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11: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余昕嬪
研究生(外文):Hsin-Pin Yu
論文名稱:唐五代女冠詩詞中的陰性書寫
指導教授:王力堅王力堅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女冠女道士女冠詩人女冠詩詞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7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女冠」,即女道士。唐五代女冠是一個複雜而特殊的社會階層,女冠階層的形成,有其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唐朝公主、嬪妃入道修真,帶動了社會上的女子修道之風。文化層次比較高的知識女性更多的介入道門,提升了女道士階層的整體文化素質。像李冶道、魚玄機、薛濤等人的「仙詩」,富有渴望成仙的浪漫色彩,大多收入了《全唐詩》裡。
本文擬從不同性別的寫作者角度,「觀看」女冠這種特殊身份的女性主題,在唐五代詩詞中具有何種的地位及影響。並嘗試比較「女性詩人筆下的女冠」與「男性詩人筆下的女冠」之差異,從中瞭解書寫者的性別對於作品本身的影響。其次,唐代開放的社會風氣,對於「女冠」的看法為何?女性的社會地位是否得到真正的解放?抑或只是遊走於慾望之間的情慾書寫?筆者希望藉由本文,從唐五代詩詞文本中,探尋女冠在性別、宗教、文學三個面向交互作用下所激放出來的燦爛火花。
關鍵詞:女冠 女道士 女冠詩人 女冠詩詞
"Female Crown", that is, female Taoist priest.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Female Crown is a complex and special social class, the formation of Female Crown class, with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reasons. Princess Tang Dynasty, concubines into the road comprehension, led the community of women in the wind of the monasticism. Cultural level of higher knowledge of women more intervention in the door, to enhanc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female morality class. Like Li Ye Dao, Yu Xuan Ji, Xue Tao, who's "fairy poem", full of desire for immortal romantic, most of the income of the "full Tang Poem".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view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the female subject of this special status in the poems of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fferent gender writers. And tr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Female Crown between "female poet's " and "male poet's ", from which to understand the gender of the writer's influence on the work itself. Secondly, the Tang Dynasty open social atmosphere, for the "Female Crown" view? Does the social status of women get real liberation? Or is it just wandering between desire and desire to write? I hope that this article, from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oems in the text, to explore the female crown in gender, religion, literature, three interaction for the excitement of the brilliant spark.

Key words: Female Crown, Female priest, Female Crown poet, Female Crown poetr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與檢討 2
一、專書 3
二、學位論文 3
三、期刊論文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6
一、唐五代詩詞 7
二、「女冠」的定義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0
一、性別與意識 12
二、性別與書寫 12
第五節 研究步驟 14
第二章 唐五代女冠現象之背景考察 17
第一節 唐五代以前的傳統中國女性 17
一、從母系到父系社會 17
二、「三綱」中男尊女卑的觀念 18
三、宗法制度下的女性 18
四、傳統女教的束縛 21
五、卑弱女性形象的形成 22
第二節 唐五代女冠現象成因 23
一、外部因素: 23
二、內部因素 29
第三節 小結 30
第三章 唐代女冠詩人的社交生活與詩 32
第一節 女冠詩人的類型(以入道原因來分類) 33
一、李冶 34
二、魚玄機 35
三、薛濤 37
第二節 女冠詩人的生活型態 40
一、女冠詩人的教育 41
二、女冠詩人的經濟 42
三、女冠詩人的道觀生活 44
第三節 女冠詩人與文士交遊的詩歌型態 47
一、酬贈詩 49
二、送別詩 52
第四節 小結 55
第四章 女性書寫——女性詩人筆下的女冠 56
第一節 女性書寫的特質 57
一、身為女性的自我認知 57
二、積極突破性別限制的枷鎖 59
第二節 美的感知(由詠物到抒情) 63
第三節 深情的等待(對愛情與婚姻的憧憬) 66
一、愛情的等待與嚮往 66
二、婚姻的憧憬與企盼 72
三、情逝的絕望與感傷 74
第四節 對封建禮教信條的挑戰 75
第五節 小結 78
第五章 書寫女性——男性詩人筆下的女冠 79
第一節 書寫女性的特徵 80
一、身為男性作者的寫作自覺 80
二、「雌雄同體」的創作現象 82
第二節 看——女冠詩的視覺性 85
第三節 代言——男性文人想像中的女冠世界 89
第四節 女冠?女仙?——男性文人的願望投射 91
第五節 小結 95
第六章 結論 96
參考書目 102
附錄 108
參考書目
古籍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後蜀〕趙崇祚輯、李一氓校注:《花間集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清〕清聖祖御定:《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歐陽脩、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逯欽立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王溥:《唐會要》卷50〈尊崇道教〉,《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
楊家駱主編:《正史全文標校讀本:史記附札記》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10月3版。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李林甫:《唐六典》卷3,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明〕鍾惺:《名媛詩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
〔元〕辛文房原作、蔣秋華導讀:《唐才子傳》,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4月。
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著:《全唐五代詞》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第1版。
先秦諸子,老子等:《諸子集成》第三冊,臺北:中華書局,2006年。

