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0 15: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靜宜
研究生(外文):Lin, Ching-Yi
論文名稱:不同教學法介入對於木球初學者擊球成效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Intervention on Woodball Performance among Beginners
指導教授:陳敏弘陳敏弘引用關係郭癸賓郭癸賓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Ming-HungKuo, Kuei-Pin
口試委員:吳崇旗吳柏翰
口試委員(外文):Wu, Chung-ChiWu, Bo-Han
口試日期:2017-06-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休閒運動健康系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6
中文關鍵詞:傳統口述教學法視覺回饋教學法擊球準確度攻門穩定性擊球方式
外文關鍵詞:Traditional oral teachingVisual feedback teachingHitting accuracyGating stabilityMethods of hit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不同教學方式、擊球距離與測驗階段對木球初學者擊球準確度及攻球穩定性得分之影響。本研究參與者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選修體育課程-木球運動選項與對木球運動有興趣之志願者各7名大學生共14人(男生2人,女生12人)。以教學法分為傳統組及影像組,介入時間為8週,每週一次,每次100分鐘。本研究自變項為不同的教學方式、擊球距離及測驗階段,依變項為準確度得分及穩定性得分,採混合設計2×3×2三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考驗;若交互作用有顯著則進行單純交互作用考驗,並對有顯著者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統計顯著水準定為α=.05。本研究結果為一、教學方式、擊球距離及測驗階段對於準確度得分之三因子交互作用之間無差異存在,二因子交互作用亦未達顯著水準,擊球距離於主要效果檢定達顯著水準。二、教學方式、擊球距離及測驗階段對穩定性得分之三因子交互作用、二因子交互作用與主要效果之間無差異存在。本研究顯示視覺回饋雖無特別運動表現成效,但與傳統口述教學表現成效相似,對於未未來針對兩者之交互作用關係,仍須更多實證研究加以證實。
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hitting distances and testing stages on woodball beginners’ hitting accuracy and gating stability. Participants are 14 students (2 males and 12 females) from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luding 7 from the Woodball course as an optional course and another 7 volunte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is spor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they are divided into Traditional Group and Image Group. Intervention lasted for eight weeks and was carried out once a week for 100 minutes each. In this study, independent variables are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hitting distances and testing stages, and dependent ones are the scores of accuracy and stability. The three-factor mixed ANOVA-2×3×2 was adopted. If the interaction was significant, simple interaction effect testing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simple main effect of relevant factor was also be tested. The level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as set as α=.05. The study finds that: 1) there is no difference among results of the three-factor interaction of teaching approaches, hitting distances or testing stages on the score of accuracy. The difference of two-factor interaction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ither. However, the main effect of hitting distances reaches the level of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2) There is no difference among three-factor interaction, two-factor interaction and main effect of teaching approaches, hitting distances and testing stages on the score of stabil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although visual feedback does not have a notable effect on sport performance, it works alike to traditional oral teaching. Hence, more empirical research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approaches.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v
目錄 v
圖表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5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7
第六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木球運動 11
第二節 木球擊球機轉 16
第三節 教學與技能學習 28
第四節 文獻總結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4
第一節 研究對象、實驗時間 34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6
第三節 研究設計 37
第四節 資料處理 4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4
第一節 教學方法、擊球距離與測驗階段對擊球準確度之影響 44
第二節 教學方法、擊球距離與測驗階段對攻門穩定性之影響 4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3
第一節 結論 53
第二節 建議 54
參考文獻 56
中文部分 56
西文部分 60
附錄一 實驗參與者說明及同意書 61
附錄二 受試者基本資料 62
附錄三 木球揮桿紀錄表 63
作者簡介 66
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木球協會(2006)。關於本協會。2015年4月5日,取自http://woodball.org.tw/
中華民國木球協會(2006)。國內發展歷程。2015年5月11日,取自http://woodball.org.tw/content.php?sendData=43&html=43_200910102319.html
中華民國木球協會(2015)。進階技巧:撞擊&攻門。2015年4月5日,取自http://woodball.org.tw/content.php?sendData=96&html=96_test.
