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般專書
丁世傑、匡思聖、周維萱、郭玉承、莊旻達,陳宜亨、鍾文博合著,2010,《國族.想像.離散.認同:從電影文本再現黎民社會》,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論》,編輯委員會編,1993,《文藝學和新歷史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一版。
王岳川主編,陸揚著,1998,《精神分析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國芳、郭本禹,1999,《拉岡》,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國維,1976,《王國維先生全集》冊4,臺北:大通書局。
王逢振,1996,《女性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寧,2003,《文學與精神分析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古武南,2008《北埔民居》,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出版。
伍寶珠,2006,《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
朱立元,1997,《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吳光遠,2010,《現代人,越來越不會做夢。閱讀榮格。》,台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宋學軍,2006,《一次讀完26本心理學經典》,台北,海鴿文化出版圖書有限公司。
李喬,1976,《李喬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喬,1981,《寒夜三部曲》,〈1.寒夜〉,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喬,2000,《李喬短篇小說全集》,苗栗:苗栗縣立文化基金會。
李喬,2008,《情歸大地》,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李喬,2016,《草木恩情》,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李欽賢,1997,《台灣人文風景100點》,台北市,時報文化。
杜聲峰,1988,《拉岡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林文淇總編,2014,《2014台灣電影年鑑》,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侯孝賢,2014,《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胡正文,2014,《穿越電影看心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夏遠鳴、冷劍波、房學嘉、宋德劍、鍾普蘭著,2012,《客家婦女社會與文化》,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張京媛,1997,《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京媛,2007,《中國精神分析學史料》,台北:唐山出版社。
張進,2004,《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岩冰,2002,《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
梁濃剛,1989,《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盛寧,1995,《新歷史主義》,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素蘭,1993,《認識李喬》,彭瑞金,〈悲苦大地泉甘土香─李喬的蕃子林故事〉,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
陳芳明,2015,《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台北:麥田出版。
陳運棟,1996,《客家人》,五版,台北:中國根文庫。
陳運棟,2007,《源流篇》,收錄於《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傅陽,2006,《佛洛伊德》,台北:品冠文化出版社。
黃湯姆,2013,《文學理論倒讀》,台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菊芳,2014,《台灣客家民間敘事文學:以渡台悲歌與渡仔歌為例》,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黃進興,2008,《後現代主義與史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頁182。
楊政男、龔萬灶、徐清明,2013,《客語辭典》,中壢:翰林印刷事業有限公司。
漢‧趙岐注,《孟子注疏》,收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95。
裴斐,1992,《文學概論》,原名《文學原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鄭秉泓,2010,《台灣電影愛與死》,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顧燕翎,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Stephen Greanblatt ,1988,《Shakespearean Negotiatio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ephen Greenblatt ,1980,《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二、翻譯專書
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著,林玉華、 樊雪梅譯,1997,《當代精神分析 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Durian Leader著,龔卓軍譯、余德慧校訂,1998,《拉岡》,台北:立緒文化事業
