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0: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彭智明
研究生(外文):Chih-Ming Peng
論文名稱: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兒童長期陪伴計畫者的行動歷程與反思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Process and Reflection on Long-term Childhood Accompany Project of the Hualien Branch, Society of Wilderness
指導教授:顧瑜君顧瑜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Chun K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學門:環境保護學門
學類:環境資源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荒野保護協會戶外環境教育社區環境教育
外文關鍵詞: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ommunit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為研究者參與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兒童長期陪伴計畫期間,以使荒野花蓮分會長陪團隊推展計畫順利為目的,採行動研究方式探討五味屋長陪及南華長陪之行動歷程,以及探討執行長陪計畫之困難、未來發展、志工成長為何?
研究結果分述如下:一、行動歷程方面,長陪團隊於五味屋長陪於課程在地化、學員出席情形、志工與學員熟悉度,以及南華長陪之生命教育觀念等方面進行觀察、省思及修正行動。二、執行過程之困難有:(一)學員出席人數不穩定。(二)招生困難。(三)活動規劃與現實不同。三、未來方向方面:(一)招生方式的改變。(二)陪伴較特殊兒童。(三)課程類型彙整。(四)需招募新志工。四、志工之成長:(一)研究者在環境教育的實踐、解說技巧增進、課程規劃等方面有所成長。(二)其他志工團隊則於環境教育教案的規畫執行及心態調整上有所學習。五、志工持續參與之原因:(一)為了能持續學習。(二)夥伴情誼。(三)對家人有益。(四)為土地盡力。
長陪團隊未來應再招募新進志工、使志工增能,以及參考學習總會或其他分會之兒童環境教育做法,並思考適合偏鄉兒童之環境教育模式。
This action research aims to comprehend the barriers, future developments and volunteer growth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ong-term childhood accompany project that works within Society of Wilderness Hualien branch,Wu Wei Wu (the Five-Flavour House) and Nan Hua community.
This research shows th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es on the localization of programs, the attendance of students, the familiarity between volunteers and learners in Wu Wei Wu and the life education program’s development in Nan Hua communit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barriers include students’ unstable attendance, hardness on volunteer recrui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lan and practice; (2)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on the change of volunteer recruitment methods, exceptional children accompanied, division of programs and new volunteer recruitment; (3) researcher has improvements on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skills and program planning; (4) volunteer teams have improvement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 planning and attitude adjustment; (5) the reasons of volunteers continue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 are for continue learning, partner friendship, beneficial to the families and for the land.
The long-term childhood accompany project team should recruit more volunteers and empower them. Also, the accompanied project team should use other branches or head quarter’s experience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s references and search for the most suitabl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model for rural stud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荒野保護協會的兒童環境教育理念 7
第二節 戶外環境教育相關理論 9
第三節 社區環境教育 1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5
第一節 行動研究 15
第二節 研究場域 1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9
第四節 資料收集方法 22
第四章 行動歷程 23
第一節 五味屋小小觀察家 23
第二節 南華社區 33
第三節 玉里荒野小學堂 64
第四節 光復荒野小學堂 66
第五章 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面臨之困難 73
第二節 未來發展方向 76
第三節 長陪志工之成長 81
第四節 長陪志工持續參加之動力 82
第五節 課程教學歷程 8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93
附錄 97
附錄一 訪談紀錄 97
Kuo, FE, & Faber Taylor, A. (2004). A potential natural treatment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 94(9), 1580-1586.
Langhout, R. D., Rappaport, J., & Simmons, D. (2002). Integrating community into the classroom: Community gardening,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Urban Education, 37, 323-349.
Miller, B. (1995, Jul) .The Role of Rural Schools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licy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nwrel.org/ruraled/Role.html (July 31, 2007).
Priest, S. (1986). Refining outdoor education: A matter of man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7(3),13-15.
Sale.K(1991).Dwellers in the land :the bioregional vision. Philadephia. Pa:New Society Publisher.
