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07: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春輝
研究生(外文):Chun-hui Lee
論文名稱:爭勝式民主與審議式民主的取徑分析-以年金改革推動為例
指導教授:朱景鵬朱景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peng 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三層年金制年金改革制度爭勝式民主審議式民主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34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國際勞工組織在其社會安全發展中表示進入21世紀:社會安全在於回應人們廣泛的安全渴望。而後1994年世界銀行在其避開老年危機報告中體醒各國應該建立一個三柱型的老年年金體系。而台灣跟隨國際腳步也高速發展經濟體系,但是其內部年金制度發展卻沒有向世界銀行所謂的三層年金制推進,使我國在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後導致經濟不佳,連帶導致國家年金體系出現問題,而2012年時任馬英九總統欲改善年金體制,使年金體系健全,但受到當時社會利害關係人及在野黨反對導致改革失敗,使台灣年金改革制度始終停擺無法有效改善。
2016年現任蔡英文總統正式成立年金改革委員會推動年金改革,並邀請相關厲害關係人開會,順利達成部分共識,於2017年由總統府年金改革委員會、考試院及執政和在野的黨團提出年金改革版本,然而,政府的政策與民眾及不少利害關係人認知產生落差極大,台灣社會形成對此項政策引起世代間、職業別與公務人員對立及對抗,以致於爆發軍公教勞上街抗議。故本研究選定政府推動年金改革的過程中,運用審議式民主及爭勝式民主加以分析並進行比較,探討此一延續性的重大政策中所產生的改變,透過分析後希望政府未來在理性及政治的考量上需要改變,對於共識、程序及民主認同中能更加完善,使我國在推動重大政策的執行可以更加順利。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研究方法..........................5
第五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6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審議式民主.........................9
第二節 爭勝式民主........................22
第三節 公民參與.........................30
第三章 我國年金改革歷史之分析.....................35
第一節 OECD國家規動年金改革概況.................35
第二節 我國推動年金改革概況...................40
第四章 我國年金改革版本之分析....................65
第一節 我國年金制度現況.....................65
第二節 我國年金改革版本.....................69
第三節 民意機關溝通資訊分析...................83
第五章 結論.............................93
第一節 研究評析.........................93
第二節 評析建議.........................98
參考文獻...............................101
中文專書
中文期刊論文
英文書目
附錄
中文專書: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出版社。
江宜樺(2002),《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衛生署(2004),《全民參與:審議式民主的實踐與全民健康保險政策》。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出版。
吳定(2005),《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芬(2005),《民主的弔詭》。台北:巨流。
林萬億(2012),《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與制度的分析》。台北:五南。
施能傑(2012),《公教人員退休所得制度的檢討與改革》。台北:民主進步黨。
黃浩榮(2005),《公共新聞學:審議式民主的觀點》。台北:巨流。
郭秋永(2001),《當代三大民主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曾志隆(2002),《拉克勞與穆芙》。台北:生智。
鄭興弟(2003),《政策規劃:理論與方法》。台北:商鼎。
劉忠博(譯)、張可婷(譯)、Clive Seale、Giampietro Gobo、Jaber F. Gubrium、David Silverman(2012),《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踐》。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孫本初等(譯)Jon Pierre and Guy Peter(2002),《治理-政治與國家》。台北:智勝文化。
中文期刊論文:
江宜樺(2005),「西方「政治」概念之分析」,《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2,1-57。
吳康維(2007),「審議式民主在台灣發展與實踐:以2005年台南縣縣長選舉辦論會為例」,私立中華大學。
朱鎮明(2004),「商議式民主對於公共行政的啟示」,《民主治理與台灣行政改革研討會》,142-144。
李韋廷(2007),「審議式民主與大眾傳播媒體新角色初探」,國立政治大學。
林水波、石振國(1999),「以直接民主改革間接民主的論述與評估」,《立法院院聞月刊》,27(3),33-34。
林火旺(2005),「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29,99-143。
林萬億(2013),「我國年金制度改革:危機與轉機」,國立台灣大學。
林子倫(2004),「評 John S. Dryzek,審議式民主及其超越」,《台灣民主季刊》,1(4),181-184。
林國民、陳東升(2003),「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台灣社會學》,6,61-118。
馬群傑(2011),「公民參與導向之政策個案教學實證研究:名義群體技術的應用」,《政治科學論叢》,50,37-94。
陳朝政、曾志隆(2012),「論穆芙對審議式民主批判」,《東吳政治學報》,30,81-134。
陳東升(2006),「審議式民主的限制:台灣公民會議的經驗」,《台灣民主季刊》,3(1),77-104。
許國賢(2000),「商議式民主與民主想像」,《社會科學論叢》,13,61-92。
黃浩榮(2004),「公共新聞學:審議式民主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
黃東益(2000),「審慎思辨民調-研究方法的探討與可行性評估」,《民意研究季刊》,211,123-143。
黃東益(2004),「數位時代商議式民主的實驗原型:線上公民顧問團」,《研考雙月刊》,28(1),81-91。
黃東益、陳敦源(2004),「電子化政府與商議式民主之實踐」,《台灣民主季刊》,1(4),1-34。
曾志隆(2006),「基進與多元民主政治理論的建議:以穆芙的「爭勝式民主」為討論對象」,私立東吳大學政治系。
彭如婉(2004),「論公民科的學科理論基礎:重返政治」,國立政治大學。
劉孟奇(2006),「一個大學老師的審議式民主之旅:寫於能源運用青年公民共識會議召開前夕,《人本教育札記》,190:84-87。
蔡英文(2005),「基進民主理論的政治思辨」,《政治科學論叢》,23,1-26。
鄧宗業、吳嘉苓(2004),「法人論壇:新興民主國家的公民參與」,《台灣民主季刊》,1(4),35-36。
