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3:5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秀穎
研究生(外文):Hsiu-Ying Lin
論文名稱:學習共同體對教師專業發展及合作學習對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Learning Community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for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s in English courses: An Example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指導教授:羅寶鳳羅寶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o-Feng L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學習成效教師專業發展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communitycooperative learninglearning outcomes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8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師共備、觀課及議課如何提升教師專業成長以及合作學習的教學如何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技巧以及學業成就。
藉由教師共同備課與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發展以學生為學習中心的系統教學,讓學生發展自主學習的態度並在學習過程中能深化自我的學習。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學校之八年級兩個班共學生52為學生、6為同領域教師以及3位跨領域教師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使用之研究工具包含「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問卷」、學生質性回饋表、教師省思札記以及訪談等工具進行分析並彙整結果如下:
ㄧ、學習共同體之共備、觀課、議課可改變傳統教學樣態及有助於教師專業成長。
二、學習共同體共備社群有助於提升教師之教學熱忱。
三、教師在參與學習共同體時遇到的困境為教師非自願性參與、教材無法一體適用、
公開觀課的壓力以及升學壓力的影響。
四、合作學習可提升學生的合作技巧以及與他人互動的能力。
五、合作學習可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
六、學生在合作學習時遭遇的困難為自主學習之態度尚未建立、互動技巧尚未純熟、
學生過度著重紙筆測驗成績、個人學習風格與喜好難以突顯、數位科技未能引發學習
興趣以及弱勢學生在團體中較難受到重視。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提出教學實務上之建議,以供未來英語教學工作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how to enhance the teacher’s expertise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by co-planning, observing and debrief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 teachers encourage students to work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and teachers work in cooperative teams to assist students through “student-centered” instruction.
The study reveals how learning was experienced by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a more in-depth reflection in their learning process. The data includes feedback sheets written by students,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ve journals and the interview records. The finding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
1.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elf growth were through co-planning, observation and debriefing.
2.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n promote teachers’ enthusiasm in teaching.
3. Teachers have difficulties in balancing student-centered and test-oriented expectations as well as the stress of observing and debriefing.
4.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ively enhances students’ motivation, cooperative skills.
5.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s through coopera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6.In group work, various problems such as more able students may take the lead, unwillingness of some to take or share responsibilities, students’ focuses on the paper tests only, the lack of interests in learning and studying and the free riders effects, may aris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 The findings may serve as a guide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English.
謝辭…⋯…⋯…⋯…⋯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錄…⋯…⋯…⋯…⋯V
圖目錄…⋯…⋯…⋯…VIII
表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0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07
第三節 名詞釋義…⋯…⋯…⋯…⋯…⋯…⋯…⋯…⋯…⋯…⋯…⋯09
第四節 研究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 3
第一節 學習共同體的相關研究…⋯…⋯…⋯…⋯…⋯…⋯…13
第二節 合作學習的相關理論…⋯…⋯…⋯…⋯…⋯…⋯…⋯27
第三節 學習共同體與合作學習的相關研究…⋯…⋯…⋯4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 1
第一節 研究取向…⋯…⋯…⋯…⋯…⋯…⋯…⋯…⋯…⋯…⋯…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場域…⋯…⋯…⋯…⋯…⋯…⋯…⋯…⋯…53
第三節 教學設計…⋯…⋯…⋯…⋯…⋯…⋯…⋯…⋯…⋯…⋯…57
第四節 研究工具…⋯…⋯…⋯…⋯…⋯…⋯…⋯…⋯…⋯…⋯…69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73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77
第四章
研究結果…⋯…⋯…⋯…⋯…⋯…⋯…⋯…⋯…⋯…⋯…⋯…⋯…⋯8 1
第一節 學習共同體實施歷程、結果與成效…⋯…⋯…81
第二節 合作學習實施歷程、結果與成效…⋯…⋯…⋯…99
