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敏行、陳靜江(2007)。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工作手冊。取自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王嘉慶(2014)。獨輪車運動翻轉學習與傳統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江勁政、江勁彥、相子元(2004)。體操選手與非運動員平衡能力之定向評估。大專體育學刊,6(1),203-212。何建興(2011)。認知型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學生下肢肌力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何華國(2001)。啟智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何華國(2004)。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吳孟窈(2005)。感覺調節能力與孩童平衡能力之相關性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吳靜梅(2013)。運動遊戲課程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平衡能力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李小娟(2006)。健走運動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李秀芬、陳淑瑜(2009)。一般與音樂平衡訓練活動提升國小中度智能障礙兒童靜態平衡能力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32。
李忠穎、戴堯種、葉怡成(2014)。低中強度運動對智能障礙者身體適能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180-192。李碧姿(2004)。八週水中有氧運動對輕度智能障礙平衡與敏捷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李翠玲、黎俊彥、曾煜程(2007)。特殊學生之平衡能力跨領域評估與訓練。特教通訊,38,37-41。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9月2日修正)。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09187&KeyWordHL
周玫君(2010)。一位輕度智障大專畢業生就業歷程之個案研究。刊登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第十五屆特殊教育課程實務教學研討會(p49-62)。
林正常、范姜逸敏(2000)。運動體適能--平衡。線上檢索日期:2016 年10 月22 日。取自: 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fitness/show.asp?repno=60&page=1
林尚武、陳重佑(2003)。兒童的平衡控制能力。中華體育季刊,17(1),p57-64。
林幸台(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模式之研究-組織與運作模式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1-17。林威秀、黎俊彥(2004)。中華體育季刊。身體姿勢平衡與老年人的跌倒。中華體育季刊,18(1),68-75。林莊富(2011)。直排輪訓練對國中中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平衡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惠芬(2007)。智能障礙者的特徵。載於新特殊教育導論(第二版)。台北,五南。
林琦淵(2001)。不同視覺環境之身體活動訓練對智能障礙者平衡動作表現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翠湄(譯)(2000)。動作教學:幼兒重要的動作經驗。(原作者Phyllis S. Weikart)。台北市,心理。
邱巧文、康風都、郭進財(2014)。休閒參與動機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臺灣地區獨輪車參與者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3),181-190。邱沛雯、李振鴻、陳淑雅、林秀真(2007)。視覺對不同年齡層靜態姿勢穩定度的影響:初步研究。中臺灣醫學科學雜誌,12(1),20-28。doi:10.6558/MTJM.2007.12(1).4
邱鈺琪、黎俊彥(2008)。規律運動對身體姿勢平衡控制之影響。中華體育季刊,22(3),22-30。
侯堂盛(2008)。跑走運動對智障者體適能與運動技能之影響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44-58。doi: 10.6169/NCYUJPEHR.7.3.06侯堂盛、任秀林、侯均穎(2009)。球類運動對智障者動作能力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1),177-188。doi: 10.6169/NCYUJPEHR.8.1.18
洪偉欽、沈竑毅(2007)。老化與平衡能力。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19-129。徐安國(2007)。運動遊戲介入對國中智能障礙學生動作能力促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涂聖方(2012)。探討獨輪車對高年級學童協調性與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張旭鎧(2014)。東倒西歪 孩子的平衡感真的有問題嗎?!。線上檢索日期:2014 年8 月8 日。取自: http://akai.org.tw/?p=2737
張佑宇、林金定(2008)。智能障礙者健康體能活動:促進與阻礙。身心障礙研究,6(4),273-285。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16)。年度特教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6 年5月30 日。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stuA_city_All_spckind_C/stuA_city_All_spckind_C_20160530.asp
莊美華、林清山、吳慧君、葉麗琴(2014)。身體活動介入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之影響。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3,183-197。許又文、陳正專、黃清雲 (2010)。休閒治療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之研究。休閒事業研究,8(2),41-48。
許太彥、郭暐頎、蔡曜駿(2011)。國小聽障兒童與正常兒童靜態及動態平衡能力之差異。屏東教大體育,14,294-302。許義雄(2001)。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原著作:Gallahue, D. L.,)。麥格羅希爾。
陳玉蘭(2010)。游泳訓練對唐氏症學童平衡動作表現之影響。德明學報,34(1),53-62。陳長源(2016)。伸展運動對智能障礙者平衡、敏捷性及柔軟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金門大學,金門縣。陳俊汕、林弘場(2008)。新興的休閒運動:一輪車。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7(3),200-207。陳俊湰(2006)。智能障礙者與智力正常者平衡控制比較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1),45-58。陳昭君(2015)。13 週結構化體育課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在綜合功能性能力評估的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4(3),32-45。陳凌莉、曾明郎(2013)。獨輪車運動對國小學童注意力與活動量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2(3),140-149。
陳啟森、林曼蕙(2001)。青少年階段智能障礙者休閒活動阻礙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8,p123-136。陳張榮、周俊良(2012)。身心障礙者之體適能訓練。特殊教育季刊,123,1-8。
陳淑娟(2014)。獨輪車參與者運動熱情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黃佩佳、李淑芳、王秀華(2013)。核心肌群訓練對中老年女性下肢肌力與靜態平衡能力之影響。中正體育學刊,3,27-37。黃明霞(2005)。啓智學校「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黃國庭(2004)。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新聞(2006)。千里環島 更生少年獨輪上路。自由時報。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6月18日。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77189
