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19: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荃寅
研究生(外文):Cheng,Chuan-Yin
論文名稱:三國時期魏、蜀、吳皇位繼承制度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System of Tsao- Wei, Shu Han and Sun- Wu Emperor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指導教授:詹士模詹士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Jan Shyh-M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9175
中文關鍵詞:皇位繼承
外文關鍵詞:Tsao- WeiShu HanSun-WuThrone inherit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東漢末年,朝綱敗壞,民不聊生,野心分子假借宗教名義,號召農民趁機攻城掠地,因而爆發了黃巾之亂,為了讓地方刺史、州牧有能力敉平各地亂事,因而賦予他們軍政大權,雖然亂事漸次平息,但各地方軍閥互不相讓且相互攻伐,進一步擴張自身的勢力版圖。如春秋進入戰國一樣,各勢力漸漸被整併,因而形成魏、蜀、吳三股勢力。
此三股勢力,因應情勢先後稱帝建國。權力轉移順暢與否,關乎政情之穩定,而政情穩定程度又連帶關係國祚傳乎久遠!
三國時期,論資源、土地、人才最豐富者非曹魏莫屬。東漢末年,曹操接受「奉天子以令不臣」建議,慢慢擴大其勢力範圍,於官渡一戰擊敗袁紹,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志得意滿之際揮軍南下,無奈碰上孫劉聯軍,一統中原「赤」熱碰「壁」灰飛煙滅,轉而專心經營北方。曹操過世後,奪嫡勝出的曹丕不但繼位又篡了漢,正式建國稱帝。曹丕之後分別為曹睿、曹芳、曹髦、曹奐。曹丕還未繼位前,司馬懿便在其左右出謀劃策;曹睿臨終前,特別囑咐曹魏宗室曹爽與司馬懿一同輔佐幼主曹芳,「高平陵政變」司馬懿誅殺曹爽及其黨羽,魏中央軍政大權全歸其掌握。後曹芳被廢,曹髦遭弒殺,迫曹奐「禪讓」於司馬家。終究幼主敵不過權臣,曹魏國祚於焉結束。
蜀漢於三國中,論資源、土地、人才、軍力皆弱於曹魏及孫吳。蜀漢創立者劉備,揚起中山靖王劉勝後人旗幟,得臥龍諸葛亮襄助,辛苦慘澹經營,而有荊、益二州。及關羽敗亡,荊州喪失。為替關羽復仇,蜀漢舉全國之力發動夷陵戰役,劉備不幸大敗,於白帝城永安宮託孤,蜀漢政權在諸葛亮輔佐下,順利完成權力交接。劉禪繼位,因有諸葛亮而蜀中大治;然諸葛一死,人才接續困難,而亡於曹魏。
孫吳立足江南,在父孫堅,子策、權積極經營、守住既有基業下,與曹魏、蜀漢成鼎足之勢。孫堅及孫策,一亡於戰事一於田獵遭刺身亡,孫權臨危繼統大位,「年少萬兜鍪」將江東基業守成。
曹魏、蜀漢建國稱帝後,孫權最後繼之稱帝。孫權於傳位上愛憎左右理性判斷,因而產生「二宮構爭」權力爭奪戰,統治集團內部亦矛盾複雜,對政情穩定多所斲喪;後依序傳位孫亮、孫休、孫晧共四主。曹魏滅蜀後,司馬一族功業薄雲天,進而取代曹位政權,並於蜀中籌畫伐吳;孫吳末帝孫晧繼位不久,其驕暴淫奢性情顯露於外,暴虐害民之事層出不窮,漸漸失去民心,當晉兵甲滿江,旌旗蔽天,軍容盛大,孫晧投降,傳了四主五十九年的孫吳政權,傾覆於司馬晉。
關鍵字:魏、蜀、吳、皇位繼承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DPRK corrupt, people are destitute, ambitious people under the guise of religious name, called on farmers to take the opportunity to conquer the city, and thus broke the Yellow Turban chaos, in order to let the local provincial governor, state animal husbandry have the ability to ping all over chaos, thus giving them military power, Chaos gradually subsided, but the local warlords each other and mutual attack, to further expand their own territory. Such as the Spring and Autumn into the Warring States, the forces gradually be the whole, and thus the formation of Tsao-Wei, Shu Han, Sun-Wu three forces.
