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4: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龐壯城
研究生(外文):Chuang-ChengPnag
論文名稱: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所見陰陽、五行類出土文獻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unearthed literatures about Yin Yang and Wu Xing in Yin Chiue Shan Han Jian and Bei Da Han Jian
指導教授:沈寶春沈寶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o-Chun She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78
中文關鍵詞: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數術陰陽五行月令
外文關鍵詞:Yin Chiue Shan Han JianBei Da Han Jianshu shuying yangwu xingyue l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6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所見陰陽、五行類出土文獻為主,包含〈曹氏陰陽〉、〈三十時〉、〈迎四時〉、〈四時令〉、〈禁〉、〈五令〉、〈不時之應〉、〈為政不善之應〉、〈人君不善之應〉、〈節〉與〈陰陽家言〉,共計十一篇。本文首先由《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陰陽》以及〈數術略‧五行〉之不同進行分析,提出《漢書‧藝文志》之標準並不足以涵括西漢初年之出土文獻,若勉強分之,則前者當以「陰陽時令」為主,而與後者之「五行災異」有別,並由此分類研究選取之出土文獻。其次就各篇之簡序編聯、字形隸定、字詞考釋等問題進行梳理與討論,提出全文之語譯,以利通讀。最後,藉由本文對出土文獻之整理與分析,以「陰陽」、「五行」與「月令」為主題,歸納研究所見之特殊數術現象,以此重構西漢初年之數術文化,如〈曹氏陰陽〉之陰陽宇宙論、〈節〉之陰陽刑德觀念、五行類諸文獻之綜合比較、月令相關內容之綜合比較以及〈三十時〉之特殊月令文化解讀。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hu shu documents of Yin Chiue Shan Han Jian and Bei Da Han Jian, including 11 articles: Tsau Shr Yin Yang, San Shr Shr, Ying Sz Shr, Sz Shr Ling, Jin, Wu Ling, Bu Shr Jr Ying, Wei Jeng Bu Shan Jr Ying, Ren Jiun Bu Shan Jr Ying, Jie,and Yin Yang Jia Yen. At first we compare Han Shu Yi Wen Jr Ju Tz Liue Yin Yang with Shu Shu Liue Wu Xing, and consider that Using Han Shu Yi Wen Jr to classify the unearthed literatures from Shi Han Dynasty may garble researchers. In order to analyz, we think that yin yang relates to astronomy and calendar, wu xing relates to Disaster. Researchs can classify unearthed literaturess by this two standards. Second we discuss bamboo arrangement, font shape identification, vocabulary explanation of 11 articles, and propose the reasonable translta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At the end, base on this research's analysis, we focus on yin yang, wu xing and yue ling, generalize the shu shu phenomenons of those nearthed literatures, and present the shu shuculture of Shi Han Dynasty, such as the cosmology in Tsau Shr Yin Yang, the concept of yin yang xing de in Jie, the comparison about wu xing documents, the explanation about yue ling document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bout San Shr Shr.
目次
第壹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目的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回顧與評述 2
一、出土文獻 2
二、傳世文獻 5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6
一、研究方法 6
二、研究步驟 9
第貳章、《漢書‧藝文志》與陰陽、五行類出土文獻分類 12
第一節、《漢書‧藝文志》的成書時間 13
第二節、《漢書‧藝文志》數術體系的模糊問題 15
一、〈諸子略‧陰陽〉與〈數術略‧五行〉的爭議 16
二、〈諸子略‧陰陽〉與〈數術略‧五行〉的差異 20
第三節、《漢書‧藝文志》與數術類出土文獻分類 27
第參章、銀雀山漢簡陰陽類出土文獻考證 30
第一節、〈曹氏陰陽〉考證 30
一、解題與編聯 30
二、簡文語譯 39
三、字詞考釋 51
第二節、〈三十時〉考證 79
一、解題與編聯 79
二、簡文語譯 93
三、字詞考釋 117
第三節、〈迎四時〉考證 139
一、解題與編聯 139
二、簡文語譯 142
三、字詞考釋 143
第四節、〈四時令〉考證 148
一、解題與編聯 148
二、簡文語譯 150
三、字詞考釋 153
第肆章、銀雀山漢簡五行類出土文獻考證 155
第一節、〈禁〉考證 155
一、解題 155
二、簡文語譯 157
三、字詞考釋 163
第二節、〈五令〉考證 181
一、解題 181
二、簡文語譯 182
三、字詞考釋 185
第三節、〈不時之應〉考證 190
一、解題 190
二、簡文語譯 191
三、字詞考釋 192
第四節、〈為政不善之應〉考證 195
一、解題 195
二、簡文語譯 196
三、字詞考釋 199
第五節、〈人君不善之應〉考證 203
一、解題 203
二、簡文語譯 204
三、字詞考釋 207
第伍章、北大漢簡陰陽、五行類出土文獻考證 210
第一節、〈節〉考證 210
一、解題與編聯 210
二、簡文語譯 218
三、字詞考釋 228
第二節、〈陰陽家言〉考證 249
一、解題與編聯 249
二、簡文語譯 256
三、字詞考釋 259
第陸章、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之陰陽、五行文化探析 265
第一節、陰陽文化探析 266
一、銀雀山漢簡〈曹氏陰陽〉之陰陽 267
二、北大漢簡〈節〉之陰陽刑德 283
第二節、五行文化探析 297
一、五行詞彙之背景 297
二、五行之配伍與觀念 299
三、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所見五行觀念 314
第柒章、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之月令文化探析 323
第一節、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之月令文化 325
一、春季月令 325
二、夏季月令 327
三、秋季月令 330
四、冬季月令 332
五、北大漢簡〈節〉之特殊月令 334
第二節、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與懸泉漢簡〈月令詔條〉之比較 338
一、春季月令 338
二、夏季月令 341
三、秋季月令 343
四、冬季月令 345
五、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與〈月令詔條〉之差異 347
第三節、〈三十時〉之月令探析 349
一、〈三十時〉與十月曆 349
二、〈三十時〉之月令性質 353
三、〈三十時〉之日書性質 358
三、〈三十時〉之沒落原因 361
第捌章、結論 363
一、釐清《漢書‧藝文志》之陰陽、五行觀念 363
二、銀雀山漢簡、北大漢簡之解讀 363
三、特殊的陰陽、五行觀念 363
四、豐富的月令文化 364
五、研究困境 364
六、未來展望 365
徵引書目 366
古典文獻 366
近人專著 368
學位論文 373
專書論文 374
期刊論文 375
會議論文 376
網路論文 376
(古典文獻依照朝代、作者姓名、出版時間排列;近人專著則先列中文著作,依作者姓名筆劃、出版時間排列,若為近人校注本,則歸為近人專著;其次為外文著作,依國籍、作者姓名筆劃、出版時間排列。學位論文、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網路論文則依照作者姓名筆劃、發表、刊登時間排列。)
古典文獻
[周]尹喜著:《關尹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
[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唐]司馬貞索隱:《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
[東漢]荀悅撰:《前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東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東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0月。
[東漢]劉熙撰:《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4月。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晉]王嘉撰,[梁]蕭綺錄:《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2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4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隋]蕭吉:《五行大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