html
中華民國木球協會(2017)。木球的特色。2017年3月27日,取自 http://woodball.org.tw/content.php?sendData=42&html=42_200910102339.html
王仁堂(1994)。平民高爾夫—木球運動。中華體育,8(2),88-90。
王宏維(2002)。中等木球運動代表隊員之參與滿意度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誼邦、雷小娟、曾瑞成(2005)。談大學體育課程目標多元化。淡江體育,8,89-93。
吳穌、陳文慶(2001)。陽光、綠野、健身的休閒活動--木球運動。永達學報,2(2),60-74。
李文姬(2005)。木球之運動科學應用與技術之探討,大專體育,79,22-28。
李雨農、張家昌、黃谷臣(2000)。不同教學法運用於高爾夫球初學者擊球表現之分析研究。淡江體育五十週年校慶特刊,3,69-81。
李俊秀(1999)。輕鬆學木球。臺北市:二匠文化。
李榮忠(2013)。淺談木球運動的推展與現況。「2012年第五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沈翠蓮(2008)。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圖書。
周仲忽(2006)。生涯運動的木球。木球運動,13,46-47。
林汶峰(2008)。國際木球參與者對木球場功能需求與使用者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北斗國際競賽性木球場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林信安(2014)。全班性同儕教學對高職生木球學習態度與技能表現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秉毅、劉田修、邱政峰(2007)。教學策略定義與意義。屏東教大體育,11,49-55。
林章榜(2008)。木球-應聲入門與接近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體育科教學資源研發單元,臺中市:明道中學。
林靜萍、許義雄(1993)。國中體育教學師生互動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6,79-98。
邱奕銓、楊明通(2007)。傳統式與理解式教學法運用於高職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台灣運動教育學刊,2(1),35-59。
倪玉珊(2005)。中華民國木球協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翁明輝(2001)。木球手冊。中華民國木球協會。
翁明輝(2004)。天下無敵,四海之內皆朋友。木球運動年刊,11,12-13。
翁明輝(2006)。我們的奮鬥。中華民國木球協會。2015年4月5日,取自http://woodball.org.tw
翁啟祥(2006)。亞洲地區競賽性木球場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國際木球總會(2011)。木球規則。臺北市。2015年05月15日,取自http://iwbf-woodball.org/tw/1-2.php
國際木球總會(2015)。創辦宗旨。國際木球總會。2015年05月15日,取自http://iwbf-woodball.org/tw/1-2.php
張文宗(2015)。103年國人規律運動人口達33%,女性各項運動指標異軍突起。教育部電子報。2015年3月9日,取自http://epaper.edu.tw/
news.aspx?news_sn=26234
張宏亮(2000)。木球運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志銘、陳南琦、張世沛、林志青、張英智(2013)。不同教學法介入對籃球單手投籃表現之影響。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7(1),1-15。
教育部體育署(2014)。102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6)。103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臺北市:教育部。
許樹淵(1997)。生物力學在木球運動上的應用。體育與運動,104,11-15。
陳東韋(2009)。大學網球趣味化教學-以器材輔助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1),252-260。
陳榮章、王琦正、譚醒鴻(2010)。影像回饋介入精熟學習對不同能力學生在棒球揮擊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南科大學報,29,179-190。
黃俊清(2003)。木球運動。2002年國際木球研習會報告,40-41。臺北市:木球協會。
楊文添(2009)。不同教學法介入對於高爾夫球初學者擊球桿頭速度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淑雯、吳憲訓、陳妍伶、許嘉甫(2006)。不同回饋訊息對於排球高手傳球學習之影響。吳鳳學報,14,333-341。
楊顏惠(2009)。木球。臺北市:四章堂。
葉秀煌(2009)。推動木球運動提昇銀髮族身心健康及社會參與。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2),264-270。
蔡貞雄(2001)。體育的理念。高雄市:復文。
蔡盟玉(2010)。大學生高爾夫學習程度與影像回饋對於擊球成效之影響。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鄧碧惠(2002)。高爾夫推桿例行動作教學課程對推桿例行動作與推桿表現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簡桂彬(2007)。影像回饋對運動技能學習表現之探討。國北教大體育,2,75-84。
簡桂彬(2009)。不同回饋方式對法式滾球動作表現品質之影響。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3(2),11-30。
蘇耿賦、許宏哲、陳研伶(2006)。不同回饋訊息對排球低手傳球學習影響之研究。真理運動知識學報,3(1),43-53。
西文部分
Guadagnoli M., Holcomb W., & Davis M. (2002). The efficacy of video feedback for learning the golf swing.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20(8), 615-622.
Morrison, C., & Reeve, J. (1988). Effect of instruction and undergraduate major on qualitative skil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5, 291-297.
Pollatou, E., Tzetzis, G., & Hatzitaki, V. (2001). The effect of visual and kinesthetic feedback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static balance task in rhythmic gymnastic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40, 171-183.
Weiss, M. R., & Klint, K. A. (1987). Show and tell in the gymnasium.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8, 234-241.
Winters, J., Hauck, B., Riggs, C. J., Clawson, J., & Collins, J. (2003). Use of videotaping to assess competencies and course outcome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42(10), 472-48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