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21: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玉瑋
研究生(外文):Yu-Wei Chiu
論文名稱:公私協力與地方產業推動-以花東花海季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Public and Private Cooperation and Promotion of Local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Flower Festival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aiwan
指導教授:朱景鵬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Chin-peng Ch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公私協力地方產業花海季
外文關鍵詞:Public and Private CooperationLocal IndustryFlower Festiv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4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花東縱谷花海特區面積約7,500公頃,為全國最大花海地區,利用第二期稻作於冬季休耕時,從台東到花蓮營造出花東縱谷花海長廊景觀,結合地方鄉鎮產業推出伴手禮,並與當地民宿、旅遊業者合作推出優惠活動,創造新商機,朝永續經濟目標發展。由於,各地方產業的發展背景不同,公私部門如何因應地方的需求,組成最合適的協力模式,地方與政府如何透過協調,建立成功的夥伴關係,共同執行地方產業活動推廣,達到提升地方產業的經濟效益與未來永續發展的績效,均為地方產業活動運作時,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本研究以花東花海季活動為研究對象,探討公私協力關係運用在政府推動地方產業政策時所造成的影響,與協力模式分析及其限制。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以文獻分析法蒐集資料,輔以參與觀察法,不參與過程,只進行觀察,減少偏差,觀察的主體較不容易受到影響,歸納花東花海季的發展現況與公私協力運作模式。
從個案研究發現(一)平等互惠的共生關係:透過互補合作的公私協力模式,為主要協力順利運作之因素;(二)發展目標一致性:凝聚共識的公私部門,強化政策目標遠景,利於產業成果績效展現;(三)採取互信合作態度:解除防衛觀點,建立互信合作溝通管道及協商平台,方有利於共同目標之政策成效展現由;(四)第三方組織負責溝通平台:公私部門間可透過有行動力的中介組織—非營利性組織,負責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對話平台。
最後,在未來建議上,提出四個方向:(一)建立溝通平台,整合資源與地方意見,(二)建立協力陪伴團隊模式,(三)建立知識庫管理,(四)增加行銷方式及廣宣部份;至於對後續學術研究面向之建議:增加以質化之深度訪談,兼具量化之問卷調查方式,使公私協力互動過程及績效評量更具科學化與全面性,並增加參考價值。而本研究之限制因素分別為:(一)缺乏量化分析佐證,(二)公私協力組織訪談闕如,(三)參與觀察之觀點易偏頗失真,(四)個案差異研究結果僅供參考。
The eastern part of Taiwan's flower area is about 7,500 hectares, the largest flower area in the country. The use of the second stage of rice in the winter fallow, from Taitung to Hualien to create a valley flower gallery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local township industry launched with hand ceremony, and with the local bed and breakfast, tourism industry to launch preferential activities to create new business opportunities, Towards sustainable economic goal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ustries, how ca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cope with the needs of the localities and form the most appropriate mode of cooperation. How the grassroots and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to establish a successful partnership, and how to jointly implement the promotion of local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omotion of local industry,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performance. All of these are important topics for local industrial activities.
This study takes the activities of the flower festival in eastern Taiwan as the research object.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us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the promotion of local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to analyze and limit their synergies. In this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from literature analysis, supplemented by observation, not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nly to observe to reduce the deviation, the main body of observation is less likely to be affected.And final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flowers and festival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aiwan and the mode of opera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operation.
Case studies are found as follows:(A) th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through the complementary cooperati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cooperation model, as the main force of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factors;(B)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bjectives of consistency: the consensus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strengthen the policy objectives of the vision is conducive to the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results show;(C) to take mutual trust and cooperation attitude: public and private departments to lift the defensive point of view, the establishment of mutual trust and cooperation i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consultation platform,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mmon goal of the policy results show;(D) Third-party organization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 through the mobil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responsible for the public sector and private sector dialogue platform.
