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1fb:e713:2b67:6e7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15: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佩佩
研究生(外文):Pei-Pei Wu
論文名稱:花蓮民營藝文空間發展探究:以阿之寶、時光1939、Wata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Art Spaces in Hualien: The Cases of A Zhi Bao, Shi-Guang 1939, and Wata
指導教授:王昱心王昱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Hsin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花蓮藝文空間民營藝文空間阿之寶時光1939Wata
外文關鍵詞:Art spaces of HualienPrivate art spa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2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近年花蓮地區興起了辦理藝文展覽活動、講座的民營場域,這些藝文空間的風格各有不同,呈現型態有異於公部門藝文空間。這些空間豐富了在地的藝文風氣,是生活美學吸收養分的好地方。
本研究先經由文獻回顧藝文空間的意涵與國內藝文空間的發展、民營藝文空間的類型與經營模式,初探2000年以後花蓮市區藝文空間的發展脈絡,透過花蓮三個不同類型藝文空間:阿之寶、時光1939、Wata,以參與觀察法、深入訪談法,探究這三個藝文空間的發展過程、展示陳設型態、策展概念與經營方式,同時詮釋民營藝文空間在地藝文推廣主要影響。
「阿之寶」是花蓮第一個蒐羅全臺好手藝的銷售平台並辦理手創研習,之後設立藝文展演活動講座「小空間」;原是二手書店的「時光」,在另一老屋開設
「時光1939」,持續辦理各類生活藝文講座、展覽和讀書會;「Wata」是花蓮第一個以原住民藝術展覽做為推廣的空間,並將藝術家、工藝家延伸的作品以文創型態展售。
本文認為民營藝文空間的多樣經營,其催化的人文活動是生活美學的促媒,最後要依循這三個空間的發展與活動,探討花蓮民營藝文空間不同活動的群聚現象、經營面向的時代意識、對花蓮藝文活動的影響,並做為未來藝文空間設立的參考。
Art spaces of Hualien, Private art spaces, A Zhi Bao, Shi-Guang 1939, Wata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壹、文獻探討法...……………………………………………………… 5
貳、個案分析法...……………………………………………………… 5
參、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法...……………………………………… 7
肆、研究流程圖...…………… ...………………………………………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11
第一節 藝文空間的意涵..........…………………………………………….11
第二節 國內藝文空間的發展..…………………………………………… 17
第三節 民營藝文空間的類型與經營模式..……………………………… 23
第三章 花蓮市區藝文空間的發展 ....……………………………………………… 29
第一節 公部門的藝文空間..……………………………………………… 29
第二節 民營辦理的藝文空間..…………………………………………… 35
壹、西元1980-2000年的藝文空間..………………….……………….35
貳、西元2000-2016年的藝文空間.……………………,……………..39
第四章 花蓮市區藝文空間案例分析....….....…………………………,…………… 53
第一節 蒐羅全臺手創物美感呈現的「阿之寶......………….…………....53
第二節 書與人文對談的「時光1939」.....…………………….…………71
第三節 原住民藝術創作與文創產業平台的「Wata」..……….…………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7
第一節 研究結果..……………………………………………….…………97
第二節 研究討論與建議…………………………………………….……103
參考文獻 ……………………………………………………………………….……109
中文部分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8)。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 : 念與實務。臺北市:文化環境工作室。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2004年文化白皮書。臺北市: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文化統計.民國九十一年。臺北市: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1)。文化統計. 2009。臺北市:文建會。
沈清松(1999)。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臺北縣:立緒文化。
李世偉、許麗玲編纂(2006)。續修花蓮縣誌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文化篇。 花蓮市:花縣府。
呂佩怡(2011)。由朋友,到朋友的朋友,再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後」替代
空間在亞洲。呂佩怡主編,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14-19頁)。 臺北市:田園城市。
余秋雨(2012)。何謂文化。臺北市:天下遠見。
