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12: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古畢亞.那凱蘇蘭
研究生(外文):KUPYA.NAKAISULAN
論文名稱:追尋祖先的記憶及技藝:探討卓溪鄉Tavila村布農Naqaisulan氏族殺豬文化之流動
論文名稱(外文):pursuit of the ancestors' memories and skills:this study explored the Naqaisulan clan pig-slaughtering culture in Taiping Village, Zhuo-Xi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指導教授:吳天泰吳天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ien-Tai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民族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布農族太平村殺豬文化文化傳承族群認同集體記憶社區發展
外文關鍵詞:BununTaiping villagepig-slaughtering culturecultural heritageethnic identitycollective memorycommunity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透過追尋祖先的記憶及技藝探討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Tavila) Naqaisulan氏族殺豬文化之流動,透過社區發展協會辦理的「傳統布農族殺豬文化體驗活動」與部落年青人主自式辦理及「合資(Haiqiu)殺豬」學習與創新中之記憶及技藝之展演,更透過了豬肉(物)分享後的流動,連結氏族之聯繫及關係。
辦理「傳統布農族殺豬文化體驗活動」後,以焦點團體訪談作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以兩個團體作為主要報導人,團體一為教導傳統殺豬方式之耆老,團體二為參與「文化體驗活動」的太平村族人。本研究結果發現當地布農族人對於殺豬文化透過集體記憶在日常生活與生命禮俗的儀式中仍不斷的展演,而太平村「殺豬文化」在歷經不同政府的殖民強權下,其傳統文化並未消失。本研究也發現布農族之「殺豬文化」對太平村不同年齡的階級有著多元的意涵、認知與詮釋。同時,藉由「文化體驗活動」及部落年青人主自式辦理與「合資(Haiqiu)殺豬」學習與創新的推廣,太平村正實踐另一種「部落有教室」的原住民文化教育之傳承工作。
關鍵字:布農族、太平村、殺豬文化、文化傳承、族群認同、集體記憶、社區發展
Through the pursuit of the ancestors' memories and skills,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Naqaisulan clan pig-slaughtering culture in Taiping Village, Zhuo-Xi Township, Hualien County. Two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 the activity of traditional Bunun tribe pig-slaughtering culture held by the Taiping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nd the activityof cost-sharing pig-slaughtering organized by the young people of the tribe. By sharing the pork, these two activities reconnected the Naqaisulan clan.
Focus group interview was adopted as the main method of collecting data. Two groups were interviewed, the elders as the instructors in the activities and the participant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as that Bunun tribe pig-slaughtering culture continues to develop in daily life and rituals through the collective memory.Despite the colonial powers of different governments, the pig-slaughtering culture in Taiping village didn’t disappear.The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e pig-slaughtering culture has various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of the villagers. Lastly, through the activity of traditional Bunun tribe pig-slaughtering culture and the activityof cost-sharing pig-slaughtering oraganized by the young people of the tribe, the aboriginal culture in Taiping Village continues.

Keywords: Bunun, Taiping village, pig-slaughtering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ethnic identity, collective memory, community developmen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1
第二節 研究區域………………………………………………….…2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四節 研究結構……………………………………….……………5
第五節 文獻回顧………………………………………………….…6
第二章 太平村背景及環境…………………………………………….…….11
第一節 太平村人文及地理環境……………………………………11
第二節 太平村宗教信仰……………………………………...…….13
第三節 太平村生活與祭儀………………………………….…..….18
第四節 太平村三部落介紹……………………………………..…..23
第三章 太平村氏族親屬關係…………..…………………………….…..….29
第一節 太平村氏族系統介紹及來源………………………..……..29
第二節 naqaisulan亞氏族系統分布………..……………..………..35
第三節 太平村部落領袖結構………………..……………………..39
第四章 太平村殺豬文化記憶與技藝…………………………………..…....43
第一節 生命禮俗中的殺豬行為意涵……...…………...……..……44
第二節 記憶與技藝行為之認同……………………………..……..49
第三節 殺豬之展演與保存……………………….…………….…..50
第五章 殺豬文化之流動…………………………………………………..…67
第一節 合資(Haiqiu)殺豬……………….…………………………..67
第二節 分享………………………………………………………….71
第三節 感恩、祝福………………………………………………….72
第六章 結論…………………………………………………………….……..75
參考書目…………………..…………………………………….……………..87
附錄…………………………………………..………………….………….….89
101年第三屆合資殺豬展演…………………………………………………..89
100年回饋娘家展演Mankaun………………………………………………..93
106年部落青年Naqaisulan氏族取台東縣海端鄉霧鹿女了之展演………..95
106年中興部落Naqaisulan亞氏族親族會…………………………………..98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前衛出版社。
王明珂(1996a)。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9-159。
王明珂(1996b)。華夏邊原: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
江怡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江妤 (2013)《由殺豬分食看當代太魯閣族之文化呈現與再造》
李維(1996)。譯序。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F. C. Bartlett著。
台北:桂冠。
吳明義(2003)。阿美族的文化傳承與傳統教育。道雜誌。
林春鳳(2008)。從豐年祭談原住民之民族認同。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4):
  101-154。
馬騰嶽(2004)花蓮縣卓溪鄉太平村布農族巒郡社群部落遷徙暨傳統領域調查計畫社區基礎資料調查報告書。
莫里斯‧哈布瓦赫(2002)。論集體記憶。華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
夏黎明(2002)。從邊陲出發:東台灣研究與地理學發展。區域研究與學科發
展:以東台灣研究為中心研討會,東台灣研究會。
章正文(2009)。部落建設政策對原住民文化傳承之影響。淡江大學建築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若凡(2006)。當代台灣布農族童謠的文化傳承問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1992)。《台灣布農族的生命禮儀》。台北市:臺原。
達西烏拉彎‧畢馬、達給斯海方岸‧娃莉絲(2003)。《布農族神話與傳說》。台中市:晨星。
黃應貴(1992)。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中史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葉家寧(2002)。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葉嘉楠(2005)。原住民語言文化保存政策之評估:以語言認證及語言學習證明為例。中華行政學報(2):7-21。
劉炳輝(2006)。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霍斯陸曼.伐伐(1997)。《中央山脈的守護者:布農族》。台北縣:稻香。
撒可努(2005)。山豬 飛鼠 撒可努。臺北縣:書林出版。
蕭文乾(2006)。原漢雙族裔原住民族族群認同教育歷程之研究-以花蓮縣依卡多散小學為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浩泙(2009)。從親屬組織論桃源鄉布農族郡社群is bukun「殺豬文化」。國立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瀨川孝吉(1953)。高砂族的生業。民族學研究18(1/2):66。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