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德隆(1993)。班級經營的理論基礎及研究方法。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王淑苓(2011)。國小學童公平知覺、班級氣氛與校園霸凌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江佳勳(2010)。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班級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江建德(2010)。雲林縣國中導師領導行為、工作壓力與班級氣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李永吟(1989)。教學原理。 台北: 遠流。
李彥儀(1990)。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李國勝(2005)。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清榮(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李明俊、李政吉、林益偉、周建智(2009)。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情境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北體學報,18,46-59。李宜錚(2011)。我國教師在職進修專業成長之後設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李宜玲(2012)。教師教學風格、班級氣氛對學童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基隆市公立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呂冬雪(2015)。創意填詞教學對學習動機之影響-以班級氣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彰化。吳欣憓(2010)。導師人格特質與轉化領導對班級氣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吳旆姍(2014)。臺南市高職導師美學領導與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林芸醇(2010)。國小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林姿吟(2012)。高雄市高中職體育班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林逸琦(2013)。國小社會領域教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周世娟(2004)。屏東縣國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邱麗卿(2008)。國小學生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施素蓮(2008)。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高職建築科學生工程力學學習成效及班級氣氛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凃玉茹(2015)。導師領導風格對班級氣氛及學習滿意度之探討-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高俊傑、郭癸賓、羅玉枝(2011)。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育課程班級氣氛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2),11-19。翁吟甄(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正向管教期望、知覺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梁嘉晏(201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級任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紹勳(2007)。研究方法。台北:滄海書局。
張紹勳(2014)。Meta分析實作:使用Excel與CMA程式。台北:五南圖書。
張玉茹(2003)。多元智慧教學與歷程檔案評量對國中生英語學業表現、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班級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4(2),199-220。
張玉茹(2009)。混成學習對大學生研究計畫寫作態度、寫作品質與班級氣氛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 (1),143-177。張素雲(2007)。國民小學教師服務領導行為特徵與班級氣氛及學生合作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粘絢雯、程景琳(2010)。國中班級經營與班級氣氛相關因素之探討:關係攻擊與關係受害。教育學刊,23(1),57-84。
郭庭芳(2010)。國民小學學生知覺教師人格特質、班級氣氛與學習投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熹(2006)。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師苑。
陳國彥(2001)。社會領域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學富。
陳嬿伊(2009)。屏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知覺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陳櫻梅(2010)。彰化縣國中導師領導型態與班級氣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陳智文(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班級氣氛、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陳世宗(2014)。靜宜「翻轉教室工作坊」,培養自主學習。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
陳建懿(2014)。中部地區私立高職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許子秀(2016)。國中導師僕人式領導、班級氣氛及師生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連薏涵(2015)。合作學習對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國中芭蕾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曾惠鈴(2007)。高中職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曾德民、羅仁駿、吳承恩、葉佳容(2009)。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領導類型、學生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態度之關係。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25),187-192。
曾榮祥(2011)。課後托育教師轉化與互易領導影響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以班級氣氛為中介之衡量。明新學報,10(2),231-248。黃金和(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黃雅琦(2010)。國民中學導師互易領導與班級氣氛相關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61-186游欣螢(2011)。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詹千慧(2010)。國小學生知覺級任教師轉型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楊家懿(2013)。高中職餐旅群學生公正知覺、班級氣氛及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葉慶雯(2012)。國中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葉秋鳳(2014)。高中舞蹈班學生參與舞蹈展演學習動機對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新北市。蔡進雄(1995)。有效的班級經營:談教師領導方式、班級氣氛與學業成就。教育資料文摘,214,147-159。蔡佩穎(2012)。高雄市高中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鄭金昌(2004)。不同教學法在排球教學對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3),11-20。鄭金昌(2007)。鷹架與傳統教學應用在排球教學對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台中學院體育,4,26-34。
鄭金昌、張敬堂、李建平(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大學生排球技能學習後其班級氣氛影響之探討。休閒保健期刊,2,199-206。鄭莉蓁(2010)。臺北市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廖絲琪(2014)。嘉義縣國中學生知覺教師教學風格對其班級氣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劉有財(2009)。小組遊戲競賽教學法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批判思考能力與班級氣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大學,台中。劉坤桐(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劉修峰(2013)。高中職導師領導風格、學生組織公平知覺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蔣秀華(2010)。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僕人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錢玉玲(2009)。國中生班級氣氛、學習滿意度、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謝政達(2013)。臺北市私立高職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顏名儀(2010)。大台北地區高職餐飲科導師領導風格對班級氣氛及學習態度之探討─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簡鈺玲(2015)。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調查與訪談研究-以桃園市兩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鐘燕宜(1986)。我國工作滿足研究的整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蘇少亭(2010)。雲林縣國小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蘇意婷(2008)。高科技產品行銷績效關鍵成功因素之彙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貳、英文部分
Astin, A. (1985).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Barlow, D.P.(1985). Education Psychology: The Teaching- Learning Process. Chicago: The Moody Press.
