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丁雪娟,2007,〈從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面臨的困境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展望〉。《家庭教育雙月刊》,9:47-62。王志弘,2004,《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周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論文發表於「跨界流離:全球化時代移民∕工與社會文化變遷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2004年6月18日至6月19日。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49-203。
王志弘、沈孟穎,2010,〈東南亞飲食再現策略:異國時尚、多元文化與己異化認同〉。《台灣東南亞學刊》,7(1):151-192。
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320-334。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1):3-36。
李明堂、黃玉幸,2008,《台灣十年來東南亞外籍配偶研究趨勢分析-以全國碩博士論文為例》。論文發表於「第十屆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會」,台中:亞洲大學主辦,2008年4月25-26日。
李秀蓁,2010,《新住民家庭父職角色之研究─以一位花蓮縣新住民家庭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李淑容,2004,《婚姻移民女性: 現況、問題與對策》。論文發表於「中華救助總會論文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救助總會主辦,2004年12月26日。
李國基,2007,《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雙族裔認同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江亮演、陳燕禎、黃稚淳,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探討〉,《社區發展》,(105):66-89。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41-94。
何祥如、謝國斌,2006,〈當優勢族群遇到弱勢族群評析多元主義在台灣的應用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43:82-94。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嘉義地區國小補校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1999年12月29日至30日。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巨流。
邱琡雯,2007,〈「移民區病理 vs.網絡集結點」的衝突與克服:以在台越南女性的店家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3:95-120。邱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5:1-35。
邱德亮,2010,〈沒有東(方)的東方主義,東方之外〉。《文化研究》,10:69-102。林承彥,2013,《越南籍女性新住民來臺後飲食調適歷程》。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美慧,2007,《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書局。
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印尼與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4(1):91-112。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文慧、王宏仁,2011,〈從「夫枷」到「國枷」:結構交織困境下的受暴越南婚移婦女〉。《台灣社會學》,21:157-197。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游美惠,2013,〈能動性〉。《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3:92-94。
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張德永,2005,〈多元文化的理論與議題〉。頁227-238,收錄於何福田編,《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新北: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張嘉育、黃政傑,2007,〈台灣新移民子女教育課題與方向一多元文化教育概念之重建〉。《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19。張亭婷、張翰璧,2008,〈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客家文化傳承〉。《台灣東南亞學刊》5(1):93-146。
張菁芳,2008,〈台灣地區外籍配偶適應生活之社會需求初探〉。《中華行政學報》,5:165-174。張郁雯,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家中權力與活動力探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張智雅、曾薔霓,2011,〈台灣新移民女性配偶社會參與之研究〉。《嘉南學報》(37):416-430。
張德永,2011,《社區大學的社區學習與培力實踐》。論文發表於「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廣州市,中國,2011年8月18日至8月20日。
張琬涓,2013,《新台灣之子雙文化認同的心理歷程探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君,2007,《跨國婚姻中的語言意識和語言使用─台南市日籍和東南亞籍配偶家庭的比較》。論文發表於「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10月26至10月27日。
陳秀美,2010,《桃園縣東南亞籍新移民文化傳承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陳美瑩,2011,〈新移民女性子女母語教育:以東南亞新移民女性觀點為例〉。《教師專業研究期刊》,2:19-45。黃庭芬,2015,《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新住民教導子女母語之層面與方式》。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文定,2013,〈如何看待國際交流語言的選擇與使用?〉。《自由評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2):134-136。黃金麟,2009,〈文化〉。頁27-50,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楊子葆,2007,《如何防制跨國人口販運及改善婚姻面談機制》。外交政策(含施政報告)。
傅仰止,2001,〈第一章:都市原住民概說〉。頁1-49,收錄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雷淑娟,2006,《臺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之成效評估研究-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廖麗鏵,2015,《新移民女性的創新適應者現象—以「台灣新移民文化交流協會」成員為例》。新北: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書劭,2012,〈許台灣新住民一個實現幸福的承諾〉。《研習論壇》,136:46-57。鍾鎮城、黃湘玲,2009,〈客籍新移民女性之語言使用與自我移民認同形塑〉。《高雄師大學報》,26:49-64。
薛百雯,2015,《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說越南話?從生態系統論探究影響越南籍新住民子女母語學習動機的因素》。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魏麗敏,2008,〈新住民家庭生活適應及輔導策略〉。《教育研究》,172:66-74。
Inkeles, Alex 著、黃瑞祺譯,1989,《社會學是什麼》。台北:巨流。
中華民國行政院,2004,行政院第2894次院會決議。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40A033D0C65F76EB&sms=FF87AB3AC4507DE3&s=2C1936C3D80566DE,取用日期:2014年4月8日。
內政部移民署,2004至2015,各縣巿外裔、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612913551425.xlsx,取用日期2016年3月7日。
內政部移民署,2004至2015,我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統計。http://www.ris.gov.tw/346(連結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網頁,點選【08 縣市結婚人數按原屬國籍(按登記)】),取用日期2016年3月7日。
內政部戶政司,2016,03 縣市原住民人數按身分及年齡(2015年度)。http://www.ris.gov.tw/346,取用日期:2015年3月7日。
內政部移民署,2016,104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按縣市與國籍別分。http://stats.moe.gov.tw/files/main_statistics/fomas.xls,取用日期:2016年3月7日。
內政部移民署,2016,跨國(境)婚姻媒合為何要轉型為公益化、非營利化?https://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083733&ctNode=29665&mp=1,取用日期:2016年7月21日。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0basicstudent.pdf,取用日期:2016年3月7日。
教育部,2016,國民中小學學生數-依年級別查詢。https://stats.moe.gov.tw/qframe.aspx?qno=NgA4AA2,取用日期:2016年3月7日。
新北市,2013,跨國通婚看新北市新住民。http://www.bas.ntpc.gov.tw/archive/file/3_x_cntry_marriage.pdf,取用日期:2016年7月21日。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聚類分析,2016。http://ndltd.ncl.edu.tw/,取用於:2016年3月21日及7月22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6。http://law.moj.gov.tw/,取用於:2016年7月21日。
英文書目
Bourdieu, P. ,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Pp. 241-258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ited by Richardson, ed.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erry Rose, 1982, Deciphering Social Research. London: Macmillan.
Heer, D. M. 1963, "The measurement and bases of family power : an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Living 25: 133-139
Hye-Kyung Lee, 2010, "Family Migration Issues in North-East Asia" in BACKGROUND PAPER WMR 2010.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Jennifer M. Wei, 2006, "Language Choice and Ideology in Multicultural Taiwan." ,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7(1): 87-107.
Kincheloe, Joe L. & Steinberg, Shirley,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Kuzel, A. J. 1992,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Pp. 31-44 in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edited by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Newsbury Park, CA: Sage.
Marilyn Lichtman著、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台北:學富。(Marilyn Lichtman, 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 a user's guide, 2/e, SAGE Publications, Inc)
Miller & Crabtree,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Pp. 3-28 in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edited by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Newsbury Park, CA: Sage.
Minichiello, V. , Aroni, R. ,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2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Nyman, Charlott,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Money: Meanings of Money in Swedish Families." Woma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6: 79-94.
Oxford University, 1989,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llow, W. , 2003, "Confession, catharsis, or cure? Rethinking the uses of reflexivity as method logical power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16(2): 175-196.
Riessman,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Teski, Marea and Climo, Jacob, 1995, The Labyrinth of Memory. Westport: Bergin & Garvey Press.
Zimmerman, M. A. , & Rappaport, J. , 1988, “Citizen participa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5): 72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