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7 06: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旻芳
研究生(外文):LEE, MIN-FANG
論文名稱:數學全方位學習設計合作模式發展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Developing a Mathematical Universal Design Collaboration Model
指導教授:陳麗圓陳麗圓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LI-YUAN
口試委員:鈕文英黃玉枝
口試委員(外文):NIU, WEN-YINGHUANG, YU-CHIH
口試日期:2017-01-1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9
中文關鍵詞:全方位學習設計合作模式
外文關鍵詞: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Collaborative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7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發展特殊教育與普通班教師的「數學全方位學習設計合作模式」,以解決身心障礙學生在原班級中無法有效學習的問題。
本研究先進行一次的行動方案介入,由研究者同時擔任特殊教育教師以及普通班教師的角色,在介入過程中發展與試行合作模式之雛形,並蒐集相關量化與質性資料,發展成為完整合作模式。接著運用發展之模式與普通班教師實際合作,進行第二次行動方案介入,為模式之試行。最後再蒐集相關資料與建議,修正後即完成數學全方位學習設計合作模式的發展。
本研究發現,兩個以全方位學習設計試行的高年級數學單元,在一個有身心障礙學生的融合班級中,學習成效與課堂參與程度皆良好,而數學全方位學習設計合作模式有步驟的引導,能輔助有意願的特殊教育教師與普通班教師進行數學領域設計的合作,具備應用性。
本研究結果呈現兩項意涵:教學設計上,設計多元的學習資訊輸入、輸出的方式,安排多樣化的學習動機和自律方式,是同時提升多樣化學習者學習的有效方式,教師在設計教學之初即可盡量加入這些設計原則,在普通班級中利用智慧教室、網路資源、或是利用軟體與教學輔具設計紙本或立體教材,就能夠做到很多全方位的設計。另外,無論是特殊教育教師或是普通教育教師,都有專業成長的需要,並且還要突破現有的角色框架(例如特殊教育教師從原本安排固定節數進行直接教學,轉為專業人員的角色,以各種直接、間接的方式協助個案以及個案的生態環境),進行跨專業的合作,如此能帶給全體學生最大的幫助,有助於融合班級整體學習的提升。

The study adopted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 special education and ordinary class teachers' "mathematical Universal Design collaborative model" to solv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who can’t have effective learning in the original class.
In this study, we will begin with the first intervention of action plan. The researcher played as a special education and ordinary teach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intervention and tryout of cooperation prototype, we collect relevan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and develop into a complete cooperation mode. And then use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cooperate with mentor.The second action program intervention, as the model of the trial. Finally, we collect relevant data and suggestions, and then modified to be mathematical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model.
The major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The two math units of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were designed in inclusive class with 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students whose learning effectively and well-participated in the classroom. Besides, with the guidance of mathematical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 it can assist th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mentors in design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wo meanings:
In teaching design, it provided multiple input and output ways for learning information and arranged options for recruiting interest and self-regulation. Meanwhile, it enhanced various learners’ effective learning way. At the beginning,teachers in the design of teaching can try to add these design principles,and in the ordinary class can use intelligent classroom,network resources, software , teaching assistive technology or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is way, it can be designed to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Besides, no matter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or mentors are , they ha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have to break through the framework of role. For example,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urned fixed the class of using direct teaching into a professional role, and take various direct or indirect way to assist the case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ase. Working in cross-profession cooperation, it can give all students the greatest help, and help the inclusive class students’ promotion.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次 VII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的融合現況 13
第二節 普特雙師合作模式 19
第三節 全方位學習設計的理論 29
第四節 全方位學習設計的相關研究 40
第五節 數學課程內容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3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67
第三節 數學全方位學習設計合作模式雛形 6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6
第五節 研究資料分析 84
第六節 研究品質 89
第七節 研究過程 9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3
第一節 數學全方位學習設計合作模式發展過程 93
第二節 發展歷程遭遇之困難及其因應策略 116
第三節 數學全方位學習設計合作模式內容 122
第四節 數學全方位學習設計合作模式成效 130
第五節 結果與討論 1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77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80

