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21: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亭榕
研究生(外文):Ting-Rong Lu
論文名稱:新住民的代間文化傳遞之探討: 以花蓮縣新住民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tergenerational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Immigrant Residents : Case in Hualien
指導教授:莊致嘉莊致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Chia C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跨國婚姻文化傳遞多元文化能動性
外文關鍵詞:Immigrant residentInternational marriageCultural transmissionMulti-cultureAgen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18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至2015年,我國的新住民人數已超過50萬人,與原住民人口相近,成為不可小覷的族群。這群承載異國文化的新住民是提供多元文化社會的重要基礎,但因諸多因素而導致他們往往位居於社會的底層,不僅限制了新住民的發展,也阻礙了她們傳遞母國文化的機會。因此,本研究想要探討這些位於社會階層底層的新住民在傳遞母國文化的情形,並檢視新住民傳遞母國文化的能動性來源,藉此透析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樣貌,並找到新住民向上流動的可能。
本研究以居住在花蓮縣的5名越南、3名印尼、1名菲律賓及4名中國籍新住民為研究對象,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本文透過觀察新住民的「母文化」、「飲食」和「語言」等三個部分,來瞭解其傳遞母國文化的情形及台灣社會是多元文化或是同化的現象。本研究發現台灣社會成為複合論多元文化主義的多元文化社會仍有距離。新住民的飲食文化傳遞在社會上受到認同,但在家庭中卻受到壓抑;提升新住民母語的工具性價值,有助於新住民進行母語的代間文化傳遞;新住民的母文化傳遞在追趕主流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同化於主流社會;文化位階認知的高低程度影響著新住民傳遞母國文化的意願;新住民透過充權可能有助於提升其社會地位、交換家中的權力地位及文化傳遞能動性,但是唯有破除家庭給予的內部限制才能真正賦予新住民自主權與文化傳遞的能動性。
In the end of 2015, the population of immigrant residents in Taiwan grew over 500,000 people which were nearly as many as Taiwanese aborigines. They become a great part of Taiwanese populat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the multicultural society; however, most of them live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Due to this their developments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s are limited.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social mobility and the agency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for immigrant residents, this research is going to figure out the multicultural reality in Taiwan by observing cultural transmission from them.
This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by interviewing 5 Vietnamese, 3 Indonesians, 1 Filipino and 4 Chinese in Hualie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ether Taiwan is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using “Mother culture”, “Foods”, “Languages” as three targets to analyze their cultural transmission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aiwan is not completely become a pluralist multiculturalism society. Even though Taiwanese society has inexhaustible senses in food culture always, exterior food habits are still unacceptable in the house. The practical and instrumental values of languages are the incentives for immigrant residents transmitting mother languages to their child. Unfortunately, the immigrant residents easily lost their mother culture while getting used to a new environment, or pursuing mainstream cultures. To sum up, the cultural hierarchy defines the values for cultures, and also impacts marriage residents whether to transmit cultures. Immigrant residents can improve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rights in their family by work, measures of empowerment, and the multicultural atmosphere instead of social limits; however, the way to help immigrant residents transmitting mother-cultures and improve rights is excluding the unreasonable domination from the family.
