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6 13: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美霖
研究生(外文):Huang,Mei-Lin
論文名稱:普通班教師教導身心障礙學生對 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與獲得情形之研究
指導教授:賴翠媛賴翠媛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吳訓生詹士宜賴翠媛
口試日期:2017-07-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輕度障礙教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7
中文關鍵詞:普通班教師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支援服務
外文關鍵詞:regular classroom teachersinclusive educationspecial education support servi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3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普通班教師教導身心障礙學生時,對於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與獲得情形之研究,並探討需求及獲得程度間的差異。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台中市、彰化縣和南投縣在105學年度任教班級中有身心障礙學生之導師為研究對象,共蒐集有效問卷527份,研究方法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複選題交叉分析表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茲分述如下:
一、國中小身心障礙學生普通班教師對於特殊教育支援服務的需求程度為高度需求,依需求程度高低排列,依序為「鑑定及安置支援」、「行政相關支援」和「教學及評量支援」。
二、國中小身心障礙學生普通班教師對於特殊教育支援服務的獲得程度為尚可~充足,依獲得程度高低排列,依序為「鑑定及安置支援」、「行政相關支援」和「教學及評量支援」。
三、國中小身心障礙學生普通班教師目前對於特殊教育支援服務感到不足,需求程度均顯著高於獲得程度。
四、在背景不同之「任教階段」、「性別」、「身障學生數」和「班級學生數」之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程度有顯著差異。在「鑑定及安置支援」向度的需求程度中,國中階段顯著高於國小階段的普通班教師;女性顯著高於男性的國中小普通班教師;班級中安置有3位以上的身心障礙學生高於只有安置1位身心障礙學生的普通班教師。班級中有21-30位學生高於班級中只有10位以下學生的普通班教師
五、在背景不同之「任教階段」、「任教區域」、「班級學生數」、「學校規模」和「特教編制」之特殊教育支援服務獲得程度有顯著差異。在「行政相關支援」向度的獲得程度上,國小階段顯著高於國中階段的普通班教師。在「整體特教支援服務」的獲得程度上,彰化縣和台中市的國中小普通班教師顯著高於南投縣教師;班級中有11-20位和21-30位學生數都顯著高於班級中只有10位以下學生數的國中小普通班教師;任教學校規模在13-48班(中型)顯著高於學校規模在12班以下(小型)的學校;學校的特教編制有特教組或有資源班、特教班學校都顯著高於無特教組也無任何特教班級的學校。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needs and acquisi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support services for teach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he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distribute the participants of disabilities students’ teachers in Taichung, Changhua, and Nantou. There were 527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Multiple Response cross-tabs. The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needs was high,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needs, followed by “identification and resettlement support”,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support”.
2. The level of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cquisition was fair to sufficient,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accessibility, followed by “identification and resettlement support”, “administrative support” and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support”.
3. So far, Junior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fell not enough for special education support services, and the level of need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acquisition.
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e backgrounds in the level of needs for special education support services, there were different in “teaching stages”, “gender”, “number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nd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resettlement support” level of needs, the secondary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imary stage of school teachers. Women teache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teachers. The placement of more than ther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ne student with disabilities. Finally, there are 21-30 students in the clas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under 10 students in the class.
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e backgrounds in the level of acquisition for special education support services, there were different in “teaching stages”, “teaching areas”, “number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 “school scale” and “special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administrative support services” level of acquisition, the primary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econdary stage of school teachers. Another in the “overall special education support services” level of acquisition, the teachers in Changhua and Taichu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antong. There are 11-20 and 21-30 students in the class which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under 10 students in the class. The school scale of midd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mall. Finally, the schools which had special education system like administr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clas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o special education system school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融合教育 14