Finally, four directions are proposed in future proposals:(A)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local opinions,(B) to establish a companion team model,(C) the establishment of knowledge base management,(D) to increase the marketing methods and advertising methods.As for the follow-up academic research for the recommendations: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the depth of interviews, both quantitative quantitative survey methods, so that public-private interaction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re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and increase the reference value. However,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A) lack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evidence,(B) the lack of public and private organizations to interview data,(C) to participate i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point of view is easy to bias distortion,(D) differences in the case led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 Public and Private Cooperation , Local Industry, Flower Festival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流程及章節安排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11
第一節 公私協力理論探討 11
第二節 地方產業之概述 33
第三節 標竿參考:台中新社花海節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個案背景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方法 45
第二節 花東花海季之背景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63
第一節 花東花海季協力過程之探析 63
第二節 花東花海季公私協力模式分析與困境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87
第四節 花東地區產業未來展望 89
參考文獻 91
附錄一 花東地區發展條例 101
附錄二 公部門訪談參考題綱 104
附錄三 私部門訪談參考題綱 106
附錄四 地方意見領袖訪談參考題綱 108
一、 書籍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165-197。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18:53-70。
交通部觀光局。2000。《二十一世紀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台北,交通部觀光局。
吳英明。1995。《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研究—兼論公私部門聯合開發與都市發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世賢、陳恆鈞。1997。《公共政策》。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二、 期刊
王育群(2000)。(簡介二十一世紀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大葉學報》,9:15-17。
王千文,陳敦源(2012)。(形式上還是實質上的「公私協力」:全民健康保險總額支付制度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42:99-137。
朱鎮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17:117-162。
李柏諭(2011),(跨部門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以蓮潭文教會館的委外經驗為例),《公共行政學報》,20:41-78。
邢瑜,葉明勳(2014),(從傳統邁向創新:論文營利組織提供銀髮族休閒服務之策略思考),《休閒與社會研究》,9:153-164。
林信廷,王舒(2015)。(公私協立托嬰中心的成就與限制:兒童照顧政策理念的檢視)。《台灣社會福利學刊》,(12)2:15-55。
方麒筌,李國維, 林育瑛 ,紀伯欣 ,林偉豪(2014)。(公私協力經營學校游泳池之研究─以國立大里高中為例),《成大體育》,(46):49-66。
江明修(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林玉華(2004)。(公私夥伴關係的治理:理論的初探兼論英國的第三條道路),公共服務改革與民營化的現代課題研討會,桃園。
林瑞榮,劉健慧,楊智穎(2011)。(公私協力模式推動課後補救教學之探究─已播撒希望種子課輔計畫為例),《教育研究學報》,(45):25-43。
李允傑(2011)。(政策管理與執行力:跨域治理觀點),《T&D飛訊季刊》,17:   45-53。
李宗勳(2004)。(公私協力與委外化的效應與價值:一項進行中的治理改革工程),《公共行政學》,(12):41-77。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16:59-106。
洪秀菊(2006)。(聯合國推動永續觀光發展公私夥伴關係策略),《兩岸四地都是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元智大學,402-427。
卓春英(2017)。(社會福利民營化之實踐與省思-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實施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9:112-140。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4。
吳英明(1994)。(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都市發展-『高雄21』美國考察報告),《空間》,56:61-67。
吳濟華(1994)。(推動民間參與都市發展公私部門協力策略之探討),《台灣經濟》,20(8):1-15。
許耿銘,林淑娟(2015)。(公私協力推動環境犯罪防治之研究-大台南環檢警結盟之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論》,(21)2:75-105。
曾冠球(2010)。(「問題廠商」還是「問題政府」?電子化政府公私合夥協力困境之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4:77-121。
曾冠球(2017)。(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1:67-79。
張健威,曾冠球(2013)。(協力治理觀點下影響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組織運作之因素),《法政學報》,25:119-149。
張世賢(2008)。(永續發展的服務輸送:夥伴關係的觀點)。《TASPAA 夥伴關係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1-15。
張世賢(2007)。(永續發展政策執行:公私夥伴、倡導聯盟和制度發展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16(1):95-126。
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陳文進、陳銘國、蘇聖珠、李世元(2015)。(從區公所的角色觀點論北投溫泉產業治理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學報》,(61):213-231。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
