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22: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尤麗雯
研究生(外文):Li-Wen Yu
論文名稱:爭鳴出版業──晚明文人馮夢龍的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Contending in Publishing Industry——The Individual Study in Feng Menglong, A Scholar in Late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孫玫孫玫引用關係王力堅王力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99
中文關鍵詞:馮夢龍晚明江南出版文化士人文人
外文關鍵詞:Feng Menglonglate Ming DynastyJiangnan areapublishing industryscholarliterat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3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文主要研究馮夢龍如何在晚明出版市場競取聲名。馮夢龍的出版活動跨越萬曆晚期、泰昌、天啟、崇禎,在羅伯特.達恩頓(Robert Darnton)的「傳播網絡」(communications circuit)上,更扮演了作者、編輯、出版者、書商多重角色,使得研究馮夢龍撰作、編輯、出版、銷售的考量,都應同時考慮他所具有的其它角色;馮夢龍的出版事業不僅經歷了由青衿到縉紳的身份轉變,他在經營出版事業時,更是同時具有儒者的士紳身份與商業化的文人身份。可以說,馮夢龍每一種著作的出版營銷(marketing),都涉及了他儒╱商雙重身份、多重角色的考量與抉擇,而研究馮夢龍一生的出版事業,可以有助於瞭解在出版業繁榮的晚明江南地區,一個在士紳群體中,社會地位較低的生員,如何透過出版營銷,以試圖改善個人的際遇,甚至取得仕途助益的具體過程。
馮夢龍研究迄今已近百年,許多研究論著以今日的學術研究方法觀照,不乏有缺乏論述過程、可信證據的問題。本文的第一章,先梳理、考證馮夢龍的著作,篩選出四十三種可信著作,再據成書時間先後排序,依馮夢龍跨足不同類型著作出版的時間,將他一生的出版事業,分成四個時期,在第二到五章分別加以探討。綜言之,馮夢龍的出版營銷,具有以下五點特色:一、擅長審酌時勢,調整他的出版策略,在合適的時間推出能夠得到出版市場良好迴響的著作,更藉此建立名聲。二、妥善藉助選擇出版者、使用不同的名號,以有效區隔、經營他的儒者與文人形象。三、結合不同時期交游網絡的拓展,推出得名公之助的著作。四、以雅俗共賞為編撰特色與市場定位(positioning)。五、以史家傳述的嚴謹精神作為編撰的重要特色,有別於任意刪節文本的書坊主,藉此脫穎而出。
本文透過研究身兼士紳與文人雙重身份的馮夢龍,試圖補正因士紳身份出版者的營銷資料雖多而零碎、研究方法的侷限,所致的現有研究問題,藉建構馮夢龍成名的過程,與探討其採用的營銷手法,以期能對晚明出版文化有更全面的瞭解。
This essay mainly discusses how Feng Menglong earned the reputation in the publishing market in late Ming Dynasty. His marketing events had been holding from late Wanli, Taichang, Tianqi, until Chongzhen period was destroyed (1611 A.D.-1646 A.D.). According to Robert Darnton's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s circuit’, Feng Menglong played multiple roles such as an author, an editor, a publisher, and a book seller,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n his writng, editing, publishing and selling works is a must when discussing Feng’s creations.
Feng's identity changed from ‘qingjin, a scholar, to a ‘jinshen’, a scholar-official. While he was running his publication business, since he is not only a scholar-official but also a writer, we could tell that every of his publication was influenced by his multiple identities.
In other words, all of his creating activities and publishing consideration are related to his doubled-identification. To study in his publication business would help to realize the procedure of how a junior scholar gained a positive reputation, improved his personal life, and even benefited his official encounter, among the prosperous publishing industry in late Ming Dynasty.
Although the study about Feng Menglong has been studying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 there still have been several one-sided observations of his life, with a modern researching method, due to the lack of procedure to form his life encounter and also corresponding evidences. In the first chapter, Feng’s forty-three credible works are selected and managed in the order of the published time. Then, in the following four chapters, upon different literary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forty-three works, four periods of his publication works will be discussed.
To sum up, there are five features of Feng's marketing strategy. First, he was sensible and sensitive to the trends and adjusted his publishing strategy in time, so that he could release proper works in a proper time and gain both fame as well as profits. Secondly, he used different pseudonyms to manage his different writer images such as a celebrity, a scholar, or a novelist. Third, throug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his personal relationship, his publication could be recommended by celebrities. Fourth, the editing goal and marketing position strategy is to publish for both scholars and public. Fifth, different from the publishers who deleted partly texture depending on various needs, his historian-rigorous style was unique, which stood out in the market of his time.