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Engleson David C., & Yockers Dennis H.(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初版)。(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臺北市:五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4)。
Hammerman Donald R.、Hammerman William M. & Hammerman Elizabeth L.(1999)。戶外教學(初版)(周儒、呂建政譯)。臺北市:五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4)。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2012)。荒野2012成果報告。檢自:https://www.sow.org.tw/about/report/works
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2004)。教學原理。臺北市:心理。
王意如(2002)。尊重生命於兒童教育之教學資源與經驗分享。臺灣動物之聲,29,17-19。
向麗容、隗振瑜、羅育如(2012)。社區.永續.環境教育:以[遇見未來:打造綠色夢想社區計畫] 為例。臺灣博物季刊,31(4),76-8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0)。後山客蹤:建構豐田三村客庄遷移紀錄。臺北市:作者。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周儒、張子超(1997)。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模式之研究(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成果報告。
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臺北市:五南圖書。
花蓮縣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2011)。臺灣社區通。檢自:http://sixstar.moc.gov.tw/blog/chuinsan/communityAction.do?method=doCommunityView
林達瑤、林喻東、林松村(2006)。國家森林解說志工參與解說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新竹林區管理處為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20(3),175-190。
林耀國(2015)。荒野的棲地守護行動。檢自:http://sowtybee1.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73.html
胡秀芳(1996)。探索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初創時期推展環境教育工作的狀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胡怡慧(2004)。荒野保護協會花蓮分會環境教育推動歷程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縣。
翁瓊玥(2017)。2017年兒童專案計畫全國共識營。檢自:https://www.sow.org.tw/blog/34/20170418/5379
張子超、周儒(1998)。民間團體推動環境教育活動內涵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1),27-45。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檢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莊維倢、劉湘瑤(2009)。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及動物教學之看法。環境教育學刊,11,1-23。
許世璋(2003)。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121-139。
許毅璿(2015)。「超越學校」的教育:以「環境」為本的學習。臺灣博物,126,16-25。
郭雄軍、陳木城、李麗昭、鄭福妹編著(2006)。到鄉村遊學。臺北:稻田出版社。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15-23。
郭實渝(2000)。環境倫理與生態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79-97。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建志(2015)。社區環境教育產業化面臨的困境。臺灣博物季刊,34(2),42-47。
曾鈺琪、黃茂在、李文富、林志成、張惟亮、吳文德、…許彩梁(2015)。戶外教育實施指引。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童瑞華(2013)。為這塊土地的未來埋下一顆真善美的種子~弱勢兒童長期陪伴計劃。檢自:https://www.sow.org.tw/blog/34/20131209/2313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明文。
董娟鳴、徐歆怡(2014)。小型衛星城鎮兒童的通學獨立移動-以新北市泰山、義學國小為例。地理學報,(74),31-61。
蔡居澤(1996)。戶外教育的涵意及其發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5),283-302。
盧蕙馨(2004)。參與觀察。質性研究。(頁 57-80)。臺北:心理。
賴榮孝(2002)。荒野的兒童教育發展。檢自:http://interp.sow.tw/interpret/22%209104%20child%20edu.htm
簡良平(2010)。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3(2),37-64。
顧瑜君(2000)。學校鄉土與環境:環境教育模式之區域性意義。第四屆當代教育哲學研討會,臺北:中研院。
顧瑜君、林育瑜(2006)。學校、教育與村落:談社會實踐與關懷課程落實的可能。國教學報,18,29-48。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向麗容、隗振瑜、羅育如(2012)。社區.永續.環境教育:以[遇見未來:打造綠色夢想社區計畫] 為例。臺灣博物季刊,31(4),76-81。
2. 莊維倢、劉湘瑤(2009)。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的態度及動物教學之看法。環境教育學刊,11,1-23。
3. 許世璋(2003)。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121-139。
4. 許毅璿(2015)。「超越學校」的教育:以「環境」為本的學習。臺灣博物,126,16-25。
5.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15-23。
6. 郭實渝(2000)。環境倫理與生態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79-97。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7. 陳建志(2015)。社區環境教育產業化面臨的困境。臺灣博物季刊,34(2),42-47。
8. 董娟鳴、徐歆怡(2014)。小型衛星城鎮兒童的通學獨立移動-以新北市泰山、義學國小為例。地理學報,(74),31-61。
9. 蔡居澤(1996)。戶外教育的涵意及其發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5),283-302。
10. 簡良平(2010)。偏遠地區小學教師對弱勢社區環境之覺知及其教學回應。教育實踐與研究,23(2),37-64。
11. 顧瑜君、林育瑜(2006)。學校、教育與村落:談社會實踐與關懷課程落實的可能。國教學報,18,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