第三節 實施教師共備與合作學習之困境…⋯…⋯…⋯…123
第五章
討論與省思…⋯…⋯…⋯…⋯…⋯…⋯…⋯…⋯…⋯…⋯1 4 1
第一節 討論…⋯…⋯…⋯…⋯…⋯…⋯…⋯…⋯…⋯…⋯…⋯…141
第二節 省思…⋯…⋯…⋯…⋯…⋯…⋯…⋯…⋯…⋯…⋯…⋯…14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 6 1
第一節 結論…⋯…⋯…⋯…⋯…⋯…⋯…⋯…⋯…⋯…⋯…⋯…161
第二節 建議…⋯…⋯…⋯…⋯…⋯…⋯…⋯…⋯…⋯…⋯…⋯…165

參考文獻…⋯…⋯…⋯…⋯…⋯…⋯…⋯…⋯…⋯…⋯…⋯1 6 9
中文部分…⋯…⋯…⋯…⋯…⋯…⋯…⋯…⋯…⋯…⋯…⋯…⋯…169
英文部分…⋯…⋯…⋯…⋯…⋯…⋯…⋯…⋯…⋯…⋯…⋯…⋯…176
附錄…⋯…⋯…⋯…⋯…⋯…⋯…⋯…⋯…⋯…⋯…⋯…⋯…⋯…⋯179
附錄一
學生分組合作學習經驗調查表…⋯…⋯…⋯…⋯…⋯…⋯…179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書…⋯…⋯…⋯…⋯…⋯…⋯…⋯…⋯…⋯…⋯…180
附錄三
教師、學生訪談大綱…⋯…⋯…⋯…⋯…⋯…⋯…⋯…⋯…⋯181
附錄四
教師教學省思表…⋯…⋯…⋯…⋯…⋯…⋯…⋯…⋯…⋯…⋯…182
附錄五
教師共備、觀課、議課實施情形…⋯…⋯…⋯…⋯…⋯…183
附錄六
教師跨領域共備分享與成果…⋯…⋯…⋯…⋯…⋯…⋯…⋯185
附錄七
學生合作學習教學實施情形…⋯…⋯…⋯…⋯…⋯…⋯…⋯187
附錄八
學生課程省思…⋯…⋯…⋯…⋯…⋯…⋯…⋯…⋯…⋯…⋯…⋯190
一、中文部分:
王金國(2008)。合作學習在大學課程之應用,以「課程設計與發展」為例。
載於鄭博真主編:大學卓越教學法,51-73 台南: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王岱伊(2001)。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王亭茵(2001)。師範院校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研究。國立
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市。
王凱(2004)。論合作學習的局限性。香港教師中心學報,2,132-137。
尹枚君、王亭茵(2006)。 師範院校師生應用合作學習於資訊融入教學課程之
研究。載於黃政傑、吳俊憲主編: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五南出版社。
自主學習促進會(2001)。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摘要。取自:
http://www.alearn.org.tw/alearn_schools/paln_abstract.html
余肇傑(2014)。淺談佐藤學「學習共同體」。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5),122-125。
吳清山(2009)。培養學生核心能力,建立終身受用資產。台北教育e週報。
吳清山(2016)。未來教育發展動向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70,13-26。
吳靖國(2015)。從時間性解析當前的課程改革。教育研究月刊,252,5-16。
吳壁純(1991)。從變異與選擇建構論的觀點談另類評量。教育研究月刊,49,46-61。
吳靜(2010)。教師備課必須把握的七個環節。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9(3),
108-111。
何素華 (1996)。國小普通班和啟智班兒童合作學習效果之研究。臺北:文景
書局。
卯靜儒(2015)。解開學習共同體實踐歷程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密碼。中等教育,
66(1),1-10。
李丁讚(2006)。民主,更是一種教育。發表於2006台灣戰後民主運動的反思
與檢討研討會。
李真文(2013,3月)。新思維或新作法:論學習共同體的哲學挑戰。論文發表
於淡江大學主辦之「教育領導與學習共同體」國際研討會,新北市。
李真文、羅寶鳳(2013,9月)學習共同體危機的差異化教學探究。教育研究
月刊,21-35。
李偉成(2004)。同儕協作學習:專業發展與適應。載於古鼎儀、甘自強、榮萬城
(編),教育與課程改革:珠三角地區的適應與發展,103-112。香港:港
澳兒童國際教育協會。
李駱遜、劉欣宜(2005,4月)。第一學習階段綜合活動領域併入生活課程歷程
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63-78。
邱明星(2006)。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應用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
林子斌、沈春南、何茂田(2015)。學教翻轉:新北市提升學習力的作法與挑戰。
教育研究月刊,253,17-30。
林文生、歐用生(2013)。從佐藤學研究的系譜分析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及其實踐反
思。國民教育,53(5),67-77。
林文生(2014)。學習共同體的基儲建設:先島學校供做備忘錄。新北市教育:
學習共同體特刊,24-37。
林文生(2016)。學習共同體取向的授業研究:備課、觀課與議課。教育研究月
刊,263,18-30。
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4。
林志成(2009)。理念學校的願景圖像與經營發展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88,
36-47。
林思伶 (1993)。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約翰.凱勒(John. M. Keller)阿
課思(ARCS) 模式的應用, 視聽教育, 34(5), 45-53.
林佩璇(1991)。合作學習在小學的應用,研習資訊雙月刊,8,8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17(4),
36-42。
林達森(2002)。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 87-103。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
影響。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林 穎(2010)。合作學習之概念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9,21。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
大學,台北市。
洪 蘭(2012)。教育創造未來。台北市:天下文化。
高俊傑(2004)。合作學習理論的教學理念。馬偕學報,4,133-144。
高博銓(2015)。兒童學習力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53,51-62。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台北:心理。
翁崇文(2015)。「翻轉」教育在「翻轉」什麼。台灣教育評論月刊,4(2),99-100。
國秀瑋(2005)。合作學習在成人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安慶師範學院學
報,24(6),114-11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郭生玉(1984)。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
郭重吉、江武雄(1995)。中學數理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
(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游秀靜(2016)。誰說我不在乎。談「共同備課」與「議課」的美麗與哀愁。教育
研究月刊,263(3),32-43。
黃永和(2012)。有效教學理念策略。載於張素貞與李俊湖主編,十二年國民基
本教育精進教學的理念與實踐(頁63-11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永和(2013a)。合作學習的教學實務議題探析。國民教育,53(5),78-88頁。
黃永和(2016)。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專業教師:合作學習的共同備課、觀課與議課。
教育研究月刊,263(1),4-16。
黃郁倫 (2011), 激發學習的快樂與潛能:「學習共同體」在日本教育改革中的導
入及實行, 教師天地,171,9-42.
