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2)。主要國家總生育率。擷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list.htm
文化部(2005)。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擷取自 file:///C:/Users/user/Downloads/File_1886.pdf
文建會(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兆強(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社區關係經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石幸真(2009)。臺中縣國民小學因應少子化經營策略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何佩娟(2005)。我國人口變化與未來國小教育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佛光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宜蘭。何昕家與張子超(2011)。探究資源共享模式增進社區意識策略:以少子化趨勢之校園議題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9,21-46
何俊青、林慶和與謝振裕(2014)。學校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社區工作之研究。當代社會工作學刊,6,182-226。吳宗立(2004)。學校經營的行銷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1,62-69。吳明隆(2009)。 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2011)。 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與張毓仁(2011)。 SPSSS(PASW)與統計應用分析II 。臺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與許詩旺(2004)。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學校行政,32,64-78。
吳珮瑜與施登堯(201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的影響:從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視角出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221-237。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5)。人口少子化。教育研究月刊,151,56-69。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林志成與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58,1-20。
林志成與童鳳嬌(2006)。少子化挑戰下的學校文化經營策略。竹縣文教,33,1-
10。
林志成與童鳳嬌(2007)。學校經營管理與品牌創新策略。學校行政,50,63-86。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圖書。
林明地(2011)。校長如何協助學校建立與社區的多元互動關係。教師天地,173,16-21。林奕成(2011)。學校與社區關係發展歷程研究:從學校本位課程與社區文化交融經驗分析。教育行政論壇,3(2),89-117。
林映汝(2007)。南投縣國民中小學策略聯盟之研究:以北中寮策略聯盟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林振春(1996)。「學校與社區結合以建立社區文化」。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20-24)。臺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
林振春(2002)。從社區教育理論談學校社區化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45-61。林將財。(2005)。《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臺北, 監察院。
林清達(2003)。教育改革時代的學校與社區關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16, 135-158。
林煥民(2008)。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學校行政,54,73-93。社區文化交融經驗分析。教育行政論壇,3(2),89-117。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 正大學,嘉義。施振典(2005)。學校行銷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6,109-117。范信賢與尤淑慧(2009)。跨越藩籬:學校與社區協力連結的案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9(21),89-112。
徐明珠(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擷取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R-095-003.htm
徐惠東(2013)。從市場行銷概念談國中小因應少子化之道。臺灣教育,681,30-34。秦夢群與黃麗容(2007)。學校實施策略聯盟之研究與展望。台灣教育,647, 44-51.
張茂源(2004)。從家長參與談學校與社區關係。學校行政,31,266-275。張德銳(2005)。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雙月刊,36,87-93。張馨方(2009)。少子化趨勢對國民小學的衝擊與因應策略:以一所國小為例。學校行政,63,47-66。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擷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38/87.03%E9%82%81%E5%90%91%E5%AD%B8%E7%BF%92%E7%A4%BE%E6%9C%83%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統計網(2015)。國小概況表。擷取自 http://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莊登凱(2011)。社區總體營造中學校和社區協力關係之探討:以南投縣兩個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郭瓊俐、曾慧琦與陳柏安譯(2009)。D. E. Schultz與D. E. Barnes著。品牌策略。臺北:五南。
陳月珠(2005)。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的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陳岳峰(2006)。偏遠地區的九二一重建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新社 鄉福興社區、福民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陳怡婷(2005)。人口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陳明華(2009)。用創意的學校經營打破學校與社區間的圍牆:以三位校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陳國軒(2003)。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陳婉玲(2012)。學校與社區共同推動環境教育的新模式:以桃園縣龍潭鄉高 原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陳慧玲(1994)。學校公共關係。臺北,師大書苑。
彭成君(2008)。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學校經營困境及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彭建彰與呂旺坤(2004)。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華泰
曾光華(2014)。行銷管理:理論解析與實務應用。臺北,前程文化。
曾坤輝 (200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曾雅慧(2011)。少子化與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74,213-228.
