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英文部分
1. 《續編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九十年》(自然篇) (2005)。花蓮:花蓮縣政府。
2. 《續編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九十年》(社會篇) (2005)。花蓮:花蓮縣政府。
3. 《續編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九十年》(族群篇) (2005)。花蓮:花蓮縣政府。
4. 《續編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九十年》(經濟篇) (2005)。花蓮:花蓮縣政府。
5. 《續編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九十年》(歷史篇) (2005)。花蓮:花蓮縣政府。
6. 王士帆、王玉全、王效文、古承宗、李聖傑、周漾沂、吳耀宗、徐育安、連孟琦、陳志輝、陳重言、許絲捷、許澤天、惲純良、潘怡宏、蔡聖偉合譯(2017)。《STRAFGWSWTZBUCH德國刑法典》。臺北:元照。
7. 王保進(2015)。《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新北市:心理出版。
8. 甘添貴(2013)。《刑法各論》。台北:三民書局。
9. 吳宗憲(1997)。《西方犯罪學》。北京:景觀教育出版社。
10. 呂奕欣、鄭佩嵐譯,David Denny著(2009)。《面對風險》。台北:國立編譯館,頁10。
11. 宋浩波(2002)。《論犯罪經濟學的產生和研究概況》。福建: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2. 李茂生(2009) 。<風險社會與其見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173。台北:月旦。13. 汪浩譯,U.Beck著(2004) 《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的路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4。
14. 周盈成譯,Damid Garland著(2001)。《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會的犯罪與社會秩序》。台北:巨流圖書。
15. 周愫嫻、陳吳南。〈『虞犯』:真的道德恐慌,假的風險治理〉。《社區發展季刊》。2009年12月。16. 林山田(1999)。《刑法各罪論》。台北:林山田。
17. 記者吳靜君。《酒駕被抓 強制險保費恐翻倍》106年5月8日A7版。聯合報。檢索日期:2017年5月8日。
18. 記者徐子晴。《酒駕乘客連坐罰6千~1.2萬》106年4月27日A1版。聯合報。檢索日期2017年4月27日。
19. 康樹華(1997)。《當代有組織犯罪與防治對策》。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頁237。
20. 張蕙(2015)。《酒癮者之酒在再犯防治對策-以社會復歸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1. 張麗卿(2002)。〈酒醉駕車應屬有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頁79。
22. 張麗卿(2012)。〈交通犯罪之法律規範與實證分析〉,《中原財經法學》第二十八期,頁117-181。23. 許恆達(2012) 。<從德日台三方觀點論不能安全駕駛罪之本質-從德國法之角度>,《台灣法學雜誌》。210:10,頁117-118。
24. 許春金(2003)。《犯罪學》。台北:中醫警官大學,頁19~37。
25. 許福生(2008)。<論理性選擇理論對刑事政策之影響與評析>,《日新司法年刊》,8。
26. 許福生(2016)。《犯罪學與犯罪預防》。台北:元照書局。
27. 陳子平、謝煜偉、黃士軒合譯(2017)。《CRIMINAL CODE OF JAPAN日本刑法典》。臺北:元照。
28. 陳建同(2014)。《論刑法不能安全駕駛罪-以酒醉駕車之相關適用爭議為核心The Chrime of Driving Driving Offense》。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9. 彭美英(2007)。<刑法第一八五條之三不能安全駕駛罪之再檢討,兼論德國刑法三二三條a>,《月旦法學雜誌》,144,頁7。30. 彭國能(2013)。《刑法分則釋義精解》。台北:翰蘆書局。
31. 黃盛琪(2014)。《酒駕受刑人處遇執行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2.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12)。《犯罪學新論》。台北:尚暐書局。
33. 歐陽繼德、李思亮(2010)。《經濟學》。新北市:新文京開發有限公司。
34. 蔡中志(2000)。〈酒後駕駛墜交通安全之影響〉。《警光雜誌》。第522期。頁21-23。35. 蔡中志、馬士軒(2014),<駕駛人酒精濃度與肇事嚴重度關聯性-以桃園縣為例〉,《2014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頁543-556。
36. 蔡宜家(2016)。《飲酒駕駛行為之形式立法與刑罰民粹主義:比較台灣與日本的刑事法律制度》。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37. 鄭竹文(2014)。〈「酒後駕車」執法作為之探討〉。《103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頁573-588。
38. 盧映潔(2013)。《刑法分則新論》。台北:新學林書局。
39. 謝煜偉(2012)。<交通犯罪中的危險犯立法與其解釋策略〉,《月旦法學雜誌》。第210期。頁113。
40. 謝詩涵(2015)。《刑事程序及監禁對酒駕受刑人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看守所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41. Edwin Schur M.,&Bedau Hugo Adam (1974):Victimless Crimes,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
42. Geage.B. Vold (1967).Theoretical Criminolog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3. Hebenton Bill and Seddon Today (2009)。”From Dangerousness to Precaution—Managing Sexual and Violent Offenders in an Insecure and Uncertain Age” ,BRIT.J.CRIMINAL 49.
44. Sellin,T.(1951).”The Significance of Recordw of Crime”.Law Quarterly Review 67..
45. Sherman,L.W.(1992).PolicingDomestic Violence:Experiments and Dilemmas.New York:The Free Press..
46. 守山正、安部哲夫(2008)。《ビギナーズ刑事政策》。東京:成文堂。
二、網站資料
1. 內政部警政署。〈警政統計通報2015年第12週〉。檢索日期:2016年7月5日。網站:https://www.npa.gov.tw。
2. 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70期。2011年11月16日。檢索日期:2016年10月5日,頁158-172。
3. 立法院公報。第102卷第26期上冊。2013年5月10日。頁67-68。檢索日期:2016年10月6日。
4. 立法院公報。第86卷第86期。2007年12月18日。頁1141-1142。檢索日期2016年9月20日。
5. 交通安全入口網。〈酒精對人體及駕駛行為影響電子書〉。檢索日期:2016年10月30日。網站:http://168.motc.gov.tw/GIPSite/wSite/mp?mp=
6. 法務部統計資訊網。《統計專》文。檢索日期:2016年7月10日。網站: http://www.risd.moj.gov.tw。
7.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檢察署全球資訊網。《統計業務專論》。檢索日期:2016年7月28日。網站:http://www.hlc.moj.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