The three forces, in response to the situation has said the emperor built the country. Power transfer smooth or not,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Zuo pass a long time!
Three Kingdoms period, on the resources, land, talent non Tsao- Wei is none other than. In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Cao Cao accepted the "Feng emperor to make no minister" proposal, and slowly expand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in the Guandu a battle to defeat Yuan Shao, became the largest separatist forces in the north, Zhiyi full of
troops south, Coalition, unified Central Plains "red" hot touch "wall" ashes, turn to concentrate on operating the north. Cao Cao passed away, won the entropy to win the Cao Pi not only succeeded and usurped the Han, the official founding emperor. Cao Pi later were Cao Rui, Cao Fang, Cao Xin, Cao Huan. Cao Pi has not yet succeeded, Sima Yi will be in its left and right advice; Cao Rui dying, especially asked Cao Weidong Cao Shuang and Sima Yi together with the young Cao Fang, "Gao Pingling coup" Sima Yi kill Cao Shuang and its party feathers, Wei Centr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grasp. After Cao Fang was waste, Cao was killed, forced Cao Huan "Zen" in Sima home. After all, the main enemy of the enemy, Cao Wei Guo Zuo at the end.
Shu Han in the three countries, on the resources, land, talent, military forces are in Cao Wei and Sun Wu. Shu Han founder Liu Bei, raised Zhongshan Jing Wang Liu Sheng descendants of the flag, was Wolong Zhuge Liang help, hard tragic business, and Jing, benefit two states. And Guan Yu died, Jingzhou loss. For the Guan Yu revenge, Shu Han held the power of the country to launch Yiling battle, Liu Bei unfortunately died, in the Baidicheng Yongan Palace alone solitary, Shu Han regime in Zhuge Liang auxiliary,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power transfer. Liu Zen bit, because there are Zhuge Liang and Shu in the rule; then Zhuge a death, talent continued difficulties, and died in Cao Wei.
Sun- Wu Li Jiangnan, in the father Sun Jian, sub-policy, the right to actively operate, hold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and Cao Wei, Shu Han into the foot of the potential. Sun Jian Sun Ce, a death in the war in a field hunting thorns killed, Sun Quan temporary danger, the "young million pocket" will Jiangdong Foundation to keep.
Tsao-Wei, Shu Han Jianguo emperor, Sun Quan finally followed the emperor. Sun Quan in the transgression of love and hate about rational judgments, resulting in the "two palace struggle" power battle, the ruling group also contradictory complex, more stable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fter the order of Sun Liang, Sun Xiu, Sun Four main Cao Wei after the destruction of Shu, Sima a family of business days, and then replace the Cao regime, and in the Shu in the processing of cutting Wu; Sun Wu end of the emperor Sun Ji success soon, the arrogance of extravagance and extravagance revealed, Gradually lost people, when the Jin Bingjia Manjiang, the flag of heaven, military capacity grand, Sun surrendered, passed the four main fifty-nine years of Sun Wu, overturned Sima Jin.
