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9 16: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柔瑄
研究生(外文):Rou-Shiuan Huang
論文名稱:低年級學生學習成就落差的影響機制:家庭社經地位、長假與課後學習的作用
論文名稱(外文):Influential Mechanisms of the Achievement Gap in Lower Grades Students: The Impact of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Long Vacation Learning, and After School Study
指導教授:林俊瑩林俊瑩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n-Ying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65
中文關鍵詞:長假學習課後學習學業成就家庭社經地位
外文關鍵詞:long vacation learningafter school studyacademic achievement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影響學生學習表現之因素一直是教育實務與研究上相當重視的議題,加上臺灣長期以來的教育型態都是以升學主義為主流,然而,學童的學習除了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外,家庭教育的影響也相當深遠,因此,對於學童在學校教育外的額外學習(包含長假學習與課後學習)之探究,也是家長與教師相當關注之問題,而家庭社經地位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童的學習資源,或是影響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基於上述,本研究依據相關文獻與實證研究為基礎,建構一個解釋影響低年級學童學習表現的研究架構,並運用2015年完成調查的「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適應的族群/跨國婚姻落差」大型調查資料,針對家庭社經地位、長假學習與課後學習、學業期望與學歷期望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表現之影響進行深入探討。研究結果發現:(1)父母親之教育程度均對其子女學習表現有正面的影響;(2)長假期間仍有看書習慣的學童之學習表現較佳;(3)課後期間閱讀的書籍愈多,學童之學習表現愈好;(4)家長教育年數愈高,子女在長假期間參加安親班的比例愈高,進而有較高的學業期望與較佳的學習表現;(5)父母親教育程度愈高,對於子女在課後期間參加才藝補習以及閱讀書籍有愈正面之影響,進而影響學業期望與學習表現。
The research of factors influencing learning performance on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both practice and study fields, in addition, the mainstream of education type in Taiwan has tended to be Diplomaism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it matters a lot to learning performance, not only the education from school, but also that from family. Therefore, both parents and teachers hav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additional learning from school (including long-vacation learning and after-school study). Th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may affects the resources for learning, and also results in more expectations from parents,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n the basis of what we mentioned above,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pertinent literature and studies and try to make a structure that explains the effects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low-grade students. And as the survey completed in 2015 shows, we focus on the following factors: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long-vacation learning, after-school study, academic expectation,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expectation; Further we discuss how do those influence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the first-grad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ults are as below: (1) The education level of parents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ir children’ performance. (2) Students that keep studying during long-vacation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3) The more they read after class, the better they would perform. (4) The more the parents are educated, the higher possibility that their children would go to cram school during long-vacation, and further contribute to better academic expectation and performance. (5) The more educated the parents are, the more benefits of going to cram schools and reading to their children after school, and further influence their academic expectation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目 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附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03
 第四節 名詞釋義.................................... 0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5
 第一節 學習表現的教育階層化-教育機會均等的評估.... 05
 第二節 長假與課後學習對學習表現的影響.............. 08
 第三節 假說的推演-相關理論基礎與實證.............. 1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3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13
 第二節 資料來源.................................... 14
 第三節 變項測量.................................... 14
 第四節 資料處理.................................... 1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1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9
 第二節 學習表現與背景因素影響中介變項之迴歸分析.... 36
第五章 結論、討論與建議............................... 43
 第一節 結論........................................ 43
 第二節 討論........................................ 44
 第三節 建議........................................ 46
參考文獻.............................................. 49
 中文部分....................................... 49
 英文部分....................................... 55

附錄一「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適應的族群/跨國婚姻落差」問卷..... 59


表 次
表4-1 背景變項、中介變項及依變項之描述性統計......... 20
表4-2-1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長假學習的差異.............. 23
表4-2-2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課後學習的差異.............. 23
