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高嫿庭
研究生(外文):KAO, HUA-TING
論文名稱: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使用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之調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urvey Study on Teaching Social Skills Curriculum by Board Games of Elementary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指導教授:蔡桂芳蔡桂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I, GUEI-FANG
口試委員:陳振明黃玉枝
口試委員(外文):CHEN, JEN-MINGHUANG, YU-ZHI
口試日期:2017-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1
中文關鍵詞:特殊教育教師桌上遊戲社會技巧課程
外文關鍵詞: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board gamessocial skills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23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使用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現況與差異情形,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問卷為研究工具,針對曾使用過「拔毛運動會」、「UNO」和「妙語說書人」中任一種類的高屏地區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和巡迴輔導班教師為研究對象,共發出102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2份,回收問卷之可用率為100%。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卡方考驗等進行統計分析,歸納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課程實施現況上,授課時機以不定時融入資源班其他課程佔多數,教學人數以2-3人小組教學為主,安排教學對象與小組成員時,以學生社會技巧需求為首要考量,曾經用在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上比例最高,評量方式以觀察學生在課堂和自然情境中的技巧表現為主要方式,教師的相關經驗以自己上網找桌遊相關資料最多。
二、不同學歷和桌遊授課頻率教師在授課時機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桌遊授課年資和授課頻率教師在教學人數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桌遊授課年資教師在成員考量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桌遊授課年資和授課頻率教師在學生障別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桌遊授課頻率教師在學習成效評量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桌遊授課年資和授課頻率教師在相關經驗上有顯著差異。
三、教師在使用桌遊進行教學時,「經費不足」為教師最感困難的因素。
四、不同學歷、特教教學年資和桌遊授課年資教師在困難情形上有顯著差異。
五、教師使用「拔毛運動會」進行教學時,主要考量的機制為「圖像記憶」和「投入遊戲的態度」。
六、教師使用「UNO」進行教學時,主要考量的機制為「圖樣辨識(顏色和數字部分)」能力。
七、教師使用「妙語說書人」進行教學時,主要考量的機制為「語文表達」和「語文理解」能力。
八、不同特教教學年資教師在「拔毛運動會」和「UNO」桌遊中考量桌遊機制有顯著差異。不同背景的特教教師在「妙語說書人」桌遊中考量桌遊機制無顯著差異。
九、教師使用「拔毛運動會」、「UNO」和「妙語說書人」進行教學時,預計達成的目標為「培養輪流等待」和「提高專注力及注意力」。
十、在預計達成的教學目標方面,不同特教教學年資教師在「拔毛運動會」桌遊上有顯著差異,不同特教教學年資、桌遊授課年資和桌遊授課頻率在「UNO」桌遊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學歷、桌遊授課年資和桌遊授課頻率在「妙語說書人」桌遊上有顯著差異。
十一、教師使用「拔毛運動會」、「UNO」和「妙語說書人」進行教學時,「遵守基本規範」為教師認為最適合用來建立學生適當社會技巧。
十二、對建立學生適當社會技巧方面,不同學歷、特教教學年資和桌遊授課頻率教師在「拔毛運動會」桌遊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學歷、特教教學年資、桌遊授課年資和授課頻率教師在「UNO」桌遊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學歷、特教教學年資、桌遊授課年資和授課頻率在「妙語說書人」桌遊上有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教育行政機關、特教教師以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teaching social skills curriculum by board games of elementary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 self-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llect the data. Participants induded elementary disabilities resource room teachers and itinerant teachers in Kaohsiung and Pingtung who used “Zickle Zacke”, “UNO”, “Dixit” or anyone of them. Total of 102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and 102 were valid questionnaires.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of 100%. The data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throughout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mean, t-test, one-way ANOVA, chi-square test . The mai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
1.In practice, the frequency of implementation was randomly fixed in regular curriculums. The group population was 2-3students. During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participants put students’ social skills need into the first accounts, commonly used to teach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 method of assessment is to observe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the classroom and in the natural situation. Teachers related experience to access information of board games is searching online.
