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09:1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品儒
研究生(外文):WU, PIN-JU
論文名稱:少子化衝擊下國民小學社區互動模式與經營策略之研究 :以南投縣國民小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Model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under the Declining Birth Rate in Nantou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蔡金田蔡金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CHIN-TIEN
口試委員:蔡榮貴林孟潔
口試委員(外文):TSAI, RONG-GUEYLIN, MENG-JIE
口試日期:2017-01-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少子化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互動模式學校與社區經營策略
外文關鍵詞:the low birth rateelementary school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modelsschool-commun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4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少子化衝擊下南投縣國民小學社區互動模式與學校經營策略之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實施學校與社區互動模式與經營策略程度及差異情形,並進一步的分析學校與社區互動模式與經營策略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南投縣公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為研究母群體,依文獻探討與研究架構編制「少子化衝擊下國民小學社區互動模式與經營策略之研究調查問卷」,並依照學校所在地區(縣轄市、鄉鎮、偏遠)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共計抽取608名學校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其中有效樣本為507,回收率為85.58%。調查資料 回收整理後,分別以敘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定、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南投縣之教育人員實施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互動模式情形良好,其中以「建立溝通管道」層面的得分最高,平均分數為3.44。
二、南投縣之教育人員實施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經營策略情形良好,其中以「親師溝通」層面的得分最高,平均分數為3.55。
三、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實施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互動模式之各層面因不同年齡、職務、學校規模、學校地區而有顯著差異。
(一)在「建立溝通管道」層面因年齡、學校地區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年齡為「41-50歲」之教育人員高於「30歲以下」;任教於「縣轄市」、「鄉鎮」地區之教育人員高於「偏遠地區」。
(二)在「資源共享」層面因職務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職務為「校長」之教育人員高於「教師兼任行政」、「教師未兼任行政」。
(三)在「彼此參與」層面因職務、學校地區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職務為「校長」之教育人員高於「教師兼任行政」、「教師未兼任行政」;任教於「鄉鎮」地區之教育人員高於「偏遠地區」。
(四)在「合作夥伴關係」層面因學校規模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任教於學校規模為「12班以下」之教育人員高於「37班以上」。
四、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實施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經營策略之各層面因學歷、職務、學校規模、學校地區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在「發展學校特色」層面因學歷、職務、學校規模不同而有差異,學歷為「一般大學」的教育人員高於「研究所以上」;職務為「校長」的教育人員高於「教師兼任行政」;學校規模為「12班以下」的教育人員高於「13-36班」、「37班以上」。
(二)在「教學課程」層面因學校規模與學校所在地區不同而有差異,「教學課程」層面中,任教於學校規模為「12班以下」的教育人員高於「37班以上」;任教於「鄉鎮」地區的教育人員高於「偏遠」地區。
(三)在「學校行銷」層面因學校所在地區不同而有差異,任教於「縣轄市」、「鄉鎮」地區的教育人員高於「偏遠」地區。
(四)在「策略聯盟」層面因職務、學校所在地區不同而有差異,職務為「校長」的教育人員高於「教師兼任行政」;任教於「縣轄市」、「鄉鎮」地區的教育人員高於「偏遠」地區。
五、南投縣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互動模式與學校與社區經營策略兩者之間有正相關,相關係數為.868。
綜合上述研究果,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將「學校與社區關係」納入學校評鑑指標。
(二)表揚學校與社區互動成果優質學校,作為其他學校標竿學習之對象。
二、對國民小學學校之建議
(一)積極建立長遠機制與社區關係經營架構。
(二)建立學校與社區間多元溝通管道,強化親師溝通。
(三)落實學校本位管理,以發展學校特色為方向。
(四)運用學校師資、設施與設備,向社區推廣教育。
(五)學校建立教育策略規劃經營團隊。
(六)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增進學校與社區之間的瞭解。
(七)邀請社區共同研議合作方案,爭取可得資源。
三、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一)擴展研究範圍,將國中、高中以及大學等不同教育階段對象進行研究。
(二)以質性方法深入訪談進行研究之驗證。
(三)研究主題加入不同變項,如:學校經營成效、校長領導、學校績效管理等其它變項。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ree fold: (1)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e in terms of what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model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s in Nantou County, under the impact of low birth rate; (2) to compare the level of and differences in such interaction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trategies among educators with various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those schools; and (3) to further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such interaction models as well as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e population was educators from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Nantou County. Based on findings from previous studies, the self-developed ‘Survey of Elementary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Model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under the Impact of Low Birth Rate’, and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608 educators were selected as the participants. A total of 507 samples were valid and the return rate was 85.58%. Data analysi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model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s in Nantou County was satisfactory, with “Creation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pped the rank (M = 3.44).