[後晉]劉咰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等注:《困學紀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宋]王應麟撰:《漢藝文志考證》,收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一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宋]傅崧卿注:《夏小正戴氏傳》,收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第4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2月。
[元]王禎撰:《農書》,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清]王仁俊校補:《漢藝文志考證校補》,收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一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3月。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清]王念孫撰:《讀書雜志》,北京:中國書局,1985年3月。
[清]王筠撰《夏小正正義》,收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第4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2月。
[清]王筠撰:《說文解字句讀》,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清]朱駿聲編著:《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
[清]李調元注:《夏小正箋》,收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第4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2月。
[清]沈欽韓撰:《漢書藝文志疏證》,收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二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周易》,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詩經》,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禮記》,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周禮》,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儀禮》,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左傳》,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公羊傳》,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穀梁傳》,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論語》,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孟子》,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阮元以文選樓藏本校勘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爾雅》,京都:中文出版社,1972年9月。
[清]姚振宗撰:《漢書藝文志拾補》,收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二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清]姚振宗撰:《漢書藝文志條理》,收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三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
[清]徐世溥著:《夏小正解(附徐本夏小正舉義)》,收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第4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2月。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清]桂馥撰:《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
[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五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6月。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8月。
[清]章學誠撰:《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3月。
[清]郭慶藩輯,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7月。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
[清]劉光蕡撰:《前漢書‧藝文志注》,收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五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清]劉獻廷撰,汪北平,夏志和標點:《廣陽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清]畢沅撰:《夏小正考注》,收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第4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2月。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
[清]顧鳳藻輯:《夏小正經傳集解》,收於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第4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2月。
近人專著
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
王子今:《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王化平、周燕:《萬物皆有數:數字卦與先秦筮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
王利器撰:《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
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王叔岷:《古籍虛字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3月。
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2月。
王蘊智:《殷商甲骨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5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9月。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9月。
石聲漢校釋:《齊民要術今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6月。
石聲漢校注:《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5月。
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書〉與〈夏小正〉新考》,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8月。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11月。
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長沙:嶽麓書社,2000年7月。
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0月。
李守奎:《古文字與古史考:清華簡整理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李步嘉校釋:《越絕書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2月。
李零:《簡帛學術與古書源流(修訂本)》,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7月。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李零:《蘭臺萬卷‧讀《漢書‧藝文志》》,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1月。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7月。
李零:《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學》,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1月。
李漢三:《先秦兩漢陰陽五行學說的政治思想》,臺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1967年5月)。
沈瓞民撰:《漢書藝文志校補存遺》,收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五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沈祖祥《中國古代擇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8月。
邢玉瑞:《《黃帝內經》理論與方法論》,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12月。
周春生撰:《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房繼榮:《敦煌本鳥鳴占文獻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
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
邵鴻:《張家山漢簡〈蓋廬〉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