This composition aims to broade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ublished industry in late Ming Dynasty, with constructing Feng Menglong’s procedure of gaining positive reputation and social position as well as his marketing strategies in publishing business, despite the current status that is limited by the one-sided information or the modern method from Western culture, which is only based on business publishers, not a double-identified scholars such as Feng, in Chinese society.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論題之提出與範疇 1
一、馮夢龍的舉業與通俗文學著作兼有盛名 1
二、馮夢龍的儒者與文人雙重身份 3
三、馮夢龍為了提升通俗文學地位所採取的出版策略 5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12
一、馮夢龍的研究概述 12
二、晚明江南的士紳出版者研究 2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39
上編 馮夢龍在傳播網絡的多重角色 45
第一章 馮夢龍的編撰、刊刻 47
第一節 馮夢龍的出版考 48
一、浮白齋主人與所編之作 49
二、《古今譚概》與《古今笑》成書先後問題 52
三、《麟經指月》的初次刊刻者與成書時間 54
四、《廣笑府》為偽作與《笑府》的成書時間 57
五、《掛枝兒》、《山歌》成書時間 58
六、墨憨齋定本傳奇的數目與刊印時間 65
七、《情史》的輯評者江南詹詹外史非馮夢龍 72
八、《三言》的最初出版者 84
九、《甲申紀事》的最初出版者 89
十、《折梅箋》的出版者與時間 90
第二節 馮夢龍一生的出版活動 91
第三節 小結 103
中編 馮夢龍的出版事業:布衣之士的成名之路 105
第二章 早歲才名與著述之始:理學名家與通俗類書、文人游藝之作 109
第一節 董斯張《廣博物志》與馮夢龍的年少交游 110
第二節 晚明書坊暢銷著作的編撰出版 118
第三章 遠赴麻城:因《春秋》而拓展的交游網絡與聲名 121
第一節 舉業之家所必宗:麻城之行的目的與重要意義 122
第二節 成名之始:馮夢龍《春秋》制舉之作的出版營銷策略 126
一、晚明蘇州出版的特色 130
二、圖書出版者的出版類型 134
三、圖書出版者本身的聲譽考量 135
四、一經二用、雅俗共賞的編撰策略 141
第四章 面向精英的通俗小說:白話小說的出版 149
第一節 物質品質精美的白話小說 150
一、白話小說讀者群體構成研究概述 150
二、馮夢龍白話小說刊本的目標消費者 154
第二節 士/商的區隔與兼容:真名、匿名、別號 156
一、白話小說署名問題的研究概況 156
二、文人的室號別名與身份轉換 161
三、馮夢龍的身份轉換與署名變化 164
第三節 新型態話本小說的營銷策略 171
一、圖書市場的「不確定性」:充滿變動因素的暢銷之作 172
二、從天許齋本到葉敬池本:文人在小說出版市場的主動性 176
第四節 「墨憨齋主人龍子猶」的品牌經營 182
第五章 士紳雅集的文學桂冠:戲曲出版的特殊作用 189
第一節 晚明戲曲文本的流傳:案頭之上也發光 189
一、名望的搖籃:文人集會於戲曲流通的重要作用 190
二、士議而作劇:文人集會對戲曲創作的影響 198
第二節 名公與名劇:無名不利的晚明出版 201
一、藉科第之助以揚名:李開先 202
二、藉親族、友朋宣揚以成名:梁辰魚 203
三、曲壇聲名的競爭與用處 215
第三節 士庶共賞的《墨憨齋定本傳奇》 219
一、暢銷題材、名劇改編 219
二、降低印刷成本 222
三、劇本的雅俗平衡 223
下編 晚明文人出版文化:出版競爭與衿紳角力 231
第六章 士紳出版者的選擇:演義編撰的心理與營銷優勢 233
第一節 馮夢龍的著作分類 233
一、小說與傳奇亦史 233
二、晚明私家書目的戲曲與白話小說分類 235
第二節 出版競爭下的「子」、「史」越界 239
一、歷史演義的興起原因 239
二、演義與文言小說的地位之爭 241
第三節 晚明小說銷售方式與演義的興起 243
一、明人著作中的購書記述 244
二、書商銷售圖書的威脅與因應 249
三、白話小說銷售方式對編輯的影響 254
第七章 以戲曲之名爭鳴:雕版印刷對精英權力的爭奪 267
第一節 出版市場與雅俗推移 268
一、晚明文人的戲曲署名變化 269
二、詞以人重,人以詞重 272
第二節 江南地方社會的權力格局變動 275
一、對抗失意的留都文學 278
二、融通江南士紳的戲曲 281
第三節 縉紳作劇的考量 284
第四節 小結 291
第八章 結論 295
第一節 先士後商的馮夢龍:名利權衡下的出版經營 297
一、擅於審度時勢,調整出版編輯的策略 299
二、妥善經營士紳與文人身份,明確著作的市場區隔 301
三、結合交游網絡的拓展,推出得名公之助的著作 301
四、條理明晰,雅俗共賞以廣傳 302
五、以史家標榜,區隔商業經營的書坊主 303
第二節 以文名為利:士紳身份出版者特質 306
一、不以營利為主要驅動力 306
二、新類型著作的刊印 309
三、受到士紳身份的侷限 311
四、晚明文學出版市場的風向指標 313
第三節 本研究的侷限與未竟之處 314
參考書目 317
附錄一: 傳播路線圖 353
附錄二:《馮夢龍全集》對照表 355
附錄三:馮夢龍不同時期的出版類型表 359
附錄四:選本署名整理表 363
表2-1:曲文型選本表 363
表2-2:散齣型選本表 367
表2-3:劇本型選本表 377
壹、中文論著
一、古籍
(一)馮夢龍著作(依刊行先後排序)
〔明〕馮夢龍編,可一居士評:《喻世明言》,日本內閣文庫所藏明衍慶堂刊本。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清衍慶堂刊本。
〔明〕馮夢龍編撰,李田意攝校:《警世通言》,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據金陵兼善堂本影印。
〔明〕馮夢龍新編,胡萬川校注:《新列國志》,臺北:聯經出版,1981年。
〔明〕馮夢龍編:《天許齋批點平妖傳》,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33輯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新列國志》,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彙編:《折梅箋》,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中興實錄 中興偉略 壽寧待誌》,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太平廣記鈔》(一),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太霞新奏》,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甲申紀事》,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智囊補》(上),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滑稽館新編三報恩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綱鑑統一》(一),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定本雙雄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新訂精忠旗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詳定酒家傭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2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麟經指月》,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古今譚概》(下),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4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編:《新平妖傳》,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馮夢龍:《古今譚概》,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6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甲申紀事》,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壽寧待誌》,收入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綱鑑統一》(上),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重定三會親風流夢》,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重定永團圓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重定邯鄲夢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2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重定新灌園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新定灑雪堂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詳定酒家傭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3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太霞新奏》,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春秋定旨參新》,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春秋衡庫》,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6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掛枝兒》,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智囊》,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墨憨齋定本雙雄傳奇》,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麟經指月》,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編:《古今小說》,魏同賢主編:《馮夢龍全集》第1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三民,2009年。