第一章 緒論─研究動機與問題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新住民之現實困境 5
第二節 「外籍新娘」到「新住民」的轉變及其意義 10
第三節 新住民的文化傳遞 15
第四節 新住民的權力與能動性來源 22
第五節 文化位階認知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8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0
第四章 研究分析 53
第一節 新住民文化傳遞情形 53
第二節 新住民文化傳遞的能動性來源 81
第三節 新住民的內在限制與外在壓力 97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1
參考資料 115
中文書目
丁雪娟,2007,〈從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面臨的困境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展望〉。《家庭教育雙月刊》,9:47-62。
王志弘,2004,《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周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論文發表於「跨界流離:全球化時代移民∕工與社會文化變遷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2004年6月18日至6月19日。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49-203。
王志弘、沈孟穎,2010,〈東南亞飲食再現策略:異國時尚、多元文化與己異化認同〉。《台灣東南亞學刊》,7(1):151-192。
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320-334。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1):3-36。
李明堂、黃玉幸,2008,《台灣十年來東南亞外籍配偶研究趨勢分析-以全國碩博士論文為例》。論文發表於「第十屆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會」,台中:亞洲大學主辦,2008年4月25-26日。
李秀蓁,2010,《新住民家庭父職角色之研究─以一位花蓮縣新住民家庭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淑容,2004,《婚姻移民女性: 現況、問題與對策》。論文發表於「中華救助總會論文研討會」,台北:中華民國救助總會主辦,2004年12月26日。
李國基,2007,《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雙族裔認同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淳,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探討〉,《社區發展》,(105):66-89。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的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七○年代與九○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41-94。
何祥如、謝國斌,2006,〈當優勢族群遇到弱勢族群評析多元主義在台灣的應用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43:82-94。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外籍新娘在地化:嘉義地區國小補校外籍新娘之社會生活》。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1999年12月29日至30日。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巨流。
邱琡雯,2007,〈「移民區病理 vs.網絡集結點」的衝突與克服:以在台越南女性的店家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3:95-120。
邱昌泰,2008,〈族群、文化與認同:連鎖關係的再檢視〉。《國家與社會》,5:1-35。
邱德亮,2010,〈沒有東(方)的東方主義,東方之外〉。《文化研究》,10:69-102。
林承彥,2013,《越南籍女性新住民來臺後飲食調適歷程》。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美慧,2007,《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泉湖,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書局。
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印尼與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4(1):91-112。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唐文慧、王宏仁,2011,〈從「夫枷」到「國枷」:結構交織困境下的受暴越南婚移婦女〉。《台灣社會學》,21:157-197。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
游美惠,2013,〈能動性〉。《性別平等教育季刊》,63:92-94。
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
張德永,2005,〈多元文化的理論與議題〉。頁227-238,收錄於何福田編,《外籍配偶師資培育講義〈上〉》。新北: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張嘉育、黃政傑,2007,〈台灣新移民子女教育課題與方向一多元文化教育概念之重建〉。《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19。
張亭婷、張翰璧,2008,〈東南亞女性婚姻移民與客家文化傳承〉。《台灣東南亞學刊》5(1):93-146。
張菁芳,2008,〈台灣地區外籍配偶適應生活之社會需求初探〉。《中華行政學報》,5:165-174。
張郁雯,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家中權力與活動力探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張智雅、曾薔霓,2011,〈台灣新移民女性配偶社會參與之研究〉。《嘉南學報》(37):416-430。
張德永,2011,《社區大學的社區學習與培力實踐》。論文發表於「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廣州市,中國,2011年8月18日至8月20日。
張琬涓,2013,《新台灣之子雙文化認同的心理歷程探究》。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君,2007,《跨國婚姻中的語言意識和語言使用─台南市日籍和東南亞籍配偶家庭的比較》。論文發表於「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10月26至10月27日。
陳秀美,2010,《桃園縣東南亞籍新移民文化傳承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
陳美瑩,2011,〈新移民女性子女母語教育:以東南亞新移民女性觀點為例〉。《教師專業研究期刊》,2:19-45。
黃庭芬,2015,《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東南亞新住民教導子女母語之層面與方式》。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文定,2013,〈如何看待國際交流語言的選擇與使用?〉。《自由評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2):134-136。
黃金麟,2009,〈文化〉。頁27-50,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楊子葆,2007,《如何防制跨國人口販運及改善婚姻面談機制》。外交政策(含施政報告)。
傅仰止,2001,〈第一章:都市原住民概說〉。頁1-49,收錄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雷淑娟,2006,《臺北市新移民照顧輔導措施之成效評估研究-第四代政策評估觀點》。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廖麗鏵,2015,《新移民女性的創新適應者現象—以「台灣新移民文化交流協會」成員為例》。新北: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書劭,2012,〈許台灣新住民一個實現幸福的承諾〉。《研習論壇》,136:46-57。
鍾鎮城、黃湘玲,2009,〈客籍新移民女性之語言使用與自我移民認同形塑〉。《高雄師大學報》,26:49-64。
薛百雯,2015,《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說越南話?從生態系統論探究影響越南籍新住民子女母語學習動機的因素》。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魏麗敏,2008,〈新住民家庭生活適應及輔導策略〉。《教育研究》,172:66-74。
Inkeles, Alex 著、黃瑞祺譯,1989,《社會學是什麼》。台北:巨流。
中華民國行政院,2004,行政院第2894次院會決議。http://www.ey.gov.tw/News_Content.aspx?n=40A033D0C65F76EB&sms=FF87AB3AC4507DE3&s=2C1936C3D80566DE,取用日期:2014年4月8日。