2.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eaching time betwee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 and the operating frequecy of board gam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student numbers due to their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board games teaching seniority and frequenc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members considera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who have different teaching seniorit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order of students beacuce of their teacher’s teaching seniority and frequenc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learn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ecauce of the teacher’s board games teaching frequenc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related experience because of the teacher’s board games teaching seniority and frequency.
3.“The lack of funds” i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when teaching with board games.
4.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difficulties due to teachers have different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seniority, and board games teaching seniority.
5.When the teachers using “Zicke Zacke” to teach, main consideration for the mechanism of “image memory” and “concentration of playing board games.”
6.When the teachers using “UNO” to teach, main consideration for the mechanism of “pattern recognition ( colors and numbers ).”
7.When the teachers using “Dixit” to teach, main consideration for the mechanism of “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 language comprehension”.
8.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considering the board game’s mechanism with “Zicke Zacke” and “UNO” because of the teacher’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seniority.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chanism of “Dixit” by different background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9.When teachers using “Zicke Zacke”, “UNO”, “Dixit” teaching, the expecting achieved goal is to “cultivating take turns waiting” and “raising concentration and attention”.
10.In the way of the expected achieving goal,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Zicke Zacke” due to different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seniorit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UNO” because of teacher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seniority, board games teaching seniority and board games teaching frequenc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Dixit” because of teachers’ education, board game teaching seniority and board games teaching frequency.
11.When teachers using “Zicke Zacke”, “UNO”, “Dixit” teaching, “compliance with the basic rules” is the most suitable way to build up appropriate social skills for students.
12.In the way of building proper social skills for studen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Zicke Zacke” because of teachers’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seniority, and board games teaching frequenc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UNO” because of teacher’s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seniority and frequency.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Dixit” because of teachers’ education, special ecucation teaching seniority, board games teaching seniority and frequency.
Based on the findings,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were brought out as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the future studies.
誌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目錄 VI
表次 VIII
圖次 X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遊戲與桌上遊戲 7
第二節 社會技巧之意涵 28
第三節 桌上遊戲與社會技巧表現之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8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國小特教教師使用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之實施現況與差異情形 63
第二節 國小特教教師使用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所考量桌遊機制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85
第三節 國小特教教師使用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預計達成目標之現況與差異情形 101
第四節 國小特教教師使用桌上遊戲融入社會技巧課程對建立學生適當社會技巧之實際現況與差異情形 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81
第二節 建議 19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99
二、英文部分 208

附錄
附錄一:專家審查問卷 211
附錄二:專家審查問卷彙整表 228
附錄三:正式問卷 237

一、中文部分
王志中、蘇毓珊(2014年9月30日)。桌遊在ADHD的運用【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blog.xuite.net/therapydna314/twblog/244610779
