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麗萍(1999)。國小學生同儕調解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方金鳳(2004)。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王芳(2010)。大班幼儿同伴沖突干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南大學,河南。
王春燕(2002)。對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山東教育,6,16-17。
田立華(2011)。淺談對幼兒告狀的認識和態度。教育教學論壇,33,231-232。
朱文雄(1993)。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
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吳文忠(譯)(1997)。課堂研究(原作者:Thomas L.Good&Jere E. Brophy)。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84)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 Q. Patton)。臺北縣: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吳清山、李錫津、劉緬懷、莊貞銀、盧美貴(1993)。班級經營。臺北市:心理。
吳莉英(2009)。同儕互動與幼兒寂寞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吳麗雲(2001)。衝突情境中的師生互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呂翠夏(譯)(1988)。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原作者:Charles A. Smith)。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82)
李文正、李長燦(2005)。幼兒園教師實施班級常規之個案研究--以一位大班教師為例。幼兒保育學刊,3,105-130。李佩元(1997)。學齡前兒童氣質與同儕互動、人際問題解決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李佳穗(2006)。學齡前幼兒之人際衝突研究:社會地位、衝突解決目標與策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李英瑄(2003)。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李麗慧(2009)。幼兒常規建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谷瑞勉(1989) 。幼稚園的常規管理--一個大班的觀察報告。初等教育研究,1,311-346。
谷瑞勉(2006)。幼稚園班級經營--反省性教師的思考與行動。臺北市:心理。
邢少穎,賈宏燕(2002)。3-7歲兒童告狀行為的初步研究。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 1,77-79。
周新富(2002)。幼兒班級經營。臺北市:華騰文化。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邱美秀(2012)。融合質性與量化研究法以深化兒童數學學習情緒的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8,120-143。金樹人(譯)(1994)。教室裏的春天:教室管理的科學與藝術(原作者:C.M.Charles )。臺北市: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2)
保心怡(1988)。大班幼兒對幼稚園內規則的認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施顯烇(1998)。情緒與行為問題──兒童與青少年所面臨與呈現的挑戰。臺北市:五南。
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Altrichter, H., Posch, P., & Somekh. B.)。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孫敏芝(1995)。國民小學教師對班級常規觀點之質化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43-70。袁麗娟(2011)。混齡班級幼兒告狀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江蘇。
張宜玲、林心智、林冠伶、吳逸寧(2009年6月)。報告老師─論幼兒衝突的原因及解決之道。「2009 社會服務產業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屏東縣美和技術學院。
張亭亭,胥興春(2012)。教師應對幼兒告狀行為的調查分析。早期教育,1,8-10。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國松(2002)。班級團體動力。載於吳宗立(主編),班級經營-班級社會學(27-60頁)。高雄市:復文。
張德銳(1996)。有效能的班級常規經營策略。國教月刊,1、2,28-33。教育部(2014)。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A4%AC%B0%CA&pieceLen=50&fld=1&cat=&ukey=-105790543&serial=1&recNo=1&op=f&imgFont=1
章淑婷(1989)。幼兒人際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章淑婷、蘇建文(1990)。幼兒人際問題解決能力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家政教育,4,56-68。
郭雲(2014)。教師應對幼兒告狀行為的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湖北。
陳永發(1999)。談班級常規的建立。教育資料文摘,6,157-163。
陳秀紋(2008)。兒童氣質、父母親教養態度與入學準備度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湘築(2003)。幼兒攻擊行為之初探—以一個幼稚園中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幗眉、洪福財(2002)。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陳碧瑩(2009)。國小學生同儕衝突與教師處理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蓉蓉(2008)。運用ICPS課程提升國小學生人際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單文經(1996)。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葆賢(2004)。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學習區之同儕互動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曾端眞、曾玲珉(譯)(1996)。人際關係與溝通(原作者:Rudolph F. Verderber)。臺北市 : 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游淑雲(2006)。這個班級怎麼這麼多衝突—幼兒園同儕衝突情境的幼兒次文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游綉雯(譯)(2007)。培養會思考的小孩(原作者:Shure& Digeronimo)。臺北市 : 新手父母。(原著出版年:1994)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漢文。
黃瑞琴(2000)。質的教育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楊翠美(2007)。4-7歲幼兒告狀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江蘇。