表4-2-3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長假學習的差異.............. 25
表4-2-4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課後學習的差異.............. 25
表4-2-5 不同父親職業類別在長假學習的差異.............. 28
表4-2-6 不同父親職業類別在課後學習的差異.............. 28
表4-2-7 不同母親職業類別在長假學習的差異.............. 30
表4-2-8 不同母親職業類別在課後學習的差異.............. 30
表4-2-9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在長假學習的差異.............. 32
表4-2-10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在課後學習的差異.............. 32
表4-2-11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學業期望、學歷期望與學習表現的差異 33
表4-2-12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學業期望、學歷期望與學習表現的差異 33
表4-2-13 不同父親職業類別在學業期望、學歷期望與學習表現的差異 34
表4-2-14 不同母親職業類別在學業期望、學歷期望與學習表現的差異 34
表4-2-15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在學業期望、學歷期望與學習表現的差異 35
表4-3 國小一年級學童學習表現之特性:迴歸分析摘要表..... 37
表4-4 國小一年級學童長假學習之特性:迴歸分析摘要表..... 40
表4-5 國小一年級學童課後學習之特性:迴歸分析摘要表..... 41

圖 次
圖3-1 研究分析架構.................................... 14
圖4-1 母親教育、長假閱讀書籍與學習表現的關聯性......... 38
圖4-2 經濟狀況、長假閱讀書籍與學習表現的關聯性......... 38
圖4-3 父母親教育、課後閱讀書籍與學習表現的關聯性...... 39
圖4-4 母親教育、學習才藝與學習表現的關聯性............ 39

附 錄
附錄一 「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適應的族群/跨國婚姻落差」問卷.... 57
壹、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補習及進修教育法。民國102年01月3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Index.aspx
江芳盛(2006)。國中生課業補習效果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7(1),131-148。
何俊青(2012)。學生在課後該學什麼?省思我國課後方案政策的內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74-78。
吳政峰、陳姿伶(2002)。影響兒童才藝費用因素之探討:以台灣地區為例。國教輔導,41(6),16-22。
吳清山、林天佑(2002)。補償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45,127。
巫麗雪(2015)。揠苗助長:父母期望與參與對子女教育藍圖的影響。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4(2),35-66。
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
李佩嬛、黃毅志(2011)。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基測成績、教育分流: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1),193-226。
李鴻章(2006)。臺東縣不同族群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影響模式之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2),1-41。
周新富(2006)。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政大社會學報,31,45-75。
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45-75。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林忠正、黃璀娟(2009)。補習文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4),587-643。
林俊瑩(2001)。中小學教師婚姻配對模式的特性之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1),181-208。
林俊瑩(2006)。國小家長對子女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及參與行為之關聯性。教育政策論壇,9(1),177-210。
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俊瑩(2016)。學科補習之動態變化對學習成就族群落差的影響:以屏東縣小學生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4),23-56。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林俊瑩、楊長杰(2010)。造成不同出身背景與社經地位的學前幼兒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差異之因果機制:教育期望與社會網絡的中介角色。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1(1),1-29。
林俊瑩、謝亞恆、陳成宏(2014)。暑期學習對族群學習差距的影響:潛在成長曲線模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7(4),103-134。
林信志、陳盈宏(2015)。美國「夏日學校新願景計畫」對我國推動「夏日樂學試辦計畫」之啟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117-121。
林素卿(2009)。潛在課程取向及其對教育機會均等之啟示。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6,31-47。
林淑玲、馬信行(1983)。家庭社經背景對學前教育機會的影響及學前教育對小學學業成績的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6,19-39。
林碧芳(2009)。從文化資本探討才藝學習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教育與社會研究,17,111-134。
林慧敏(2008)。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連之研究:以台東地區國中二年級生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慧敏、黃毅志(2009)。原漢族群、補習教育與學業成績關聯之研究:以臺東地區國中二年級生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7(3),41-81。
孫國華(1993)。高雄縣市國民中小學學生之課外補習實況與成因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135-153。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臺灣社會學刊,19,95-139。
馬玉芬(2013)。家庭社經地位與年級對國小學童寒假學業成就滑落現象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張宜君(2014)。不能停的競賽:暑期活動對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6(1),63-102。
張春桂(2005)。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張婉玶(2016)。從教育機會均等談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2),33-37。
張善楠、黃毅志(1999)。臺灣原漢族群、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臺灣原住民教育,149-178。臺北:師大書苑。
張嘉寧(2008)。教育機會均等與『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8。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8/68-14.htm
張德蕙(2015)。才藝補習、文化資本和升學的關係:從教育部提出的「第三學期」談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168-171。
章英華、伊慶春(2001,6月)。家庭、學校與補習。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辦之「青少年生命歷程與生活調適」研討會,臺北市。
陳怡靖(1999)。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怡靖、鄭燿男(2000)。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臺灣的適用性。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學科,10(3),416-434。