王欣宜(2005)。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教學成效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19(2), 49-71。
王欣宜(2006)。智能障礙學生之社會技巧訓練內涵分析,特殊教育季刊,98,9-16。
王欣宜(2007)。國小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能教學成效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1(2),55-79。
尤可欣(2006)。德式桌上遊戲,你還沒玩過嗎?Cheers雜誌第65期,2006/2/1,取自:http://www.cheers.com.tw/magazine/magazine.action?id=479
朱鴻欣(2014)。樂高積木教學對感覺處理障礙兒童注意力及視-動統整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江麗莉(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五南。
李英琪(2013)。更好的改變,還是更多的限制?─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概念與應用。臺北市: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
李雅雯(2013)。遊戲介入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自閉症兒童基本互動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李詩瑜(2016)。桌上遊戲輔導活動方案對國中生人際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李淑娥譯(1998)。面對自己。台北:心理。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市:心理。
谷靜如(201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多元評量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
呂美玲、邱佳寧、張淑蘋、簡吟文(2014年10月)。遊戲本位學習。遊戲本位學習融入特殊教育之應用研討會,新竹教育大學。
呂秋蓮(2015)。北部地區國小普通班教師面對ADHD學生教學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臺北市:揚智文化。
吳幸玲、郭靜晃譯/Johnson, J. E.,Christie, J. F.,Yawkey, T. D (2003)。兒童95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市:揚智出版。(原著出版年:1999)。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臺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林子淳(2014)。運用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人際互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林汝軒(2012)。鷹架教學理論在身心障礙學生語言教學上的應用。國小特殊教育,53,55-66。
林欣儒(2016)。社會技巧教學對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人際互動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林怡彣(2015)。臺北地區補救教學方案對國中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林孟穎(2011)。應用臉部情緒表情互動遊戲介入自閉症者社交能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技術學院,臺中。
林美慧(2014)。智能障礙類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教師職業教育之行政支援知覺與教學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
林俞衞(2016)。社會課程結合桌上遊戲對國小泛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林淑華(2001)。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林琬聆(2012)。遊戲介入對國小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林慧玲(2003)。國小學習障礙伴隨社交技巧缺陷學生之適性他社交技巧訓練課程效果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林寶山(1993)。論特殊兒童之鑑定、安置及輔導。特教新知通訊,1(3),23-24。
孟瑛如(2004)。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
卓紋君、蔡瑞峰(譯)(2000)。遊戲在家庭治療中的應用。臺北:心理。(Eliana Gil, 1999)
侯惠澤(2016)。遊戲式學習。臺北市:親子天子。
胡永崇(2000)。學習障礙兒童社會情緒行為的發展及其輔導。特教園丁,(5)4,8-13。
胡芯瑋(2016)。桌遊媒材融入認知行為取向團體諮商對害羞兒童社交技巧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范丙林(2012)。桌上遊戲應用於環境教育之研究。100年度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發展學校重點特色計畫案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徐享良、許天威、張勝成(2001)。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市:五南。
洪偉翔(2009)。遊戲介入對增進學習障礙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洪儷瑜(2002)。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
師資培育法(2014年06月04日)。
夏瑞麟(1995)。學習障礙學生社會為之探討。特教園丁,10(2),1-4。
教育部(2008)。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教育部。
郭雅鈴(2016)。桌上遊戲課程對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影響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張又云(2016)。遊戲介入國小資源班學生社會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逸偉(2016)。合作型桌上遊戲對國小自閉症學童社會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
張偉浚(2003)。遊戲的意義與真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海,臺中。
特殊教育通報網(2016)。各縣市身心障礙學生數統計。2016年10月20日。
檢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efault.asp
許沛雯(2011)。以遊戲提昇特教班學生類化社交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許芷瑋(2016)。自製桌上遊戲教學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功能性詞彙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許珮芸(2008)。紙盤遊戲團體方案對ADHD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其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新知,57(4),40-45。
陳友芳(2013)。遊戲介入對自閉症幼兒社交技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陳可欣(2012)。國小一年級高功能自閉症學童遊戲互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陳貞如(2014)。合作型與競爭型桌上遊戲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秋伶(2014)。桌上的遨遊與想像:台灣桌遊的發展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
陳雅昕(2015)。國小教師同儕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陳雅萍(2015)。透過遊戲探討特殊幼兒與其社交技巧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
陳逸之(2014)。以桌上遊戲課程促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融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陳軼辰(2003)。線上遊戲參與行為─消費者性別角色認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