黃鼎倫、王玉霞、李虹叡(2015)。(以眷村文化保存觀點探討屏東勝利新村活化策略),《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季刊》,1(2):47-60。
黃鼎倫、王玉霞、李虹叡(2015)。(以眷村文化保存觀點探討屏東勝利新村活化策略),《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季刊》,1(2):47-60。
蔡佳穎(2016)。(科研輔助機制再造之法制研析-以芬蘭、荷蘭、日本為例),《科技法律透析》,28(9):51-70。

三、 論文
沈芳旭(2014)。(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台南好以文化觀光季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嘉義。
吳虹文(2014)。(客家商圈公私協力運作之研究-以龍潭鄉龍元宮商圈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桃園。
吳珮菱(2013)。(公私協力參與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水田老屋客庄研究調查計畫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桃園。
葉卓叡(2013)。(公私協力促進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鶯歌國際陶瓷藝術節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台北。
施文彬(2015)。(公私協力合作模式活化公有遊憩場域之研究:以「就是愛荔枝樂園」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台中。
湯宗岳(2015),(公私協力失靈與調整之研究:以三峽藍染節與土城桐花節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台北。
張世杰(2015)。(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公司協力發展模式之研究─以福隆國際沙雕藝術季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係,宜蘭。
張雅玲(2009)。(公私協力暨政策網絡理論的應用與分析─以花蓮縣推動無毒農業政策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花蓮。
楊信洲(2006)。(公私協力應用於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縣七星柴魚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花蓮。
陳俊瑋(2011)。(公私協力與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南投縣茶業文化節慶活動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嘉義。
陳姿瑾(2006)。(公私協力關係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陽明山竹子湖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係,台北。
陳景霖(2008)。(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治理模式—以花蓮縣豐田社區總體營造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花蓮。
陳定銘(2002)。(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博士論文(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台北。
陳姿瑾(2006)。(公私協力關係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陽明山竹子湖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國文化大學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系,台北。
蔡坤男(2009)。(台灣監獄矯治工作公私協力可行性研究-非營利組織的角色與功能),碩士論文(未出版),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嘉義。
羅盛國(2006)。(從公私協力觀點探討地方產業推動之研究-以桃園蓮花季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桃園。
劉郁芬(2008)。(臺北縣萬里鄉推動地方發展策略之研究:公私協力模型之分析),碩士論文(未出版),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係,宜蘭。
謝啟謙(2009)。(新竹市國際玻璃藝術節之研究:公私協力互動之觀點),碩士論文(未出版),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新竹。
魏宜萱(2013)。(公私協力下地方產業轉型之研究─以台中市新社區休閒產業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台中。
賴慧珠(2014)。(公私協力推動客庄傳統節慶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迎花燈"活動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新竹。
賴貞男(2008)。(公私協力治理理論與應用—以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台北。
盧天助(2002)。(非營利組織參與公私協力關係模式之可行性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簡莉莎(2003)。(以公私合作模式推動工業區再生可行方式之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台北。
嚴俐(2016)。(公私協力參與地方文化觀光發展之研究-以臺南都會公園博物館奇美館為例),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台南。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165-197。
2. 趙永茂(2003)。(台灣府際關係與跨域管理:文獻回顧與策略途徑初探)。《政治科學論叢》,18:53-70。
3. 王育群(2000)。(簡介二十一世紀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大葉學報》,9:15-17。
4. 王千文,陳敦源(2012)。(形式上還是實質上的「公私協力」:全民健康保險總額支付制度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42:99-137。
5. 朱鎮明(2005)。(政策網絡中協力關係的成效:理論性的探討),《公共行政學報》,17:117-162。
6. 李柏諭(2011),(跨部門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以蓮潭文教會館的委外經驗為例),《公共行政學報》,20:41-78。
7. 邢瑜,葉明勳(2014),(從傳統邁向創新:論文營利組織提供銀髮族休閒服務之策略思考),《休閒與社會研究》,9:153-164。
8. 方麒筌,李國維, 林育瑛 ,紀伯欣 ,林偉豪(2014)。(公私協力經營學校游泳池之研究─以國立大里高中為例),《成大體育》,(46):49-66。
9. 林瑞榮,劉健慧,楊智穎(2011)。(公私協力模式推動課後補救教學之探究─已播撒希望種子課輔計畫為例),《教育研究學報》,(45):25-43。
10. 李柏諭(2005)。(公私協力與社區治理的理論與實務:我國社區大學與政府經驗),《公共行政學報》,16:59-106。
11. 卓春英(2017)。(社會福利民營化之實踐與省思-以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之實施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9:112-140。
12.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4。
13. 吳英明(1994)。(公私部門協力推動都市發展-『高雄21』美國考察報告),《空間》,56:61-67。
14. 許耿銘,林淑娟(2015)。(公私協力推動環境犯罪防治之研究-大台南環檢警結盟之個案分析)。《中國行政評論》,(21)2:75-105。
15. 曾冠球(2010)。(「問題廠商」還是「問題政府」?電子化政府公私合夥協力困境之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4:7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