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王陽明著作
[明]王守仁撰:《王文成公全書》,收入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集部》第84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隆慶刊本影印)。
[明]王守仁撰:《王文成全書》,收入清高宗乾隆皇帝敕纂:《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明]王守仁撰:《陽明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據明隆慶六年(1572年)謝氏刻本之四部備要本)。
[明]王守仁原著,[明]施邦曜輯評,王曉昕、趙平略點校:《陽明先生集要》(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據明崇禎八年(1635年)施氏刻本)。
[明]王守仁撰,正中書局編審:《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1955年)。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王陽明:《陽明先生手批武經七書》(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明]錢德洪編、羅洪先考訂:《陽明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明嘉靖四十三年刻本)。
[明]馮夢龍:《王陽明出身靖亂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楊希閔編:《明王文成公守仁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清]劉宗周:《陽明傳信錄》,收入《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陳築山輯:《王陽明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
束景南:《陽明佚文輯考編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二)經部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魏]何晏注,[宋]刑昺疏:《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清]閻若璩撰,黃懷信、呂翊欣校點:《尚書古文疏證:附古文尚書冤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皮錫瑞撰,盛冬鈴等點校:《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三)史部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費宏:《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談遷著,張宗祥點校:《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黃宗羲原著,[清]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清]谷應泰編:《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龍文彬:《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夏燮撰,沈仲九點校:《明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四)子部
[宋]張載撰,[清]王夫之注:《張子正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語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朱熹、呂祖謙著,張京華輯校:《近思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
[明]羅欽順著,閻韜點校:《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明]劉宗周:《劉子全書及遺編》(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明]李贄著,張建業譯注:《焚書.續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明]周汝登撰,曹義昆點校:《聖學宗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清]李紱著,段景蓮點校:《朱子晚年全論》(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清]孫奇逢撰,萬紅點校:《理學宗傳》(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清]張伯行撰,蘇敏點校:《道統錄》(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
[清]熊賜履撰,徐公喜等點校:《學統》(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五)集部
[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明]陳獻章著,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新北:廣文書局,2012年,日本嘉永元年刻本)。
[明]陳建撰,黎業明點校:《陳建著作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明]湛若水:《泉翁大全集》(嘉靖19年刻,萬曆21年修補本)。
[明]湛若水:《甘泉先生續編大全》(嘉靖34年刻,萬曆23年修補本)。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王士禛撰,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錢明編校整理:《徐愛、錢德洪、董澐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吳震編校整理:《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徐儒宗編校整理:《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方祖猷、梁一群等編校整理:《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吳可為編校整理:《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陳永革編校整理:《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董平編校整理:《鄒守益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二、今人論著(依姓氏筆劃)
(一)專書
于清遠:《王陽明傳習錄注釋》(臺北:黃埔出版社,1969年)。
王邦雄:《儒道之間》(三重: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王曉昕主編:《王陽明與陽明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王曉昕主編:《王學之光》(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年)。
方克立:《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方爾加:《王陽明心學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牟宗三:《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
牟宗三等:《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所中心,1989年)。
朱曉鵬:《王陽明與道家道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朱秉義:《王陽明入聖的工夫》(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朱謙之編著:《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瑞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新北市:鵝湖月刊社,2013年)。
李瑞全:《儒家生命倫理學》(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
李福登:《王陽明的政治思想》(臺南:私立台南家政專科學校,1977年)。
但衡今:《王陽明傳習錄札記》(臺北:齊魯印刷行,1957年)。
何可永:《王陽明》(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何俊、尹曉寧《劉宗周與蕺山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汪傳發:《陸九淵王陽明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吳震、孫欽香導讀、譯注:《傳習錄》(香港:中華書局,2015年)。