第二節 特殊教育支援服務之定義與相關法規 33
第三節 普通班教師對於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4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0
第四節 研究程序 82
第五節 資料分析 8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7
第一節 國中小身心障礙學生普通班教師對於特殊教育支援服務的需求
程度分析 87
第二節 國中小身心障礙學生普通班教師對於特殊教育支援服務的獲得
程度分析 96
第三節 國中小身心障礙學生普通班教師對於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與
獲得程度間的差異分析 104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小身心障礙學生普通班教師對於特殊教育
支援服務需求與獲得程度的差異分析 109
第五節 普通班教師教導身心障礙學生對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與獲得
情形之開放性問題彙整 139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4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50
第二節 建議 154
參考文獻 160
附錄 174
壹、中文部份:
王天苗(2003)。學前融合教育實施的問題和對策- 以台北市國小附幼為例。 特殊教教育研究學刊,25,1-25。
王心鈺(2010)。中部地區國中普通班學障學生導師所需的行政支援之調查現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裕玫(2005)。國中普通班學習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銘得(2005)。高雄縣市國民中學實施融合教育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市政府(2011)。台中市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聯繫及運作辦法。2015年11月取自:http://lawsearch.taichung.gov.tw/GLRSout/
台中市政府(2011)。台中市特殊教育輔導團實施要點。2015年11月取自:http://lawsearch.taichung.gov.tw/GLRSout/
台中市政府(2011)。台中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設置辦法。2015年11月取自:http://lawsearch.taichung.gov.tw/GLRSout/
台中市政府(2012)。台中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教學及輔導辦法。2015年11月取自:http://lawsearch.taichung.gov.tw/GLRSout/

台中市政府(2015)。台中市提升特殊教育教學知能與師資素質實施計畫。2015年11月取自:http://lawsearch.taichung.gov.tw/GLRSout/
有愛無礙(1998)。全體障礙兒童教育法案定義。2015年8月取自:http://teachers.dale.nhcue.edu.tw/iep/iep1.htm
朱瑛(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教育專業知能、專業態度與所需支援服務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俊漢、陳明聰(2007)。融合教育新趨勢之全方位學習設計的探討。雲嘉特教,6,8-15。
江筱如(2014)。屏東縣國小普通班導師對融合教育支援服務現況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
何美嫻(2013)。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普通班導師對特殊教育支援服務需求現況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素華 (2001)。在融合的教育環境中如何設計課程。融合教育論文集, 119-131。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吳武典(2014a)。台灣特殊教育綜論(二):現況分析與師資培育。特殊教育季刊,130,1-10。
吳武典(2014b)。台灣特殊教育綜論(三):挑戰與展望。特殊教育季刊,132,1-8。
吳秋燕(1998)。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兒童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淑美(1998)。融合式學前特教班教學手冊。台北市:心理。
吳淑美(2004)。融合班之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善揮(2015)。融合班中文課的教學經驗分享。台東特教,41(1),11-15。
李佳璇、周志杰(2011)。國內基層教育工作者對融合教育之迷思。特教園丁,26(3),51-56。
李孟芸(2013)。特殊教育教師對融合教育之看法與分析─以台中市某國中資源班教師為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研究碩士班,未出版。
李昆霖(2011)。高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特殊教育需求及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慶輝(2005)。國民小學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台北市縣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欣(2007)。從一個資源班教師的觀點來看普通學校實施融合教育的問題。特殊教育季刊,104,28-33。
林宛瑩(2010)。北部地區國中小特教班融合教育現況比較及可行之做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
林愛梅(2011)。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與輔導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上真(2000)。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帶好每位學生:理論實務與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明芳(2003)。國民中小學實施融合教育學校行政支援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南投縣政府(2003)。南投縣提供身心障礙學生必要之教育輔助器材及相關支持服務實施辦法。2015年11月取自:http://link.nantou.gov.tw/glrsout/LawQuery.aspx
南投縣政府(2010)。南投縣政府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聯繫及運作方式實施要點。2015年11月取自:http://link.nantou.gov.tw/glrsout/LawQuery.aspx
南投縣政府(2015)。南投縣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教學原則與輔導辦法。2015年11月取自:http://link.nantou.gov.tw/glrsout/LawQuery.aspx
姚佩如(2003)。國中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國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雅齡(2011)。國內融合教育支援服務運作之評析。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8),38-41.
