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26.226)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1: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師鈺
研究生(外文):LIN, SHIH-YU
論文名稱:運用繪本教學改善融合班幼兒同儕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Improving Peer Relationships of Preschoolers in an Inclusive Classroom by Picture Book Teaching
指導教授:黃麗鳳黃麗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UANG, LI-FENG
口試委員:鄭瑞菁張翠娥
口試委員(外文):ZHENG, RUI-JINGCHANG, TSUEY-ER
口試日期:2017-01-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學前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繪本教學融合班幼兒同儕關係
外文關鍵詞:picture book teachingpreschoolers in an inclusive classroompeer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9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繪本教學對融合班幼兒同儕關係的改變與繪本教學的歷程,在長達五個半月的觀察歷程當中,發現融合班一些普通幼兒和他們的特殊需同儕常有衝突,研究者根據他們互動的問題挑選相關繪本,並據此設計教學活動。在三個半月的教學實施歷程中,經由質性研究的訪談和觀察收集研究資料,之後再根據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和做結論。
本研究主要研究對象是經常有衝突的三位特殊需求幼兒和兩位普通幼兒,資料的收集主要以研究對象為主。繪本教學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的主題為學習正向的社會行為;第二階段主題為認識身心障礙特徵;第三階段主題則為增進同理心及建立良好友誼。收集的資料包含教學紀錄、觀察紀錄、訪談資料、幼兒學習單,及教師教學日誌及研究省思。根據資料統整和分析,並與其他文獻討論後歸納以下三點結果:
一、 繪本教學讓融合班普通和特殊幼兒由衝突關係發展出友誼關係。
二、 繪本教學中角色負面行為導引出特殊幼兒正向行為。
三、 繪本教學提供融合班幼兒同儕互動策略,促進其正向關係的發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change in peer relationships of preschoolers in an inclusive classroom after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During five and a half months observation the researcher found a tense relationshipbetween some regular preschoolers and their disable peers in the inclusive classroom. According to their conflicts the researcher chose appropriate picture books and designed relevant activities for the preschoolers. During three and a half months picture book instruction he researchercollected the research data with interviewsand observation. Afterwards the researcher arrang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and made the conclusions.
Picture book teaching wa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was to help the preschoolers learn positive social behaviors. The second stage was to inform them various types of disabilities. The third stage was to enhence their empathy and instruct them how to build a good relationship. Collected research data included teaching and observation records, preschoolers' learning sheets,the researcher’s teaching journals, and research reflections. Then the data were integrated and analyzed and a literature discussion was also conducted.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Picture book teaching can help regular preschoolers and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 to manage conflicts so as to develop friendship.
2. The characters’ negative behaviors in the picture books direct preschoolers with special needs to build positive behaviors.
3.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vides preschoolers in the inclusion classes interaction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ir positive relationship.
致謝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融合教育 7
第二節 幼兒同儕關係及其影響因素 12
第三節 繪本與繪本教學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0
第三節 研究步驟及流程 41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43
第五節 研究的可信賴度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繪本教學活動及流程 49
第二節 從衝突展開的同儕關係 57
第三節 在同理中的轉彎的同儕互動 77
第四節 由相處中發展的同儕關係 9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0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09
第四節 研究心得 111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113
英文文獻 119

附錄
一、家長同意書 125
二、繪本故事活動課程教學設計 126
三、學習單 129
毛連溫(1999)。特殊兒童教學法。台北市:心理。
王天苗(1999)。發展遲緩幼兒融合式幼教模式之建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I)。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王天苗、邱上貞、莊妙芬、鄭麗月、葉瓊華(1997)。特殊教育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台北市: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
王文玲(2006)。利用繪本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幸雯、李燕蕙(2008)。當我們融在一起一所融合幼兒園的參與觀察。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7, 91- 107。
王柏壽(1989)。國小學生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王振德(1985)。回歸主流-其發展、涵意及相關的問題。特殊教育季刊,17,15-16。
王珮玲(1993)。兒童氣質理論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30。
王慧芳 (2012)。運用繪本教學改善幼兒同儕關係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靜珠(1994)。幼稚教育。台北市:五南。
王瓊珠(2000)。和孩子談特殊教育。國小特殊教育,29,41-47。
