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0 16: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健順
研究生(外文):Law, Keng-Soon
論文名稱: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之經驗研究-以馬來西亞寬柔中學古來分校成長團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Experience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ervice Learning - A Case Study of Growth Group, Foon Yew High School-Kulai Branch in Malaysia
指導教授:王翊涵王翊涵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王翊涵曾華源白倩如
口試日期:2017-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中學生服務學習
外文關鍵詞: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service-learn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以馬來西亞寬柔中學古來分校成長團學生為例,探討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同時分析學生參與服務後所產生的影響,并探討他們所面對的困難及因應之道,期望研究所得出的結果可以做為相關課程實施時的參考,亦希望可以對於未來馬來西亞教育體系規劃與推動服務學習時提出具體建議。
依據研究目的,探討問題如下:
1. 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為何?
2. 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有哪些正向的影響?
3. 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方案的困難有哪些?其如何因應困難?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透過文獻探討、資料歸納、分析訪談所得,并和現有文獻互相對照,提出研究的發現如下:
1. 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既多元且因人而異的。
2. 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對自我和服務有新的認識。
3. 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的人際關係有明顯的進步。
4. 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過程面對的困難或挑戰多元。
5. 個人面對或團體合作能克服服務中的困難或挑戰。
6. 中學時期參與服務學習為中學生帶來成就和滿足。
綜合本研究的發現,并回應研究的目的和問題,最後做出的研究結論如下:
1. 成長團的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動機,包括了個人的興趣、想要瞭解助人的益處和受重要他人影響。
2. 成長團的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後帶來的正向影響,包括了對服務學習有新的認識、人際關係有明顯進步、激發個人應對問題能力以及為中學生涯帶來成就感。
3. 成長團的學生在服務過程中面對的困難包括了個人的問題、工作程序上的問題、團隊合作的問題。學生因應困難的方式,包括了自我調適、尋求專業協助和尋求團隊支援。
基於上述的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中學生(受邀參與者)、服務與培訓內容、學校提出建議,供學校教育、服務學習與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tudy the motivation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service-learning by analyzing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and to explore the difficulties they face as well as the countermeasure strategie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evant curriculum, but also hope that the future of the Malaysian educa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promotion of services-learning to mak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qu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What are the motivations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ervice-learning?
2. What ar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fter participating in service-learning?
3. What are the difficultie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 service-learning program? How do they cope with difficulties?
This study us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rough the literature, data induction, analysis of interviews, and contras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study found the following:
1. The motiv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service-learning is diverse and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2.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self and service after taking part in service study.
3.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service-learning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on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4.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service-learning process and various difficulties or challenges.
5. Individual or group cooperation can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or challenges in service.
6. Secondary school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learning bring achievements and satisfaction to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nd in response to the purpose and problems of the study, the final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motivation for students of the growth group participate in the service-learning, including personal interest, wanting to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of helping others and affected by important people.
2. The positive impact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learning, including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service-learning, the obvious progres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solve problems and the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for secondary school career.
3.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students in the service process including personal problems, work procedures, and teamwork. Students are advised to seek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and seek team support as well as self-tuning.
