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6: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弘麟
研究生(外文):Hong-Lin Huang
論文名稱:榮工棒球隊與花蓮棒球運動(1970-1978)─以參與者視角為中心的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Hualian RSEA Baseball Team and Hualian Baseball Sports (1970-1978): An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rticipants
指導教授:潘宗億潘宗億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ung-Yi P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榮工棒球隊花蓮棒球運動榮工處嚴孝章
外文關鍵詞:The RSEA baseball teamHualian baseballthe Retired Servicemen Engineering Agency (RSEA)Xiaozhang Ya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有別於以戰績或賽事史的視角研究棒球隊史,本文旨在於利用球隊參與者的訪談資料,來進行花蓮榮工球隊發展史的考察,以從中探析球員參與棒球運動的動機與原因,並凸顯球隊運作之日常狀況。
本文首先回顧榮工棒球隊創立前的花蓮棒球史與花蓮榮工處組織發展史,並分析球隊成立的客觀原因與主觀原因。其中,客觀原因主要涉及球隊成立當時臺灣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社會情勢。主觀原因則包括政府體育政策,以及嚴孝章作為國家及榮工處組織和榮工棒球隊參與者間的橋樑角色。其次,藉由分析榮工棒球隊「參與者」訪談資料,歸納參與者加入榮工棒球隊的內部動機與外部動機。其中,內部動機指涉參與者加入球隊的實際原因,諸如社群文化、資格、自我實現等。外部動機則是參與者受到外在價值觀、學歷的比較以及經濟能力作用等參與棒球隊的動機。除了分析參與者的動機外,本文亦利用訪談資料還原榮工棒球隊的球隊運作方式與日常生活情況。最後,本文嘗試探討花蓮榮工棒球隊之成立與發展及其北遷對花蓮棒球運動所產生的影響。
The previous scholarship o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baseball mostly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games and record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motivation for which baseball played joined the baseball team of Retired Servicemen Engineering Agency (RSEA hereafter) and the daily lives of team members,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RSEA by analyzing the interviews with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team.
First,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history of the baseball sports in Hualien from 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e to the postwar era in general and looks cl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RSEA in particular. Second, it analyzes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auses for which the RSEA baseball team was created. Especially, the external causes includes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conomy and social situation. The internal causes refer to the official policies of sports and Xiaozhang Yan who played critical role in founding the RSEA team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baseball sports in Taiwan. Third, according to the interviews of the participants of RSEA baseball team, this thesis turns to examine the motivations for which the RSEA team’s participants took part in the team. The motivations includ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Whereas culture of social groups, physical qualification and self-actualization were the internal reasons, social value, education, and financial abilities were the external reasons. Especially, the RSEA baseball participants were often influenced by external motivations. Apart from analyzing participants’ motivations, this thesis also uses the interviews of the RSEA baseball participants to demonstrate the operation of the RSEA baseball team and the players’ daily lives. Finally, this thesis addresses how the creation and moving of Hualian RSEA baseball team ha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Hualian baseball.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一)日治時期 8
(二) 戰後臺灣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步驟 15
(一) 研究方法 15
(二) 研究步驟 16
第四節 論文大綱與架構 19
第二章 花蓮榮工棒球隊成立的背景與原因 22
第一節 日治到戰後花蓮地區棒球運動發展 22
第二節 1970年以前榮工處在花蓮的發展 29
第三節 花蓮榮工棒球隊成立的客觀條件 33
第四節 花蓮榮工棒球隊成立的主觀條件 37
第三章 花蓮榮工棒球隊的日常 45
第一節 加入榮工棒球隊的動機 45
第二節 球隊生活點滴─球員篇 53
第三節 球隊生活點滴─教練篇 61
第四章 榮工棒球隊與花蓮棒球運動 68
第一節 榮工棒球在花蓮 68
第二節 花蓮榮工棒球隊對花蓮的影響 78
第三節 榮工棒球隊北遷後對花蓮棒運的影響 83
結論 90
徵引書目 95
附錄一、百鍊成鋼─榮工棒球隊的奮鬥(影片逐字) 102
壹、史料:
〈百鍊成鋼(榮工棒球)錄影資料〉,《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新北市:國家檔案局藏,A332410000K/0068/0110117/00001 ,1980年
〈秘書處宣讀第902次會議紀錄〉,《省府委員會議檔案》,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00501090302,1972年
〈康樂〉,《退輔會檔案》,臺北市:退輔會藏,0060/315-0/1,1971年。
〈關於各縣市少年棒球隊練習比賽所需硬式球具事〉,《體育署檔案》,,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藏,0059/467.12/1,1968年。
筆者整理,〈教練L口述訪談〉,2017年5月4日。
筆者整理,〈球員T口述訪談〉,2017年3月15日。
筆者整理,〈球員U口述訪談〉,2017年4月27日。