黎士華(2005),「審慎思辨式民意調查在政策規劃之應用-政大學生募兵制態度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
蕭鈺(2003),「思辨式民主在當前行政運作機制的實踐意涵」,《民主治理與台灣行政改革研討會》,5-14。
羅晉(2003),「網際審議式民主之實現與現實:以我國地方政府網際公共論壇為例」,私立東海大學。
羅晉(2004),「網際審議式民主之實現與現實:以我國地方政府網際公共論壇為例」,《行政暨政策學報》,39,105-142。
英文書目:
Cohen, Joshua. 1996. “Procedure and Substance i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Seyla Benhabib. ed.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Con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95-11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hen, Joshua. 1997. “De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 In James Bohman and William Rehg. ed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Essays on Reason and Politics: 67-91.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ohen, Joshua. 1998. “Democracy and Liberty.” in Jon Elster. e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185-23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ryzek, John S. 2000.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Beyond: Liberals, Critics, Contest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shkin, James S. 1991. Democracy and Deliber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Democratic Refor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utmann, Amy and Dennis Thompson. 1996.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bermas, Jürgen. 1998. The Inclusion of the Other: Studies in Political Theory. edited by Ciaran Cronin and Pablo De Greif.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Hunter, Allen. 1988. “Post-Marxism and the New Social Movements.”Theory and Society 17, 6: 885-900.
Mouffe, Chantal. 1988. “Hegemony and New Political Subjects: Toward a New Concept of Democracy.” in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eds.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89-101.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Mouffe, Chantal. 1992. “Democratic Citizenship and the Political Community.” in Chantal Mouffe. ed. Dimensions of Radical Democracy: 225-239.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Mouffe, Chantal. 1993. 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Mouffe, Chantal. 1994a. “For a Politics of Nomadic Identity.” In George Robertson et al. eds. Travellers’ Tales: Narratives of Home and Displacement: 105-11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ouffe, Chantal. 1994b. “Political Liberalism. Neutrality and the Political.” Ratio Juris 7, 3: 314-324.
Mouffe, Chantal. 1995a. “Politics, Democratic Action, and Solidarity.”Inquiry 38, 1-2: 99-108.
Mouffe, Chantal. 1995b. “The End of Politics and the Rise of the Radical Right.” Dissent (Fall): 498-502.
Mouffe, Chantal. 1996a. “Radical Democracy or Liberal Democracy?”in David Trend. ed. Radical Democracy: Identity, Citizenship, and the State: 19-26.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ouffe, Chantal. 1996b. “Democracy, Power, and the ‘Political’.” In Seyla Benhabib .ed. Democracy and Difference: 245-256.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ouffe, Chantal. 1998. “Carl Schmitt and the Paradox of Liberal Democracy.” in David Dyzenhaus et al. eds. Law as Politics: Carl Schmitt’s Critique of Liberalism: 159-175. Durlian:Duke University Press.
Mouffe, Chantal. 1999. “Deliberative Democracy or Agonistic Pluralism?” Social Research 66, 3 (Fall): 745-758.
Mouffe, Chantal. 2000. The Democratic Paradox.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Mouffe, Chantal. 2001. “Wittgenstein and the Ethos of Democracy.” In Ludwig Nagl and Chantal Mouffe. eds. The Legacy of Wittgenstein: Pragmatism or Deconstruction: 131-138. Frankfurt: Peter Lang.
Mouffe, Chantal. 2005. On the Political: Thinking in A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