Based on the abov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is study is aimed at the suggestions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vited participants), service and training contents, schools for school education, service-learning and research.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服務學習基本概念 9
第二節 服務學習相關研究 27
第三節 中學生與服務學習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5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8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第一節 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分析 50
第二節 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成長與收穫54
第三節 中學生參與服務學習的困難及其因應困難之道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綜合討論 73
第二節 結論 78
第三節 建議 8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85
英文部分 90
網絡資訊 91
附錄
附錄一 研究参與者同意書 92
附錄二 訪談個案基本記錄表 93
附錄三 訪談大綱 94
壹、中文部分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頁354-376。
文忠蓮(2010)。大學服務學習教育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職與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俞舒(2011)。專業課程導入服務學習教學模式之研究-以資訊安全課程為例。青雲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源縣。
王菊霞(2002)。台北市高中生參與服務性休閒活動意圖之研究-以師大附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王新閔(2008)。大學生海外教育志工服務學習之研究-以慈濟大學2006年海外志工服務爲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王順美與梁明煌(2008)。環境服務學習案例初探-花蓮女中根與芽社團活動個案研究。環境教育研究,5(2),頁131-168。
台灣行政青輔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沈六(1999)。美國的服務學習。訓育研究,38(4),頁91-103。
李法琳(2003)。大臺北地區大學服務性社團學生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滿意度
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李梓楠與王以仁(2006)。台北市高中學生服務學習現況暨成效分析之個案研究。現代教育論壇,15,頁210-236。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原作者:C.Marshall,G.B.Rossman):設計與計劃撰寫(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3rd ed.)。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吳芝儀(2005)。服務學習融入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現代教育論壇,13,頁463-497。
吳淑華(2006)。青少年生命意義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吳煙村(1992)。國內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訓育研究,31(2),頁64-71。
吳坤良(2006)。社教志工的參與動機、服務學習、參與程度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市。
吳清偉(2008)。花蓮高農推動服務學習方案之議題、驅力及阻礙分析。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縣。
巫淑華(2013)。臺灣及加拿大在『品格教育』及『服務學習』的比較。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2),頁71-73。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教育哲學之詮釋。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振春(2000)。開放學習的理念與社區服務的實踐。社教雙月刊,6,頁42-45。
林勝義(2001)。服務學習指導手冊。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勝義(2003)。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實用手冊。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勝義(2012)。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臺北市:五南書局。
林靜嫻(2007)。國民中學推動環境服務學習歷程與關鍵因素的研究-以參與2005年我的家鄉寶貝社區生態服務學習計劃中的六所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
范麗娟(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遊憩研究,7(2),頁25-35。
柯星羽(2012)。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在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的效果。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郝俊芝(2007)。高中生志工參與養護中心老人服務學習歷程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郭芳妙(1996)。美國中小學服務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陳向明(201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金貴(2003)。服務學習的學習設計。載於林勝義主編,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實用手冊,頁44-46。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彥杏(2010)。高中美容科專業課程-服務學習方案試探。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陳永男(2010)。青少年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彰化縣○○營區青少年生態解說團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市。
陳秀英(2006)。天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服務學習主題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陳寶瑟(2008)。中老年志工的服務動機、社會支持、服務學習效果及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花蓮縣。
陳淑芬(2009)。探討成人志工參與校園說故事服務學習之動機、學習方式與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徐明、林至善(2009)。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2,頁19-56。台北:洪葉文化。
徐明、楊昌裕、葉祥洵(2009)。服務-學習的歷史發展與教育功能。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3,頁72。台北市:洪葉文化。
徐明、邱筱琪(2009)。服務-學習的實施與夥伴關係的發展。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4,頁89-107。台北:洪葉文化。
莊貴珍(2005)。台北縣一所國中服務學習之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
莊琇惠(2010)。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與領導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質的研究方法,頁95-132。高雄市:麗文。
張民杰(2005)。服務學習在師資培育應用之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菁芬(2003)。九十二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暨服務學習現況調查。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小薇(2008)。花蓮女中「根與芽」服務學習計畫的實施與評量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黃玉等(2000)。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新教學法之一。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71-388。台北:師大。
黃克仁(1992)。大專青年如何從事於社會服務。訓育研究,31(2),頁1-14。
黃姿滿(2005)。應用服務學習方案協助國中學生自我與社會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瓊儀(2011)。體驗式學習課程對服務學習團隊的訓練效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曾華源與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台北市:心理。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馮莉雅(2004)。服務學習融入我國國中課程可行之研究。學生事務,43(2),頁22-37。
