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05年高考三級考試任用計畫彙總表,考選部。
少年矯正學校設置及教育實施通則(1997年05月28日)
中途學校教育實施辦法(2006年02月10日)
余漢儀(1991)。我國青少年現況及少年福利法之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4(1),87-139。汪淑媛(2008)。論台灣社工教育對社會工作職業風險之忽視。台大社工學刊, 17,1-42。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 高等教育。
吳清基(1995)。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復新、孫本初、許道然(2010)。組織變革管理與技術。臺北縣蘆洲市:空大。
林明地、梁金都(2016)。學校組織行為:新興議題的探討。臺北市:高等教育。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1995年08月11日)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施行細則(1996年02月10日)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2015年02月04日)
林綺雲(1993)。組織的變遷與轉型:社會變遷中組織興衰的個案研究。東海大 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綺雲(2002)。制度學派的理論反思: 台灣教育組織的變革經驗。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 87, 89。
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洪素珍(2013)。男性兒少性議題的結與解-機構生輔員觀點。台灣心理諮商季刊,5-4,29-59。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理論與推行方法。臺北市:作者。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高雄:麗文文化。
陳昭如(2014)。沉默。新北市:我們出版。
特殊教育學校設立變更停辦合併及人員編制標準(1987年08月14日)
陳雍容(2002)。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級行政支援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秦夢群(2003)。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3)。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二版。臺北市:五南。
陳慧女(2014)。從《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談中途學校的現況與展望─ 以高雄市瑞平中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113,105-130。郭靜晃、胡中宜(1997)。更生保護與青少年庇護制度。社區發展季刊,79,235-249。郭靜晃、黃志成、劉秀娟、胡中宜(1998)。少年福利機構因應少年事件處理法 轉向制度之策略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2,153-174。
莊文芳(2004)。探討少女安置機構中的倫理議題。專業化與社工倫理學術研討 會,23-25。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質性研究導論,初版。(原作者:Corrine Glesne)。 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紉(2000)。青少年安置服務福利屬性之探討。臺大社工學刊,2,191-215。
張笠雲(1991)。組織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梁福鎮(1991)。教育行政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賀孝銘、林清文、李華璋、王文瑛、陳嘉雯(2007)。我國中輟防治工作現況與困境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2,73-98。
黃賀(2013)。組織行為:影響力的形成與發揮,二版。新北市:前程文化。
黃雅羚、林妙容(2004)。安置機構內青少年自殘行為成因與介入策略。學生輔導,90,81-87。曾華源、黃韻如(2009)。中途學校特殊教育及輔導實施成效探討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
葉坤祥(2013)。兒少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的經驗敘說(未出版)。實踐大學社會 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賈景華(1975)。非正式組織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 士論文。
廖美蓮(主編)丁映君、王淑芬、朱玉欣、束連文、李麗芬、林瑜珍、洪素珍、 陳淑娟、黃薇靜(2012)。反思與實作: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手冊。 臺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劉寶惠(2004)。中途學校(高雄市立楠梓特殊學校瑞平分校中學)輔導工作現況探討。學生輔導,90,25-38。劉寶貴(2000)。香港中途學校之探討與啟示。師友月刊,391,36-39。賴志峰(2012)。中途學校營造友善的教育環境之個案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07,79-110。謝文全(2006)。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市:五南。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外文部分
Armennakis, A. A., Harris, S. G. & Mossholder, K. N.(1993). Creating readiness 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 Human Relations, 46(6), 681-703.
Aube, C., Rousseau, V., & Morin, E. M. (2007).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work autonomy.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2(5),479-495.
Bennis, W.(196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ts nature origins and prospect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Beer, M.(1980). Organiz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 systems view. Santa Monica, CA: Goodyear Publishing.
Castillo, J. J. (2009). Snowball Sampling. [Explorable.com]. Retrieved from http://www.experiment-resources.com/snowball-sampling.html.
Commings, T. & Worley, C. (1993).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5th ed.).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DiMaggio, P. J., & Powell, W. W.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2), 147-160.
Eisenberger, R., Huntington, R., Hutchison, S., & Sowa, D. (1986).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3), 500-507.
French, W. & Bell, C. (1995).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Behavioral science interventions for organization improvement. (5th ed.). New Jersey, NJ: Prentice- Hall Inc.
Gauthier, P. (1990). Development of a new approach to emotionally deprived children and youth. Child and Youth Services, 13, 71-81.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84).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NC: Sage.
Guba, E. G. & Lincoln, Y. S. (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105-117. Thousand Oaks, CA: Sage.
Neuman, W.L. (1997). Constructivist approaches to the measurements of meaning. London, England: Sage Publication.
Richard J. Gerrig. (2016). Psychology and Life (20th Edition). London, England: Pearson Education.
Sergiovanni, T., & Moore, J.H. (1989). Schooling for tomorrow.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