陳俊瑋、黃毅志(2011)。重探學科補習的階層化與效益:Wisconsin模型的延伸。教育研究集刊,57(1),101-135。
陳奎憙(198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三民。
陳奎憙(1996)。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彰化文教,37,4-6。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建志(1998)。族群與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影響模式:以台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1),67-98。
陳英俊、陳慧華、范熾文(2016)。淺談停止適用國小寒暑假作業實施要點之配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4),55-60。
陳淑麗(2008)。國小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現況調查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1-32。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47-171。
陳嘉琳(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暑期經驗及其對學業成就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柔瑄、林俊瑩(2016,11月)。家庭社經地位、長假與課後學習對低學年學生學習成就落差的影響。論文發表於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舉辦之「2016越界與連結-教育與潛能開發的多元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縣。
黃毅志(1994)。臺灣地區民眾主觀階級認同。東吳社會學報,3,265-292。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巨流。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二版)。臺北市:巨流。
黃毅志(2005)。教育與社會階層化。載於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教育社會學(頁131-163),臺北市:巨流。
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
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表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17-149。
楊振昇(1998)。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1,22-29。
楊瑩(1988)。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差異機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師大書苑。
楊瑩(1999)。跨世紀的教育改革:我國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前瞻。理論與政策,13(4),15-40。
楊瑩(2000)。瑞典年金制度的改革。社區發展季刊,91,204-239。
葉明芳(2005)。原漢國小學童補習行為與學業成績的差異之探討:以台東縣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劉正(2006)。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1-33。
劉國兆(2013)。升學主義、學校生活與課後補習:一群七年級國中生的課程觀。教育研究學報,47(2),73-98。
蔡欣庭、吳欣庭(2013)。2013秋季競寫議題論文:教育狹隘化─從教育意義論台灣補習行為的不合理性。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寫作中心。
蔡淑玲、瞿海源(1992)。台灣教育階層化的變遷。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2(1)。98-118。
盧曉娟(1997)。補習與現代教育。文教天地,63,54-56。
賴韋婷、賴韻涵(2013)。新住民子女教育機會均等如何可能:以台南市公立小學教師之觀點為例。家庭教育雙月刊,42(3),6-31。
關秉寅、李敦義(2008)。補習數學有用嗎?一個“反事實”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41,97-148。



貳、 英文部分
Alexander, K. L., Entwisle, D. R., & Olson, L. S. (2001). School, achievement, and inequality: A seasonal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23(2), 171-191.
Alexander, K. L., Entwisle, D. R., & Olson, L. S. (2007a). Summer learn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Insights from the beginning school study. New Directions for Youth Development, 114, 11-32.
Alexander, K. L., Entwisle, D. R., & Olson, L. S. (2007b). Lasting consequences of the summer learning gap.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2(2), 167-180.
Allington, R., McGill-Franzen, A., Camilli, G., Williams, L., Graf, J., Zeig, J., Zmach, C., & Nowak, R. (2010). Addressing summer reading setback among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elementary students. Reading Psychology, 31(5), 411-427.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orman, G. D., & Boulay, M. (2004). Perace. In G. D. Borman & M. Boulay (Eds.), Summer learning: research, policies, and programs (pp. ix-xii).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Borman, G. D., Benson, J., & Overman, L. T. (2005). Families, schools, and summer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6(2), 131-150.
Burkam, D. T., Ready, D. D., Lee, V. E., & LoGerfo, L. F. (2004). Social-class difference in summer learning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 Model spec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7, 1-31.
Cheadle, J. E. (2008). Educational investment, family context, and children's math and reading growth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the third grad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1(1), 1-31.
Chin, Tiffani & Meredith Phillips (2004). Social reproduction and child-rearing practices: social class, children's agency, and the summer activity gap.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7(3), 185-210.
Coleman, J. S. (1990). Equality and achievement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Westview.
Downey, D. B., von Hippel, P. T., & Broh, B. A. (2004). Are schools the great equalizer? Cognitive inequality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and the school year.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9(5), 613-635.
Entwisle, D. R., & Alexander, k. L. (1992). Summer setback: Race, poverty, school composition,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the first two years school.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7(1), 72-84.