Jean-Claude Lavie著,賴怡妝譯,2010,《精神分析實作三景 從語言誕生的現實》,高雄:Utopie無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Jennifer van Sijll著,王旭鋒譯,2013,《電影就是說故事》,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
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譯,1993,《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有限出版公司。
Vicky Lebeu著,陳儒修、 鄭玉菁譯,2004,《佛羅伊德看電影─心理分析電影理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李平譯,1998,《當代學術入門文學理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著,馮川、蘇克編譯,1990,《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古斯塔夫‧莫卡杜著,楊智捷譯,2012,《鏡頭之後:電影攝影的張力、敘事與創意》,新北市:大家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史帝芬‧米契爾(Stephen A. Mitchell)、瑪格麗特.布萊克(Margaret J. Black)著,白美正譯,2011,《超越佛羅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台北:國家圖書館。
史帝芬‧賽加勒、墨瑞兒‧柏格著,龔卓軍、曾廣志、沈台訓譯,2000,《夢的智慧》,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尼‧格‧波波娃著,李亞卿譯,1988,《法國的後佛洛伊德主義》,北京:東方出版社。
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2005,《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第二版,台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
有限公司。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2006,《夢的解析》,台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西摩‧查特曼(Seymour‧Chatman)著,徐強譯,2013,《故事與話語 小說和電影的敘事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克莉絲.維登著(Chris Weedon),白曉紅譯,1997,《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安德著,若水譯,1992,《超個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狄倫‧伊凡斯(Dylan Evans)著、劉紀蕙譯,2009,《拉岡精神分析辭彙》,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保羅–羅宏‧亞舜(Paul–Laurent‧Assoun)著,楊明敏譯,2002,《佛羅伊德與女性》,台北:遠流出版社。
格蕾‧格林(Gayle Greene)、考比里亞‧庫恩(Coppelia Kahn)編,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
紀傑克(Slavoj Zizek)著、蔡淑惠譯,2008,《傾斜觀看─在大眾文化中遇見拉岡》,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許佩賢譯,1995,《攻台戰記》:日清戰史台灣篇,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提姆.葛爾森(Tim Grierson )著,黃政淵譯,2014,《編劇之路》,台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雷蒙‧塞爾登(Raman Selden)、彼得‧維德生(Peter Widdowson)、彼得‧布魯(PeterBrooker),林志忠譯,2005,《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四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榮格(C.G.jung)原著,劉國彬,楊德友譯,1977,《榮格自傳》,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羅思瑪莉.冬恩(Rosemarie Tong)著,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
蘇菲亞.玻卡(Sophia Phoca)著,謝小芩譯,1999,《後女性主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三、期刊及專書論文
李孟君、楊仲源,2009,〈深度閱讀電影1895乙未─史觀、改編差異及影像美學〉,建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李喬、薛雲峰,2005,《乙未戰爭與客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乙未抗日史觀的重建:義民史觀─從吳湯興的殉難談起〉,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
凌晨光,2001,〈歷史與文學-論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江海學刊》2001年第一期。
張世賢,2002.6,〈發揚寒夜人物的硬頸精神〉,《客家》,台北絲路出版社,144期。張怡寧,2009,〈歷史書寫中的一八九五:李喬《情歸大地》與閰廷文《台灣風雲》的比較研究〉,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
張進、高紅霞,2002,〈論新歷史主義的逸聞主義文—觸摸真實與「反歷史」〉《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張寬,1994,〈後現代的小時尚-關於新歷史主義的筆記〉,《讀書》1994年9月號。
張寬,1994,〈後現代的小時尚—關於新歷史主義的筆記〉,《讀書》9月號。
