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發展另一章:班級經營教練。中等教育,62(2),82-99。
丁一顧(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的核心:以學生學習為本。教育研究,215 , 5-16。孔令堅(2012)。運用反思教學模式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王秀槐(2008)。課程改革中的教師專業成長。中等教育,59(3),30。
王淑英(2000)。教保人員的成長、專業與發展。社會福利,76,10-16。
王顗婷、陳淑芳(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幼兒保育學刊,10,27-50。石曉玫(2008)。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朱文雄(1995)。班級經營(第五版)。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江麗莉、鐘梅菁(1997)。幼稚園初任教師困擾問題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余秀珠(2016)。體育好好玩–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吳明清(200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吳芳容(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市。吳貞慧(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過程與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星星國小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吳婉甄(2011)。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吳清山(2001)。班級經營。臺北: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李文正、李長燦(2005)。幼兒園教師實施班級常規之個案研究-以一位大班教師為例。幼兒保育學刊,3,105-130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十年教改的回顧與展望-學校行政類。研究資訊,24(6),97-102。
李郁芳(2012)。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歷程之行動研究–以鼓號樂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李婉玲(2005)。教師發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谷瑞勉(2014)。幼兒園班級經營-反省性教師的思考與行動。臺北市:心理。
周春美、沈建華(2004)。商業技職人力僱用條件需求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0(2),147-178。
周新富(2011)。幼兒班級經營。臺北市:華騰文化。
林示宜(2015)。在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中發展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林育瑋(2008)。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4(1),15-48。林明地(2000)。超越班級界線的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季刊,3(2),17-32。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臺北:麗文文化。
施宜煌、趙孟婕(2015)。從師生互動探思幼兒園班級經營的策略。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5,101-117。施怡僑、賴志峰(2013)。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時間管理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87,73-97。
柳雅梅(譯)(2006)。學校是專業學習社群 – 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原作者:Roberts, S. M. & Pruitt, E. Z.)。臺北市:心理。
洪麗芬(2016)。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與成效之個案研究–以叮噹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夏征農(1991)。語辭辭海(初版)。臺北:東華。
紐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高強華(1989)。教師生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0,113-134。
高博詮(2007)。班級經營的社會學基礎。中等教育,58(3),56-71。
康瀚文(2011)。臺灣教師專業論述發展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民杰(2008)。中小學專家教師班級常規策略之分析與比較。教育學刊,31,79-119。張秀敏(2002)。國小班級經營。臺北:心理。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純子(2015)。幼兒園教保專業倫理信念及其班級經營實踐之研究。教育學誌,33,125-171。張素真、吳俊憲(2012)。大學與學校專業夥伴合作之個案研究-以專業學習社群為焦點。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8(1),1-30。
張新仁主編(1999)。班級經營:教師百寶箱。臺北:五南。
張翠娥(2001)。如何扮好幼教老師角色。臺北:文笙。
張德銳、丁一顧、劉榮嫦、高紅瑛、康心怡(2014)。教師專業發展檔案-實務與研究。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德銳、王淑珍(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61-90。
張德銳、吳明芳(2000)。營造親師生三贏局面的班級經營策略。課程與教學,3(2),33-45。張德銳、高紅瑛(2011)。攜手同心-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故事集。臺北:五南。
教育部(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 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2016年10月15日取自http://web.nutn.edu.tw/gac201/%E5%85%AC%E5%91%8A/%E6%95%99%E5%B8%AB%E5%B0%88%E6%A5%AD%E6%A8%99%E6%BA%96%E6%8C%87%E5%BC%95105-2-15(1050018281%E5%87%BD).pdf。
許淑真、莊雅琳、胡淨雯、許孟勤、施宜煌(2014)。幼兒園班級經營。臺北市:華都文化。
許詩珮(2010)。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同德國小閱讀教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許慧貞(譯)(2014)。打造兒童閱讀環境The reading enviroment:how adults help children enjoy books(原作者:艾登.錢伯斯)。臺北市:天衛文化。