陳維錡(2006)。國小學習障礙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同儕接納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陳曉君(2013)。臺灣北部地區音樂教師對國民中小學音樂課程銜接看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粘為東(無日期)。小東的桌遊講師經歷-桌遊精神。2016年11月25日,取自:http://tom10041008.wixsite.com/smalleast/about4
温秀燕(2015)。透過樂高積木遊戲對亞斯伯格症兒童人際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
黃子誠(2007)。資訊科技媒體使用頻率與教學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黃心玫(2013)。桌上遊戲在國小資源班的教學應用。桃竹區特殊教育,22,28-41。
黃志成、林少雀、王淑楨(2010)。幼兒遊戲。臺北:揚智文化。
黃瑞琴(1994)。幼稚園的遊戲課程。臺北:心理。
黃敬傑(2011)。認知行為遊戲治療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童社交技巧改善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黃瓊慧(2013)。高屏地區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社會技巧課程實施之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葉香南(2015)。國小身心障礙課後照顧班學生實施樂高融入社交技巧教學對社交技巧與視-動統整能力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葉倩妏(2013)。團體遊戲套組介入對增進國小亞斯柏格症兒童社會技巧與同儕互動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梁秀泠(2015)。融合式遊戲團體模式對學齡前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之影響-以球類遊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曾錦煌(譯)(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場(原作者:Joe L. Frost & Barry L. Klein)。臺北:田園。(原著出版年:1983)
曾明德(2012)。玩遊戲學數學-質數心臟病。教師天地,176,74-75。
鈕文英(2001)。身心障礙者行為問題處理-正向行為支持取向。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
楊佩真(2011)。情境式遊戲學習應用在國小學童加減法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楊阿宅(2014年10月14日)。桌遊不只是遊戲之悲痛的盜版經驗【部落客文章】。取自:http://ddffghj100.pixnet.net/blog/post/37712038
楊坤堂(2005)。學習障礙導論。臺北:五南。
楊家華(2014)。臺南市國民中學教師知覺專業學習社群與創新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

楊錦登(1999)。論述人際關係。國教輔導,38 (3),48-53。
塗淑君(2007)。教學資訊素養、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維基百科(2015)。檢索日期:2016.10.02。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1%8C%E4%B8%8A%E9%81%8A%E6%88%B2
廖家逸(201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及幼兒園教師創造力人格特質與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廖淑廷(2012)。親子遊戲介入對學齡前自閉症兒童社交互動關係之療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劉玉鈴(2010)。一位自閉症兒童在團體遊戲方案中之改變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劉忠岳(2015年4月8日)。寫給老師們的桌上遊戲指南與心法【部落客文章】。取自http://board-gamification.blogspot.tw/2015/04/blog-post.html
劉忠岳(2016年5月30日)。《認真玩》所以,UNO到底好不好玩? 【部落客文章】。取自http://board-gamification.blogspot.tw/2016/05/uno.html
劉怡屏(2015)。桌上遊戲對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及師生互動關係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劉依亭(2016)。桌上遊戲應用於國中腦性麻痺學生學習社會技巧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
蔡雨軒(2013)。統合式遊戲團體對提升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蔡雨軒、呂翠華(2014)。統合式遊戲團體對提升國小智能障礙學生社交技巧學習成效之研究。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2014,193-212。
蔡桂芳(2001)。高職階段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能訓練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臺北市:五南。
蔡瑜君(2015)。「社交技巧方案結合桌上遊戲課程」對增進ADHD學童社交技巧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蔚宇涵(2015)。同儕遊戲對學齡前自閉症幼兒社會互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賴大鐵(2014年7月9日)。《桌遊開箱》拔毛運動會Zicke Zacke 中文版,小鐵的第20款桌遊【部落客文章】。取自http://synn-solis.blogspot.tw/2014/07/zicke-zacke-20.html
賴玉丹(2014)。遊戲對於提升自閉兒童社會性互動行為的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
賴怡伶(2016)。桌上遊戲應用於提升特殊需求幼兒社會互動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盧台華(2013)。IEP與新特殊教育課程大綱之銜接與運作-國小資源班研習資料。台北:西區特教資源中心。
盧夏玲(2016)。角色扮演遊戲引導自閉症幼兒社會互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
謝佳君(2014年9月27日)。桌遊教學─劉輝龍激發學習動機。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816859。
謝明憲(2014)。國小教師電子化教學設備使用狀況對教師教學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
謝佩樺(2015)。桌上遊戲應用在社會技巧訓練課程於國小亞斯伯格症兒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鍾玉玲(2013)。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鍾莉娟、楊熾康(譯)(2009)。促進社交成功之課程—一套專為特殊需求兒童設計的課程(原作者:Gary N. Siperstein& Emi ly Paige Rickards)。臺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4)
蕭妤安(2017)。屏東縣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與支援服務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顏逸鴻(2015)。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蘇芷儀(2015)。以團體遊戲提升國小ADHD兒童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
蘇岱崙(2015)。動手又動腦的遊戲式學習。親子天下,69,136-142。
蘇昱暘(2013)。設計桌上遊戲做為國小自然科教學輔助工具之研究-以「昆蟲的一生」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二、英文部分
Amory, A., Naicker, K., Vincent J., & Adams, C. (1999). The use of computer games as and educational tool: identification of appropriate game types and game elemen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4), 311-321.
