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7 06: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珮瑜
研究生(外文):Pei-Yu Hong
論文名稱:臺灣當代紙膠帶消費文化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onsumption culture of Washi tape in Taiwan.
指導教授:林潤華林潤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n-Hua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臺灣文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紙膠帶消費文化消費空間物的意義
外文關鍵詞:Washi tape/Masking tapeConsumption cultureconsumption spacemeanings of thing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68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紙膠帶由日本飄洋過海,有著可輕鬆撕下、截斷並重複黏貼不留痕跡的特性,而可書寫的特點也讓它與一般膠帶不同;看重其花樣繁多與風格多變的特質,臺灣許多廠商也開始跟隨這股風潮,推陳出新,創立屬於臺灣本土風格的紙膠帶。除了膠帶本身外,更為了因應消費者需求陸續發展出分裝器、分裝片、隨身切割器、收納架等器具,讓紙膠帶從一個單純的物品延伸出各式各樣的工具,逐漸成為一特殊的「紙膠帶文化」,成為近年來「文具控」的文化消費現象之一。基於對此一小東西有著怎樣的因素使得消費者不斷地購買、而在消費者眼中紙膠帶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等議題的興趣,本研究透過田野調查、消費者的深度訪談,以及參與觀察等方法,將著重論述以下三項議題。第一,在本論文中將說明什麼是紙膠帶;第二,本研究將針對不同性質的紙膠帶消費空間進行論述,同時,探討紙膠帶消費空間產生之社會性與文化性互動;第三,闡述紙膠帶消費者類型,並進一步分析紙膠帶消費行為四階段,最後,闡釋消費者如何使用以及在微空間、居家空間與公共空間中的紙膠帶運用。本研究透過了解紙膠帶在臺灣消費空間以及消費文化上所展現的各種差異,企圖作為未來後續相關研究的基礎。
“Washi tape/Masking tape” comes across the seas from Japan. Due to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eing easily torn off and cut down, or being used repeatedly without any traces, this feature makes it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tapes. Also, with its various kinds of patterns and great styles, it gradually becomes popular in Taiwan, and many Taiwanese manufacturers have begun to follow this trend and to create “washi tap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consuming tapes, customers also create many instruments, such as mt maki maki (分裝器), packaging sheet, mt nano (隨身切割器) and storage boxes to share tapes to other customers. As a consumer, the author is quite interested in the attraction of this ‘small thing’, and would like to research how the small thing can evoke huge economic interests and becomes a part of “stationary culture”. With interviews, observation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there are several topics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Firstly, the research elaborates various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shi tapes. Secondly, this research will also analyze different consumption spaces of washi tape, and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in consumption spaces of washi tape. Thirdly, I will explain different types of washi tape consumers, and analyze consumer behavior of washi tape of four process. Finally, I will also explain how consumers use washi tape in different spaces with various scales. By elaborating the consumers, consumption space, and relevant consumption practices of washi tapes in Taiwan, I attempt to make this research as a foundation of relevant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13
第四節 章節介紹…………………………………………………………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15
第一節 消費文化與空間…………………………………………… 15
第二節 收藏行為 ………………………………………………………… 18
第三節 商品的文化意義與功能………………………………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流程…………………………………………………………… 23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24
第三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31

第四章 紙膠帶消費與空間.……………………………………… 33
第一節 實體紙膠帶消費空間.………………………………… 33
第二節 紙膠帶虛擬網絡空間…………………………………… 38
第三節 紙膠帶與消費者的社會空間互動…………… 41
第四節 小結…………………………………………………………………… 55
第五章 紙膠帶的消費與實踐…………………………………… 57
第一節 誰是紙膠帶消費者………………………………………… 57
第二節 如何「消費」紙膠帶…………………………………… 60
第三節 紙膠帶的「收藏」………………………………………… 68
第四節 消費者的紙膠帶使用光譜………………………… 71
第五節 小結…………………………………………………………………… 7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自省…………………………………………… 82
第三節 本研究未來可能之發展……………………………… 83

