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方佩欣、張少熙、蕭玲妃(2013)。臺北市運動中心使用者之自覺健康狀態、參與動機、休閒涉入及休閒滿意之相關研究。臺大體育學報,24,37-48。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敏華(2004)。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富陽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慶田(2009)。國小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朱建福(2009)。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深度休閒、社會支持對休閒涉入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朱琡琤(2012)。澎湖縣社區大學學員休閒知覺自由、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澎湖縣。朱琡琤、徐瓊信(2012)。澎湖縣社區大學學員休閒知覺自由、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40,276-290。江雯晴、畢璐鑾、郭正德(2011)。臺北市樂齡游泳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2),116-132。行政院體委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臺北:行政院體委會。
何孟翰(2015)。臺北市國小教師參與羽球運動之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何慶燕(2009)。休閒動機與休閒生活型態對自覺健康的影響-以臺南縣國民中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余嬪(1998)。休閒活動的選擇與規劃。學生輔導,60,20-31。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吳宗平(2015)。桃園市國小教職員使用國民旅遊卡之休閒效益、 休閒涉入與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统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蒼(2013)。護專生休閒態度、休閒涉入以及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關係。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3),63-86。吳亮慶(2009)。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珍妮、吳淑女(2013)。網球運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7(4),99-120。
吳祈達(2012)。臺北市天母古道登山健行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吳家瑞(2008)。國內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生活型態、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益之研究一線性結構方程模式之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吳閔旋(2011)。臺北地區男子慢速壘球參與者休閒涉入程度與購買決策評估對顧客忠誠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吳槐芬(2006)。臺北市高中職特教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呂佳茹、劉佳哲、張碧峰、郭昱洧(2013)。乙組網球選手之內在休閒動機與認真休閒特質對休閒涉入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全國大專院校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2),141-159。呂美利(2013),運動參與動機、運動設施滿意度、休閒效益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嘉義地區運動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嘉義縣。李文貴(2007)。遊客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李品琦(2015)。臺北市國小教師參與休閒運動涉入程度對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臺北市。李建霖、洪慈穗(2015)。以結構方程式驗證行為涉入對休閒運動效益之影響~以羽球課程學習為例。華醫學報,43,64-79。李炳昭、陳秋曇 (2009)。論述休閒、休閒活動與休閒運動。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4,48-57。
汪佳欣(2012)。休閒阻礙、工作壓力、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沈易利(1998)。台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與需求之研究。臺中:霧峰出版社。
沈進成、趙家民、張義立、曾慈慧 (2007)。志工認真性休閒涉入、阻礙、效益與承諾影響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2 (1),19-43。
沈麗香(2011)。國小未婚女性教師海外休閒旅遊參與、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周學雯(2010)。教師天地,166,35-39。
林忠濱(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研究-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林春豪、張少熙、張良漢(2008)。高齡婦女晨間休閒運動涉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21-135。林輝煌(2002)。淺談青少年休閒行為。學校體育雙月刊,11(7),121-128。林樹旺(2005) 。登山自行車參與者活動參與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3(2),153-164。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洪如萱(2016)。高齡者休閒運動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洪如萱、陳金盈(2016)。臺北市高齡者休閒運動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10(2),51-70。
洪惟泉、王金蓮(2014)。健身俱樂部會員休閒涉入及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健身院為例。德霖學報,27,89-103。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范文祥(2016)。高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探討-以新北市立丹鳳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郎亞琴、雷文谷、蔡靜婷(2012)。角色扮演者休閒動機、休閒涉入及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2),20-34。師資培育法 ( 2014 年 06 月 04 日)。
徐國全(2008)。新社地區遊客參與農業旅遊動機、休閒效益對重遊意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臺中縣。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38。
涂鈺佩(2011)。休閒參與、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翁志成(2013)。休閒運動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馬君萍、游正忠、朱明政、莊淑蘭(2014)。高雄地區高中職教師休閒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興大體育學刊,13,139-151。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高俊雄(2010)。運動休閒管理。臺北市:華都。
高峰騑(2015)。羽球運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所,屏東縣。張少熙 (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張世瑜(2011)。休閒涉入程度要自由時間管理、休閒滿意度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高雄市地區羽球運動參與者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張宏文、謝鎮偉、王建畯(2001)。大學進修部職員休閒運動參與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進修部為例。藝術學報,68,121-134。張良漢(2002)。休閒覺知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張良漢(2006)。建構登山健行者活動涉入對地方依戀之影響。體育學報,3 (4),163-178。張良漢、蘇士博、王瑋琴(2006)。不同活動涉入程度對地方依戀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2), 1-18.
