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天苗、黃俊榮(2011)。國內身心障礙教育概況之指標項目分析。教育實踐與研究,24(1),107-134。王淑惠(2011)。由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分析國小階段身障生在普通班接受教學調整與考試調整情形。雲嘉特殊教育期刊,13,23-30。
江俊漢(2006)。利用多表徵系統提升學障生科學文本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江俊漢、陳明聰(2007)。融合教育新趨勢之全方位學習設計的探討。雲嘉特殊教育,6,8-15。
朱原禾、江俊漢(2009)。全方位設計理論與在教學上的應用。教師之友,50(1),90-100。李惠藺、蔡昆瀛(2009)。融合教育下特殊教育課程設計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47, 39-50。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 年 09 月 02 日)。
阮麗蓉、曹雅玲(2005)。臺北地區國小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005年專刊,87-109。林育蓁、孫淑柔(2009)。電腦化圖示策略教學對增進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乘除法應用問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2),89-125。林佳靜(2008)。應用「全方位數學課程」與「合作教學」對融合教育教室中國小學生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邱于容、蔡珮緹、何淑萍 (2008)。全方位課程設計—以普通班聽障生之音樂教學為例。花蓮教育大學特殊教育通訊,39,41-47。
邱彥勳(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除法計算及文字題概念結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周天賜(譯)(2008)。諮詢合作與融合教育(原作者:L. Idol)。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2)。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大綱總綱(2015年12月)。
高麗敏(2011)。淺談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班教師協同合作以營造優質的班級文化-以個案小彣之觀察為例。特殊教育園丁,27(2),43-50。
特殊教育法(2014年6月18日)。
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2013年7月12日)。
特殊教育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實施辦法(2010年 12 月 31 日)。
孫嘉珮(2010)。語音光筆點讀教材對閱讀困難學生閱讀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許嘉家(2010)。南部地區國中教育階段巡迴輔導實施現況即成效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康軒文教事業(2016)。國小數學教師手冊五下。臺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08)。
張小萍(2004)。使用全方位設計對普通班數學低成就學童進行數概念補救教學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陳明聰、江俊漢、柯建全(2006)。綱路多表徵閱讀系統的發展興介面可用性的評估。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95年度,185-196。
陳明雅、黃國晏(2012)。臺中市國中視障學生學習成效與支持系統之現況與問題。特殊教育論壇,12,94-106。
陳佳賓(2005)。學習的全方位設計對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國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陳佩誼、洪榮照(2015)。中部地區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需求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半年刊,12,32-38。曾麗美(2011)。談普通班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之協同合作:一加一大於二。特殊教育園丁,27(2),51-56。
黃璿縈,王怡萱,楊叔卿(2012)。光學觸控點讀筆融入國小英語教育之學習經驗探討。臺南大學理工研究國際期刊,2(3),19-28。
鈕文英(2005)。國小普通班認知障礙學生課程與教學調整方案之發展與成效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5,21-58。鈕文英(2011)。全方位課程的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0年度,41-69。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第2版)。臺北: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1版)。臺北:雙葉書廊。
鈕文英(2015)。擁抱個別化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第2版)。臺北:心理。
楊熾康、李芷穎、鍾莉娟(2000)。CAI 與傳統教學對一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注音符號學習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2,85-107。劉蕾、陳志平(2008)。淺談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普通班特殊學生的趨勢與困境。國小特殊教育,45,39-47。蔡昆瀛(2009)。論特殊教育與相關專業巡迴輔導之支援服務。國小特殊教育,48,13-22。賴芳玉(2008)。全方位學習對國小六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在社會領域之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賴怡君、廖永堃(2006)。花蓮地區國小教師對身心障礙類資源班的了解與期望。花蓮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2,229-253。
賴暄頤(2010)。全方位課程設計之初探。特殊教育論壇,8,43-55。
蕭芳宜(2009)。全方位學習設計對國小三年級普通班學生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盧台華、呂玉琴(2006)。由九年一貫課程分段指標設計國小全方位之數學課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4-2614-S-003-002),未出版。
譚婉盈(2009)。臺南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教育巡迴輔導教師服務的角色期待、功能期待與支援需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臺北。羅美珠(2009)。特殊教育巡迴輔導工作之困境與因應。雲嘉特殊教育,9,71-77。
蘇文利、盧台華(2006)。利用自然支援進行融合式班級合作諸詢模式之行動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0,53-73。 二、英文部分
Dalton, B., & Proctor, C. P. (2007). Reading as thinking: Integrat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in a universally designed digital literacy environment. In D. S. McNamara (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Theories, interventions, and technologies (pp.421-439).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 Inc.
Gargiulo, R. M. & Metcalf, D. (2010).Teaching in Today’s Inclusive Classrooms: A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Approach. Belmont, CA: Wadsworth.
Hehir, T. (2009 ). Policy foundations of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In D. T. Gordon, J. W. Gravel & L. A. Schifter (Eds.), A policy reader in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pp.35-45).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Meo, G. (2008 ).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all learners; applying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 to a high school reading comprehension program.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2(2), 21-30.
Meyer, A., & Rose, D. H. (2005 ). The future is in the margin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y in educational reform. In D. H. Rose, A. Meyer & C. Hitchcock (Eds.), The universally designed classroom: Accessible curriculum and digital technologies (pp.13-35). Cambridge, MA: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Rose, D., & Dalton, B. (2006). Plato revisited: Learning through listening in the digital world. Unpublished white paper: RFB&D.
The 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 (CAST) (2011).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guidelines version 2.0. Retrieved April 20, 2016 frome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udlcenter.org/aboutudl/udlguidelines_theorypractice
The Center for Applied Special Technology (2015). CAST Timeline. Retrieved April 20, 2016 frome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cast.org/about/timeline.html#.Vxgryfl97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