王鐘和(1986)。兒童發展。台北市:大洋。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市:心理。
朱經明(1982)。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集刊,24,261-174。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書。台北市:五南。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台北市:五南。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
何秉燕(2006)。運用圖畫書課程增進腦性麻痺兒童友誼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何華國(2000)。澳洲特殊學生之融合教育。嘉義大學學報,69,161-181。
何華國(200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五南。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吳佩珊(2011)。台北市幼稚園教師實施融合教育做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吳芝儀(2005)。生涯探索與規劃。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淑玲(2000)。關懷別人,我也會—特殊兒童關懷與老人關懷。幼教資訊,113,35-37。
吳淑美(1995)。完全包含(full inclusion)模式可行嗎。特教新知通訊,3(3),1-2。
吳淑美(1996)。融合式班級設計之要件。特教新知通訊,4(8),1-2。
吳曉玫(2005)。圖畫書教學應用於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學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吳麗君(1987)。國民中小學師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宋明君(1995)。淺談特殊兒童教育的回歸主流。特殊教育季刊,55,17-21。
宋維村(2001)。自閉症者的行為特徵。台東特教簡訊,14,1-5。
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沈寶玉(2001)。國內博碩士論文有關對身心障礙者接納態度之研究的研究分析。特教園丁,16(3),1-8。
邢清清(2006)。協助新生加入團體生活。國教之友,58(1),62-65。
林坤燦、洪麗遠(1992)。國小學生接納智慧不足兒童態度與行動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44,11-16。
林東山(2004)。台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美和(1994)。智慧不足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真鍊(2004)。國小學童對於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林素美(1987)。國小學生對肢體殘障學生態度改變實驗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林煥彰(1998)。跨世紀,台灣兒童文學要怎麼走。兒童文學會訊,14(6),3。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D. R. Shaffer)。台北市:心理。
松居直(2005)。繪本之力。台北市:遠流。
柯貴美(1995)。從教育改革聲中談特殊教育的轉型。國小特殊教育,25,52-59。
邱上真(2002)。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市:心理。
邱佩瑩(1994)。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琡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
邱愛真(2004)。以兒童繪本增進幼兒友誼互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邱鈺喬(2002)。台北市國中生對就讀資源班學生的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邱嘉琳(2006)。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岡田正章(1989)。幼稚園繪本童話教學設計。台北市:武陵。
洪雪萍(2000)。國小教師對智慧障礙態度與歸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馬景賢(2000)。跟父母談兒童文學。台北市:國語日報。
夏紫涵(2008)。透過「繪本故事活動」課程增進學前融合班幼兒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郝廣才(1998)。油炸霜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美育月刊,91,11-18。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市:格林。
張正偉(1999)。社會心理學。台北市:精銳。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7)。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翠娥(1986)。同儕關係與兒童社會發展的探究。國教天地,67,49-51。
塗添旺(2001)。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特殊教育法(1997年5月14日)。
特殊教育法(2009年11月18日)。
特殊教育法(2013年1月23日)。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集資負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定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許碧動(1997)。回歸省思、融合實踐--幼兒教師的角色。國教月刊,44,17-24。
郭為藩(1993)。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出版。
陳怡如(2003)。兒童圖畫書閱讀行為與其性別角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陳意爭(2008)。圖畫與文字的邂逅-圖畫書中的圖文關係探索。台北市:秀威資訊。
陳榮華(2001)。智慧不足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維錡(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藝芳(2007)。當我們同在一起---促進國小普通生對特殊生關懷互動之課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彭素真(2005)。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彭懿(2007)。遇見圖畫書百年經典。台北市:上誼。
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社會心理學(原作者:R. A. Baron & D. Byrne)。台北市:紅葉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鈕文英(2002)。國小階段融合教育實施模式與策略初探。特教園丁,18(2),1-20。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台北市:心理。
梁偉嶽(1995)。國小學生對不同回歸方式智慧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黃文玟、陳美芳(2005)。普通班同儕對資優生人際知覺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241-261。
黃玉嬌(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秀雯(2004)。繪本創作之創意思考教學研究-從觀察、想像到創意重組。藝術教育研究,8,29-71。
黃慈愛(1999)。國小四年級普通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同儕接納課程之教學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瑞琴(2005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黃翠琴(2005)。台中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萬瓊月(2002)。國小學生兒童讀物之閱讀興趣、閱讀態度及閱讀推動方案之研究-以龍峰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葉冠志(2006)。融合式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接納智能障礙同儕之態度與學習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寧李羽娟(2005)。以繪本引導認識特殊學生課程設計與實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原作者:A. L. Weber)。台北市:桂冠。