楊繼敏(2008)。幼兒告狀事件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葉芃宜(2013)。幼兒自我概念、生活常規與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葉重新(201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董又菁(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廖學智(2008)。國小教師對學生同儕衝突知覺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趙旭曼(2011)幼兒園大班幼兒告狀行為研究。教育導刋,12,27-30。
趙亞(2007)。學前兒童告狀行為的特點及原因探析。臨滄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18-23
劉晶波、楊翠美(2007)。5~7歲幼兒告狀行為動機分析。幼兒教育,9,32-36。
劉晶波、楊翠美(2007)。5~7歲幼兒告狀行為策略分析。幼兒教育,10,32-36。
劉曉紅(2014)。大班幼兒告狀行為的動機與性別研究。教育導刊,3,19-23。
劉曉靜(2002)。幼儿同伴衝突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南京。
潘玫伶(2004)。人際問題解決能力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社會適應欠佳學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潘慧玲(1993)。幼兒概念性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教育研究資訊,4,12-28。
潘慧玲(1994)。角色取替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35, 193-207。
範玲(2007)。幼兒同伴衝突解決策略研究。河南大學,河南。
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原作者:Geoffrey E.Mills )。臺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1999)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蔣秋芳(2007)。中班幼兒同伴衝突及應對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江蘇。
鄭名、李春麗(2005)。4~5歲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學前教育研究,1,38-39。
鄭名、李春麗(2006)。5-6歲幼兒同伴交往問題解決方式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西北師範大學:甘肅省。
盧素碧 (2002)。幼兒教育課程理論與單元活動設計。臺北市:文景。
賴淑芬(2005)。幼兒如何面對與處理爭議事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賴麗珍(譯)(2006)。有效的班級經營:以硏究為根據的策略(原作者:Robert J. Marzano)。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3)
薛國忠(2003)。幼兒衝突行為及教師的處理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謝怡佩(2000)。國小一年級同儕衝突歷程研究:一種敘說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謝美慧(譯)(2001)。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原作者:Patricia G. Ramsey)。臺北市:桂冠出版。(原著出版年:1991)
簡楚瑛(1996a)。幼稚園班級經營。臺北市:文景
簡楚瑛(1996b)。幼稚園師生對班級常規內涵之知覺比較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4,274-311。
英文部分
Berk, L. E. (1997).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Brooks, Jane P., Ed. D. (1989). Effects of training and race on kindergartners’ 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solving skills, peer relation, and classroom behavio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John’s University, New York.
Dodge, K. A. Feldman, E. (1990). Issues in social cognition and sociomertic status. In S. R. Asher. & J. D. Coie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 pp. 119 -15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arvey, C. (1984). Children’s talk.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Hay, D. F. (1984). Social conflict in early childhood. In G. J. Whitehurst (Ed. ), Annu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A research annual (pp. 1-44). Greenwich, CT: JAI Press.
Laursen, B. (1996). Closeness and conflict in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hips: Interdependence with friends and romantic partners. In W. M. Bukowski., A. F, Newcomb., & Hartup, W. W. (Eds. ).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11-2(5). New York:Ridge Press.
Lu, Wen-Yueh(1997). Preschool conflict: Boys and girls in free pla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Austin University, Texas.
Mayeux, L. & Cillessen, A. H. N. (2003).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blem Solving in Early Childhood : Stability, Change, and Associations With Social Competence.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 164 , 153-17.
McPhee, Margaret Alice, Ph.D. (1993). The efficacy of 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solving(ICPS) and young children: Prevention in a naturalistic preschool environ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college, Massachusetts.
Pondy, L. R. (1967). Organizational conflict: Concepts andmodel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 296-320.
Shure, M. B. (1992). I Can Problem Solve: An 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 Program [Kindergarten/primary grades]. Champaign, IL: Research Press.
Thomas,K. W. (1976).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In M. Dunnette(Ed. ),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pp. 1-23). Chicago: Rand Me N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