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常明,遠距教學學習成就及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2]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1989。
[3] Kimble, G. A. Foundations of conditioning and learning. New York: Appleton, 1967
[4] 張霄亭。淺談「教學媒體」與「教學科技」的「定義、領域範疇」發展。台灣教育,560,2-7,民國86年。
[5] 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1997。
[6] 朱耀明,融入式的網路教學運用:以電腦在教育上運用課程為例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報,26(2),1998&27(1),1999,287-318,民國86年。
[7] 陳年興,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國立中山大學,1991。
[8] 劉清堂、越呈領。基於課堂的學習環境設計。第四屆全球華人教育資訊科技大會論文集,卷2,124-128。新加坡,2000。
[9] 劉宏文,建構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93,6-22,民國85年。[10] 王春展,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民國85年。[11] 陳恆孝,「基礎力學網路學習教材製作」,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七月。[12] 陳奕銘,「材料系學虛擬教室」,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六月。[13] 范政富,「應用X3D建置教學範例-以材料力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五年七月。[14] Jeff Jones, Statics, http://www.statics..com/。
[15] 鄭麗玉,教育心理學,考用,台北,2005。
[16] 李坤崇,教學評量,心理,台北,2006。
[17] 迦納,「心靈架構:多元智能理論」,五南,2008。
[18] 李坤崇,多元化教學評量,心理,1999 。
[19] 蔡英豪、吳裕益著,測驗與評量,復文圖書,高雄市,1996。
[20] 網路文章,試題分析,http://www.cygsh.tw/UploadFiles/試題難度與鑑別度分析。
[21] 蔡呈祥,應用力學網路學習評量系統製作-以質點、剛體平衡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一百零一年一月。[22] Firebase,https://firebase.google.com/docs/
[23] Account Kit,https://developers.facebook.com/docs/accountkit
[24] Jianye Liu; JianKun Yu,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Android Applications’’ , Intelligent Networks and Intelligent Systen(ICINIS), pp.69-72, Nov.2011.
[25] 網路文章,MathJax, https://www.mathjax.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