黃郁倫、鐘啓泉(譯)(2012)。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原作者:
佐藤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12),
161-186。
黃湘武 (1993):皮亞傑理論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研究。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
移植與應用,杜祖貽編,遠流出版社,53-62頁。
黃詠仁、王美芬(2002)。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策略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與研
究發展季刊,28,1-20。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市:南宏。
陳昇飛(2009)。鷹架的搭建與幼兒創造思考之探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
19。139-163。
陳芳如、段曉林(2007)。課室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期刊,13,
91-108。
陳奎熹(2012)。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三民。
張家榮(2015)。新北市國民中學語文領域國文教師實施學習共同體經驗與
反思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張素貞、黃詣翔(2011)。差異化教學的理念與實務。載於張素貞、李俊湖主
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教學的理念與實踐(155-174頁)。臺北市,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00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6)。分組合作學習百寶箱。2016年10月,取自
http://www.coop.ntue.edu.tw/des.php?show=108
許芳菊(2013)。趨勢,全球教育大革命。取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4120
楊明達、盧秀琴(2003)。合作學習的教學觀與道德觀。第一屆自然與生活科
技學習領域課程研討會,285-304。
楊淑容(2016)。學習共同體應用於國小五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董濤(2004)。建構主義視野中的數學概念教學。曲阜師範大學學報,30(2),
96-98。
游秀靜、唐淑華(2015)。因「被看見」而「能看見」:「學習共同體公開授課」
對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中等教育,66(1)。
蔡瑞君(2016)。不轉不行?從一個平凡小學之「翻轉教室」經驗省思科技反轉教育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261,82-97。
歐用生(1999,五月)。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論文發表於國立台東師範
學院主辦「1999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東。
歐用生(200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取自
http://www.eps.bnu.edu.cn/UploadFiles/Article_UploadFiles/20041191419525
28.pdf
歐用生(2013)。學習的革命:本土實踐的反思, 新北市教育-學習共同體特刊,
4-16。
蔡清田(2006)。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潘慧玲(2014)。探思教師專業標準之發展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243,6。
學習共同體的基礎建設:先導學校工作備忘錄。新北市教育: 學習共同體特
刊,24-37。
親子天下(2012)。國中學習力大調查。取自
http://media.cw.com.tw/cw/cwdata/pdf/2012-P-study.pdf
謝惠萍(2014)。運用學習共同體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薛雅慈(2014)國中教師以學習共同體啟動新學習型態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
期刊,59(1),101-140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7). Learner-centered psychological principle:
A framework for school reform and redesign. Washington, DC: Author.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Van Nostrand.
Borgia, Eileen T. -Schuler, Dorothy(1996). Action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D401047)
Wood, D., Bruner, J.S. and Ross, G.(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17, 89-100.
Elliott(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Graves, L. N.(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communities: Context for a new vision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 Journal of Education, 174(2), 57-79.
Helmreich, R. L., & Spence, J. T. 1978,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cientific
Attain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 222-226.
Johnson, D.W., & Johnson, R.T.(1989).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W., & Johnson, R.T., & Holubec, E. J. (1992). Advanced cooperative
learning.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Johnson, Johnson & Holubec(1994).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 Johnson, R.T. (1999). 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 Theory
into Practice, 38(2):67-73
Panitz, T. (1999). Collaborative versus Cooperative Learning: A Comparison of the
Two Concepts Which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Nature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Cape Cod Community College, peninsula, Massachusetts;
USA.
Parker,R.E.(1985).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improving academic, social
gains in the classroom. Nass Bulletin,69(479),PP.48-57.
Patiquin, A. (2015). Pros and cons of teaching a flipped classroom. Retrieved from
https://blog.versal.com/2015/06/10/pros-and-cons-of-teaching-a-flipped-classroom/
Slavin, R. E. , et al. (1985), Learning to cooperate, cooperating to learn. , New York:
Plenum.
Salvin, R.E.(1989). Students at risk of school failure: The problem and its dimension. In
R.E. Salvin. N.L. Karweit. & N.A. Madden(Eds.), Effective programs for students
at-risk(pp.3-17).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Bacon.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Stevens, R. J., & Slavin, R. E. (1995). The cooperative elementary school: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social relations.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32(2), 321-351.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W., Clark, R. W.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Moran, K., & Milsom, A. (2015).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counselor education.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 54(1), 32-43
OECD(2012).Preparing Teachers and Developing School Lead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Lessons from around the world, OECD publishing.
Wei, R. C., A., & Darling-Hammond, L. (2009). How nations invest teache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6(5), 28-33.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