曹克穎,2007,〈新歷史主義的顛覆與抑制—以都梁的長篇小說亮劍為例〉《傳承》,
第七期。
莊佳穎,2009,〈再/誤現1895─台灣史詩的文學創作、電影產製與消費〉,第六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
黃惠禎,2010,〈母土與父國:李喬《情歸大地》與《一八九五》電影改編的認同差異〉,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
楊翠、魏怡君,2015,〈苦難、抵抗、救贖–李喬–《情歸大地 》中的歷史敘事〉〈研究大綱〉,〈乙未客家紀念活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附冊。
詹淑雲,2008.11.5,〈一八九五〉,《客家新聞雜誌》。
滕學名,2014,〈《阿甘正傳》的新歷史主義特徵〉,《電影文學》,第六期。
盧慧娟,2010,〈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模式解讀—以弗蘭克‧奧康娜的小說《我的俄迪普斯情結》為文本〉,《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1卷第5期。
羅融,2009,〈作家李喬‧義民史觀‧電影﹝一八九五﹞〉,《人本教育札記》235期。羅詩雲,2011,〈晉身帝國的焦慮—從森鷗外的《航西日記》及《徂征日記》,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三期。
三、學位論文
王慧芬,1999,《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古佳惠,2009,《從現代媒體下的客家意象析探客家電影「一八九五乙未」》,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家妍,2004,《台灣客家婦女服飾之研究—西元1900至2000》,輔大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宏勛,2014,《新歷史主義是角下的客家大河小說》,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碩士論文。黃小民,2012,《歷史的荒言‧鄉土的真實—李喬小說創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論文。黃琦君,2003,《李喬文學作品中的客家文化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純杏,2002,《李喬長篇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蘇毅絲,2012,《李喬長篇小說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四、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教育部台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網址:Hakka.dict.edu.tw[查詢日期2017.05.14]
電影〈一八九五〉,國家電影中心,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zh-tw﹝查詢日期2015.03.10﹞
蘇玲瑤、沈志明,〈新片“1895”台灣第一部客語電影〉,《公視新聞網》2008年10月31日。網址:<http://www.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00261>[查詢日期2016.07.12]
客家新聞雜誌,網址:
<http://blog.roodo.com/hakkaweekly/archives/8455469.html>[查詢日期2015.09.04]
李孟君、楊仲源,〈深度閱讀電影-史觀、改變差異及影像美學〉,聯合數位學園,網址:
﹝查詢日期2014.08.26﹞
莊紫蓉2001年4月11日專訪李喬,網址:www.twcent.org.tw/thematic-series/character-series/taiwan-litterateur-interview/b01-7203/b01-7203--1。〔查詢日期2016年7月6日〕
陳柏年,〈台灣史上最大戰役《一八九五》再掀啟思〉,《新紀元》。2008年12月25日。http://mag.epochtimes.com/104/5784.htm。[查詢日期2015.11.05]
蔣素娥2014,〈遇見潛意識—拉岡精神分析世界的語言作用〉,網址:
<http://web1.hlhs.hlc.edu.tw/history2/95tousheng-9.htm>[查詢日期2014.08.26〕
蘇玲瑤、沈志明,〈新片“1895”台灣第一部客語電影〉,《公視新聞網》,2008年10月31日。網址:ttp://www.pts.org.tw/php/news/pts_news/detail.php?NEENO=100261[查詢日期2015.09.12]
龔珮瑄、李沂澂、許胤筠、蔡宛蓁、梁恩盈、楊琬琳、簡侑晴、林烝增,〈人格心理學專題研究-拉岡〉網址:www.epc.ntn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1076c4c431e3,(查詢日期2014.12.26)
陳玉璽,2014,〈西方心理學的靈性治療研究──以詹姆斯、榮格與弗蘭克為例新世紀宗教研究〉,收在《新世紀宗教研究‧第七卷第一期》網址:https://chenyuhsi.wordpress.com/.../spiritual-therapy-as-studied-in-western-psycholog.(查詢日期2017.05.28)
〈具政治信念與美學品味,符合當代台灣社會集體想像的1895〉《一八九五》。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0%E5%85%AB%E4%B9%9D%E4%BA%94#.E5.8F.83.E8.80.83.E8.B3.87.E6.96.99,﹝查詢日期2015.10.26﹞
五、其它
李筱峰,2008.11.30,〈《一八九五》的烈士與豎子─論抗日?殺同胞?吳湯興史實翻案〉,〈自由時報〉。
陳宛茜,2006.07.04,〈文學/李喬 願能再多寫幾年〉《聯合報》。
陳柏年,2008.12.25,〈台灣史上最大戰役〈一八九五〉再掀啟思〉,《新紀元》。
蔡佩玲,2008.11.18,〈1895導演洪智育男主角溫生豪專訪〉,《佩玲愛漂票》。
張倩瑋,2008.11.06,〈一八九五歷史李喬情歸大地〉,《新台灣新聞週刊》,659期。
尚毅夫、葛大維,2008.10.03《國片在發燒 1895下周上映》,聯合報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