李謁政(2009)。體享地方美學─恢復台灣本土世界的真實感受。在社區營造藝術。
臺南縣:臺南大學。
李宜修(2011)。臺灣當代美術社會發展1980~2000。台灣當代美術發展及藝術市場概說。臺北市:台灣商務。
林群英(1994)。藝術概論。臺北市:全華。
侯一方、林舒、榮麗珍、吳立萍、施雅堂、王雲玉、吳鴻玉、葉加非(2004)。台灣的美術館與藝文空間。新北市:遠足文化。
高子衿(2004)。文化創意產業與創意空間經營。朱庭逸主編,創意空間:開創城 市新地理學。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姚瑞中(2011)。從「後替代空間」到「後替代空間」。呂佩怡主編,搞空間-亞洲後替代空間(頁10-11)。臺北市:田園城市。
徐逸鴻(2013)。總督府博物館。圖說日治台北城。臺北市:貓頭鷹。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1996)。花蓮縣長期藝文發展計畫展演場地及文化空間調查初步報告。委託單位:花蓮縣立文化中心,未出版。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1996) 。全國文化生活圈文化硬體(展演)設施發展綱要計畫。委託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未出版。
陳瓊花(2013)。藝術概論,三版。臺北市:三民。
陳郁秀、林會承、方瓊瑤(2013)文創大觀1:台灣文創的第一節課。台北市:先覺。
夏學理(2013)。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市:五南。
曾昭旭(1993)。美的色彩。臺北市立美術館編輯,生活美學。臺北市:北市美術館。
彭吉象(1994)。藝術學概論 。臺北市:淑馨。
張良鏗主編(2011)。南臺灣藝文空間資源編彙。臺南市: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楊佳璇、侯昱寬、陳聿寧、鄭雯仙著(2012)。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臺南藝
文空間回訪1980 - 2012。臺南:佐佐木藝文工作室。
熊鵬翥主編(2001)。跨越藝術新領域。藝術版圖‧跨領域。臺北市: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
潘小雪(2003)。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花蓮地區。臺北市:日創社文化。
陳書俞(2008)。最美也最前衛 北美館、國美館、高美館三館行腳。文化與生活
美學。臺北市:文建會。
盧崇真(2011)。過去、如今、將來,依然「非常廟」……。呂佩怡主編,搞空間
──亞洲後替代空間。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
鍾明德(1999)。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市:志揚文化。
顏亦真(2008)。關於藝術學的100個故事。臺北市:宇河文化。
蕭麗虹(2008)。文化創意必然的空間。從邊緣建構另類美學。新北市:竹圍創
意國際有限公司。

翻譯書籍
Grout,C.(2002)。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姚孟吟,譯)。臺北市:遠流。
Flyvbjerg, B. (2012)。對於個案研究的五大誤解。載於Clive Seale、Giampietro Gobo、Jaber.F.Gubrium1(編著);劉忠博、張可婷(譯),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踐(下冊)。新北市:韋伯文化,2004。
Heilbrun,J.& Gray,C.M.(2008)。藝術在地方經濟扮演的角色。藝術‧文化經濟學。(郭書瑄、嚴玲娟,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01。
Lewis,J. ( 2008 )。細說文化研究基礎 。(邱誌勇、許夣芸,譯)。臺北縣:韋伯 文化國際。
Yin,R.K.(2009)。個案研究設計與方法。(周海濤、李永賢、張蘅譯)。臺北市:五南,2003。
期刊論文
王瑋琳(2013)。民間老屋活化作為藝文空間之發展現象-以台南市中西區之空間為 例。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婷儂(2014)。「藝文空間」的經營實踐:Live house轉向Live café的歷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周瑋鈞(2011)。建物再利用為藝文空間之使用探討──以台北市藝文館所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思鋒(2012)。洄瀾起「藝」 尋找表演藝術的趣味-「藝享天開.文創發芽- 花蓮101表演藝術節」/附:期待更豐富的藝術花園-花蓮展演空間小巡禮。 PAR表演藝 術雜誌,240,P98 - 101。
林園淳(2015)。臺中市藝術替代空間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洪渝清(2012)。當餐飲與藝術相遇:高雄地區藝文餐廳之多重個案研究。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華志(2005)。都市藝文空間發展研究-以台北市空間再利用為例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柏吟(2011)。台灣藝文餐飲空間之文化角色初探。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思伶(2011)。文化產業的在地實踐-以花蓮地區三個產業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柏安(2014)。跨域治理之研析—以花蓮市民生社區日式建築及花蓮文化創意園區管理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許玲睿(2013)。藝文空間意象之研究:初探臺北市中山堂之場所性。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傅廷暐(2016)。文化創意體驗經濟發展─以花蓮文創園區為例。國土及公共治