游秀蘭(2005)。苗栗縣南庄鄉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頁3-63)。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湯堯(2010)。教育市場化與行銷思維策略之案例分析探究。教育學誌,24,157-176。湯堯與成群豪( 2003)。高等教育經營。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玉麟(2010)。國民中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學校社區關係經營型態之調查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黃宏璣與張家樂(2016,5月13日)。少子化衝擊南投國小新生數創新低。聯合
報。擷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325/1691622%E5%B0%91%E5%AD%90%E5%8C%96%E8%A1%9D%E6%93%8A%E5%8D%97%E6%8A%95%E5%9C%8B%E5%B0%8F%E6%96%B0%E7%94%9F%E6%95%B8%E5%89%B5%E6%96%B0%E4%BD%8E
黃承元(2015)。特色學校課程設計與社區發展協力關係研究:以嘉義縣某國小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黃俊英(2004)。行銷學原理。臺北:華泰書局。
黃淑卿(2006)。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黃義良(2004)。國民中小學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瓊慧(2002)。現代學校與社區關係發展的新趨勢。學校行政雙月刊,17,87-93。楊如晶(1993)。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楊朝卿(2012)。雲林縣麥寮國小楊厝分班與楊厝社區協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葉至誠與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
葉昭吟(2012)。社區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 日新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14,96- 110。葉連祺(2007)。增進品質和品牌之教育經營策略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9,19-40。遠見雜誌(2009,12月)。8大因素造就臺灣少子奇蹟。擷取自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5560_2.html
潘道仁(2004)。少子化時代學校經營之探討。師友月刊,449,40-42。蔡文正(2007)。學校公共關係的理念與理論基礎。載於張慶勳(主編),學
校公共關係(頁4-33)。臺北:五南。
蔡金田(2011)。一所國小校長在學校行銷的實踐探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7,29-54。
蔡金田(2009)。學校品牌建構與行銷管理之探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49,40-42。
蔡培村(1996)。從終生教育論析社區營造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成人
教育學會(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頁155-180)。臺北:師大書苑。
蔡嘉玲(2009)。影響鄉村學校和社區參與社區發展計畫的因素:以臺東縣利吉 和富源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蔡榮哲(2006)。國小校長知覺少子化現象對學校衝擊及其學校經營因應態度之研 究。輔仁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蔡銘津(2008)。少子女化趨勢對教育體系的衝擊與因應。研習資訊,25(5), 101-108。蔡銘津(2011)。少子女化趨勢下教育體系的求變與經營,師友月刊,523,14-19。
鄭來長(2015)。美國夥伴關係學校全國網絡(NNPS)對我國學校經營之啟示。學校行政,96,90-117。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
賴皇隆(2013)。社區資源活用於國小高年級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 板橋區後埔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謝文全(2014)。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謝文雀(譯)(2010)。P.Kotler、K.L.Keller、S.H.Ang、S.M.Leong與 C.T.Tan著。行銷管理亞洲觀點。臺北:臺灣培生教育。
薛德永(2008)。澎湖縣國民小學推動特色學校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蘇浩然(2012)。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學校運動設施委外經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蘇銘勳(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少子化現象下學校本位經營之研究。中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蘇麗瓊與田基武(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與「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介紹。社區發展,107,5-22。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2001).The essence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State of the profession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aafcs.org/mediakit/res/fcs-bg.pdf
Burch, P., & Palanki, A. (1995). From clients to partners: four case studies of collaboration and family involv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linked services (Report 29). Baltimore, MD:Center on Families, Communities, Schools, and Children's Learning,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Douglas J. F. (2010).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Eye on Education. New York, NY.
Gray, L. (1991). Marketing education.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Grady, K. R. (2010). The impact of school community partnerships on the succ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UI University, California, NA.
George, W. R., & Gronroos, C. (1989). Developing customer-conscious employee at every level internal marketing. In A. C. Carole, & M. L. Friedman (Eds.), Handbook of services marketing. NY: Amacom.
Judith M. S. G., Shana J. H., Cokethea H., Grace L. F., Martha B-B.,& Ann P. T(2015). Strong 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 in inclusive schools are "part of the fabric of the School... we count on them”.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25(2) 9-34.
McCarthy, E. J. (1984).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Homewood, IL, Irwin.
McShane, I., Watkins, J., & Meredyth, D. (2012). Schools as community hubs: Policy contexts, educational rationales, design challeng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WERA) Focal Meeting, Sydney, Australia.
McAlister, S. (2013). Why community engagement matters in school turnaround.
Voices in Urban Education, 36, 35-42.
Megan, I., Amrit, T., & Jonathan. C. (2015). Recognizing community voice and a youth- led 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 in the school climate improvement process.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25 (1), 9-28.
Melinda, S., Elizabeth, R., & Lizabeth, S-M. (2015). Promoting strong community alliances with public schools.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107(2), 18-22.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7). Fertility rat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ls/family/SF_2_1_Fertility_rates.pdf
The 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 (2002). Raising the Bar for school PR: New standards for the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profe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nspra.org/files/docs/StandardsBooklet.pdf
Pyles, L (2014). Progressive community organizing: reflective practi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New York, NY: Taylor & Fran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