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15: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范姜秋勤
研究生(外文):FAN JIANG,QIU-QIN
論文名稱: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指導教授:王俐容王俐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Li-J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1
中文關鍵詞:祭拜祖先性別意識族群通婚
外文關鍵詞:ancestor worshipgender ideologyethnic Intermarri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0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祭拜祖先為例
中文摘要
祭拜祖先是客家族群的傳統美德,更是民間重要的民俗活動,從古至今流傳世代;其主要意義就是教化後代子孫,要懂得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簡單的說就是要有不忘本的精神。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家庭結構的轉變、女性主義的興起、族群間往來互動的頻繁,使得祭拜祖先的文化傳承面臨了諸多的考驗。
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有(一)了解家庭結構的改變對祭拜祖先的影響(二)了解性別意識對祭拜祖先的影響(三)了解族群通婚對祭拜祖先的影響。期盼從以上三個研究問題,找到影響祭拜祖先傳承的因素。
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家庭結構、性別意識、族群通婚對祭拜祖先都有影響。尤其是族群通婚對祭拜祖先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無論是族群內婚或外婚都有影響。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性別意識是影響通婚女性祭祖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當女性可以擁有自我選擇的權力時,有可能會影響女性祭拜祖先的行為。
至於影響的程度根據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目前還不足以撼動客家族群流傳世代的祭祖文化。即使研究發現通婚後的女性,隨著時代的變遷,對祭拜祖先的態度出現顯著差異;但從通婚後大部分的女性,還是會祭拜祖先的行為來看,祭拜祖先的文化傳承應該不會消失,未來有可能隨著台灣社會開放的程度,呈現多元的祭祀文化。
關鍵字:祭拜祖先、性別意識、族群通婚
Inheritance and Change of Hakka Culture: Using Ancestor Worship as an Example

Abstract
Ancestor worship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Hakka and the important folk activity. It has lasted from the ancient time to the present. The major significance is to allow the descendants to learn “careful attention to perform the funeral rites to parents, and to let them be followed when long gone with the ceremonies of sacrifice” and “being grateful”. In short, they should not forget their origin. However,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family structure, rise of feminism and ethnic frequent interac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ancestor worship encounters the challenges.
Thu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the following: (1)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hange of family structure on ancestor worship; (2) to probe into effect of gender ideology on ancestor worship; (3) to explore effect of ethnic Intermarriage on ancestor worship. Upon the previous three research ques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the factors of inheritance of ancestor worship.
According to research findings, family structure, gender ideology and ethnic Intermarriage all influence ancestor worship. Impact of ethnic intermarriage, in particular, on ancestor worship is extremely broad, including the effects in or out of the group.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gender ideology is the key factor of intermarriage women’s ancestor worship. In other words, when women possess the power of choice, it might influence their behavior of ancestor worship.
As to the degree of effect, based o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t present, it does not affect ancestor worship culture of the Hakka which has been lasted for generations.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women after intermarriage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ancestor worship. However, since most of the women of intermarriage worship the ancestors,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ancestor worship should not be disappeared. In the future, with the liberation of Taiwan society, it might lead to diversity of sacrifice culture.

Keywords: ancestor worship, gender ideology, ethnic Intermarriage
目錄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祭祀文化 11
第二節 宗族研究 15
第三節 客家婦女研究 24
第四節 族群通婚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與限制 44
第四章 現代家庭祭拜祖先的現況 46
第一節 現代家庭祭拜祖先的行為 46
第二節 比較結婚前和結婚後的差異 53
第五章 影響祭拜祖先傳承的因素 64
第一節 家庭結構產生的區域差異 64
第二節 婆媳之間的權力結構 66
第三節 性別意識的轉變與女性意識的抬頭 69
第四節 族群通婚產生的差異 7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8
參考文獻 109
一、中文部分 109
二、英文部分 116
附錄一 祭拜祖先訪談大綱 117
附錄二 受訪對象相關資料對照表 11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明珂,2001,《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叢刊。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
吳嘉苓,2012,〈訪談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台北:東
華書局。
李亦園,1998,《人類學現代社會》。台北:水牛。
李卓,2004,《中日家族制度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臺北:空大。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
房學嘉,2008,《粵東客家生態與民俗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韋政通,1991,《中國文化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
徐運德,1995,《客家諺語》。臺灣:中原周刊社。
馬斯洛,1987,《人的潛能和價值》。北京:華夏出版社。
張典婉,2004,《台灣客家女性》。台北:玉山社。
張翰璧,2007,〈客家婦女篇〉,《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莊英章,1994,《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台北:中央研
究院民族所。
莊英章、羅烈師,2007,〈家族與宗族篇〉,《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行政
院客委會。
連瑞枝、莊英章,2010,《客家˙女性與邊陲性》。台北:南天。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
經。 
陳進傳,1995,《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彭文宇,1998,《閩台家族社會》。台北:幼獅。
楊佳羚,2005,〈尋找一條回家的路〉,《大年初一回娘家》。台北:女書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羅香林,1933〔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羅香林,1987,《客家源流考》。台北:世界客屬總會。