參考文獻 ……………………………………………………………………………… 84

附錄一 研究內容使用同意書 ……………………………………… 88
附錄二 研究計劃簡介與訪談大綱 …………………………… 89
附錄三 紙膠帶消費者訪談問題 ………………………………… 90
附錄四 紙膠帶店鋪受訪邀請函 ………………………………… 91
附錄五 紙膠帶店家訪談問題 ……………………………………… 92
丁皓怡 (2013)。臺灣地方特色文化應用在紙膠帶開發之創作研究。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大衛.史都華、麥克.卡明斯 (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董旭英、黃儀娟譯)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3 年)
丹尼.喬金森(1999)。參與觀察法。(王昭正、朱瑞淵譯)。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89 年)
王應棠 (2007)。蒐藏與私藏。載於林文、陳佳利著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4-6 頁)。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日經設計 (2013)。設計是門好生意:Sony、Dyson、Elecom、Kamoi mt紙膠帶、無印良品、日清食品等企業CEO決勝商場的25堂設計課 (夏淑怡譯)。新北市:奇光出版。(原著出版年﹕2011 年)
吉 (莊麗娜主編) (2014)。文具手帖 . Saeson 5:引爆紙膠帶小宇宙!。新北市:野人文化,p.50。
吳昭怡 (2006)。手感經濟,精緻發燒。載於吳昭怡 等著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 (10-19 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李玉瑛 (2009)。消費社會與消費文化。載於瞿海源、王振寰 (主編)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377-399頁)。臺北市:巨流。
林文、陳佳利 (2007)。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林子修 (2009)。運動鞋收藏者收藏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約翰.史都瑞 (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張君玫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原著出版年﹕1999 年)
約翰.格拉夫、大衛.瓦恩、托馬斯.內勒 (2006)。流行性物欲症。(閭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5 年)
哈瑞.沃爾科特 (2011)。質性研究寫作。(李政賢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9 年)
唐.斯萊特 (2003)。消費文化與現代性。(林祐聖、葉欣怡譯)。臺北:弘智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1997 年)
馬特.赫爾斯 (2009)。探究迷文化。(朱華瑄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2 年)
高鶴菁 (2008)。消費社會下的空間建構─以岡山鎮家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高嶺 (2010)。商品與拜物︰審美文化語境中商品拜物教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畢恆達 (1990) 東西的意義與環境轉變。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5, 41-56。
畢恆達 (1993) 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97-110。
畢恆達 (1996)。物情物語。臺北市:張老師。
莊麗娟 (1999)。物質主義傾向、消費價值觀與產品涉入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映如 (2006)。消費者行為與消費空間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商圈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靖旻 (2008)。影響虛擬社群成員知識分享因素之探討-社會資本理論觀點。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陳意欣 (2008)。從局內人觀點探索迷文化。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研利 (2012)。「韓流」過境下的迷文化:探討「迷」群與網路科技的互動模式。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康奈爾.山德沃斯 (2012)。迷與消費。(王映涵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5 年)
張瑩瑩 (莊麗娜主編) (2014)。文具手帖 . Saeson 5:引爆紙膠帶小宇宙!。新北市:野人文化,p.48。
梁 靚 (2015)。女性使用紙膠帶做裝飾與拼貼之動機和形式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馮國蘭 (1999)。台灣中產階級的消費文化品味研究---以《天下》雜誌廣告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含博士學位學程)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識銘 (1998)。生活型態、消費態度與消費行為之關連性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靜瑜 (2006)。收藏型贈品之象徵意義及消費價值對收藏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提姆.丹特 (2009)。物質文化。(龔永慧譯)。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9年)
葉至誠、葉立誠編著 (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葉乃嘉 (2013)。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教育、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的入門書。臺北市:五南。
熊敏君 (2005)。消費、認同與生活風格:解析健身俱樂部中的消費實踐與意涵。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含博士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容瑩 (2010)。拜物有罪?拜物有理!觀看電影慾望城市傳遞「勸Buy」合理訊息。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漢克 (莊麗娜主編) (2014)。文具手帖 . Saeson 5:引爆紙膠帶小宇宙!。新北市:野人文化,p.70。
劉維公 (2006)。創造感受,就是創造市場利基。載於吳昭怡 等著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 (4 頁)。臺北市:天下雜誌。
歐文.塞德曼 (2009)。訪談研究法。(李政賢譯)。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6 年)
鄭智維 (2011)。消費社會中時尚的拜物教性質。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伯特.鮑柯克 (2003)。消費。(張君玫、黃鵬仁譯)。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93年)
蘇特.杰哈利 (2004)。廣告符碼。(馬姍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7年)
Belk, R. W. (1995). Collecting as luxury consumption: Effects on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6 (3), 477-490.
Csikszentmihalyi, M. and Rochberg-Halton, E. (1981). The Meaning of Things: Domestic Symbols and the Sel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y, P. (1997). Introduction. In Gay, P., Hall, S., Janes, L., MacKay, H. and Negus, K., Do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 (pp. 1-5). London: Sage.
Mansvelt, J. (2008)。消費地理學。(呂奕欣譯)。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年﹕2005 年)
Kopytoff, I. (1984).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Appadurai, A. (Ed.),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pp. 64-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D. (1997). Consump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In Mackay, H. (Ed.),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pp. 13-64). London: Sage.
Miller, D. and Slater, D. (2000). The Internet: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Oxford: Berg.
Pearce, S. M. (1995). On Collecting: An Investigation Into Collecting In The European Tra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Paterson, M. (2006).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Routledge.
Sarup, M. (1996). Identity, Culture and the Postmodern World.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