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7358:9a99:61b8:7c0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8: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程以萱
研究生(外文):Yi-Hsuan Cheng
論文名稱:從情緒地景的移動談匱乏感與安適感─一個自我民俗誌的探索
論文名稱(外文):Understanding Situatedlessness and Well-being through the Mobility of Emotional Landscape-An Autoethnography
指導教授:翁士恆翁士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yh-Heng W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匱乏感安適感情緒地理學情緒地景自我民俗誌
外文關鍵詞:situatedlessnesswell-beingemotional geographyemotional landscapeautoethnograph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以自我民俗誌為研究方法,透過書寫我在玉里、臺北與印度新德里之間移動的經驗,從客觀地景的變化,到內在情緒地景的改變,從自身與個案匱乏感,逐漸理解當人與所在地方失去連結或依附關係時,經驗到流離失所的狀態;當人逐漸被地方所扶持與涵容時,不只身份變為在地者,也能經驗到安適感。
身為臨床心理工作者,若能從人與地方關係的視角來理解個案的經驗,透過情緒地景的洞察來同理個案的狀態,有助於更靠近個案真實狀態並且與個案同行。
Using autoethnography as methods, through the journey between Yuli, Taipei and India(New Dehli) to experience the different places. From the change of object landscape to emotional landscape, I found out myself and clients I worked with who experienced situatedlessness while losing connect or attachment with the place we lived. Meanwhile, when we are holding and contained by the place, we become insider and will experienced well-being.
As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place they live with, through the recognition of emotional landscape to empathize the state of clients, help us to find a better way to be and work with them.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圖次 VII
表次 VIII
照片次 IX
行前通知 1
第一章 映入眼簾的風景 3
第一節 外在旅程印象:身體移動、五感經驗與風景變化 3
第二節 內在旅程印象:地方依附、離家與匱乏 5
第三節 內在旅程印象:破碎後又重組的地方依附 9
第四節 展開新的探索之旅:匱乏感、安適感、人與地方的關係 10
第二章 觀景窗:不同視角的理解 13
第一節 安在的空間意涵:從本體不安全感談起 13
一、從新視角理解匱乏與安適 13
二、本體安全感(ontological security) 14
第二節 匱乏與無家可歸:人文地理學與情緒地理學的視角 15
第三章 「我」,旅程的嚮導 17
第一節 自我民俗誌介紹 17
第二節 資料的蒐集 19
一、研究者的日誌 20
二、訪談逐字稿 20
第三節 資料分析的方法 21
第四節 倫理的考量 22
第四章 離家:從臺北到玉里 25
第一節 認識玉里的地景(landscape):我與地方的關係探索 26
第二節 同為「外來者」身分看玉里的地景 28
第三節 對照玉里與臺北的地景:「外來者」與「在地者」的對話 29
第四節 情緒地景(emotional landscape)的形成 30
一、從玉里的人際網絡形塑情緒地景 30
二、探索「家」情緒地景的形成 32
第五章 靠近玉里:第一個節點「輔導室」 35
第一節 玉里孩子成長的環境與空間 35
第二節 面對失落「家」的情緒地景:從「外來者」角度理解匱乏經驗 36
第三節 「外來者」與「在地者」互相經驗匱乏 39
第四節 客觀地景與個案情緒地景的錯置 39
第五節 我所知道的偏鄉教育現場 41
第六節 主流教育政策的衝擊 43
一、偏鄉教育人員面對政策與現況的落差 43
二、另類脫離匱乏感的契機 43
第六章上 靠近玉里:第二個節點「醫院」 45
第一節 被邊緣化的「外來者」處境 45
第二節 兩群匱乏狀態的人邂逅 46
一、高關懷學生與精神科復健學員 46
二、開始靠近對方的匱乏經驗 47
三、匱乏感與安適感不是全有全無 48
四、匱乏與匱乏相遇,竟朝安適邁進? 49
第三節 回到充滿匱乏感的教育現場 51
第六章下 靠近玉里:第二個節點「醫院」 55
第一節 「外來者」與「在地者」的關係動力 55
第二節 「在地者」因認識而重新理解「外來者」 56
第三節 治療性社區,「外來者」與「在地者」心理移動的中間地帶 58
第四節 社區的涵容:精神疾病的模糊與在地化 59
第七章 靠近玉里:第三個節點「教會」 61
第一節 教會對「外來者」的接納 61
第二節 從在地經驗開始融入玉里 61
第三節 與「在地者」一起生活,朝向「在地者」移動 62
第四節 玉里給予「外來者」的涵容 65
第八章 移動路線 67
第一節 玉里到臺北:回家的失落與衝擊,另一種匱乏 67
第二節 臺北到印度:為漂泊的心定錨 69
第三節 印度到臺北:看見都市的匱乏 73
一、都市匱乏的樣貌 73
二、以五感經驗與地方重新建立依附關係 75
第四節 臺北到玉里:發現偏鄉的安適感 76
第五節 因移動而返身:玉里與臺北、印度與臺灣 77
第九章 內在地景:點與點之間的心靈移往 81
第一節 臺北與玉里以各自視角觀看對方 81
第二節 玉里「在地者」的地方依附經驗 82
第三節 「外來者」看見突破流離失所的力量 85
第十章 帶著遊歷的經驗回返與置身 89
第一節 從人地關係的改變,重新理解匱乏感與安適感 89