洪儷瑜(2001)。英國的融合教育。台北市:學富。
范名萱(2011)。大台北地區學前特教班家長對融合活動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瓊珠(2006)。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之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秦麗花(2001)。破除融合教育的迷思建立應有的正見。特教園丁,16(4),51-55。
高宜芝、王欣宜(2005)。當前我國融合教育實施成敗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育教學與趨勢,94(1),55-68。
崔夢萍(2003)。以全方位設計學習策略取向(UDL)創造無障礙數位學習環境。教師天地,125,32-38。
張意如(2009)。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支持系統之需求與滿意度調查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台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蓓莉(2009)。台灣的融合教育。中等教育,60(4),8-18。
張慧美(2008)。台北市國小自閉症學生家長參與其子女個別化教育計畫及特殊教育服務需求之調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4)。重編國語字典修訂版。2015年7月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台北市。
教育部(2009)。特殊教育法。台北市。
教育部(2010)。各教育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輔導及服務辦法。2015年10月取自: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教育部(2010)。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2015年10月取自: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教育部(2011)。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網絡聯繫及運作辦法。2015年10月取自: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教育部(2011)。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之教學原則及輔導辦法。2015年10月取自: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教育部(2012)。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台北市。
教育部(2014)。特殊教育法。台北市。
教育部(2014)。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班班級及專責單位設置與人員進用辦法。2015年10月取自: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教育部(2014a)。特殊教育通報網。2014年11月6日取自http://www.set.edu.tw/sta2/default.asp
教育部(2014b)。特殊教育通報網。2016年3月2日取自https://adapt.set.edu.tw/
教育部(2015)。特殊教育支援服務與專業團隊設置及實施辦法。2015年10月取自: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教育部(2015)。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普通班減少班級人數或提供人力資源與協助辦法。2015年10月取自: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莊善媛(2006)。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對部編本教科書之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俊銘(2004)。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宜慧(2005)。國中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支援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耀(2007)。英國教育政策對學校適應體育發展的影響。適應體育電子報,39,15-18。
陳秋鴻(2014)。台北市公立國小教師面對融合教育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雲(2011)。台中市國小普通班教師面對身心障礙學生教學需求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羿庭(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普通班教施對融合教育支援服務運作現況之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家瑩(2008)。國中普通班導師所獲得的特教支持服務現況及需求度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振源(2006)。融合教育,亟須努力。國語日報95年12月10日。
陳儀糖(2008)。國中肌肉萎縮學生特殊教育需求及支持提供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如、Dalun Zhang(2004)。美國身心障礙者重要法案之陳述。台東特教,19,41-47 。
陳麗如、陳盈君、連心瑜(2011)。特殊教育需求滿足-從調整與修改思考課程學習的需求滿足。台東特教,33,1-6。
陳麗君(2007)。國小普通班教師融合教育之經驗與歷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特殊教育論文集,9001,141-156。
彭慧玲(2003)。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義舜(2006)。台灣北區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運用特殊教育資源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特教園丁,18(2),1-20。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鈕文英(2006)。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147-184。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台北市:心理。
黃映維(2011)。普通班教師特殊教育支持系統之探討。桃竹區特殊教育,18,7-13。
黃健榜(2013)。雲嘉南地區國民小學普通班教師對支援服務獲得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坤堂 (2003)。特殊教育無障礙的基本理念與做法。教師天地,125,5-12。
楊雅瑱(2004)。融合教育下的課程發展。屏師特殊教育,9,56-64。
楊曉明、姜靈芝(2010)。高等學校大學生滿意度測評及實證分析。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2),156-161。
楊馥聿(2010)。資源班教師提供普通班視多障學生支援服務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彰化縣政府(2002)。彰化縣身心障礙學生教育輔助器材及相關支持服務實施辦法。2015年11月取自:http://www.chcg.gov.tw/ch/06services/08law.asp
彰化縣政府(2002)。彰化縣特殊教育行政支援系統聯繫及運作方式實施要點。2015年11月取自: http://www.chcg.gov.tw/ch/06services/08law.asp
彰化縣政府(2002)。彰化縣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安置原則與輔導辦法。2015年11月取自:http://www.chcg.gov.tw/ch/06services/08law.asp
彰化縣政府(2003)。彰化縣提升特殊教育師資要點。2015年11月取自:http://www.chcg.gov.tw/ch/06services/08law.asp
彰化縣政府(2009)。彰化縣特殊教育教師助理人員申請審查及聘任實施要點。2015年11月取自:http://www.chcg.gov.tw/ch/06services/08law.asp
彰化縣政府(2014)。彰化縣特殊教育輔導團實施要點。2015年11月取自: http://www.chcg.gov.tw/ch/06services/08law.asp
劉佳玲(2016)。雲林縣國民中小學普通班教師教導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支援服務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明松(2009)。台東地區國中小融合教育實施成效及問題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1,31-52。
劉香芬(2013)。台中市國民小學科任教師在融合教育中的困擾及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廣祐(2006)。台北縣國小普通班教師融合教育支援服務供需調查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齡方(2006)。高中職身心障礙學生之教師支持系統現況與需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蔡文龍(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融合教育班教師困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沂蓁(2009)。國內學前融合教育現況及實施困境之探討。特教通訊,42,18-21。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盧台華 (2003)。由全方位課程設計談普通教育課程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以九年一貫課程為例。2003 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境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 44(5),2-7。
謝秀霞(2002)。就讀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瑞隆(2104)。從社會資本觀點談台灣融合教育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133(3), 1-8。
顧宜婷(2009)。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融合教育所需學校支援系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英文部份: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DfEE). (1997). Excellence for all children: meeting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London: HMS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DES). (1978).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The Warnock Report), London: HMSO.
Eloff, I., & Kgwete, L. K. (2007). South African teachers´ voices on support in inclusive education. Childhood Education, 83 (6), 351-356.