Call, N., Leaf, J., & Oppenheim-Leaf, M. (2012). Teaching board games to two children with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Physical Disabilities, 24(4), 347-358.
Cartledge, G. (2005).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social skills: Reflection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8(2), 179-181.
Crews, A(2011). Getting teachers on “Board”. Knowledge Quest, 40(1), 10-13.
Daubert, A., Hornstein, S., & Tincani, M. (2015). Effects of a modified power card strategy on turn taking and social commenting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laying board gam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Physical Disabilities, 27(1), 93-110.
Fenaughty, J. (2014). Game-based Strategies Implementation During Social Skills Training for Non-Elementary Aged Individua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lando, Florida: The 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Foxx, R. M., McMorrow, M.J. & Mennemeier, M. (1984). Teaching Social/Vocational Skills to Retarded Adults With a Modified Table Game: an Analysis of General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7(3), 343-352.
Gee, P.J.(2003). What video games have to teach us about learning and literacy? New York, NY: Palgrave.
Gobet, F., Voogt, A. D., & Retschitzki, J. (2004). Moves in mind: The psychology of board games.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Gresham, F.M., & MacMillan, D. L. (1997). Social competence 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67(4), 377-415.
Gresham, F. M., (1986). Conceptu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en. In P. S. Strain, M. J. Guralinick & H. M. Walker (Eds.), Childern’s social behavior: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modification (pp.143-179).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resham, F. M., & Elliott, S. N. (1990). Social skills rating system. Circle Pines, MN:American Guidance Service.
Hallahan, D.P., &Kauffman, J.M. (2003). Exceptional learners: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9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erner, J. (2003).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y,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Marlowe, M. (1979) .The games analysis intervent ion: A procedure to increase the peer acceptance and social adjustment of a retarded child. Educat ion and Training of the Mental ly Retarded, 14 , 262-268.
McGinnis, E., & Goldstein, A. P. (1997). Skillstream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 New strategies and perspectives for teaching prosocial skills (Rev. ed.). Champaign, Ill.: Research Press.
Mercer , C. D. (1992).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New York :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Merrell, K. W., & Gimpel, G.A.(1998).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J: Lawrence Erlbaum.
Michelson, L. (1983). A comparative outcome studay of behavioral social-skills training, interpersonal-problem-solving and non-directive control treatments with child psychiatric outpatients. Behavior Research & Therapy, 21(5), 545-556.
Norman, D.A. (Ed.) (1981). 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science. Norwood, NJ:Ablex.
Parlett, D. (1999). The Oxford history of board ga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per, A. M., O''Brien, E., Morris, M. R., & Winograd, T. (2006). SIDES: A cooperative tabletop computer game for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2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1-10.
Pivec, M. (2007). Editorial: play and leran: potentials of game-based learning.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8(3), 387-393.
Stephens, T. M. (1978). Social skill in the classroom. Columbus, OH: Park Press.
Smith, S.W.&Travis, P. C. (2001). Conducting social competence research considering conceptual frameworks. Behavioral Disorders, 26(4), 360-369.
Smith, C. A. (2001). The encyclopedia of paren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Westport, C. T.: Greenwood Press.
Sabornie, E. j. (1994). Social-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early adolescents identified as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7(4), 268-279.
Talbot, P., Astbury, G., & Mason, T. (2010). Key concept in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Walker, H. M., McConnell, S., Halmes, D., Todis, B., Walker J., & Golden, N. (1983). The walker social skills curriculum: The accepts program. Austin, TX: PRO-ED.
Wong, S. E. Morgan, C. Crowley, R. & Baker, J. N. (1996). Using Table Game to Teach Social Skills to Adolescent Psychiatric Inpatients: Do the Skills Generalize? Child & Family Behavior Therapy, 18(4), 1-17.
Youniss, J., & Smollar, J. (1985). Adolescent relations with mothers, fathers, and friend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