參考文獻 187

附錄一 介入前導師的個別訪談指引 195
附錄二 介入後導師的個別訪談指引 196
附錄三 介入前學生的焦點團體訪談指引 197
附錄四 介入後學生的焦點團體訪談指引 198
附錄五 介入後其他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的團體訪談指引 199
附錄六 其他數學授課教師焦點團體訪談指引 200
附錄七 多元表達成品評分規準 201
附錄八 普通班導師訪談同意函 202
附錄九 其他巡迴輔導教師訪談同意函 204
附錄十 其他數學授課教師訪談同意函 206
附錄十一 後測卷範例 208
一、中文部分
王天苗、黃俊榮(2011)。國內身心障礙教育概況之指標項目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4(1),107-134。
王淑惠(2011)。由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分析國小階段身障生在普通班接受教學調整與考試調整情形。雲嘉特殊教育期刊,13,23-30。
江俊漢(2006)。利用多表徵系統提升學障生科學文本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江俊漢、陳明聰(2007)。融合教育新趨勢之全方位學習設計的探討。雲嘉特殊教育,6,8-15。
朱原禾、江俊漢(2009)。全方位設計理論與在教學上的應用。教師之友,50(1),90-100。
李惠藺、蔡昆瀛(2009)。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7, 39-50。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 年 09 月 02 日)。
阮麗蓉、曹雅玲(2005)。臺北地區國小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5年專刊,87-109。
林育蓁、孫淑柔(2009)。電腦化圖示策略教學對增進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乘除法應用問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89-125。
林佳靜(2008)。應用「全方位數學課程」與「合作教學」對融合教育教室中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邱于容、蔡珮緹、何淑萍 (2008)。全方位課程設計—以普通班聽障生之音樂教學為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通訊,39,41-47。
邱彥勳(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除法計算及文字題概念結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周天賜(譯)(2008)。諮詢合作與融合教育(原作者:L. Idol)。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2)。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2015年12月)。
高麗敏(2011)。淺談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班教師協同合作以營造優質的班級文化-以個案小彣之觀察為例。特殊教育園丁,27(2),43-50。
特殊教育法(2014年6月18日)。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3年7月12日)。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2010年 12 月 31 日)。
孫嘉珮(2010)。語音光筆點讀教材對閱讀困難學生閱讀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許嘉家(2010)。南部地區國中教育階段巡迴輔導實施現況即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康軒文教事業(2016)。國小數學教師手冊五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8)。
張小萍(2004)。使用全方位設計對普通班數學低成就學童進行數概念補救教學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
陳明聰、江俊漢、柯建全(2006)。綱路多表徵閱讀系統的發展興介面可用性的評估。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5年度,185-196。
陳明雅、黃國晏(2012)。臺中市國中視障學生學習成效與支持系統之現況與問題。特殊教育論壇,12,94-106。
陳佳賓(2005)。學習的全方位設計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陳佩誼、洪榮照(2015)。中部地區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需求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半年刊,12,32-38。
曾麗美(2011)。談普通班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之協同合作:一加一大於二。特殊教育園丁,27(2),51-56。
黃璿縈,王怡萱,楊叔卿(2012)。光學觸控點讀筆融入國小英語教育之學習經驗探討。臺南大學理工研究國際期刊,2(3),19-28。
鈕文英(2005)。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21-58。
鈕文英(2011)。全方位課程的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0年度,41-69。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2版)。臺北: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1版)。臺北: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化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2版)。臺北:心理。
楊熾康、李芷穎、鍾莉娟(2000)。CAI 與傳統教學對一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注音符號學習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85-107。
劉蕾、陳志平(2008)。淺談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普通班特殊學生的趨勢與困境。國小特殊教育,45,39-47。
蔡昆瀛(2009)。論特殊教育與相關專業巡迴輔導之支援服務。國小特殊教育,48,13-22。
賴芳玉(2008)。全方位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在社會領域之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賴怡君、廖永堃(2006)。花蓮地區國小教師對身心障礙類資源班的了解與期望。花蓮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2,229-253。
賴暄頤(2010)。全方位課程設計之初探。特殊教育論壇,8,43-55。
蕭芳宜(2009)。全方位學習設計對國小三年級普通班學生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盧台華、呂玉琴(2006)。由九年一貫課程分段指標設計國小全方位之數學課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4-2614-S-003-002),未出版。
譚婉盈(2009)。臺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服務的角色期待、功能期待與支援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臺北。
羅美珠(2009)。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工作之困境與因應。雲嘉特殊教育,9,71-77。
蘇文利、盧台華(2006)。利用自然支援進行融合式班級合作諸詢模式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53-73。

二、英文部分
Dalton, B., & Proctor, C. P. (2007). Reading as thinking: Integrat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a universally designed digital literacy environment. In D. S. McNamara (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heories, interventions, and technologies (pp.421-439).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 Inc.
Gargiulo, R. M. & Metcalf, D. (2010).Teaching in Today’s Inclusive Classrooms: A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Approach. Belmont, CA: Wadsworth.
Hehir, T. (2009 ). Policy foundations of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In D. T. Gordon, J. W. Gravel & L. A. Schifter (Eds.), A policy reader in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pp.35-45).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Meo, G. (2008 ).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all learners; applying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 to a high school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gram.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2(2), 21-30.
Meyer, A., & Rose, D. H. (2005 ). The future is in the margin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y in educational reform. In D. H. Rose, A. Meyer & C. Hitchcock (Eds.), The universally designed classroom: Accessible curriculum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pp.13-35).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Rose, D., & Dalton, B. (2006). Plato revisited: Learning through listening in the digital world. Unpublished white paper: RFB&D.
The 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 (CAST) (2011).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guidelines version 2.0. Retrieved April 20, 2016 frome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udlcenter.org/aboutudl/udlguidelines_theorypractice
The 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 (2015). CAST Timeline. Retrieved April 20, 2016 frome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ast.org/about/timeline.html#.Vxgryfl97IU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天苗、黃俊榮(2011)。國內身心障礙教育概況之指標項目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4(1),107-134。
2. 朱原禾、江俊漢(2009)。全方位設計理論與在教學上的應用。教師之友,50(1),90-100。
3. 李惠藺、蔡昆瀛(2009)。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7, 39-50。
4. 阮麗蓉、曹雅玲(2005)。臺北地區國小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5年專刊,87-109。
5. 林育蓁、孫淑柔(2009)。電腦化圖示策略教學對增進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乘除法應用問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89-125。
6. 陳佩誼、洪榮照(2015)。中部地區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需求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半年刊,12,32-38。
7. 鈕文英(2005)。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21-58。
8. 楊熾康、李芷穎、鍾莉娟(2000)。CAI 與傳統教學對一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注音符號學習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85-107。
9. 劉蕾、陳志平(2008)。淺談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普通班特殊學生的趨勢與困境。國小特殊教育,45,39-47。
10. 蔡昆瀛(2009)。論特殊教育與相關專業巡迴輔導之支援服務。國小特殊教育,48,13-22。
11. 蘇文利、盧台華(2006)。利用自然支援進行融合式班級合作諸詢模式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5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