劉安彥(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劉美玲(2011):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2,93-122。
劉博允(2000)。台灣與美國融合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蔡昌樺(2005)。國小普通班學生對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蔡淑媖(2001)。從聽故事到閱讀。台北市:富春文化。
蔡實(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融合教育政策執行現況及其相關配合措施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蔡鳳(2011)繪本教學提升單親兒童家庭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鄭明進 (1996)。兒童圖畫書大世紀。雄獅美術,302,52-55。
鄭雅莉(2008)。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環境的同儕互動與教師介入策略:個案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2 ,109-124。
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台北市:啟英。
鄭耀嬋、何華國(2004)。國小融合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3,215-260。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認知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芳玲(1995)。「認識特殊兒童」課程對國中生接納特殊兒童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179-196。
謝政隆(1998)。國小教育人員對完全融合模式之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謝健全、吳永怡、王明泉(2001)。高職學生對智慧障礙同儕融合態度相關應想因素與融合生活營成效之研究。融合教育學術論文集,特殊教育叢書,54, 171-206。
鍾榮祥(2007)。國小學童在融合式體育教學中對智慧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簡茂發 (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育研究資訊,5(3),1-13。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蘇雪玉(1988)。學前障礙幼兒與一般正常幼兒混合就讀之效果;二個個案研究。輔仁學誌,22,61-76。
蘇雪玉(1991)。二位學前障礙幼兒與一般正常幼兒混合就讀之第一年追蹤報告。輔仁學誌,25,65-84。
羅採姝(1997)。幼兒園師生互動歷程分析:從一個老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英文文獻
Adrews J. & Lupart J. (1993). The inclusive classroom: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Scarborough Ontario:Nelson Canada.
Alhamaudi, F. A. (1996). Attitudes toward disabilities in Saudi Arabia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dis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framework.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icago, IL.
Allen, K. E. (1992). The exceptional child: Mainstreaming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2nd Ed.). NY: Delmar Publishers Inc.
Barbara, B. (1976). American picture books from Noah’s ark to the beats withi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Barth F. (1996). Integration and Inclusion: Equal term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0(3), 36-43.
Cullinan, B. E. (1989). 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 In D. S. Strickland & L. M. Morrow, (Eds.) Emerging literacy: Young children learn to read and write, pp. 35-51. Newark, DE: IRA.
Erwin, P. (1993). Friendship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ren.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Fullwood, D. (1990). Chances and Choices: Making integration work.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Hartup, W. W. (1983). Peer rela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psycholog , 4. New York:Wiley.
Hartup, W.W., Brady, J.E., and Newcomb, A.F. 1983.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in childhood. In E.T. Higgins, D.N. Ruble, and W.W. Hartup, eds.,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ck, C. S.(1973).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Athens, Ga. Lond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Huck, C. (1977). Literature as the content of read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16, 363-371.
Janney, R.E., Snell, M.E., Beers, M.K., & Raynes, M. (1995). Integrating stud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disabilities into general education class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1(5), 425-439.
Jenkinson, J. C. (1993). Integra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and multiple learning difficul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Special Needs Education, 8 (3), 320-35.
Johnson, D.W., &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86).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MN: Interaction Books.
Kiefer, B. Z.(1982). The response of primary children to picture books. Unpublished doctoral. D.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Ladd, G. W. (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 1081-1101.
