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09: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君茂
研究生(外文):Chun-Mao Pan
論文名稱:論「明」於《老子》思想體系之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Construction of the Ming in Laozi
指導教授:劉慧珍劉慧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i-Chen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老子認識修養境界
外文關鍵詞:LaoziMingEpistemologySelf-cultivationThe theory of perfe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6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老子》「明」的認識論建構,涵涉修養論及境界論的探析。透過近代學者《老子》義理研究的整理與爬梳,以及於當代認識論的理解,與西方文明的對舉,從中解悟東方文明「天人之際」的生命情境與精神優位。「明」,是東方文明所共有的智慧,其間,老子的「明」,能連結於整個東方思想、文化生活,作為中國認識論的特質。「明」作為老子學說中最高認識方法,從老子認識論的整體脈絡觀之,當中不僅包含當代認識論的基礎,更指向東方認識論中,生命與無窮存有、道的合一精神。於「見」、「觀」、「知」的認識進程上,趨向「明」的最高認識,而「明」也統合了前三者,為老子認識論中,亦方法亦境界的向度,並能於其中解悟「道常」、「歸根復命」、「明道若昧」,以及於人事的應用律則。
The construction of epistemology of “ming” in Lao-tzu concerns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theory of perfection. Through modern coll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moral principles in Lao-tzu,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 and comparison to western culture, the life situations and mental superiority of “nature and man” in eastern culture are comprehended. “Ming” is the common wisdom in eastern culture. Lao-tzu’s “ming” can be related to western philosophy, culture, and life, and it possesses the attributes of Chinese epistemology. From the full context of Lao-tzu’s epistemology, “ming,” the highest epistemological method in Lao-tzu’s philosophy, contains the basis of modern epistemology and refers to the harmonic spirit of life, endless existence, and “tao” in eastern epistemology. In the process of “seeing,” “sensing,” and “knowing,” the highest understanding of “ming” is approached, and “ming” also combines the three. In Lao-tzu’s epistemology, “ming” is the dimension of both method and level. Several concepts like “the way of Tao,” “returning to the initial origin of life and nature,” and “whoever understands Tao seems foolish,” and the principles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are all understood.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回顧與探討………………………………………………………………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7
第四節 預期成果與未來研究發展……………………………………………………9
第二章 《老子》的認識論…………………………………………………………….11
第一節 《老子》論「道」的內容…………………………………………………….11
壹、道的存有論……………………………………………………………………11
貳、道的內容………………………………………………………………………18
第二節 認識論的基礎…………………………………………………………………24
壹、認識……………………………………………………………………………24
貳、體驗……………………………………………………………………………32
第三節《老子》認識論的內容…………………………………………………………39
壹、羅光的《老子》認識論………………………………………………………39
貳、羅光《老子》認識論中的感覺經驗再探……………………………………41
參、《老子》的認識論建構………………………………………………………47
第三章 《老子》「明」在認識論的意義…………………………………….………65
第一節 論明的認識結構………………………………………………………………65
壹、「明」字的判別………………………………………………………………65
貳、《老子》道的認識方法之「明」……………………………………………68
第二節 明的認識內容及其修養意義…………………………………………………82
壹、襲明……………………………………………………………………………82
貳、微明……………………………………………………………………………84
參、復歸其明………………………………………………………………………86
肆、老莊之「明」比較……………………………………………………………86
第三節 《老子》「明」的認識方法中觀照東方人文精神優位…………………….90
壹、二元對立與天人之際…………………………………………………………90
貳、於《老子》明的認識方法中觀照東方人文精神優位………………………95
第四章 《老子》學說中「明」的境界論……………………………………………103
第一節 自我存在的安頓………………………………………………………………103
壹、自我的價值……………………………………………………………………103
貳、老子之慈應用於情愛的解悟…………………………………………………104
參、生死的超越……………………………………………………………………105
第二節 靈性智慧的開啟………………………………………………………………107
壹、「明」的和諧觀………………………………………………………………107
貳、「明」的靈性智慧開啟………………………………………………………108
第三節 生命意義領悟與踐成…………………………………………………………109
壹、「明」為應世之學……………………………………………………………109
貳、「明」境的文學人生…………………………………………………………110
參、「明」的生命體驗……………………………………………………………111
第五章 結論………………………………………………………………….………115
引用書目…………………………………………………………………………………117
一、古籍(依年代排列)
〔魏〕王弼著,樓宇列校釋:《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著:《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宋〕周敦頤:《周濂溪先生全集》(臺北:藝文印書館有限公司,1966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二、專書(依出版年排列)
嚴靈峰:《老莊研究》(臺北: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
葉紹鈞:《傳習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7)。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臺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78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7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朱建民:《哲學辭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嚴靈峰:《老子研讀須知》(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布魯格(Brugger, Walter)著,項退結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華香園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2》(中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羅光:《中國哲學認識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W.T.Stace著,楊儒賓譯:《冥契主義與哲學》(臺北:正中書局有限公司,1998)。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王臣瑞:《知識論:心靈與存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伊里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臺北:五南書局,2002年)。
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朱建民:《知識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2003年)。
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夏征農主編:《大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發行所,2003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義解》(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林安梧:《新道家治療學:老子的智慧》(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奧修(Osho)著,陳明堯譯:《熱情:真理、神性、美的探尋》(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
奧修(Osho)著,莎薇塔(Sevita)譯:《神》(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扎西拉姆‧多多:《當你途經我的盛放》(臺北:寶瓶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弗蘭克(Frankl, Viktor Emil)著,趙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年)。
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李中華注譯,丁敏校閱:《新譯六祖壇經》(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紀伯倫(Gibran, Kahlil)著,溫文慧譯:《先知》(臺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三、期刊論文
丁亮 :〈《老子》文本中的修身與無名〉,《臺灣人類學刊》第七期(2009年)。
尤煌傑:〈「觀」作為中國哲學知識論主要觀念之探究:以《易經》、《老子》為例〉,收錄於《羅光總主教百歲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1年)。
四、學位論文
吳建璋:《論老子之修持工夫與應世態度》(臺北縣: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
顧耿維:《《道德經》修養工夫詮釋》(新北市: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
曾傅貴:《《老子》修養意涵之探究》(新北市: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
廖尉谷:《老子的形上學與工夫論》(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