專書
王力堅:《清代才媛文學之文化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6月。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10月。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李素平:《女神女丹女道》,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林雪鈴:《唐詩中的女冠》,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9月。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11月初版。
施蟄存:《唐詩百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
段塔麗:《唐代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俞世芬:《唐詩與女性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
高世瑜著:《唐代婦女》,西安:三泰出版社,1988年6月。
孫曉:《中國婚姻小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袁行霈:《中國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2001年7月2版5刷。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三編第七章第四節〈道教的流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康正果:《風騷與艷情—中國古典詩的女性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陳東原著《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詹石窗:《道教與女性》,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黃世中:《唐詩與道教》,廣西:漓江出版社,1996年5月。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趙文潤主編:《隋唐文化史》,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劉詠聰:《女性與歷史—中國傳統觀念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月。
鄭志敏:《細說唐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葛兆光:《想像力的世界》,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2月第1次印刷。
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
嚴明:《中國名妓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羅時進:《中國婦女生活風俗》,陜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
謝路軍:《中國道教源流》,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初版。

外文譯著
斯賓諾莎:《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霍爾:《榮格心理學入門》,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羅伯特.鮑柯克,肯尼士.湯普森編,龔方震譯:《宗教與意識形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格蕾‧格林、考比里亞‧庫恩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西蒙.波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城邦文化,1999年10月。
弗吉尼亜・渥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出版社,2000年。
Grisel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4月。
維金尼亞・渥爾芙(Virginia Woolf)著,王蕆真譯:《三枚金幣》,臺北:天培文化,2001年。
托莉・莫(Toril Moi):《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巨流出版社,2005年。
Kathy Davis, Mary Evans, Judith Lorber著,楊雅婷等譯:《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册》,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9年。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0年。

學位論文
蘇珊玉《薛濤及其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謝麗卿:《唐代女冠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林雪鈴《唐詩中的女冠》,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朱銘貞《李冶薛濤魚玄機詩歌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葉怡菁:《全真女冠孫不二及《孫不二元君法語》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郭雅鈴:《女冠、女仙與唐代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黃選郿:《唐代女冠詩人魚玄機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慧文《唐青樓才女薛濤論》,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陳桂文《青樓詩人薛濤詩歌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陳美文《唐代女冠與文學》,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昕昕《唐代女冠詩人與道教文化──以李冶、薛濤、魚玄機為核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蘇貞妃《唐代女冠現象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王國棟《薛濤交往詩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期刊論文
吳榮富:〈李商隱與女道士之糾葛辯誣--從史實與用典兩方面的考察〉,《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994年6月。
彭志憲、张燚:《唐代女詩人魚玄機詩編年譯注》,新疆: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年11月。
梁超然〈魚玄機略考〉一文收錄於傅璇琮主編:《唐代文學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初版,第6輯。
陳慧:〈女人為什麼寫作〉,《文學自由談》,1996年第1期。
張仁青:〈唐代詩壇兩紅顏—薛濤與魚玄機〉,《國文天地》第3卷第9期,1988年3月。
高文利:〈唐五代文人詞的仙道意蘊〉,《綏化師專學報》,2000年第2期。
邱瑰華:〈唐代女冠似妓之我見—兼論唐代女冠的社交生活〉,《阜陽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2期。
李軍:〈「代言體」辨識〉,《安順師專學報》,2001年2月。
楊莉:〈「女冠」芻議:一種宗教、性別與象徵的解讀〉,《漢學研究》,2001年6月。
楊昌年:〈女冠詩情魚玄機〉,《歷史月刊》,2001年10月。
林陳文華:〈唐代女詩人李冶身世及作品考論〉,《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第39卷第5期,2002年。
王永平:〈論唐代道教的發展規模〉,《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6期。林雪鈴:〈唐詩中的皇家女冠綜述〉,《東方人文學誌》,2002年6月。
尚麗新:〈道教與唐五代仙道艷情詞〉,《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0年2月。
許惠玟:〈棄婦的悲歌--試析唐代詩人魚玄機與臺灣詩人王香禪〉,《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年7月。
田曉膺:〈唐代女性詩歌中的道教情懷初探〉,《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喬孝東:〈李冶、魚玄機道士生活與詩〉,《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12月第4期。
肖瑞峰、俞世芬:〈宗教、世俗與藝術的媾和:論唐代女冠詩的審美中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1卷第1期。
呂進:〈聞一多:新詩史上的杜甫〉,《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月,第36卷第1期。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