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聖文、鍾國銘、周如萍、陳克舟(2015)。桃園市國小體育課教師教學效能現況與關係之研究。中原體育學報,7,79-85。
王誼邦(1997)。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臺北市、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江馨以(2011)。從課桌到講桌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對教師專業能力培育之探討-以高職餐旅群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吳子宏(2003)。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專業能力內涵之因素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吳文輝(2007)。彰化縣國小體育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知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明隆(2011)。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更新三版)。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陳火城(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自我知覺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48,113-132。吳家碧(2012)。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工作動機與創意教學影響因素及現況之研究—以中區高中職為例。育達科大學報,33,191-206。吳清山(1992)。教育研究與發展。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師效能研究之探討(185- 206頁)。台北:台灣書局。
吳清基(1989)。教育與行政。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黃乃熒、吳武典、李大偉、周淑卿、林育瑋、高新建、黃譯瑩(2005)。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表現之標準訂定計畫。台北: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
吳萬福(2005)。我國學校體育的現況與未來的課題。學校體育,15(4),88-102。李一聖、林國瑞、劉海鵬、陳堅錐(2002)。台北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1,68-76。
李茂尚(2013)。不同世代國小教師對電子白板使用滿意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李榮忠(2014)。屏東縣國小體育教師專業能力與教學效能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玉鳳(2004)。體育教師專業地位的建立。學校體育,14(4),89-82。林玫君、詹俊成、林聯喜、艾珈如(2010)。我國學校體育現況與展望。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國瑞、李一聖、楊靜芳(2000)。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國小職前教師教師效能研究。北體學報,8,118-128。林淑娥、林耀豐(2011)。體育教師自我效能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4,172-181。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市:五南。
林雅慧(2014)。嘉南地區公立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林瑞揚、陳金龍、翁志成(2006)。不同行政區域與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5,64-69。
林薏欣(2015)。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之資訊素養、教學效能與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邱為榮(2015)。教師vs.教練。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雙月刊,151(25),77。
邱澤奇(譯)(2005)。社會研究方法(原作者:艾爾巴比)。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洪珠媚、劉海鵬(2005)。臺南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4,35-43。
洪國章、林慶裕(2004)。學校體育活動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0,422-429。
秦夢群(2013)。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建議書。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3,397-450。
康美文(2003)。新竹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5(2),27-37。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
張瑋芝(2012)。從國民小學體育師資結構談體育教師專業能力。學校體育,129,108-112。張祿純、徐偉庭(2010)。體育教師反思專業發展之探討。臺灣體育論壇,99,29-36。張德銳(1994)。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國小教師教學評鑑系統之研究執行成果報告。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5)。建立體育專業人力培育與進修制度。學校體育雙月刊,151(25),4-5。
教育部教育wiki(2014)。教學效能【教育百科】,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95%99%E5%AD%B8%E6%95%88%E8%83%BD
教育部體育署(2016)。103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
章宏智(2015)。學校體育教師的挑戰。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雙月刊,151(25),81。
許文雄(201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許惠英、蔡慧敏(2013)。新北市國小健康與體育教師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之關係。中原體育學報,3,68-75。許義雄(1998a)。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台北市:文景。
許義雄等人(1998b)。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龍池、趙建智、馬上閔(2012)。休閒運動參與及體育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南市國小教師為例。休閒與社會研究,5,1-15。陳長盛(2006)。國小實習教師在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習體育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5,165-170。
陳垣翰(2005)。國小體育教師基本專業能力之探討。學校體育,89,103-109。陳美玉(1999)。實現成為教師的夢向-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嘉雄(2009)。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8,80-90。
陳寧翔(2010)。澎湖縣國小教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專業發展需求與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陳錦釧、陳玉枝(2006)。不同學校規模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5,159-164。
陳盈男(2016)。高雄市國小教師的體育專業能力發展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單文經(1995)。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沈連魁、周宏室(2012)。有效體育教學。截至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師大書苑,311-348。
程瑞褔(2000)。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28,123-132。
黃郁文(2015)。高雄市國小教師資訊素養、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黃琪文、張宇樑(2014)。國小代理代課教師教學承諾與教學效能之調查研究。南台人文社會學報,12,61-102。黃暐睿(2006)。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黃義勝(2013)。屏東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全球化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楊廣銓、施登堯(2015)。從專業發展看體育教師培用制度。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雙月刊,151(25),31-37。教育部體育署。溫在成、陳玉枝(2007)。屏東縣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2(2),21-39。詹宏基(2007)。從國小體育教師甄試如何檢視體育教師專業能力。學校體育,102,86-92。詹宏基(2008a)。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7,95-103。