Entwisle, D. R., Alexander, K. L., & Olson, L. S. (1997). Children, school, and inequalit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Flores, A. (2007). Examining dispariti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chievement gap or opportunity gap?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91(1), 29-42.
Fuchs, L. S., & Fuchs, D. (1998). Treatment validity: A unifying concept for reconceptualiz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13(4), 204-219.
Heyns, B. (1978). Summer learning and the effects of schooling.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Katsillis, J. & Rubinsion, R. (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 The case of Gree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270-279.
Kim, J. (2004). Summer reading and the ethnic achievement gap.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 9(2), 169-188.
Kingston, P. W., Hubbard, B., Lapp, P., & Schroeder, J.W. (2003). “Why education matter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6, 53-70.
Lin, C. Y., Hsieh, Y. H., & Chen, C. H. (2015). Use of 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ing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summer and after-school learning on adolescent students’ achievement gap.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16, 49-61.
Sewell, W., Haller, A. O., & Ohlendorf, G. W. (1970). 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process: Replication and revis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5(6), 1014-1027.
Stevenson, D. L., & Baker, D. P. (1992). Shadow education and allocation in formal schooling: Transition to university in Jap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7(6), 1639-1657.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Valenzuela, J. S. D., Copeland, S. R., Qi, C. H., & Park, M. (2006). Examining educational equity: Revisiting the disproportionate representation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special education.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72(4), 425-441.
Vandell, D. L., & Su, H.C. (1999). Child care and school-age children. Young Children, 54(6), 62-71.
Weston, D. C., & Weston, M. S. (1996). Playwise: 365 fu–filled activities for building character, conscience,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Y: Tarcher / Putnam Book.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麗雲、游錦雲(2005)。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1(4),1-41。
2. 何俊青(2012)。學生在課後該學什麼?省思我國課後方案政策的內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5),74-78。
3. 吳政峰、陳姿伶(2002)。影響兒童才藝費用因素之探討:以台灣地區為例。國教輔導,41(6),16-22。
4. 巫麗雪(2015)。揠苗助長:父母期望與參與對子女教育藍圖的影響。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4(2),35-66。
5. 李佩嬛、黃毅志(2011)。原漢族群、家庭背景與高中職入學考試基測成績、教育分流:以臺東縣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6(1),193-226。
6. 李鴻章(2006)。臺東縣不同族群學童數學學業成就影響模式之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2),1-41。
7. 周新富(2006)。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臺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14(4),1-28。
8. 周新富(2008)。社會階級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家庭資源為分析架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1-43。
9. 林大森(2001)。家庭教育資源對教育分流、教育取得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1,45-75。
10. 林大森、陳憶芬(2006)。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2(4),35-70。
11. 林忠正、黃璀娟(2009)。補習文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1(4),587-643。
12. 林俊瑩(2016)。學科補習之動態變化對學習成就族群落差的影響:以屏東縣小學生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4),23-56。
13. 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4),107-144。
14.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
15. 林俊瑩、楊長杰(2010)。造成不同出身背景與社經地位的學前幼兒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差異之因果機制:教育期望與社會網絡的中介角色。臺東大學教育學報,21(1),1-29。
 
1. 國中生的生涯效能、家庭社經地位、學習成就對選填志願影響之研究
2. 國小學童家長社經地位、家長參與和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成就之探討:以宜蘭縣羅東鎮某國小為例
3. 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
4. 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屏東縣為例
5. 家庭社經地位、教育資源對幼兒認知能力表現的影響:學前教育機會均等的檢視
6. 從TIMSS2011 台灣四年級數學成就資料分析家庭社經地位、學校背景、課後活動與數學成就之關係
7. 家庭社經地位、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支持、學校教育的參與及學校城鄉位置與學校學生平均家庭社經地位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以PISA2015韓國資料為例
8. 學前教育分流對族群學習成就落差的影響
9. 國小學生家長社經地位對學生身心發展之影響:以臺北市龍安國小學生為分析對象
10. 臺南市偏鄉學校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
11. 學校少數族群學生比例對學習成就的影響
12. 學前多元才藝參與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族群的差異比較之研究
13. 國小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影響 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
14. 臺灣地區幼兒教師與教保員社會地位與階級認同之特性
15. 家庭社經地位、家長閱讀態度與個人閱讀特質對閱讀成就之影響-以PIRLS2006臺灣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