俞曉群:《數術探秘:數在中國古代的神秘意義》,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8月。
姚名達撰,嚴佐之導讀:《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姚明煇撰:《漢書藝文志注解》,收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四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洪颺:《古文字考釋通假關係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胡文輝:《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1月。
夏緯瑛:《夏小正經文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1年1月。
孫剛:《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孫開泰:《鄒衍與陰陽五行》,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6月。
容肇祖:《容肇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9月。
徐元誥:《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8月。
徐培根註譯:《太公六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殷南根:《五行新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袁珂校注:《山海經》,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
馬空群:《尚書洪範五行正義》,臺北:海獅出版社,2001年11月。
馬保平:《中國方術文化思想方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
張純一校注,梁運華點校:《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5月。
張舜徽:《廣校讎略 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
張震澤撰:《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月。
許維遹集釋,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3月。
郭沫若:《管子集校(一)》,收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
郭齊勇、吳根友著:《諸子學通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5月。
陳久金、盧央、劉堯漢:《彝族天文學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曆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
陳侃理:《儒學、數術與政治:災異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
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陳朝爵:《漢書藝文志約說》,收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五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傅紹傑註譯:《吳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月。
傅榮賢:《出土簡帛與中國早期藏書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1月。
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曾聖益:《漢書藝文志與書目文獻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3年7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5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6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
黃人二:《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詔條》整理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
黃正建:《敦煌占卜文書與唐五代占卜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8月。
黃暉校釋:《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黃懷信:《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修訂本)》,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9月。
楊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3月。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
楊維傑編:《黃帝內經素問譯解》,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4年。
楊樹達:《詞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3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7月。
裘錫圭主編,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壹)》,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裘錫圭主編,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裘錫圭主編,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伍)》,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裘錫圭主編,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賈連翔:《戰國竹書形制及相關問題研究─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為中心》,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月。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5月。
劉仲平註譯:《尉繚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劉道超:《擇吉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劉嬌:《言公與剿說─從出土簡帛古籍看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內容重複出現現象》,北京:線裝書局,2012年12月。
劉德漢:《從兩漢書五行志看春秋對漢代政教的影響》,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4月。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
劉樂賢:《簡帛數術文獻探論(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諸祖耿編撰:《戰國策集注匯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2月。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
盧元駿註譯:《新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7月。
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河南:中洲出版社,1987年3月。
駢宇騫:《簡帛文獻概述》,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駢宇騫、段書安:《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3月。
戴建業:《文獻考辨與文學闡釋:戴建業自選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2月。
蘇輿義證,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
饒宗頤、曾憲通撰撰:《雲夢秦簡日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年1月。
顧實撰:《漢書藝文志講疏》,收於王承略、劉心明主編:《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四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5月。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

[日]井上聰:《先秦陰陽五行》,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日]久保田剛:《時令說の基礎的研究》,廣島:溪水社,2000年2月。
[日]根本幸夫、根景養志:《陰陽五行說─その発生と展開─》,東京:じほう株式会社,2006年5月。
[日]島邦男:《五行思想と禮記月令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4年8月。
[日]飯田忠夫:《天文曆法と陰陽五行說》,東京:第一書房,1980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2月),頁237-238。
[英]汪濤著,郅曉娜譯:《顏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意義探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3月。
[美]艾蘭、汪濤、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
[美]Franz Boas, The North-west Tribes of Canada, Reports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1894).
