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牛文菡(2012)。憂鬱青少年的親子互動。諮商與輔導,324,28-32。王震武(2002)。升學主義的成因及其社會心理基礎─一個歷史觀察。本土心理學研究,17,3-65。安培培(2010)。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社會化。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科學學報,22(3),12-14。
何炎殷(2009)。應用計劃行為理論於公部門訓練參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余伯泉、陳舜文、危芷芬、李茂興(譯)(2011)。社會心理學。揚智出版社。
吳明隆(2009)。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應用統計分析(第二版)。台北:五南。
李亞玲(2007)。外籍配偶幼兒的家庭閱讀環境與語文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李孟華(2011)。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中生升學行為意向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李秋瑤(2008)。兒童美語市場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縣某美語補習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李崇智(2007)。家長選擇補習班之因素分析—以台南縣國中補習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沈君翰(2007)。城鄉地區高中生補習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林大森、陳憶芬(2006),台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35-70。林生傳(1999)。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佳誼 (2013)。青少年親子離合關係與生活適應。諮商與輔導,329,47-51。林忠正、黃璀娟(2006)。補習是一種社會風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林昭溶(1997)。國中生親子衝突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林慧敏(2008)。台灣學生補習動機之探究。台灣教育,650,57-60。
林翠蓮、陳恒毅(2015)。以社會交換理論探討國中家長選擇補習班行為。危機管理學刊,12(1),55-64。
林劍華(2009)。青少年男女生對玩線上遊戲行為意圖的認知差異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邱永富(2002)。補習班之服務品質以屏東縣某立案補習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慕美(2002)。大學生之家庭界域、共依附特質與人際適應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洪慧涓、施玉麗、何美雪(2012)。以馬謝克互動法建構青少年親子互動內涵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1(1),59-78。修慧蘭(2011)。何謂糾結/疏離關係─本土大學生親子界限之研究。諮商輔導學報,23,1-18。孫培真(2003)。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願-以計畫行為理論來探討其影響因素。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精簡報告編號(NSC 91-MOE-S-017-003-X3)。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6-133。宮秀麗、劉長城、魏曉娟(2008)。青少年期親子關係的基本特徵。青年探索,5,44-46。
袁桂平、劉春志(2008)。青少年親子溝通策略探析。現代教育科學,6,52-53。
張春桂(2005)。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張春興(2006)。論心理學發展的困境與出路。應用心理研究,31,55-66。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東華。
許綺婷(2002)。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之表現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連廷嘉、黃俊豪(譯)(2004)。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F. Philip Rice, Kim Gale Dolgin, 2002)
郭生玉(199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陳怡靖、黃毅志(2011)。學科補習、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高中多元入學關係之研究。台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5(2),87-111。陳威銓(2010)。國小學童家長選擇補習班動機與評估準則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陳敏銓(2009)。國中生在童軍團的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陳筱瑩(2011)。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補習消費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升學補習班學生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黃光國(2009)。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載於黃光國(編著):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頁447-500)。臺北:心理。
黃金麟(2003)。個人與社會:文化。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第二版)(頁51-74)。臺北市:巨流。
黃雪萍(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校外數學補習之背後因素與對數學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楊慧美(2002)。分析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自然科之表現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葉光輝(2012)。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的建設性轉化:從研究觀點的轉換到理論架構的發展。高雄行為科學學刊,3,31-59。
鄒佩璇(200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網路成癮行為與其相關因素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劉正(2006)。補習在台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期刊,52(4),1-33。
劉秀菁(2013)。應用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國小教師處理學生霸凌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劉家寧(1989)。台北市兒童參加英語學習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劉健慧(2010)。計劃行為理論應用於大學生繼續選擇原校研究所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鄭綉如(2010)。依據計畫行為理論探討學童節能減碳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鄭鈺群(2011)。高中職生參加補習、壓力知覺、負面文化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以TEPS資料庫分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蕭典義(2012)。高雄市高中學生補習意願之探討─以計劃行為理論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謝文德(2007)。高雄市國小學生課外輔導家長消費決策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羅凌雲、蘇瑩榮(2011)。青少年期親子關係及其調適。青年探索,1,75-79。
二、 英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J. Kuhl & J.Beckman (Eds.), Action-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 11-39. Heidelberg, Germany: Springer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2002).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50 (4), 665-683.
Ajzen, I. (2006). 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people.umass.edu/aizen/pdf/tpb.measurement.pdf.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Cliff, NJ: Prentice-Hall.
Ajzen, I., & Fishbein, M. (2005).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on behavior. In D. Albarracín, B. T. Johnson, & M. P. Zanna (Eds.). The handbook of attitudes, 173-221. Mahwah, NJ: Erlbaum.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Attachment(vol.3). London: Pimlico.
Cooper, M. L., Shaver, P.R., & Collins, N. L. (1998). Attachment styles, 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4, 1380-1397
Davis, L. E., Ajzen, I., Saunders, J., & Williams, T. (2002). The decision of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to complete high school: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4, 810-819.
Furman, W., & Buhrmester, D. (1992). Ages and sex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network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Child Development, 53, 103-115.
Green, R., & Werner, P. D.(1996). Intrusiveness and closeness-caregiving: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family “Enmeshment”. Family Process, 35(2), 115-136.
Hazan, C., & Zeifman, D. (1994). Sex and the psychological tether. In K. Bartholomew & D. Perlman(Eds.). Attachment processors in adulthood. Advances in relationships (pp. 151-178).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Lim Jong Hyun (2000).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Cyber culture and Its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韓國漢陽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Minuchin, S. (1974). Family & family therap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ffer, D., Ostrov, E., & Howard, K. (1981). The adolescent: A psychological Portrait. New York: Basic Books.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autonomy in early adolescence. New York: Norton.
Wiethoff, C. (2004).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diversity training: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15 (3), 263-278.
Yousafzai, S. Y., Foxall, G. R., & Pallister, J. G. (2010). Explaining
internet banking behavior: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0 (5), 1172-1202.
三、 網路資源
Ettoday新聞(2015,5月5日)。國高中生有多苦? 5成學生6點前出門、每天考4科以上。2016年12月13日,擷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505/502442.htm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補習及進修教育法。取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080002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12)。直轄市及各縣市短期補習班資訊管理系統。取自 http://bsb.edu.tw/afterschool/?usercity=70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實施期程。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