2. The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trategies was satisfactory, with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topped the rank (M = 3.55).
3.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models existed due to different ages, roles, school sizes, and school locations.
(1) In “Creation of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14-50 years old;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eaching in “urban” or “rural” schools.
(2) In ‘resource sharing’,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he principal”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3) In ‘mutual engagement’,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he principal”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eaching in “rural” schools.
(4) In ‘partnership’,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eaching in ‘less than 12 class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4.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hool-community management strategies existed due to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roles, school sizes, and school locations.
(1) In ‘development of school features’,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College-educated”;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the principal”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eaching in ‘less than 12 class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2) In ‘teaching curriculum’,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eaching in ‘less than 12 class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eaching in “rural” schools.
(3) In ‘school marketing’,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eaching in “urban” or “rural ” schools.
(4) In ‘strategic alliance’,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he“the principal”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have higher performance if they are also teaching in “urban” or “rural” schools.
5.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strategies adopted by elementary schools in Nantou County,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868.
To sum up the results abov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reference:
1.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uthorities
(1) Include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hip’ as an indicator in school assessment.
(2) Recognize schools that excel in school-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set them as benchmarking criteria for other schools.
2. Suggestions for elementary schools
(1) Actively create a long-term mechanism and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2)Create diverse school-community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enhance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3) Implement school-based manag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eatures.
(4) Leverage school resources including faculty,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for promotion and education to communities.
(5) Create a school team for education strategy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6)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school and the community.
(7) Invite community to discuss with the program of cooperation for available resources.

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1) Expand the scope of study by including schools in different education stages, i.e.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2) Conduct research validation using qualitative in-depth interviews.
(3) Include different variables in the research topic, such as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management, principal leadership or schoo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v
目次 ix
表目次 xi
圖目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少子化現象於國民小學教育現況與問題 7
第二節 學校與社區互動模式 10
第三節 學校與社區經營策略 18
第四節 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學校與社區互動模式現況分析與討埨 61
第二節 學校與社區經營策略現況分析與討論 66
第三節 學校與社區互動模式差異情形分析與討論 71
第四節 學校與社區經營策略差異情形分析與討論 83
第五節 學校與社區互動模式、經營策略關係之探討 9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4
參考文獻 108
一、中文部分 108
二、英文部分 114
附錄 117
附錄一「少子化衝擊下國民小學社區互動模式與經營策略之研究」(預試問卷) 117
附錄二「少子化衝擊下國民小學社區互動模式與經營策略之研究」(正式問卷) 121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2)。主要國家總生育率。擷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list.htm
文化部(2005)。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擷取自 file:///C:/Users/user/Downloads/File_1886.pdf
文建會(1999)。《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兆強(2014)。臺中市國民小學社區關係經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石幸真(2009)。臺中縣國民小學因應少子化經營策略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
何佩娟(2005)。我國人口變化與未來國小教育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佛光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宜蘭。
何昕家與張子超(2011)。探究資源共享模式增進社區意識策略:以少子化趨勢之校園議題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9,21-46
何俊青、林慶和與謝振裕(2014)。學校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社區工作之研究。當代社會工作學刊,6,182-226。
吳宗立(2004)。學校經營的行銷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1,62-69。
吳明隆(2009)。 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2011)。 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與張毓仁(2011)。 SPSSS(PASW)與統計應用分析II 。臺北:五南圖書。
吳明隆與許詩旺(2004)。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學校行政,32,64-78。
吳珮瑜與施登堯(201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的影響:從教師兼任行政人員視角出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221-237。
吳清山(2004)。學校行政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5)。人口少子化。教育研究月刊,151,56-69。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
林志成與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58,1-20。
林志成與童鳳嬌(2006)。少子化挑戰下的學校文化經營策略。竹縣文教,33,1-
10。
林志成與童鳳嬌(2007)。學校經營管理與品牌創新策略。學校行政,50,63-86。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臺北:五南圖書。
林明地(2011)。校長如何協助學校建立與社區的多元互動關係。教師天地,173,16-21。
林奕成(2011)。學校與社區關係發展歷程研究:從學校本位課程與社區文化交融經驗分析。教育行政論壇,3(2),89-117。
林映汝(2007)。南投縣國民中小學策略聯盟之研究:以北中寮策略聯盟為例(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林振春(1996)。「學校與社區結合以建立社區文化」。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主編),學校社區化(頁20-24)。臺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協會。
林振春(2002)。從社區教育理論談學校社區化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45-61。
林將財。(2005)。《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之成效與檢討專案調查研究》。臺北, 監察院。
林清達(2003)。教育改革時代的學校與社區關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16, 135-158。
林煥民(2008)。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學校行政,54,73-93。
社區文化交融經驗分析。教育行政論壇,3(2),89-117。
邱婉麗(2003)。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 正大學,嘉義。
施振典(2005)。學校行銷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6,109-117。
范信賢與尤淑慧(2009)。跨越藩籬:學校與社區協力連結的案例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9(21),89-112。
徐明珠(2006)。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擷取自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R-095-003.htm
徐惠東(2013)。從市場行銷概念談國中小因應少子化之道。臺灣教育,681,30-34。
秦夢群與黃麗容(2007)。學校實施策略聯盟之研究與展望。台灣教育,647, 44-51.