學位論文
王智榮:《先秦兩漢陰陽軍事思想研究》,香港:珠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王璧寰:《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
吳振鵬:《陰陽五行之研究》,香港: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周昌龍:《儒道陰陽三家思想之起源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年6月
林金泉:《周秦陰陽五行家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11月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文獻博士論文,2002年4月。
彭華:《陰陽五行研究(先秦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4月。
楊安:《《銀雀山漢墓竹簡‧佚書叢殘》集釋》,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3年4月。
詹筌亦:《先秦漢初五行思維方式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1月。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1月。
顧莉丹:《《考工記》兵器疏證》,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4月。
專書論文
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王國維著:《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頁305-307。
吳振武:〈 字的形音義〉,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頁287-300。
呂思勉:〈辨梁任公〈陰陽五行說之來歷〉〉,顧頡剛等編:《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第五冊,頁363-377。
李家浩:〈楚簡所記楚人祖先「 (鬻)熊 與「穴熊」為一人說─兼說上古幽部與微、文二部音轉〉,《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叢書‧李家浩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頁188-238。
沈祖春:〈《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校補〉,張德芳主編:《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頁461-465。
唐蘭:〈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故宮博物院主編,唐蘭著:《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10月,頁115-167。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顧頡剛等編:《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3月),第五冊,頁343-362。
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陳寅恪:《金明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12月,頁247-248。
蕭旭:《群書校補(續)──簡帛校補(第一冊)》,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年9月,頁151-165。
龍宇純:〈上古音芻議〉,《中上古漢語音韻論文集》,臺北:五四書店,2002年12月,頁430-441。
嶽麓書院藏秦簡整理小組:〈前言〉,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壹)》,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12月,頁1-3。
顏世鉉:〈秦簡牘詞語釋讀二則〉,《第五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年1月25-27日,頁345-362。
期刊論文
王挺彬:〈讀北大簡零拾〉,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八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頁201-207。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掘簡報〉《文物》,2000年第五期,頁4-20。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懸泉漢簡內容概述〉,《文物》,2000年第五期,頁21-26。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懸泉漢簡釋文選〉,《文物》,2000年第五期,頁27-45。
石志廉〈戰國古璽考釋十種〉,《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0年第二期,頁108-113。
向燕南:〈論匡正漢主是班固撰述《漢書‧五行志》的政治目的〉,《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0年1月,頁22-25。
李零:〈秦駰禱病玉版研究〉,《國學研究》,第六卷,1999年11月,頁525-548。
李學勤:〈馬王堆帛書〈刑德〉中的軍吏〉,李學勤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輯:《簡帛研究》,第二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9月,頁156-159。
武秀成:〈《漢書‧藝文志》總序獻疑〉,程章燦主編:《古典文獻研究》,第16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12月。
姚霖:〈史官文化源流考〉,《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3月號,頁73-75。
孫沛陽:〈簡冊背劃綫初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頁449-462
沈祖春:〈《銀雀山漢墓竹簡[貳]》校讀札記〉,《中國文字研究》,第24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6年12月,頁84-88。
曹方向:〈北大漢簡〈節〉篇「十二勝」初探〉,《簡帛》,第十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5月,頁140-146。
許學仁:〈漢字形體研究斷鏈管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2月,頁717-728。
連劭名:〈銀雀山漢簡陰陽災異書研究〉,《考古》,2005年第4期,頁64-68。