第二節 從新視角回返臨床心理場域 91
一、臨床工作者看人與地方的關係 91
二、新的視野,新的可能 92
第十一章 是分離焦慮,還是回返焦慮? 95
參考文獻 97
中文部分
于而彥與廖世德(譯)(2003)。溫尼考特─客體關係理論代言人。(原作者:Michael Jacobs)。臺北市:生命潛能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方永泉(譯) (2004)。受壓迫者教育學(卅週年版)。(原作者:Paulo Freire)高雄市: 復文圖書總經銷。(原著出版年:2001)
王志弘、李延輝、余佳玲、方淑惠、石尚久、陳毅峰、趙綺芳(譯)(2006)。人文地理概論(原作者: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臺北市:巨流圖書。(原著出版年:2005)
王志弘與夏鑄九編譯 (1994)。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 (增訂再版)臺北市:明文書局.
王志弘與徐苔玲(譯)(2006)。地方 : 記憶、想像與認同。(原作者:Tim Creswell)。臺北市: 群學。(原著出版年:2004)
王志弘與徐苔玲(譯)(2013)。移動。(原作者:Peter Adey)。臺北市: 群學。(原著出版年:2009)
王政忠(2011)。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臺北市:時報文化。
王應棠(2009)。棲居與空間海德格空間思維的轉折。地理學報,55, 25-42。doi:10.6161/jgs.2009.55.02
王麗斐、喬虹(2013)。建構高關懷學生個案輔導資料轉銜機制及通報系統評估計畫。教育部委託專案結案報告。
巴奈(2000)。panai流浪記。蒐錄於泥娃娃【CD】。臺北市:角頭文化。
李維倫(2004) 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2, 157-200。
林勝義 (2001) 。服務學習指導手冊。 台北: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兒福聯盟 (2013年12月19日)。 2013台灣偏鄉學童課後生活困境調查報告【線上論壇】。 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679&page=1
泰瑞莎(2015年3月13日)。施捨和憐憫,其實只是另一種歧視【部落格文字資料】。noma noma取自http://teresaw.com/%E6%96%BD%E6%8D%A8%E5%92%8C%E6%86%90%E6%86%AB%EF%BC%8C%E5%85%B6%E5%AF%A6%E5%8F%AA%E6%98%AF%E5%8F%A6%E4%B8%80%E7%A8%AE%E6%AD%A7%E8%A6%96/
郭憲偉(2014)。沉浸於田野場域的自我反思。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7,31-45。
陳登義 (2008)。人際互動團體心理治療-住院病人模式。(原作者:Irvin D. Yalom)台北市: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1983)
曹勝雄和孫君儀 (2009)。 建構地方依附因果關係模式。地理學報,55,43-63。 doi:10.6161/jgs.2009.55.03
偏遠地區學校振興條例草案總說明【會議記錄】,立法院第 9 屆第 1 會期第 17 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2016年6月15日)。
許夢芸(譯)(2008)。文化研究 : 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原作者:Ann Gray)。新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張本聖、徐儷瑜、黃君瑜、古黃守廉、曾幼涵(譯)(2014)。變態心理學二版(原作者:Ann M. Kring, Gerald C. Davison, John M. Neale&Sheri L.Johnson)。臺北市: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13年)
張淑兒、戎瑾如與張達(2015)。精神醫療照護的變革: 以口述歷史探討玉里醫院的推動經驗。 精神衛生護理雜誌,10(2),5-18。
黃嬡齡(2006)。傾聽曠野裡的聲音。臺北市:記憶工程。
黃嬡齡(2008)。日久他鄉是故鄉:治療性社區玉里模式。臺北市:記憶工程。
楊添圍與周仁宇(譯)(2013)。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N. Gregory Hamilton)。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90)
葉日松(2007) 。記憶的南風輕輕吹 :玉里采風錄。花蓮縣:花蓮縣玉里鎮公所。
廖婉如(譯)(2008)。二度崩潰的男人:一則精神分析的片斷。(原作者:Donald W. Winnicott,1972)。臺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1972)
維基百科(2017)。大分事件。2017年6月1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88%86%E4%BA%8B%E4%BB%B6
維基百科(2016)。節點。2017年5月30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F%80%E9%BB%9E。
漢語網(2017)。匱乏詞語解釋。取自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49886-860.html。
潘桂成、鄧伯宸與梁永安(譯)(2008)。恐懼。(原作者:段義孚Yi-fu Tuan)。臺北市:國立編譯館語文緒文化。(原著出版年:1979)
劉時寧(譯)(2006)。從經驗中學習。(原作者:Wilfred R. Bion)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89)
賴文福(譯)(2013)。民族誌學(第三版)。(原作者: Fetterman, David M.)。臺北市: 揚智文化總經銷。(原著出版年:2010)
學生輔導法(2014)。