葉怡成、洪偉欽、李忠穎(2011)。教養院長住之智能障礙者肌力與肌耐力調查研究。長榮運動休閒學刊,5,74-82。滾動青春-崗中獨輪車社。(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15/dg2015/index.htm)
劉怡君(2003)。動作技能教學評估系統之研發-應用於智障學童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劉闊傑、周禾程、姜筱華(2014)。智能障礙學生參與適應體育活動之成效探討。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4(3),83-92。
滕德政(2004)。適應體育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潘正宸、林珊如(2012)。智能障礙者體適能運動處方之擬定概念。特殊教育季刊,123,18-27。
蔡佳良(2004)。發展協調障礙兒童視知覺與下肢動作控制之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蔡佳良(2013)。智能障礙者之身體活動規劃與設計。國民體育季刊,175,57-61。蔡幸真(2010)。動作教育課程對幼兒移動性動作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蔡意雯(2008)。平衡對棒球投手運動表現與運動學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6)。6.1 身心障礙者人數按縣市及類別分。取自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4182
盧蘇偉(2010)。一輪車運動對感化教育少年自我概念的影響以桃園少年輔育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台北市。盧蘇偉、莊忠勳(2006)。飛行少年:一輪千里環台挑戰。台北市:寶瓶文化。
薛守峰(2012)。獨輪車運動訓練對平衡及肌耐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謝伸裕(譯)(2011)。ACSM體適能手冊(第三版)。(原著:美國運動醫學會 主編)。台北市:九州圖書。
顏惠价(2007)。不同視覺環境之跳繩運動訓練對智能障礙者平衡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蘇品嘉(2013)。Wii Fit®平衡遊戲訓練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平衡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二、 外文部分
公益社團法人日本一輪車(2010)。(http://jua-web.org/index5/)
Blomqvist, S., Olsson, J., Wallin, L., Wester, A., & Rehn, B. (2013). Adolesc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have reduced postural balance and muscle performance in trunk and lower limbs compared to peers without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4(1), 198-206. doi: 10.1016/j.ridd.2012.07.008
Borji, R., Zghal, F., Zarrouk, N., Sahli, S., & Rebai, H. (2014). Individual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have lower voluntary muscle activation level.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5, 3574–3581.
Chang, J. K., & Wuang, Y. P. (201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ual organization ability and activity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Journal of Taiwan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29(1), 44-60.
Dellavia, C., Pallavera, A., Orlando, F., & Sforza, C. (2009). Postural stability of athletes in Special Olympic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08(2), 608-622. doi: 10.2466/PMS.108.2.608-622
Frey, G. C., & Chow, B. (2006).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physical fitness, and motor skills in youth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London), 30(5), 861-867. doi: 10.1038/sj.ijo.0803196
Gallahue, D. L. , & Ozmun, J. C. (2002). Understanding motor development : Infants, children, adolescents, adults (5th ed. ). Singapore: McGraw-Hill.
Jankowicz-Szymanska, A., Mikolajczyk, E., & Wojtanowski, W. (2012). The effect of physical training on static balance in young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3(2), 675-681. doi: 10.1016/j.ridd.2011.11.015
Kachouri, H., Borji, R., Baccouch, R., Laatar, R., Rebai, H., & Sahli, S. (2016). The effect of a combined strength and proprioceptive training on muscle strength and postural balance in boy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 exploratory study.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53-54, 367-376. doi: 10.1016/j.ridd.2016.03.003
Lahtinen, U., Rintala, P., & Malin, A. (2007).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 30 year follow up.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24(2), 125-143.
Lin, J. D., Lin, P. Y., Lin, L. P., Chang, Y. Y., Wu, S. R., & Wu, J. L. (2010).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1(1), 263-269. doi: 10.1016/j.ridd.2009.09.015
Lee, A. J. Y. & Lin, W. H. (2007).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somatotype on single-leg upright standing postural stability in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23, 173-179.
Rätsepsoo, M., Gapeyeva, H., Sokk, J., Ereline, J., Haviko, T., & Pääsuke, M. (2013). Leg extensor muscle strength, postural stability: and fear of falling after a 2-month home exercise program in women with severe knee joint osteoarthritis. Medicina (Kaunas), 49, 347–353.
Rimmer JH, Heller T, Wang E, and Valerio I. (2006) . Improvements in physical fitness in adults with Down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dation, 109(2), 165-174.
Steindl, R., Kunz, K., Schrott-Fischer, A., & Scholtz, A. W. (2006). Effect of age and sex on maturation of sensory systems and balance control.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48, 477–482.
Vuijk, P. J., Hartman, E., Scherder, E., & Visscher, C. (2010). Motor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borderline intellectual functioning.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4, 95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