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子華(2004)。國小學生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王筱如(2010)。家庭語文環境不利之幼兒家庭親子共讀互動模式。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尤美華(2014)。父職參與及父子親密感之初探。家庭教育雙月刊,49,6-16。
孔 員(2006)。幼稚園推動親子共讀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丘愛鈴、丘慶鈴(2007)。義工家長參與繪本共讀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3,127-147。
汪慧玲、沈佳生(2014)。學齡兒童家庭休閒活動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美和學報,33(1),259-276。李雪莉(2005)。父親別在孩子生命中缺席。天下雜誌,335,234-237。李幸真(2012)。幼兒家庭閱讀環境、親子共讀方式、幼兒閱讀興趣與語言能力相關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李淑娟、張麗芬(2009)。父親和幼兒的互動與幼兒簡單加法運算能力之關係。幼兒保育研究集刊,4(1),57-84。吳茹燕、陳若琳(2010)。母親的性別平權態度、母親對父親教養的鼓勵與父親教養參與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8,67-92。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以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邱珍琬(2009)。父親形象的轉變-從國中到大學。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3(2),29-54。松居直著,劉滌昭(2000)。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出版九刷)。臺北:臺英。
周育如、張鑑如(2008)。親子共讀對幼兒敘說故事主角心智狀態的影響效果。教育心理學報,40(2),261-282。周均育(2002)。兒童圖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閱讀行為的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林真美(2001)。大人,你慢慢來。親子共讀專刊,3, 81-91。
林姿君(2006)。嬰幼兒家長實施親子共讀之調查研究–以臺中市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林依曄(2008)。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敏宜、簡淑真(2010)。親子共讀中幼兒母親的心智言談分析。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2,78-103。林雅萍(2009)。父母共親職互動歷程的面貌。本土心理學研究,32,41-97。
柯倩華(2001)。閱讀家庭,好玩具,好玩站。2016年9月14日,取自http://www.goodtoys.com.tw/。
柯里斯、林為正(譯)(1995) 父愛不缺席:心理醫師剖析父親的十二種模式。臺北:智庫。
洪蘭(2005)。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閱科學人,45,42-45。柳雅梅(2002)。善用親子共讀活動,協助兒童抒發情緒。崑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學術研討會,崑山科技大學。
施秀玉(2003)。「家庭共學─親子團體」對親子互動之影響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胡美智、段慧瑩(2003)。親子共讀樂趣多。幼教簡訊,12,4-5。
郭惠玲(2007)。低年級學童家長對親子共讀態度調查-以臺中縣市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徐庭蘭(2004)。親子共讀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學習之成效。醫護科技學刊,6(4),349-370。陳英梅(2001)。為有源頭活水來──親子共讀樂。社教資料雜誌,271,1-4。陳質采(2001)。適時適材優遊書海。親子共讀專刊,17-22。
陳向明(2002)。社會科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昂宜(2002)。童書與兒童情緒輔導。崑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學術研討會,崑山科技大學。
陳美吟(2011)。保母推動嬰幼兒親子共讀之行動歷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8,153-169。許麗鈞(2010)。家庭閱讀環境、學校閱讀環境與國小一年級學童能力及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臺南。
袁美敏(2001)。親子一起來閱讀-讓公共圖書館成為親子共讀的補給站。書苑季刊,50,1-9。高楚鈞(2011)。幼稚園親子共讀之互動歷程與反應研究-以「生活教育主題」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莫藜藜、王行(1996)。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東吳大學學報,社會工作類,2,57-114。
教育部(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5)。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6年7月15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莊慧美(2001)。親子共讀樂無窮:帶領孩子進入閱讀與寫作的天地。師友,404,78-80
張再明(2006)。從父職參與的現況論父職教育的實施。家庭教育雙月刊,4,26-48。張春興(2015)。教育心理學。臺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珮瑩(2009)。親子共讀圖畫書個案研究-觀察幼兒的敘事與繪圖發展歷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張淑梅、黃寶園(2009)。國民小學低年級家長實施親子共讀之調查研究-以臺中縣太平國小為例。中臺學報人文社會卷,21(2),29-56。
黃怡瑾(2002)。雙薪家庭中男性參與親職主觀經驗之探究。臺南師院學報,35,313-337。黃迺毓(2005)。享受閱讀親子共讀有妙方。台北:宇宙光。
游恆山(譯)(2001)。發展心理學(原著者:Carol K. Sigelman David R. Shaffer)。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游淑燕(2000)。親子共享閱讀繪本的喜悅。書之旅,7(4),13-16。
曾美嘉(2005)。跨國婚姻家庭父親角色及子女教養經驗之探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楊家寧(2007)。親子共讀情境中母親及幼兒心智語言之探討。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臺北。楊慧珍(2008)。父母成就信念及父母親職行為對兒童學業成就表現的影響模式探討。人文與社會學報,2(2),149-190。楊麗芬(2011)。二十個月大幼兒父親與母親與親子共讀互動類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永靜(2000)。學習型家庭建構芻議。成人教育,55,7-16。蔡玲(2004)。打造孩子閱讀的桃花源:親子共讀指導手冊。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心理。
鄧蔭萍(2008):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經驗之探討。中華家政學刊,42,1-37。鄧蔭萍(2011)。新移民母親及其子女「親子共讀方案」規劃與實施。國民教育,51(6),47-54。潘慧玲(2010)。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市:高等。
潘淑滿(201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羅子惠(2014)。新北市幼兒父親之親子共讀策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黨真儀(2011)。邁向學習型家庭—以嬰幼兒親子共讀探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鄭月娥(2015)。聽見幸福,談幼兒園的親子共讀。師友月刊,578,88-90。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西文部分
Clark, K, & Pillion. J. (2000) Improving reading skills through parental involvement. Master of Art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40, 47-52.
De Temple, J.M., & Tabors, P.O. (1995). Style of interaction during a book reading task: Implications for literacy intervention with low-income families, In K. Q. Hinchman, D.J. Leu, & C.K. Kinzer. (Ed.), Perspectives on literac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4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Chicago: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Finley, G., & Schwartz, S. J. (2006). Parsons and Bales revisited: Young adult children’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athering role. 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7(1), 42-55.
Jeongjun, K., & Kyung, C. (1999). Th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 creativity through Korean picture books. Childhood Education, 75(6), 337-341.
Jim, A., & Ann, A. (2004).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gender and genre on interaction in Shared book reading . Reading Research and Instruction, 4(43), 1-2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739748).
Levant, R. F. (1980). A male perspective on parenting and non-parenting (Report
No.CG-015-905). Leipzig, West Germany: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 (ERIC Document No. ED 217 299).
Natasha J. C , Catherine S. T , Robert H. B , Sandra H , & Michael E. L. (2000) Fatherhoo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ld Development,71(1), 127-136.
Paquette, D.(2004). Theorizing th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Human Development. 47, 193-219.
Pollack, W. (1998). Real boys: Rescuing our sons from the myths of boyhood. New York: Random House.
Volling, B. L., Blandon, A. Y., & Gorvine, B. J. (2006). Maternal and parental gentle guidance and young children’s compliance from a within-famil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3), 51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