:〈文字獄‧禁書‧《四庫禁燬書叢刊》〉,《圖書與資訊學刊》第26期(1998年8月),頁28-35。
7. 〔日〕田中智行:〈張竹坡評點《金瓶梅》的態度:對金聖歎的繼承與演變〉,《文學新鑰》第19期(2014年6月),頁33-60。
8. 吳振漢:〈明代奴僕之生活概況——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史原》第12期(1982年11月),頁27-64。
9. 李承機:〈殖民地台灣〈民眾〉的發現——「民眾論」的歷史社會學考察〉,《東海歷史研究集刊》第1期(2013年9月),頁81-118。
10. 李金泉:〈苹華堂刊《皐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版本考〉,《書目季刊》第45卷第4期(2012年3月),頁125-136。
11. 沈津:〈明代坊刻圖書之流通與價格〉,《國家圖書館館刊》(1996年6月),頁101-118。
12. 林淑丹:〈傳奇不傳奇?:論森鷗外的歷史文學〉,《中外文學》第34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67-85
13. 侯美珍:〈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4卷第3期(2004年9月),頁223-248。
14. 胡衍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5期(2003年6月),頁1-26。
15. 胡衍南:〈兩部《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對照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9期(2007年3月),頁11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