張茂源(2004)。從家長參與談學校與社區關係。學校行政,31,266-275。
張德銳(2005)。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五南圖書。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雙月刊,36,87-93。
張馨方(2009)。少子化趨勢對國民小學的衝擊與因應策略:以一所國小為例。學校行政,63,47-66。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擷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6938/87.03%E9%82%81%E5%90%91%E5%AD%B8%E7%BF%92%E7%A4%BE%E6%9C%83%E7%99%BD%E7%9A%AE%E6%9B%B8.pdf
教育部統計網(2015)。國小概況表。擷取自 http://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1B58E0B736635285&s=D04C74553DB60CAD
莊登凱(2011)。社區總體營造中學校和社區協力關係之探討:以南投縣兩個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郭瓊俐、曾慧琦與陳柏安譯(2009)。D. E. Schultz與D. E. Barnes著。品牌策略。臺北:五南。
陳月珠(2005)。花蓮縣國民小學校長的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
陳岳峰(2006)。偏遠地區的九二一重建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新社 鄉福興社區、福民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陳怡婷(2005)。人口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陳明華(2009)。用創意的學校經營打破學校與社區間的圍牆:以三位校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陳國軒(2003)。國立高級中等學校與社區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陳婉玲(2012)。學校與社區共同推動環境教育的新模式:以桃園縣龍潭鄉高 原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
陳慧玲(1994)。學校公共關係。臺北,師大書苑。
彭成君(2008)。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學校經營困境及創新經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建彰與呂旺坤(2004)。品牌行銷與管理。臺北,華泰
曾光華(2014)。行銷管理:理論解析與實務應用。臺北,前程文化。
曾坤輝 (200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曾雅慧(2011)。少子化與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74,213-228.
游秀蘭(2005)。苗栗縣南庄鄉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頁3-63)。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湯堯(2010)。教育市場化與行銷思維策略之案例分析探究。教育學誌,24,157-176。
湯堯與成群豪( 2003)。高等教育經營。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玉麟(2010)。國民中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與學校社區關係經營型態之調查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黃宏璣與張家樂(2016,5月13日)。少子化衝擊南投國小新生數創新低。聯合
報。擷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325/1691622%E5%B0%91%E5%AD%90%E5%8C%96%E8%A1%9D%E6%93%8A%E5%8D%97%E6%8A%95%E5%9C%8B%E5%B0%8F%E6%96%B0%E7%94%9F%E6%95%B8%E5%89%B5%E6%96%B0%E4%BD%8E
黃承元(2015)。特色學校課程設計與社區發展協力關係研究:以嘉義縣某國小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黃俊英(2004)。行銷學原理。臺北:華泰書局。
黃淑卿(2006)。國民小學學校與社區夥伴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黃義良(2004)。國民中小學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瓊慧(2002)。現代學校與社區關係發展的新趨勢。學校行政雙月刊,17,87-93。
楊如晶(1993)。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公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楊朝卿(2012)。雲林縣麥寮國小楊厝分班與楊厝社區協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葉至誠與葉立誠(201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
葉昭吟(2012)。社區資源融入國小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 日新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14,96- 110。
葉連祺(2007)。增進品質和品牌之教育經營策略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9,19-40。
遠見雜誌(2009,12月)。8大因素造就臺灣少子奇蹟。擷取自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5560_2.html
潘道仁(2004)。少子化時代學校經營之探討。師友月刊,449,40-42。
蔡文正(2007)。學校公共關係的理念與理論基礎。載於張慶勳(主編),學
校公共關係(頁4-33)。臺北:五南。
蔡金田(2011)。一所國小校長在學校行銷的實踐探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
27,29-54。
蔡金田(2009)。學校品牌建構與行銷管理之探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49,40-
42。
蔡培村(1996)。從終生教育論析社區營造的理念與作法。載於中華民國成人
教育學會(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頁155-180)。臺北:師大書苑。
蔡嘉玲(2009)。影響鄉村學校和社區參與社區發展計畫的因素:以臺東縣利吉 和富源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
蔡榮哲(2006)。國小校長知覺少子化現象對學校衝擊及其學校經營因應態度之研 究。輔仁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銘津(2008)。少子女化趨勢對教育體系的衝擊與因應。研習資訊,25(5), 101-108。
蔡銘津(2011)。少子女化趨勢下教育體系的求變與經營,師友月刊,523,14-19。
鄭來長(2015)。美國夥伴關係學校全國網絡(NNPS)對我國學校經營之啟示。學校行政,96,90-117。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臺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
鄭熙彥(1985)。學校教育與社區發展。高雄:復文。
賴皇隆(2013)。社區資源活用於國小高年級鄉土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 板橋區後埔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謝文全(2014)。教育行政學。臺北:高等教育。
謝文雀(譯)(2010)。P.Kotler、K.L.Keller、S.H.Ang、S.M.Leong與 C.T.Tan著。行銷管理亞洲觀點。臺北:臺灣培生教育。