郭明德(1999)。國小教師自我效能、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美滿(2012)。多人共融的教育之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陳木金(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略指標建構支研究。藝術學報,64,210-248。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佩英(2008)。從培力的對話觀點探討教師的專業成長。高雄師大學報,24,21-48。
陳佩英(2008)。教師領導之興起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1,41-57。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68-88。
陳佳琳(2014)。教保服務人員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以幼兒園新課綱課程設計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師大書苑出版。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琴、周淑惠(2010)。幼兒教育績效品質:一個雙向共榮的專業發展學校觀。幼兒教育年刊。1-18。陳淑鈴(201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心路歷程與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黃世鈺(2001)。幼兒班級經營。臺北:五南。
黃永和(2010)。支持學習社群的班級經營系統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96,48-59。黃永和、蔡佩真(2012)。「教室及學習社群」的臨床教學經驗。載於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編,邁向實務的師資培育革新(頁51-71)。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ISBN:978-986-03-4026-6)
黃秋鑾(2010)。教師進修的另一管道-以「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長。北縣教育,71,29-36。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瓊慧、張宇樑(2014)。國小教師學校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調查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3(1),71-97。楊振富譯(2002)。第五項修練IV-學習型學校(原作者:Peter Senge等著)。臺北:天下文化。
楊惠燕(2013)。高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廖玉齡(2004)。以情境學習為中心的成人教導與學習。吳鳳學報,12,487-496。臧瑩卓(2011)。幼兒園教師班級經營策略運用情形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19,17-36。劉春榮(2003)。教師在訓輔知能的專業成長策略。教育資料集刊,175-188。
劉素顛等(2010)。班級共讀與幼兒學習。臺北市:麗文文化。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蔡孟琪(201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之研究–以南投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蔡春美、張翠娥、陳素珍(2000)。幼教機構行政管理。臺北:心理。
蔡美雲(2012)。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提升教師專業成長–以電子白板繪本教學社群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蔡敏玲(2014)。幼兒教育的新視界。國民教育,54(4),4-9。
蔡淑桂(2009)。幼兒園行政管理與班級經營創新模式之研究。南亞學報,29,297-329。蔡清田(1992)。從課程革新的觀點論教師的專業角色。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鄭明長(2005)。教師實務知識與專業成長。教育科學期刊,5(2),126-137。賴惠蘭(201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駱怡君、許健將(2010)。反省性思考在教師班級經營上之運用。教育科學期刊,9(1),71-86。謝嘉玲(2016)。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學習社群之專業成長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鍾昀珊、戰寶華(2015)。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2),69-98。簡楚瑛(1997)。幼稚園班級經營。台北:文景。
顏士程、鄭孟忠、陳世穎、林俊成、王揚智、廖祝雍(2014)。幼兒園課室經營。臺北:華騰文化。
魏宗明、童玉娟、李芳靜、陳慧華、張富萍、陳淑美、陳玉玲、郭俊豪、簡宏江、趙孟婕、蔡純姿、林廷華(2014)。幼兒班級經營理論與事物(二版)。臺中市:華格那。
魏淑君、張素玲(2003)。班級經營於行動中-從個案來談:無尾熊家裡的小暴龍。載於李宗文、梁忠銘、熊同鑫編著,教育行動研究與教學實踐(頁412-411)。臺北:心理。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二版)。台北:五南。
貳、英文部分
Bayar, A. (2014). The components of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terms of teachers’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Onlin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6(2), 319-327.
Diaz-Maggioli, G. (2004). A passion for learning: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 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Reston,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mmer, E. T., Evertson, C. M., Clements, B. S., & Worsham, M.E.(1996).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 Secondary Tea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lickman, C. D. (2002). The courage to lead. Educational Leadership,59(8),41-44.
Hord, S. M. (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23-42). Thousand Oaks , CA: Corwin.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rgiovanni, T. J.(2000).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community,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 Jossey-Bass.
Slavin, R. E.(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Webb, L.D. &Norton, M.S.(2009). 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Personnel Issues and Needs in Education. USA:Alle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