馮莉雅(2006)。我國高等教育服務學習制度調查之研究。學生事務,46(2-4),頁89-109。
馮莉雅(2007)。社團式服務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籃球營為例。學生事務,46(1-2),頁89-102。
馮莉雅(2013)。國中推動服務學習成效與困境之研究。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2),頁44-51。
彭本琪等(2005)。服務學習融入高等教育經驗分享與探討。學生事務,44(1),18-34。
彭佳琪(2009)。淡江大學學生參與不同類型服務學習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曾秋燕(2012)。服務學習內涵之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發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楊上萱(2011)。影響大學生服務學習課程學習成果之相關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楊百川(2009)。『服務-學習』與品德教育。學生事務,48(3),頁4-5。
楊昌裕(2002)。以服務學習的理念推展志願服務。學生事務,43(1),頁43-54。
楊昌裕(2004)。實踐社會正義與關懷理論的服務學習。學生事務,43(2),頁8-20。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5)。教育研究法(原作者:JR Fraenkel,& NE Wallen):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楊政議、李麗紅、曾雈琦(2008)。質性研究與實證主義的關係。護理雜誌,55(5),頁64-68。
楊翔喻(2007)。國中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經驗探討-以台北市南門國中小太陽服務社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班,花蓮縣。
褚再勝(2002)。大專學生參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服務學習之調查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台中市。
廖倚萱(2004)。環境服務學習方案發展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關渡青少年保育解說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台北市。
劉仲冬(2001)。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9。台北市:巨流。
劉雨家(2013)。應用服務學習方案提升國中學生社區意識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域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台北市。
劉若蘭(2011)。國民中小學服務-學習教師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劉若蘭、楊昌裕(2009)。連結服務與學習-反思。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6,頁229-279。台北市:洪葉文化。
劉雅君(2008)。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服務學習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賴兩陽(2003)。服務學習的意義與特質。載於林勝義(主編),中等學校服務學習使用手冊(10-11冊)。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蕭尹婷(2012)。運用社區資源實施國小五年級服務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嚴秋蓮(2005)。中等學校實施服務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兩所中學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台北市。
蘇雅君(2003)。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的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鍾淑華(2011)。小志工,新希望-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實施服務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縣。

貳、英文部分
Berg, B. L.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yn & bacon.
Bulish, N. (2006). The voiceless among us: A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ervice learning on freshman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ivic engage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Gonzaga University,2006).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6(12), 4280.
Cavanaugh, J. C. (2001). Learning and doing: The importance of service-learning in Gerontology.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7(1),117-124.
Coffey, B.S., & Wang, J. (2006). Service learning in a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 integrative project course: An experience in china.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82(2),119-124.
Crabtree, B. F., & Miller, W. (1992). A template approach to text analysis: Developing and using codebooks. In Crabtree, B.F.& Miller, W.L.(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Cusack, B. (2007). The conflicted individualism of Japanese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Japan Forum, 19(1),49-68.
Dolgin, K.G. (2011).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13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Dymond, S.K., Rengzaglia A., & Chun, E.J. (2008). Elements of high school Service learning programs. Career Development for Exceptional Individuals,31(1),37-47.
Fertman C.I., White, G.P., & White, L. J. (1996). Service Learning in the Middle School: Building a Culture of Service. Columbus, Ohio: 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Geleta, N. E. & Gilliam, J.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service-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Consortium in Service-Learning (Eds.), Learning to serve, serving to learning: A view from higher education. (p.11). Eastern Shore, Maryland Salisbury University, Retrieved November 08, 2003, from http://www.servicelearning.org/artricle/275.
Hodges, B. C., & Videto, D. M. (2008). Service learning: Creating visibility and advocacy for health educ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39(1), 44-54.
Mezirow, J. (2000). 『Learning to Think Like an Adult: Core Concept of Transformation Thoery.』 In J. Mezirow, and Associates (Eds.) ,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 (pp.3-34).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einberg, L. (2011). Adolescence (9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trage, A. A. (2000). Service-learning: 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in a College-level lecture course. Michigan Journal of 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7,5-13.

叁、網絡資訊
台灣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3)。http://servicelearning.yda.gov.tw/Newslist.php。2013年2月20日檢索。
《2013-2025年馬來西亞教育藍圖》(2013)。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95547793/PPPM%28sharetify.com%29.pdf.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