Bandurski,R.S.,Schulze,A., & Cohen,J.D.(1977). Photo- regulation of the ratio of ester to free indole-3-acetic aci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79(4), 1219-1223.
Danya, M. Corkin., Shirley L. Yu., Christopher A. Wolters., Margit Wiesner(2014) The role of the college classroom climate on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2, 294–303
Getzels, J. W., & Thelen, H. A. (197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In A. Morri-son, et al.(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pp.30-31). Harmondsworth: Penguin.
Glass, G. V., McGaw, B.,& Smith, M. L. (1976). Primary, secondary, and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Educational Researcher, 5, 3-8.
Glass, G. V., McGaw, B., & Smith, M. L. (1981). Meta- analysis in social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Press.
Higgins,J.P., Thompson, S.G., Deeks, J.J.,& Altman,D.G. (2003).Measuring inconsistency in meta-analyses.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7 (7414), 557.
Hedges, L. V., & Olkin, L. (1985).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eta-analysis. Orlan-do, FL : Academic Press.
Hunter, J. E., & Schmidt, F. L. (1990). Methods of Meta- Analysis: Correcting error and bias in research findings. Newbury Park, CA: Sage.
Jauhar S., McKenna P. J., Radua J., Fung E., Salvador R., Laws K. R. (2014).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for th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examination of potential bia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4, 20–29.
Lewin, K. (1936). The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NY: McGraw-Hill.
Light, R. J.,& Pillemer, D. B. (1984). The Science of Reviewing Research.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N. K., Yin, Z., & Mayall, H. (2006). Classroom management training, teachering experience and gender: Do these varialbes impact teacher's attitudes and beliefs toward classroom management styl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94050).
Martin, N. K., Yin, Z., & Mayall, H. (2007). The attidudes & beliefs on classroom control inventory-revised and revisited: A continuation of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42, 11-20.
Murray,H.A.(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els, L. (1985). Increasing student retention: new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In: L. Noels, R. F. Levitz,& D. Saluri (Eds.), Increas-ing Student Retention: Effective Programs and Practices for Re-ducing the Dropout Rate(pp. 1–27). Jossey Bass, San Francisco,.
Rosenthal, R. (1991). Meta-analytic procedures for social research ( Rev. ed. ). Beverly Hills, CA : Sage.
S. Jauhar, P.J. McKenna, J. Radua, E. Fung, R. Salvador, K.R. Laws.(2014).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for the symptoms of schizophreni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with examination of potential bia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4, 20–29.
Stouffer, S., Suchman, E., DeVinney, L., Star, S., & Williams, R. (1949). The American soldier:combat and aftermath.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rn,G.G.(1970).People in context:Measuring person- environment congruence in education and industry. New York:Wiley.
Tinto, V. (1987). Leaving College: Rethinking the Causes for Student Attr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Wales, C. E., & Stager, R. A. (1978). The guided design approach.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