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江芳盛(2006)。國中學生課業補習效果之探討。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1),131_148。
李文龍(2003),如何開一家輕鬆又賺錢的兒童美語補習班。台北:知本家。
李湘倫(2011)。一位補習班數學教師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品玫(2000),「高中數學科補習班老師的教學行為與教師信念之質性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吳郁萱(2007)補習班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何福田(2005)。課後學習才是課業壓力的主因。師苑鐸聲,22(5),1-5。
何姿嫻(2008)。影響國小學童家長送子女參加課後補習之相關因素研究--以桃園縣中壢市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 : 認回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台北市:心理。
林大森、陳憶芬。2006。〈台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 第52輯第4期:35-70頁。2006/12。林志成(民96年2月28日)消滅補習班?補教界:放心。中時電子報。2012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edu-2.org/edu2/modules/article/sel.php?aid=597.
林忠正、黃璀娟(2007),「補習文化」,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2-2415-H-001-015)。
林倖妃(民102年2月19日)。台灣補習班,比超商還多。天下雜誌。2013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350
林俊賢、蔡東鐘(2007)。台東縣國中學生補習教育與心理幸福關聯性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8(1),73-106。
柯正峰(1990)。升大學文理補習班學生學習態度、對補習班態度及生活型態之
研究。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2,327-346。
施豐坤(2006),「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之研究-以補習班為例」,逢甲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徐政業(1997)。學校與補習班數學教育情況及其對學生數學學習影響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清山、黃毅志 (1996), 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 台灣社會學刊, 19(), 95-139.
陳伯軒(2013)補教業的社會和心理功能-一位補習班老師的民族誌調查,南華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奎憙(2000)。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1978)。加強輔導中小學正常教學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補習及進修教育法(民國91年7月10日修正公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直轄市及各縣市文理補習班管理系http://bsb.edu.tw/afterschool/index.jsp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章英華、薛承泰、黃毅志(1996)。教育分流與社會經濟地位:兼論對技職教育
改革的政策意涵。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AB09。
張雅婷(2004)。實踐的軌跡教學的脈絡化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邱永富(2002),補習班之服務品質-以屏東縣某立案補習班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教育部(2006)。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黃光國(1981)。升學補習班問題。中國論壇,11(10),8-24。黃光國等(2003)。教改萬言書全文:終結教改亂象,追求優質教育。2011年6月30日,取自http://www.pnews.com.tw/educhg01.htm。
劉正(2006)。補習在台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2(4)。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6)。臺北市升學補習教育回顧座談會紀錄。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期待補習班由式微而消滅【社論】(2006年3月19日)。人間福報。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譚光鼎(1998)。社會與文化再製理論之評析。師大教育研究集刊, 40(1),23-49。蔣中正(民56年9月9日)。對國民教育九年制開始實施及國民中學開學典禮訓詞。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29。
總統出席「建國百年『育苗專案』績優表揚大會『補教師鐸獎』頒獎典禮」2015年9月6日,取自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25383
高素華(2011)十年教改一世情~一位基層教師投入九年一貫課程發展的生命故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學與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心理。(Clandinin,D.J. & Connelly,F.C., 2000)
邱天助 (2002)。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圖書。
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文化。(White, M. & Epston, D., 2001)
兒童福利聯盟(民101年11月12日)2012年台灣兒童課後照顧概況調查報告。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933
二、英文文獻
Bowles, Samuel & Herbert Gintis(1976). School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Basic Books.
Bray, M. (1999). The shadow education system: Private tuto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ers. Paris, IIEP, UNESCO.
Kohn, M. L.(1969). Class and conformity a study in values. Homewood, IL:Dorse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