謝佳容、蕭淑貞 (2006) 台灣社區精神復健機構的服務現況與展望。精神衛生護理雜誌, 1(2),45-54。
英文部分
Bondi, L. (2014). Feeling insecure: a personal account in a psychoanalytic voice.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15(3), 332-350. doi:10.1080/14649365.2013.864783
Chang, Heewon(2008). Autoethnography as method.California:Left Coast Press.
Crossley, N. (1999). Working utopias and social movements: An investigation using case study materials from radical mental health movements in Britain. Sociology, 33(4), 809-830.
Davidson, J., & Milligan, C. (2004). Embodying emotion sensing space: introducing emotional geographies.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5(4),523-532.
Dupuis, A., & Thorns, D. C. (1998). Home, home ownership and the search for ontological security.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46(1), 24-47.
Egan, G. (2007). The skilled helper: A problem-management and opportunity-development approach to helping.Belmont, USA: Cengage Learning.
Ellis, C. S., & Bochner, A. (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 reflexivity: Researcher as subject.In Denzin, Norman K.& Lincoln, Yvonna S.(Ed)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p.733-768)Thousand Oaks:Sage.
Ellis, C. (1999). Heartful Autoethnography.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9(5), 669-683. doi:10.1177/104973299129122153
Ellis, C. (2004). The ethnographic I (E. Carolyn Ed.). Walnut Creek, CA : AltaMira Press.
Ellis, C. (2007). Telling secrets, revealing lives: Relational ethics in research with intimate others. Qualitative inquiry, 13(1), 3-29.
Etherington, K. (2004). Becoming a Reflexive Researcher : Using Our Selves in Research.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Fitzpatrick, S., Bramley, G., & Johnsen, S. (2012). Multiple Exclusion Homelessness in the UK. Briefing Paper1.
Freire, P. (1993).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New York: Continuum.
Heidegger, M. (1971a) 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 Row,145-161.
Laing, R. D.(1969)The divided self.London: Penguin Books.
Roth, W. M. (2009). Auto/ethnography and the question of ethics. In Forum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Forum: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Vol. 10, No. 1).
Sue, D. W., Arredondo, P., & McDavis, R. J. (1992).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ies and standards: A call to the profess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0(4), 477-486.
Todres, L., & Galvin, K. (2010). ‘‘Dwelling-mobility’’: An existential theory of well-b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5(3).
Tuan, Y.-f. (1977). Space and place :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London: Edward Arnold.
Wilson, T. D. (2001). Reflexive Ethnography: A Guide to Researching Selves and Other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3(2), 566-567.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98152380?accountid=1053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