Keywords: Tsao- Wei, Shu Han, Sun-Wu, Throne inheritance
謝辭……………………………………………………………………… 2
中文摘要………………………………………………………………… 3
Abstract……………………………………………………………………. 5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9
第二節 文獻回顧…………………………………………………………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14
第二章 皇位繼承方式─禪讓、世襲、革命…………… 16
第一節 皇位繼承─禪讓………………………………………………… 16
第二節 皇位繼承─世襲……………………………………………… 19
第三節 皇位繼承─革命……………………………………………… 26
第四節 小 結…………………………………………………………… 30
第三章 曹魏皇位繼承探討……………………………………… 32
第一節 曹操的經營…………………………………………………… 32
第二節 曹操明「相」暗「帝」……………………………… 42
第三節 曹丕奪嫡探討………………………………………………… 49
第四節 曹丕篡位……………………………………………………… 57
第五節 小結…………………………………………………………… 67
第四章 司馬代魏…………………………………………………………… 69
第一節 高平陵政變與司馬氏掌權……………………………… 69
第二節 淮南三叛與晉代魏基礎的建立……………………… 78
第三節 晉魏嬗替……………………………………………………… 80
第四節 小結…………………………………………………………… 94
第五章 蜀漢皇位繼承探討………………………………………………… 96
第一節 劉備的興起與取得荊益二州 ………………………………… 96
第二節 從漢中王至稱帝的劉備………………………………………… 112
第三節 後主劉禪繼位與蜀國滅亡……………………………………… 124
第四節 小結……………………………………………………………… 137
第六章 孫吳皇位繼承探討…………………………………………………… 139
第一節 基業創立者─孫堅……………………………………………… 139
第二節 孫策的經營江東………………………………………………… 144
第三節 善守成─孫權與立嗣二宮構爭探討…………………………… 153
第四節 末路之帝─孫晧與晉滅吳…………………………………… 167
第五節 小結…………………………………………………………… 175
第七章 結論………………………………………………………………… 177
附錄一 曹魏帝系表……………………………………………………… 181
附錄二 孫吳帝系表……………………………………………………… 182
附錄三 蜀漢帝系表……………………………………………………… 183
附錄四 討伐董卓示意圖………………………………………………… 184
附錄五 董卓西遷示意圖………………………………………………… 185
附錄六 群雄割據示意圖………………………………………………… 186
附錄七 官渡之戰示意圖-1……………………………………………… 187
附錄八 官渡之戰示意圖-2……………………………………………… 188
附錄九 赤壁之戰示意圖………………………………………………… 189
附錄十 猇亭(夷陵)之戰示意圖………………………………… 190
附錄十一 魏滅蜀示意圖………………………………………………… 191
附錄十二 晉平吳示意圖………………………………………………… 192
徵引文獻…………………………………………………………………………… 193
徵引文獻
一、古籍
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新校本,1995年)。
班固,《漢書》,(台北: 鼎文書局,新校本,1997年)。
范曄,《後漢書》,(台北: 鼎文書局,新校本,1999年)。
陳壽,《三國志》,(台北: 鼎文書局,新校本,1997年)。
盧弼,《三國志集解》,(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斷句本,1976年)。
房玄齡,《晉書》,(台北: 鼎文書局,新校本,1976年)。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 逸舜出版社,標點本,1976年)。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王夫之,《宋論》,(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71年)。
《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十三經注疏‧尚書》,(台北:藝文出版社,1994年)。
洪邁,《容齋隨筆》,(台北:漢欣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劉義慶,《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二、近人研究著作
(一) 專書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王永平,《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健文,《奉天承運─中國古代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毛漢光,〈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年)。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田餘慶,〈孫吳建國的道路〉,《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白楊,《諸葛亮治蜀與蜀漢政治生態演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日)谷川道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呂思勉,《三國史話》,(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呂思勉,《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1989年)。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台北:知書房書社,2004年)。
李明仁,《中國古代君主繼承制之研究》,(台北:稻香出版社,2012年)。
何茲全,《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柳春新,《漢末晉初之際政治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大林出版社,1983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中:東海大學,1963年)。
徐連達,《帝國宮廷的深處─中國古代皇帝制度解讀》,(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馬平安,《中國傳統政治的基因》,(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年)。
馬植傑,《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蔭麟,《中國史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大可,〈論曹操的智囊團〉,《三國史研究》, (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