〔明〕馮夢龍編撰,廖吉郎校注,繆天華校閱:《醒世恆言》,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明]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注,繆天華校閱:《喻世明言》,臺北:三民,2010年。

(二)其它引用古籍(依朝代、筆劃排序)
[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等注:〈王充傳〉,《後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第253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宋]闕名編:《撫掌錄》,[明]陸楫編:《古今說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88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王德信撰,〔元〕關漢卿續,〔明〕張深之正:《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收入《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刊本。
[明]方來館主人選:《萬錦清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末刻本。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81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王世貞著,羅仲鼎校注:《藝苑卮言》,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明]王慎中:《遵巖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7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王驥德著,陳多、葉長海注釋:《曲律注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不著撰人:《萬曆邸鈔》上冊,臺北:古亭書屋,1968年。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牛若麟纂輯:《崇禎吳縣志(江蘇)》,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據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九),沈雲龍選輯:《明人文集叢刊第一期》22,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景印明崇禎間刻本。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續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28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明]羊洛敕里起北赤心子彙集:《繡谷春容》,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1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何偉然選,陸雲龍評:《皇明十六名家小品》,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崇禎崢霄館刻本。
[明]呂天成著,醉眠閣憨憨子重梓:《李卓吾先生批評繡榻野史》,收入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第2冊,臺北: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5年。
[明]呂天成撰,吳書蔭校注:《曲品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3次印刷。
[明]宋應星原作,劉君燦導讀:《天工開物》(上),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明]李日華:《味水軒日記》,《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第2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明]李玉,陳古虞等點校:《李玉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明]李逢時:《山水鄰新鐫出像四大癡傳奇》,收入《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第16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據明崇禎山水鄰刻本影印。
[明]李開先著,路工輯校:《李開先集》(下),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
[明]李開先著,路工輯校:《李開先集》(中),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
[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明]李攀龍著,包敬第標校:《滄溟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汪道昆:《太函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汪道昆:《太函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3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收入中國古典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第4次印刷。
[明]周楫:《西湖二集》,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1輯第5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據傅惜華藏本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本補配。
[明]祁承㸁:《澹生堂集》,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癸酉(六年,1633)山陰祁氏家刊本微捲。
[明]祁承㸁:《澹生堂藏書目》,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第9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宋氏漫堂抄本影印。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記》,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傳記類第2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
[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收入中國古典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六),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第4次印刷。
〔明〕祁彪佳:《遠山堂尺牘》,南京圖書館藏明抄本。
[明]姚士麟:《見只編》,《叢書集成新編》史地類第1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明]凌濛初:《南音三籟》,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4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明]凌濛初:《譚曲雜箚》,收入中國古典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11月第4次印刷。
[明]唐順之:《荊川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據上海函芬樓藏明萬曆刊本影印。
[明]徐渭:《選古今南北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遠齋刻本。
[明]徐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