內政部移民署,2004至2015,各縣巿外裔、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https://www.immigration.gov.tw/public/Attachment/612913551425.xlsx,取用日期2016年3月7日。
內政部移民署,2004至2015,我國人與外籍人士結婚統計。http://www.ris.gov.tw/346(連結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網頁,點選【08 縣市結婚人數按原屬國籍(按登記)】),取用日期2016年3月7日。
內政部戶政司,2016,03 縣市原住民人數按身分及年齡(2015年度)。http://www.ris.gov.tw/346,取用日期:2015年3月7日。
內政部移民署,2016,104學年度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按縣市與國籍別分。http://stats.moe.gov.tw/files/main_statistics/fomas.xls,取用日期:2016年3月7日。
內政部移民署,2016,跨國(境)婚姻媒合為何要轉型為公益化、非營利化?https://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083733&ctNode=29665&mp=1,取用日期:2016年7月21日。
教育部,2011,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http://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0basicstudent.pdf,取用日期:2016年3月7日。
教育部,2016,國民中小學學生數-依年級別查詢。https://stats.moe.gov.tw/qframe.aspx?qno=NgA4AA2,取用日期:2016年3月7日。
新北市,2013,跨國通婚看新北市新住民。http://www.bas.ntpc.gov.tw/archive/file/3_x_cntry_marriage.pdf,取用日期:2016年7月21日。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聚類分析,2016。http://ndltd.ncl.edu.tw/,取用於:2016年3月21日及7月22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6。http://law.moj.gov.tw/,取用於:2016年7月21日。

英文書目
Bourdieu, P. ,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Pp. 241-258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edited by Richardson, ed.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 ,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erry Rose, 1982, Deciphering Social Research. London: Macmillan.
Heer, D. M. 1963, "The measurement and bases of family power : an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Living 25: 133-139
Hye-Kyung Lee, 2010, "Family Migration Issues in North-East Asia" in BACKGROUND PAPER WMR 2010.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igration.
Jennifer M. Wei, 2006, "Language Choice and Ideology in Multicultural Taiwan." ,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7(1): 87-107.
Kincheloe, Joe L. & Steinberg, Shirley, 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Kuzel, A. J. 1992,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Pp. 31-44 in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edited by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Newsbury Park, CA: Sage.
Marilyn Lichtman著、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台北:學富。(Marilyn Lichtman, 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 a user's guide, 2/e, SAGE Publications, Inc)
Miller & Crabtree,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Pp. 3-28 in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edited by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Newsbury Park, CA: Sage.
Minichiello, V. , Aroni, R. ,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2nd Edition).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Nyman, Charlott,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Money: Meanings of Money in Swedish Families." Woma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 26: 79-94.
Oxford University, 1989,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llow, W. , 2003, "Confession, catharsis, or cure? Rethinking the uses of reflexivity as method logical power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16(2): 175-196.
Riessman,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Teski, Marea and Climo, Jacob, 1995, The Labyrinth of Memory. Westport: Bergin & Garvey Press.
Zimmerman, M. A. , & Rappaport, J. , 1988, “Citizen participati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5): 725-75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丁雪娟,2007,〈從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面臨的困境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展望〉。《家庭教育雙月刊》,9:47-62。
2. 王明輝,2004,〈台灣外籍配偶結構性弱勢情境之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7:320-334。
3. 何祥如、謝國斌,2006,〈當優勢族群遇到弱勢族群評析多元主義在台灣的應用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43:82-94。
4. 邱琡雯,2007,〈「移民區病理 vs.網絡集結點」的衝突與克服:以在台越南女性的店家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13:95-120。
5. 邱德亮,2010,〈沒有東(方)的東方主義,東方之外〉。《文化研究》,10:69-102。
6.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4:10-21。
7.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
8. 張麗春、李怡娟,2004,〈賦權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2):84-90。
9. 張嘉育、黃政傑,2007,〈台灣新移民子女教育課題與方向一多元文化教育概念之重建〉。《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19。
10. 張菁芳,2008,〈台灣地區外籍配偶適應生活之社會需求初探〉。《中華行政學報》,5:165-174。
11. 陳美瑩,2011,〈新移民女性子女母語教育:以東南亞新移民女性觀點為例〉。《教師專業研究期刊》,2:19-45。
12. 黃文定,2013,〈如何看待國際交流語言的選擇與使用?〉。《自由評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2):134-136。
13. 劉書劭,2012,〈許台灣新住民一個實現幸福的承諾〉。《研習論壇》,136: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