Ferguson, D. L. (1996). Is it inclusion yet? Bursting the bubbles. In M. S. Berres, D. L. Ferguson, P. Knoblock, & C. Woods (Eds.). Creating tomorrow's school today: Stories of inclusion, change, and renewal, 16-37,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orlin, C., Kawai, N., & Higuchi, S. (2015). Educational reform in Japan towards inclusion: Are we training teachers for suc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19 (3), 314-331.
Gearheart, B. R., Weishahn, M. W., & Gearheart, C. J. (1992). The exceptional students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5th ed.). New York: Merrill.
Hitchcock, C., Meyer, A., Rose, D., & Jackson, R. (2002). Providing new access to the general curriculum: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Nov/Dec, 8-16.
Horne, P. E., & Timmons, V. (2009). Making it work: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inclu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clusive Education, 13(3), 273-286, DOI: 10.1080/13603110701433964
Janney, R. E., Snell, M. E., Beers, M. K., & Raynes, M. (1995). Integrating stud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into general education class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1(5), 425-439.
Korkmaz İsa (2011). Elementary teachers’ perceptions about implement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519537)
Lipsky, D. K., & Gartner, A. (1994). Inclusion: what it is, what it’s not, and why it matters. Exceptional parent, 24, 36-38.
McLaughlin, M. J. (1995). Individual education program: Issues and options for chan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5038)
Minke, K. M., Bear, G. G., Deemer, S. A., & Griffin, S. M. (1996). Teachers’ experiences with inclusive classrooms: Implications for special education reform. Th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30(2), 152-186.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al Restructuring and Inclusion (NCERI). (1994). 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5606).
Pijl, S. J. (2007). Introduction: The social position of pupils with special needs in regular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22(1), 1-5.
Roach, V. (1995). Supporting inclusion: Beyond the rhetoric. Phi Delta Kappan, 77(4), 295-299.
Rose, D. H., & Meyer, A. (2002). Teaching every student in the digital age: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yndak, D. L., Jackson, L., & Billingsley, F. (2000). Defining school inclusion for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sabilities: What do experts say. Exceptionality, 8(2), 101–116.
Sailor, W., Gee, K., & Karasoff, P. (1996).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full inclusion, In M. E. Snell(Ed.). Systematic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 4th ed. pp.1-82, Columbus, OH: Charles Merrill Publishing Co.
Salend, S. J., Garrick Duhaney, L. M. (1999). The impact of inclusion o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and their educator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2), 114-126.
Santoli, S. P., Sachs, J., Romey, E. A., & McClurg, S. (2008). A successful formula for middle school inclusion: collaboration, time, and administrative sup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827006).
Sari, H., Celikoz, N., & Secer, Z. (2009). An analysis of pre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s” attitudes to inclusion and their self-effica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4(3), 29-44.
Singh, D. K. (2007). Gener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500078)
Stainback, S., Stainback, W., East, K., & Sapon-Shevin, M. (1994). A commentary on inclu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positive self-identity by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0(6), 486-490.
Stedman, D. J. (1990). The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of teachers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hanges in the win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uth Pacifi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cial education. Aukland, New Zealand.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IDEA) 2004. Retrieved Oct 10, 2012, from http://www.ncld.org/index2.php?option=content&task=view&id=274&pop=1&page=0&Itemid=321
Thornburg, D., & Mungai, A. (2002). Pathways to inclusion: Rethinking our policy and practices, Education for Meaning and Social Justice, 15(4), 44-52.
Valeo, A. (2008). Inclusive education support systems: Teacher and administrator view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81439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
2.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3. 吳武典(2014a)。台灣特殊教育綜論(二):現況分析與師資培育。特殊教育季刊,130,1-10。
4. 吳武典(2014b)。台灣特殊教育綜論(三):挑戰與展望。特殊教育季刊,132,1-8。
5. 李佳璇、周志杰(2011)。國內基層教育工作者對融合教育之迷思。特教園丁,26(3),51-56。
6.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7. 秦麗花(2001)。破除融合教育的迷思建立應有的正見。特教園丁,16(4),51-55。
8. 崔夢萍(2003)。以全方位設計學習策略取向(UDL)創造無障礙數位學習環境。教師天地,125,32-38。
9.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特教園丁,18(2),1-20。
10.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11. 鈕文英(2006)。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147-184。
12. 楊坤堂 (2003)。特殊教育無障礙的基本理念與做法。教師天地,125,5-12。
13. 楊雅瑱(2004)。融合教育下的課程發展。屏師特殊教育,9,56-64。
14.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15. 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境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 4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