張程,《一步之遙─中國的皇太子政治》,(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年)。
張作耀,《劉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許景昭,《禪讓、世襲及革命─從春秋戰國到西漢中期的君權傳承思想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章映閣,《曹操》,(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2年)。
章映閣,《孫權》,(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曾繁康,《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華岡出版部,1974年)。
楊珍,《接班政治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
錢穆,《中國歷史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年)。
陳建智等,《中國古代王位更替》,(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陶賢都,《魏晉南北朝霸府與霸府政治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薩孟武,《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鄭欣,〈論司馬懿〉,《魏晉南北朝史探微》,(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
(二) 論文
1、期刊論文
尹韻公,〈談蜀國滅亡的原因〉,《文史哲》,1982年第5期。
王仲孚,〈堯舜傳說試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
王瑞平,〈劉備「三顧茅廬」原因之我見〉,《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1年4月。
王御風,〈帝制中國下的政權輪替爭奪戰─從孫登之死看孫權晚期的政治發展〉,《萬能科技大學通識論叢》,第二期,2004年6月。
王永平,〈世族勢力之復興與曹叡顧命大臣之變易〉,《揚州大學學報》,1998年2月。
田餘慶,〈蜀史四題─蜀國新舊糾葛的歷史追溯〉,《文史》35輯, (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田至文,〈歷史上政權移轉的模式〉,《歷史研究》,1994年第79期。
白楊、黃樸民,〈論蜀漢政權的政治分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3月。
朱大渭,〈《隆中對》與夷陵之戰〉,《六朝史論》, (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朱子彥、王光乾,〈曹魏代漢後的正統化運作─兼論漢魏禪代對蜀漢立國和三分歸晉的影響〉,《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
任守春、馮振廣,〈論諸葛亮草廬決策的科學性〉,《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9年5月。
李志民、柳春藩,〈關於司馬懿曹爽之爭的評價問題〉,《史學集刊》,1982年第4期。
宋傑,〈漢中對三國蜀魏戰爭的重要影響〉,《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4年第6期。
宋戰利,〈曹丕苛禁宗室政策考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8年6月。
周國林,〈魏晉南北朝禪讓模式及其政治文化背景〉,《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3年2月。
封海清,〈曹馬之爭辨析─陳寅恪先生說獻疑〉,《雲南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1月。
孫家洲,邱瑜,〈西陵之爭與三國孫吳政權的存亡〉,《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2006年。
唐冶澤,〈略論禪讓制的性質〉,《史學月刊》,1998年第6期。
馬植傑,〈論漢末魏晉之際世族地主勢力的消長與曹魏政權的興亡〉收於《史學月刊》,1965年第4期。
張軍,〈曹魏時期司馬氏霸府的形成與機構〉,《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
張兆凱,〈論吳蜀荊州之爭〉,《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
章尚正,〈中國封建皇帝內禪論〉,《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3期。
趙昆生,〈論孫吳統治中的權力中樞〉,《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6年。
楊耀坤,〈有關司馬懿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學報》,1985年。
裴傳永,〈孫權偏安江東說質疑─兼論孫權立國的戰略策略〉,《魏晉南北朝隋唐史》, 1991年。
趙天瑞,〈略論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7年2月。
趙昆生,〈蜀漢政治新論〉,《魏晉南北朝隋唐史》,1992年2月。
翦伯贊,〈董卓之亂與三國鼎立局面之序幕〉,《北京大學學報》, 1988年。
劉顯叔,〈論魏末政爭中的黨派分際〉,《史學彙刊》,1978年。
錢耀鵬,〈堯舜禪讓的時代契機與歷史真實─中國古代國家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線索〉,《先秦、秦漢史》,2001年第1期。
陳健梅,〈從政區建置看吳國在長江沿線的攻防策略─以吳、魏對峙為背景的考察〉,《中國史研究》,2010年第一期。
衛廣來,〈求才令與漢魏嬗代〉,《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
陶賢都,〈魏晉禪代與司馬氏霸府〉,《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4年第5期。
羅開玉,〈蜀漢行政建置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2009年。
2、學位論文
王伯安,〈孫吳政權衰亡原因之研究〉,(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王永儁,〈三國曹魏政治集團之演變〉,(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李劭恩,〈諸葛亮隆中戰略研究〉,(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楊晏州,〈曹魏政權的結構及其滅亡之原因研究〉,(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趙宣淳,〈劉備帝系憑藉與其集團形成關係之研究〉,(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劉永中,〈魏晉南朝禪代研究:以「力」、「命」、「禮」〉,(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