理季刊。第四卷,第二期,47-48頁。
黃水潭(2003)。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政策評估:以台中二十號倉庫藝文空間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雯娟(2015)。老屋、咖啡、女人─花蓮市舊空間的改建與經營。國立東華大學 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曾國鈞(2015)。後替代空間經營模式與效益探究-以高雄藝文空間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芝涵(2014)。空間實踐作為一種社會實踐—以台北市複合式藝文空間為研究案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百佳(2015)「是誰的文化?是誰的地方?」空間活化的原真性之探討-以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嚴佳音(2015)。當代台北市藝文咖啡館的觀察與分析:一個文化公共領域的成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明如(2013)。台灣地方文化館政策呈現之多元文化。博物館與文化,第6期,
頁35-68。
art plus編輯部(2014)。一間店的100種可能/復合是藝文空間經營。art plus 2014, 28期,26-41頁。
網路資料
文化部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網網址:http://event.moc.gov.tw/mp.asp?mp=1。
瀏覽日期:2017年2月10日。
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2009)。台北市新興表演類藝術空間營運模式研究計畫。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檢自:http://www.ncafroc.org.tw/Upload/%A5x%A5_%A5%AB%B7s%BF%B3%AA%
ED%BAt%C3%FE%C3%C0%B3N%AA%C5%B6%A1%C0%E7%B9B%BC%D2%A6%A1%AC%E3%A8s%20%A6%A8%AAG%B3%F8%A7i.pdf。瀏覽日期:2017年2月10日。
王文宏(2011)。後替代空間之後專題_4.4不只是台北,花蓮,就是這個世界。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檢自:http://aofa.tw/?p=740。瀏覽日期:2017年3
月2日。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2009)。新興視覺類藝術空間-以台北市為範疇。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取自:http://www.ncafroc.org.tw/Upload/%E6%96%B0%E8%88%88%E8%A6%96%E8%A6%BA%E9%A1%9E%E8%97%9D%E8%A1%93%E7%A9%BA%E9%96%93%E7%A0%94%E7%A9%B6-%E4%BB%A5%E5%8F%B0%E5%8C%97%E5%B8%82%E7%82%BA%E7%AF%84%E7%96%87%20%E6%88%90%E6%9E%9C%E5%A0%B1%E5%91%8A.pdf。瀏覽日期:2017年2月10日。
高千惠(2016)是怪獸,還是輸送帶?-名單,作為官方機制與民間藝術生態的
關係索引。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週年回顧與前瞻論壇,106-140。檢自: http://www.ncafroc.org.tw/Upload/10_%E6%98%AF%E6%80%AA%E7%8D%B8%EF%BC%8C%E9%82%84%E6%98%AF%E8%BC%B8%E9%80%81%E5%B8%B6%EF%BC%9F(%E9%AB%98%E5%8D。瀏覽日期:2017年4月20日。
連德成(1993)。替代空間,替代什麼? 檢自伊通公園網站資料庫http://www.itpark.com.tw/archive/article_list/21。瀏覽日期:2017年2月.27日.。
陳榮方、林世凌、洪慧懿(2012)。藝術融入商業空間之空間印象對美學體驗及
顧客忠誠度之影響-以南部藝文複合式餐飲店為例。2012第四屆管理創新與行銷專案研討會。檢自:http://dba.kuas.edu.tw/files/archive/222_3082838d.pdf。瀏覽日期:2017年5月20日。
顧世勇(2016)。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國家文藝基金會的補助機制。財團法人國 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週年回顧與前瞻論壇,90-104。檢自: http://www.ncafroc.org.tw/Upload/09_%E5%8F%B0%E7%81%A3%E7%95%B6%E4%BB%A3%E8%97%9D%E8%A1%93%E7%99%BC%E5%B1%95%E8%88%87%E5%9C%8B%E5%AE%B6%E6%96%87%E5%8C%96%E8%97%9D%E8%A1%93%E5%9F%BA%E9%87%91%E6%9C%83%E7%9A%84%E8%A3%9C%E5%8A%A9%E6%A9%9F%E5%88%B6(%E9%A1%A7%E4%B8%96%E5%8B%87).pdf。瀏覽日期:2017年2月20日。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