(二)期刊論文
王甫昌,1993,〈光復後台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
族學研究所集刊》76:頁43-96。
王祥齡,1991,〈中國古代祖先崇拜的起源與進展〉。《鵝湖月刊》16(11):頁
13-25。
林瑤棋,2007,〈台灣宗族制度瓦解的危機〉。《台灣源流》頁15-24。
徐正光、蕭新煌,1995,〈客家族群的「語言問題」台北地區的調查分析〉。《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0:頁1-40。
高丙中,1998,〈從人生意義的設計看家族文化的復興〉。《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
討會論文集》頁477-496。
張心怡,2012,〈客家、性別與教學:一位客家女性教師之觀察與省思〉。《性別
平等教育季刊》頁37-41。
張容嘉,2015,《全球客家研究》5:頁193-216。
張維安,2001,〈客家婦女地位―以閩南族群為對照的分析〉。曾彩金總編,《六
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屏東:六堆文教基金會,頁79-109。
莊英章,1972,〈台灣農村家族對現代化的適應:一個田野調查實例的分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4,頁85-98。
陳麗華,2000,〈客家人的宗族建構與歷史記憶塑造:以臺灣六堆地區為例〉。
《臺灣史研究》17(4):頁1-31。
賀超,2006,〈客家文化與現代文明〉。《江西社會科學研究》頁145-148。
黃榮洛,1988,〈中港溪畔的三個烈女〉。《三台雜誌》17,頁113-117。
鄒濬智 ,2008,〈「鬼」觀念與祖先崇拜試說〉。《稻江學報》3(1): 頁191-203。
劉醇鑫,2009,〈客家諺語中所反映的鬼神文化〉。《新生學報》5:頁105-132。 
謝如劍,2011,〈客家人敬祖祭祀的習俗〉。《廣東文獻》39(4):頁23-26。
羅肇錦,2008,〈以「祭國父文」反襯中山先生與客家運動的破與立〉。收錄於
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客家運動20年》台北:南天。頁11-34。























(三)博、碩士論文
王靜若,2013,《頭份街庄客家家庭閩南媳婦的結群與日常》。國立交通大學客
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王崧興,1967,《龜山島:漢人漁村社會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李亦園,1967,《台灣的民族學田野工作,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專刊第四種》台
北:台大考古人類學系。
林本炫,1998,《當代台灣民眾宗教信仰變遷的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研
究所博士論文。
邱貞菱,2014,《「女」人「家」-追尋自我的旅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造型藝
術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徐敏華,2015,《影響客家女性社會地位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
行政暨政策學系。
徐鳳珠,2008,《客家家庭閩南媳婦的困境、調適與認同》。國立交通大學客
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張典婉,2002,《台灣文學中客家女性角色與社會發展》。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
究所論文。
張舒茜,2009,《中國傳統祭嗣觀念下的女性傳承-以宜蘭地區為例》。佛光大
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木,2003,《台灣地區客家人口之婚配模式:世代、地理區域與社經地位比
較分析》。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楊景謀,2015,《祖蔭與再生:屏東佳冬楊姓宗祠及楊及芹祖堂保存運動之比較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娟,2012,《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國立中
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佳玲,2007,《族群通婚中的性別文化與權力配置》。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國焜,2014,《客家祖塔的形成與發展:以湖口地區宗族為例》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網路資料
內政部統計通報(出生嬰兒姓氏約定統計)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9415,取用日期:2016年
11月20日。
民法第1059條http://www.sunlaw.com.tw/law-news_cont.php?Key=38,
取用日期:2016年11月20日。
邵亦儒,2009,〈線上祭祀 科技與文化衝突〉。《喀報》,4月12日。
http://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1594?issueID=65,取用日期:2016年
10月02日。
陳板,2003,〈客家特色與在地文化創造―以台灣客家運動的經驗為中心的文化創造經驗〉。《美學論壇》,10月30日。http://www.sancf.org.tw/SANCF/forum_detail.php?typeid=15&typesubid=2&fid=14,取用日期:2016年10月10日。
教育部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取
用日期:2017年4月29日查詢。


二、英文部分
Constable,Nicole,2000,“Ethnicity and Gender in Hakka Studies,” pp.365-96.《第四屆
國際客家研究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 中央院民族所。
Cookie White Stephan & Walter G. Stephan,1989, “After Intermarriage:Ethnic
Identity among Mixed-Heritage Japanese-Americans and Hispanics, ”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No.51,pp.507-519.
Halbwachs,Maurice,1992,On Collective Mem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ohnson, Elizabeth,1988, “ Grieving for the Death, Grieving for the Living: Furnal
Laments of Hakka Womem,”in James L. Watson and Evelyn S.Rawski,eds.,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p.135-63.
Lang, Olga,1946,Chinese family and Socie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A.&Corbin,J.,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濤
石。(原著出版於1997)
Van den Berghe,Pierre L., 1981, The Ethnic Phenomenon, New York : Elsevier.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