詹宏基(2008b)。彰化縣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蒲逸悧(2011)。臺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學信念、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之相關。臺灣運動教育學報,6(1),15-28。劉佳鎮、陳正專、許又文(2009)。臺北縣國小教師對健體領域意涵認知與專業能力相關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2),77-90。
劉佳鎮、楊志顯、林聰哲(2009)。國小健體領域教師之體育專業能力。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8,72-79。
潘義祥(2004)。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自我效能、教學承諾與教學實踐及其線性結構關係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潘義祥(2005)。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3),51-59。潘義祥(2007)。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0,37-55。潘義祥(2010)。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課程之發展與展現。載於周宏室(主編),體育課程與教學專業(3-36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義祥、周宏室(2012)。運動教育學之教師專業。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209-238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蕭碧慧(2010)。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對體育課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賴怡姿(2015)。私人教練專業能力與有效教學表現之探討。休閒觀光與運動健康學報,6(1),1-14。
戴玉林(2012)。國小教師體育專業背景與學生體適能之關係:跨資料庫取向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9(2),65-84。鍾昀珊、戰寶華(2015)。屏東縣偏遠地區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2),69-98。鍾榮進(2015)。國小教師教學效能自評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8(1),69-104。簡欣穎(2012)。因應少子化湧浪的學校體育政策。休閒與社會研究,6, 97-106。魏瑛慧(2013)。嘉義地區特教班教師適應體育專業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羅仁駿、蔡慧敏、許惠英、黃寶月(2010)。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之關聯性。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9,233-239。
歐宗明(2015)。學校體育教師與專任運動教練之問題與方案。教育部體育署-學校體育雙月刊,151(25),83。
二、西文部分
Armor, D., Conry-Oseguera, P., Cox, M., King, N. ,McDonnell, L., Pascal, A. , Pauly, E., Zellman,G.(1976). Analysis of the schools preferred reading program in selected Los Angeles minority school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D 130243)
Ashton, P. & Webb, R.(1986). Making differenc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HJ: Longman.
Baley, J. A. (1971).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 84(2), 191-215.
Bandura, A.(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 Macmillan.
Cavers, L.(1988). Teacher efficacy: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evel organizationalcondition and teacher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CD-ROM]. 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 Item: 49:3563.
Edward, L. E.(1983). A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predetermined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physical education(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Utah, Salt Lake City.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569-582.
Joycem, M. H. & Connie, L. B. (1992).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of secondary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A: Wm. C. Brown.
Lumpkil, A. (1986).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7, 5-11.
Moneys, S. M.(1992). What 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 survey of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ERIC Do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51 056).
Parkey, F. W. & Stanford, B. H. (2000). Becoming a teacher. Boston, Mass: Allyn and Bacon.
Rayn, D. W. (1986). Developing a new model of teacher effect-iveness.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empp, P. G. and Johnson, S. W. (2006) Learning to see: Developing the perception of an expert teacher.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eration and Dance, 77(6), 29-34.
Schempp, P. G.(2003).Teaching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sights on the road to excellen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oodak, L. C., & Podell, D. M. (1996). Teacher eficacy the understanding of amultifaceted construc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533434)
Stronge, J. H.(2002). Qualities of effective teachers. Alexandria, 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an, S. (1997). The elements of expertis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68(2), 30-33.
Tang, L. P. (1994).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e college of business: factors related to the over all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ennessee: Geographic scre. /country of public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4 716).
Vincent, J. M. (1998). Professional and students portfolio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Human Kinetics, 22-26.
Yeung, K. W.&Watkins, D. (2000). Hong Kong student teachers’personal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fficac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2), 2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