連劭名:〈銀雀山漢簡〈曹氏陰陽〉研究〉,《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頁66-71。
連劭名:〈銀雀山漢簡〈占書〉述略〉,《考古》,2007年第8期,頁62-67。
陳乃華:〈先秦陰陽學說初探〈曹氏陰陽〉、〈三十時〉的文獻學價值〉,《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頁19-23。
陳乃華:〈早期陰陽學說的重要文獻「陰陽時令占候之書」初探〉,《文獻》,1997年第1期,頁216-224。
陳侃理:〈從陰陽書到明堂禮──讀銀雀山漢簡〈迎四時〉〉,《中華文史論叢》,2010年第1期,頁363-380。
陳偉:〈文本復原是一項長期艱鉅的工作〉,《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頁7-9。
陳超:〈古殳形制研究〉,《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頁83-84。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文物》,1979年第7期,頁24-32。
揚州博物館:〈江蘇邗江胡場五號漢墓〉,《文物》,1981年11期,頁12-23。
游自勇:〈論班固創立《漢書‧五行志》的意圖〉,《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4期,頁33-43。
黃啟書:〈《漢書‧五行志》之創制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第40期,2013年3月,頁145-196。
鄔可晶:〈銀雀山漢簡「陰陽時令、占候之類」叢札〉〉,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出土文獻》,第七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頁216-226。
趙益:〈漢志數術略考釋補證(上)〉,《古典文獻研究》,2004年00期,頁53-66。
趙益:〈漢志數術略考釋補證(下)〉,《古典文獻研究》,2005年00期,頁127-152。

[加拿大]葉山著,劉樂賢譯:〈論銀雀山陰陽文獻的復原及其與道家黃老學派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研究譯叢》,第二輯,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頁82-128。
會議論文
洪德榮:〈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伍)‧節》考論〉,華南師範大學主辦:「首屆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廣州:華南師範大學,2016年12月17-18日。
郭永秉:〈談談戰國楚地簡冊文字與秦文字值得注意的相合相應現象〉,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復旦大學,2015年12月12-13日,頁93-111。
網路論文
〈清華五〈封許之命〉初讀〉,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6,2015年4月9日。
方勇:〈漢簡零拾兩則〉,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07,2011年12月23日。
方勇:〈讀秦漢簡札記二則〉,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72,2011年10月28日。
王寧:〈北大簡〈陰陽家言〉1-9簡的編連問題〉,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84,2015年12月20日
姚磊:〈北大藏漢簡〈趙正書〉札記二則〉,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413,2016年1月1日。
洪德榮:〈北大漢簡〈節〉篇「十二勝」中的「夷」地小考〉,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972,2017年1月16日。
張書豪:〈張家山漢簡〈蓋廬〉所見的兵陰陽─行軍佈陣的數術原理〉,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56#_ftn9,2007年5月1日。
陳侃理:〈銀雀山漢簡〈迎四時〉補說〉,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04,2010年9月20日。
陳劍:〈〈妄稽〉〈反淫〉校字拾遺〉之跟帖4樓,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850,2016年7月4日。
陳劍:〈北大竹書〈周訓〉「非爵勿駘」小考〉,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857,2012年4月29日。
陳劍:〈關於〈昭王與龔之 〉的「定冬」〉,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1712,2011年11月18日。
程少軒:〈北大漢簡〈節〉篇「冬夏至干支速算表」解讀〉,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19,2016年1月9日。
翟玉忠:〈銀雀山漢簡與河圖洛書五行四時曆〉,http://bbs.lzszg.com/thread-907872-1-1.html,2015年1月19 。
銀雀山竹簡整理課題組:〈「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研究」課題組第三次工作會議紀要〉,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5/2015/20151112172237260745095/20151112172237260745095_.html,2015年11月14日。
龐壯城:〈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于陳起》考釋零箋(六則)〉,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58,2015年11月17日。
龐壯城:〈北大漢簡〈陰陽家言〉、〈雨書〉、〈荊決〉、〈六博〉考釋零箋〉,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62,2015年11月19日
龐壯城:〈北大漢簡〈陰陽家言〉編聯問題〉,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741,2016年2月9日。
龐壯城:〈北大漢簡〈節〉考釋零箋〉,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74,2015年11月25日
龐壯城:〈銀雀山漢簡〈占書〉考釋零箋〉,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88,2015年12月3日
龐壯城:〈銀雀山漢簡〈曹氏陰陽〉考釋零箋〉,武漢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89,2015年12月3日。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