Lang, G; & Berberich, C. (1995). All children are special: Creating an inclusive classro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4 703).
Lynch-Brown, C. & Tomlinson, C. (2005). Essential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5th edi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Manning, M. & Manning, G. (1992). Strategy: shared reading. Teaching PreK-8, 23(1)144-147.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Restructuring and Inclusion(1994). 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on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5 606)
Nodelman, Perry.(1988). 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Norton, Donna E.& Norton, Saundra E. (2006). Through the Eyes of a Child: An Introduc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7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Odom, S. L., Ha nson, M. J., Lieber, J., Marquart, J., Sandail, S., Wolery, et al. (2001). The costs of preschool Inclusion. TECSE, 21(1), 46-55.
Odom, S. L., & McLean, M. E. (1993). Establishing recommended practices for programs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ir families. In DEC Task Force on Recommended Practices, DEC recommended practices: Indicators of quality in programs for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nd their families(pp. 12-69). Reston,VA: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Perry, N.(1988). 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Perry, N.(2000). Pleasure and genre: Speculat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fiction. Children’s Literature, 28(1)1-14.
Rubin, K. H., Bukowski, W., Parker, J. G. (1997). Peer interactions, and groups. In W. Damon, N. Eisenberg (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ume 3:Social,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pp. 619-700).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Thurman, S. K., & Widerstrom, A. H. (1990).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A developmental and eco-logical approach (2nd Ed.).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Salisbury, C. L; Gallucci, C. Palombaro, M. M. & Peck, C. A. (1995).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social relations among elementary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in inclusive schools. Exceptional Children, 62(2), 125-137.
Smith, T. E.C., Polloway, E. A., Patton, J. R. & Dowdy, C. A.(1995).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 MA,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trong, C. J., & Shaver, J. P. (1991). Modifying attitude toward person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s. American Annales of the Deaf, 136(3), 252-260.
UNESCO(1994). The Salamanca Salatement:
Vincent, L. J., Brown, L., & Getz-Sheftel, M. (1981). Integrating handicapped and typical children 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s: The definition of best educational practice.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1(1), 17-23.
Weswood, P.(1997). Moving toward inclusion: Proceed with cau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3), 18-20.
Westervelt, V. D. & Mckinny, J. D. (1980). Effects of a film on nonhandicapped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handicapped children. Exceptional Children, 46(4), 294-296.
Wiseman,donna L.(1992). Learning to read with literature. Needham Heights, MA:Simon & Schuster,Inc.
York, J., & Thundior, M. (1995). Issues raised in the name of inclusion: 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s, parents, and students.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 with Severe Handicaps, 20(1), 31-4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柏壽(1989)。國小學生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2. 王振德(1985)。回歸主流-其發展、涵意及相關的問題。特殊教育季刊,17,15-16。
3. 王瓊珠(2000)。和孩子談特殊教育。國小特殊教育,29,41-47。
4. 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
5. 何華國(2000)。澳洲特殊學生之融合教育。嘉義大學學報,69,161-181。
6. 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
7. 吳淑玲(2000)。關懷別人,我也會—特殊兒童關懷與老人關懷。幼教資訊,113,35-37。
8. 吳淑美(1995)。完全包含(full inclusion)模式可行嗎。特教新知通訊,3(3),1-2。
9. 吳淑美(1996)。融合式班級設計之要件。特教新知通訊,4(8),1-2。
10. 宋明君(1995)。淺談特殊兒童教育的回歸主流。特殊教育季刊,55,17-21。
11. 沈寶玉(2001)。國內博碩士論文有關對身心障礙者接納態度之研究的研究分析。特教園丁,16(3),1-8。
12. 邢清清(2006)。協助新生加入團體生活。國教之友,58(1),62-65。
13. 林坤燦、洪麗遠(1992)。國小學生接納智慧不足兒童態度與行動之研究。特殊教育季刊,44,11-16。
14. 柯貴美(1995)。從教育改革聲中談特殊教育的轉型。國小特殊教育,25,52-59。
15. 邱琡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