貳、專書:
《嘉農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嘉農口述歷史》,嘉義: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校友會,1993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編輯委員會,《口述歷史第五期: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中華少年棒球隊奮鬥史編譯委員會,《中華少年棒球隊奮鬥史》,臺北:中華民國歷史文化出版社,1972年。
中華民國年鑑社編輯,《中華民國年鑑》,臺北市:中華民國年鑑社,1956年。
王御風、蔡博任,《圖解臺灣棒球史》,臺中:好讀出版,2014年。
石忠山編,《太巴塱部落》,花蓮市:花蓮縣文化局,2008年。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輔導會真情故事─事業機構篇》,臺北市:退輔會,2007年。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編,《輔導會真情故事─榮工事蹟篇》,臺北市:退輔會,2007年。
西協良朋,《臺灣中等學校野球史》,日本兵庫縣:作者自行發行,1996年。
吳文忠,《體育行政》,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93年。
林華韋、林玫君,《典藏臺灣棒球史-嘉農棒球 1928-2005》,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年。
徐宗懋,《三冠王之夢》,臺北:大地出版社,2004年。
高正源,《東昇的旭日-中華棒球發展史》,臺北:民生報出版,1994年。
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臺北市:五南出版,1993年。
張敬果,《中華民國少年、青少年、青年棒球發展史實》,臺北:作者自行出版,1983年。
曾文誠、盂峻瑋,《臺灣棒球王》,臺北:我識出版社,2004年。
湯川充雄編,《臺灣野球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2年。
黃新興編,《續修花蓮縣志‧交通篇》,花蓮:花蓮縣政府,1994年。
葉柏強,《臺灣棒球史第一人:林桂興與他的時代》,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4年。
緒方武歲 編,《臺灣大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38年。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出版,1985年。
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市:人間出版社,2012年。
劉照金、邱金松著,《我國體育政策變遷》,臺北市: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2008年。
蔡禎雄,《日據時代臺灣初等學校體育發展史》,臺北:師大書苑,1995年。
橋本白水,《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30年。
興農牛隊著,《夢擊手-牛隊第一本文字紀實》,臺北:尖端出版社,2006年。
賴樹明,《臺灣棒球曾紀恩 : 棒壇生涯50年》,臺北:知道出版社,1991年。
謝仕淵,《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2012年。
謝仕淵,《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2012年。
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臺北:果實出版社,2003年。
瞿欣怡,《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的故事》,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11年。
簡永昌,《中華棒球史記》,臺北:作者自行出版,1993年。
嚴孝章治喪委員會編,《嚴孝章先生哀思錄》,出版者不詳,1986年。