吳震:《泰州學派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震:《《傳習錄》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吳光:《黃宗羲與清代浙東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光主編:《陽明學綜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林安梧:《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林安梧:《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臺北:讀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林安梧:《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
林月惠:《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林繼平:《王學探微十講》(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林麗娟:《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陽明詩探究》(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姜允明:《王陽明與陳白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徐儒宗:《江右王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秦家懿:《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梁啟超:《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臺北:中華書局,1958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陳永革:《陽明學派與晚明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健夫:《王陽明學說新論》(臺北:台北書局,1957年)。
張其昀:《陽明學論文集》(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
張靖傑譯注:《明隆慶六年初刻版《傳習錄》》(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年)。
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藝曦:《陽明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張崑將:《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張君勱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比較中日陽明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第四輯(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第五輯(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第六輯(成都:巴蜀書社,2012年)。
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辦:《國際陽明學研究》第貳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辦:《國際陽明學研究》第叁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國際陽明學研究中心主辦:《國際陽明學研究》第肆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郭齊勇主編:《陽明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許葆雲:《王陽明的六次突圍》(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畢誠:《儒學的轉折——陽明學派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年)。
曾昭旭:《良心教與人文教:論儒學的宗教面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
黃信二:《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
彭國翔:《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傅正玲:《狂者之歌:王陽明心學之旅》(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
嵇文甫:《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楊自平:《明代學術論集》(臺北:萬卷樓,2009年)。
楊國榮:《心學之思——王陽明哲學的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
楊國榮:《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7年)。
楊國榮:《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
楊正顯:《覺世之道:王陽明良知說的形成》(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葉紹鈞點註:《傳習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董平:《王陽明的生活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董平:《傳奇王陽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賈銳:《朱晦菴與王陽明二氏學術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熊十力:《十力語要》(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99年)。
褚柏思:《王陽明新傳》(洛杉磯:美國柏雪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蔡仁厚:《王陽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廣文書局點校:《精校斷句王陽明傳習錄》(臺北:廣文書局,1994年)。
黎民文化編輯部:《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臺北:黎民文化,1997年)。
鄧艾民:《傳習錄注疏》(基隆:法嚴出版社,2000年)。
鄧艾民:《傳習錄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鄧克銘:《王陽明思想觀念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鄭吉雄:《王陽明——躬行實踐的儒者》(臺北:幼獅文化,1994年)。
鄭繼孟:《王陽明傳》(臺南:綜合出版社,1973年)。
鄭仁在等編:《韓國江華陽明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
劉宗賢等:《陽明學與當代新儒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劉成有:《王陽明》(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談遠平:《論陽明哲學之圓融統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潘朝陽:《天地人和諧——儒家的環境空間倫理與關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錢穆:《陽明學述要》(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1年)。
錢明:《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錢明:《王陽明及其學派論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錢明:《浙中王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錢明、葉樹望主編:《王陽明的世界:王陽明故居開放典禮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謝無量:《陽明學派》(北縣:廣文書局,1980年)。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戴瑞坤:《中日韓朱子學陽明學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戴瑞坤:《陽明學漢學研究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戴瑞坤:《陽明學說對日本的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1年)。
羅永吉:《良知與佛性——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二)專書論文
牟宗三:〈致知疑難〉,《王陽明致良知教》(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頁23-38。
牟宗三:〈王學是孟子學〉,《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頁216-244。
林安梧:〈儒學的轉折:從王陽明的《朱子晚年定論》說起〉,吳光主編:《陽明學綜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64-73。