薛德永(2008)。澎湖縣國民小學推動特色學校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蘇浩然(2012)。學校與社區關係之研究:以花蓮縣學校運動設施委外經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蘇銘勳(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少子化現象下學校本位經營之研究。中原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
蘇麗瓊與田基武(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與「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介紹。社區發展,107,5-22。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2001).The essence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State of the profession at the dawn of the 21st century. Retrieved from http://www.aafcs.org/mediakit/res/fcs-bg.pdf
Burch, P., & Palanki, A. (1995). From clients to partners: four case studies of collaboration and family involv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linked services (Report 29). Baltimore, MD:Center on Families, Communities, Schools, and Children's Learning,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Douglas J. F. (2010). School-community relations. Eye on Education. New York, NY.
Gray, L. (1991). Marketing education. Buckingham,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Grady, K. R. (2010). The impact of school community partnerships on the success of elementary schoo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UI University, California, NA.
George, W. R., & Gronroos, C. (1989). Developing customer-conscious employee at every level internal marketing. In A. C. Carole, & M. L. Friedman (Eds.), Handbook of services marketing. NY: Amacom.
Judith M. S. G., Shana J. H., Cokethea H., Grace L. F., Martha B-B.,& Ann P. T(2015). Strong 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 in inclusive schools are "part of the fabric of the School... we count on them”.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25(2) 9-34.
McCarthy, E. J. (1984).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 Homewood, IL, Irwin.
McShane, I., Watkins, J., & Meredyth, D. (2012). Schools as community hubs: Policy contexts, educational rationales, design challeng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WERA) Focal Meeting, Sydney, Australia.
McAlister, S. (2013). Why community engagement matters in school turnaround.
Voices in Urban Education, 36, 35-42.
Megan, I., Amrit, T., & Jonathan. C. (2015). Recognizing community voice and a youth- led 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 in the school climate improvement process.
School Community Journal, 25 (1), 9-28.
Melinda, S., Elizabeth, R., & Lizabeth, S-M. (2015). Promoting strong community alliances with public schools.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107(2), 18-22.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07). Fertility rat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els/family/SF_2_1_Fertility_rates.pdf
The National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Association. (2002). Raising the Bar for school PR: New standards for the school public relations profe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nspra.org/files/docs/StandardsBooklet.pdf
Pyles, L (2014). Progressive community organizing: reflective practi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New York, NY: Taylor & Franci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何俊青、林慶和與謝振裕(2014)。學校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動社區工作之研究。當代社會工作學刊,6,182-226。
2. 吳宗立(2004)。學校經營的行銷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61,62-69。
3. 李麗日(1999)。論學校與社區的結合:以「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之角度觀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4,183-203。
4. 林明地(2011)。校長如何協助學校建立與社區的多元互動關係。教師天地,173,16-21。
5. 林振春(2002)。從社區教育理論談學校社區化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45-61。
6. 林煥民(2008)。知識管理在學校創新經營之應用。學校行政,54,73-93。
7. 施振典(2005)。學校行銷策略之探討。學校行政雙月刊,36,109-117。
8. 徐惠東(2013)。從市場行銷概念談國中小因應少子化之道。臺灣教育,681,30-34。
9. 張茂源(2004)。從家長參與談學校與社區關係。學校行政,31,266-275。
10. 張憲庭(2005)。少子化現象對學校經營管理之衝擊與因應之道。學校行政雙月刊,36,87-93。
11. 張馨方(2009)。少子化趨勢對國民小學的衝擊與因應策略:以一所國小為例。學校行政,63,47-66。
12. 湯堯(2010)。教育市場化與行銷思維策略之案例分析探究。教育學誌,24,157-176。
13. 黃瓊慧(2002)。現代學校與社區關係發展的新趨勢。學校行政雙月刊,17,87-93。
14.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14,96- 110。
15. 葉連祺(2007)。增進品質和品牌之教育經營策略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9,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