参、論文
一、學位論文
李紀平,〈「寓兵於農」的東部退輔老兵—一個屯墾的歷史現場〉,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沈祥琳,〈榮工棒球隊興衰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與運動科學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文蘭,〈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 ,臺北市: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林世曼,〈榮工處與東臺灣的建設〉,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倍群,〈空間•地方•記憶—臺灣棒球運動之地理學研究(1923~1982)〉,嘉義: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碩士論文,2007年。
林琪雯,〈運動與政權維繫-解讀戰後臺灣棒球發展史〉,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張力可,〈臺灣棒球與認同:一個運動社會學的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2001年。
梁淑玲,〈社會發展、權力與運動文化的形構-臺灣棒球的社會、歷史、文化分析〉,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曾祥麟,〈我國退除役官兵輔導就業制度史之研究—以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楊珮玲,〈蕃薯地上的老芋仔和他們的園丁—老兵、退輔會與臺灣〉,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蔡宗信,〈日據時代臺灣棒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以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二六年為中心〉,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蔡英良,〈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再造之研究〉,新北市:國立臺北大學公共革新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2年。
蔡博任,〈國家機器與體壇風潮戰後臺灣棒球與籃球興衰之研究(1945~1992)〉,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蔡博任,〈躍向世界的野球:戰後臺灣基礎棒球發展與國家機器─以美和中學棒球隊興衰(1970~1983)為例的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謝仕淵,〈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臺灣棒球運動的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
謝佳芬,〈臺灣棒球運動之研究(1920-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文,2005年。

二、期刊論文
吳永昌,〈棒壇亮起了紅燈〉,《體育世界》,12(1981.8),頁12-20。
吳靜雯專訪,〈少棒國手群像〉,《體育世界》,1(1980.9),頁27-29。
林丁國,〈從「嘉農」看日治時期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臺灣史料研究》,28(2006.12),頁67-111。
林玫君,〈日治時期臺灣體育史料簡析〉,《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9(2000.5),頁2-16。
林柏修、林國棟,〈媒體再現與臺灣國球的系譜〉,《體育學報》,45:3(2012.9),頁231-241。
盂峻瑋,〈衝突與接納──解析日治時期引進棒球運動之過程演變〉,《臺灣史料研究》,28(2006.12),頁49-66。
洪誌良,〈少了華興臺灣棒球肯定失色〉,《職業棒球》,235(2001.10),頁30-31。
翁偉峰,〈初探榮工籃球隊之興衰及貢獻(1961~1988)〉,《華岡史學》,4(2016.12),頁161-184。
陳嘉謀,〈臺灣國民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1968)〉,《臺東師院學報》,13:1(2002.6),頁137-170。
蔣隆全,〈美和球技震中外〉,《體育世界》,2(1980.10),頁18-21。
蕭長滾 口述、曾文誠 整理,〈滾滾棒球長流蕭長滾〉,《職業棒球》,225(2000.12),頁44-47。
謝仕淵,〈日治時期「臺灣體育協會」與棒球行政運作之研究〉,《運動文化研究》,14(2010.9),頁55-101。
鍾淑敏,〈政商與日治時期東臺灣的開發──以賀田金三郎為中心的考察〉,《臺灣史研究》,11:1(2004.6),頁79-117。

三、專書論文
林丁國,〈日治時期臺灣中等學校野球運動的發展─以「嘉義農林」為中心的探討(1928-1942)〉,收入胡春惠、薛化元主編《中國知識分子與近代社會變遷》,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2005年,頁195-212。
林文蘭,〈金牌背後:原住民投身棒球運動的社會基礎與效應〉,收入《2007年臺灣原住民教育新思維專輯論文》,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年,頁1─28。
駱香林,〈花蓮築港記〉,《花蓮文獻創刊號》,花蓮:花蓮文獻委員會,1953年 。

肆、網路資料
臺灣棒球維基館 (2016/11/6閱)
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9%A6%96%E9%A0%81
榮工棒球隊首頁 (2016/11/6閱)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jshps602/index.htm
陳義信參與棒球的過程 (2016/11/6閱)
http://blog.xuite.net/ssp0427/wretch/185568393

伍、報紙雜誌
《榮工報導》
《聯合報》
《更生日報》
《自由時報》
《中華日報》
《民生報》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