張國振(2007)。自由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智傑、李城忠(2010)。樂活族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 (2),111-131。張嘉育(2007)。休閒涉入與工作壓力之關聯研究-以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莊峻岳(2015)。國中階段角力選手休閒涉入、休閒阻礙與休閒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許志賢(2002)。休閒活動介入生活的認知與技巧之探討。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1,51-60。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陳志堅(2008)。休閒涉入、工作投入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班,彰化縣。陳建宏(2009)。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體育性電玩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Will遊戲平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昱成(2012)。臺北市軍職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休閒運動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陳美君(2015)。新竹縣國小教師休閒涉入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彰化縣。陳進祥(2010)。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以台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研究所,台中市。陳雅倩(2014)。高雄市國中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陳嫣芬(2013)。休閒發展的趨勢。載於陳嫣芬(主編),休閒健康管理(1-24頁)。新北市:揚智文化。
陳慧玲、林安庭(2011)。登山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1),25-50。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曾俊達(2014)。南投縣埔里鎮國小教師休閒運動阻礙及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7(4),25-30。黃任閔、林一貞 (2011)。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223-234。黃金柱等人(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初稿)。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長發、簡彩完(2014)。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休閒效益及幸福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地區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1(2),43-55。黃純湘(2014)。健走旅遊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再遊意願(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黃國棟(2009)。新竹市各級學校教師休閒活動涉入及休閒效益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黃雅鈴、陳惠美(2005)。休閒運動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3),81-102。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楊琇慧(2009)。登山健行者的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對幸福感之影響-以宜蘭縣冬山鄉仁山植物園區步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2(4),84-95。
楊雅婷(2008)。大社觀音山風景區步道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與地方依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葉憲清(1987)。二十一世紀之我國學校體育。國民體育季刊,16(4),16-21。詹喬惠(2012)。苗栗縣公立高中學生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廖志猛(1994)。休閒運動參與者生活型態及運動態度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籃球、游泳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廖居治(1999)。從現代教師壓力看教師情緒管理。中等教育,50(1),29-33。
劉品秀(2011)。馬祖地區教師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劉珂銘(2016)。臺中市公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的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彰化縣。劉惠珍、莫皓帆(2014)。運動中心使用者休閒涉入與服務品質認知關連組集模式之研究-基於典型相關分析技術。運動與遊憩研究,8(3),1-23。潘信安(2016)。南投縣偏遠地區教師休閒運動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台南市。蔡沂峰(2012)。特殊學校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鄭琪齡(2012)。公共衛生人員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關聯性之研究-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縣。蕭若詩(2015)。自助旅遊者的旅遊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以桃園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賴韋伶(2008)。大專校院運動舞蹈社團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賴韋伶、畢璐鑾(2008)。淺談運動舞蹈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96,44-50。賴清財(2000)。我國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
謝宗霖(2011)。遊客從事觀光碼頭活動休閒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之研究。臺灣水域運動學報,2,19-44。謝明忠(2009)。桃園市陽明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嚴詠智(2006)。臺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二、英文參考文獻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and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411-418.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ge, Iowa: Wm. C. Brown Publishers.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1), 12-18.
Cordes & Ibrahim (1999).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2nd ed.), pp.40.
Day, G. S. (1970). Buying attitude and brand choice.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Driver, B. L. (1997). The defining mom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32(12), pp.38-41.
Driver, B. L.,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
Ellis, G.W. &; Witt, P.A. (1989). The leisure diagnostic battery user manual.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Engel, J. F. &; Blackwell, R. D. (1982). Consumer Behavior (4th ed.).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Esteve, J. M.(2000).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role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challenges for the future. Educational Review, 52(2), 197-207.
Godbey, G. (2003).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0). Propositions for test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in recreational and tourism contexts, Leisure Sciences, 12, 179-195.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7).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Conceptual conundrums and measurement adva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 (3), 245-278.
Havitz, M. E., & Mannell, R. C. (2005). Enduring involvement, situational involvement, and flow in leisure and non-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2), 152-177.
Kelly, J. R. (1996). Leisure Needham Heights. Ma: A Simon & Schuster Company.
Krugman, H. E. (1965).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Learning without 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 349-356.
Kyle, G., &; Mowen, A. J.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leisure involvement - Agency commitmen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3), 342-363.
Kyle, G., & Chick, G.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4, 426-448.
Laurent, G., & Kapferer, J. N. (1985).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3), 41-53.
Mannell, R. C., & Styness, D. J. (1991). A retrospective: 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461- 473.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2), 167-179.
Mclntyre, N., & Pigram, J. 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1), 3-15.
Melamed, S., Meir, E. I., & Samson, A. (1995). The benefits of personality-leisure congruence: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7(1), 25-40.
Mitchell, A.A. (1981).The dimensions of advertising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8, 25-30
Mitchell, H. (1989). Manipulating message involvement in adverti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8, 28-38.
Mittal, M. (1989). Measuring purchase-decision involvement profiles. Psychology & Marketing, 6(2)147-162.
Rothschild, M. L. (1984). Perspectives on involvement: current problems and direction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16-217.
Selin, S., & Howard, D. (1988). Ego involvement and leisure behavior: a conceptual specific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 237-244.
Shamir, B. (1992). Some correlates of leisure identity salience: Three exploratory stud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4, 301-323.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 New York: John Wilet and Sons, Inc.
Shivers, J. S. (1981). Leisure and recreation concepts: A critical analysi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Stone, R. N. (1984).The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1, 210-215.
Tinsley﹐Howard, E.A.﹐&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the attributes, benefits﹐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1). The Personer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Wehmeier, S. (1993). Oxford Word Power Dictionar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Wellman, J. D., Roggenbuck, J.W., & Smith, A. C. (198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norms of depreciative behavior among canoeis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323-340.
White, D. D. (2008). A structural model of leisure constraints negotiation in outdoor recreation. Leisure Sciences, 30, 342-359.
Wiely, C. E., Shaw, S., &; Havitz, M. E. (2000). men and women’s involvement in sport : an examination of the genderd aspects of leisure involvement. Leisure Sciences, 22, 19-31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