林安梧:〈王陽明的本體實踐學——以「大學問」為核心的展開〉,《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2001年),頁81-114。
徐復觀:〈王陽明對朱元晦的爭論〉,《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頁299-312。
徐復觀:〈陸王異同〉,《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頁46-53。
徐儒宗:〈心物相融之學〉,收入吳光主編:《陽明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132-145。
唐君毅:〈陽明學與朱子學〉,收入《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頁251-263。
唐君毅:〈原致知格物上: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展〉,《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頁298-331。
唐君毅:〈原致知格物下: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展〉,《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頁332-367。
陳榮捷:〈王陽明與禪〉,《王陽明與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頁73-81。
陳來:〈心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問題〉,《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附錄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頁582-624。
陳來:〈儒學傳統中的神秘主義〉,《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頁307-337。
陳來:〈王陽明哲學的心物論〉,《宋明儒學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52-71。
張君勱:〈直覺主義研究〉,《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頁55-67。
張岱年:〈中國哲學中的心物問題〉,收錄於王博編:《薪火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3-9。
楊祖漢:〈王陽明的一體觀〉,《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頁125-136。
葛榮晉:〈心和物〉,《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頁295-334。
劉述先:〈王學與朱學:陽明心學之再闡釋〉,《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頁485-520。
劉述先:〈論王陽明的最後定見〉,收入吳光主編:《陽明學綜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1-19。
錢穆:〈大學格物新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頁178-193。
錢穆:〈再論大學格物義〉,《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頁194-202。
錢穆:〈大學格物新義〉,《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出版社,2000年),頁203-210。
羅永吉:〈陽明心學對儒、佛交融的貢獻及其在儒學上的限制與檢討〉,《良知與佛性——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頁285-346。
羅永吉:〈陽明心學中的心物關係〉,《良知與佛性——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21-97。
(三)期刊論文
李瑞全、周琬琳:〈王陽明心外無物之旨——當代新儒學與江華學派之詮釋〉,《鵝湖月刊》第35卷第10期總號第418期(2010年4月),頁3-17。林安梧:〈陽明的《朱子晚年定論》與儒學的轉折〉,《鵝湖月刊》第33卷第8期總號第392期(2008年1月),頁1-7。林安梧:〈從「以心控身」到「身心一如」——以王夫之哲學為核心兼及於程朱、陸王的討論〉,《國文學報》第30期(2001年6月),頁77-95。林安梧:〈良知、良知學及其所衍生之道德自虐問題之哲學省察〉,《文明探索叢刊》第32期(2003年1月),頁18-54。林維杰:〈王陽明論知行:一個詮釋倫理學的解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2期(總第16期)(2011年12月),頁205-235。陳復:〈陽明子的冥契主義〉,收入張新民主編:《陽明學刊》第四輯(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頁55-99。
曾昭旭:〈朱子、陽明與船山之格物義〉,《鵝湖月刊》第5卷第6期(1979年12月),頁9-14。楊祖漢:〈論陽明的「心外無物」及唐先生所說的「生命之真實存在」之意義〉,《鵝湖月刊》第14卷第8期總號第164期(1989年2月),頁29-34。楊自平:〈黃梨洲對四句教的理解、批判與創造性詮釋〉,《孔孟月刊》第34卷第2期總號第398期(1995年10月),頁23-32。楊自平:〈邵雍的觀物思想與由智生樂析論〉,《元亨學刊》第2期(2011年12月),頁17-40。蔡仁厚:〈王陽明「大學問」思想析論〉,《鵝湖月刊》第12卷第5期(1986年11月),頁21-30。蔡仁厚:〈王陽明辨「心學與禪學」——「重修山陰縣學記」之疏解〉,收入《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2卷(1995年6月),頁11-24。談遠平:〈先總統蔣公闡述陽明學說之研究——心物合一思想部分〉,《復興崗學報》23(1980年6月),頁37-55。鄧秀梅:〈王陽明論「心外無物,心外無事」之詮解〉,《人文社會學報》1期(2005年3月),頁91-122。
(四)會議論文
吳經熊:〈重讀陽明傳習錄隨筆:(二)陽明與禪學〉,收入《陽明學論文集》(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頁29。
吳怡:〈陽明思想與禪學〉,收入《陽明學論文集》(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頁81-91。
佐藤煉太郎:〈禪與陽明學〉,收入錢明等主編:《王陽明的世界:王陽明故居開放典禮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181-189。
張其昀:〈圓融統一的陽明學:(三)心與物〉,收入《陽明學論文集》(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頁9。
陳利權:〈學理的整合與精神的融會——王陽明心學與禪學關係的兩個層面〉,收入錢明、葉樹望主編:《王陽明的世界:王陽明故居開放典禮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173-180。
蔡家和:〈朱子《四書章句集註》中的心物關係〉,東海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4月25日),頁1-18。
三、翻譯、外文著作
張君勱著,江日新譯:《王陽明——中國十六世紀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日]三輪希賢標註,[日]安井小太郎解題:《漢文大系16:傳習錄》(臺北:慧豐學會,1996年)。
[日]佐藤一齋:《傳習錄欄外書》(東京:啓新書院,明治30年,1897年)。
[日]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莊兵譯:《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日]岡田武彥著,錢明審校,楊田等譯:《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年)。
[日]岡田武彥著,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日]島田虔次著,蔣國保譯:《朱子學與陽明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日]荒木見悟著,廖肇亨譯注:《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日]溝口雄三著,孫軍悅、李曉東譯:《李卓吾.兩種陽明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瑞士]耿寧著,倪梁康譯:《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及其後學論“致良知”》(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瑞士]耿寧著,倪梁康、張慶熊、王慶節等譯:《心的現象——耿寧心性現象學研究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
[韓]崔在穆著,樸姬福、靳煜譯:《東亞陽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Chan, Wing-tsit(1963). 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 and Other Neo-Confucian Writings by Wang Yang-ming.
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