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木球協會(2006)。關於本協會。2015年4月5日,取自http://woodball.org.tw/
中華民國木球協會(2006)。國內發展歷程。2015年5月11日,取自http://woodball.org.tw/content.php?sendData=43&html=43_200910102319.html
中華民國木球協會(2015)。進階技巧:撞擊&攻門。2015年4月5日,取自http://woodball.org.tw/content.php?sendData=96&html=96_test.
html
中華民國木球協會(2017)。木球的特色。2017年3月27日,取自 http://woodball.org.tw/content.php?sendData=42&html=42_200910102339.html
王仁堂(1994)。平民高爾夫—木球運動。中華體育,8(2),88-90。王宏維(2002)。中等木球運動代表隊員之參與滿意度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王誼邦、雷小娟、曾瑞成(2005)。談大學體育課程目標多元化。淡江體育,8,89-93。吳穌、陳文慶(2001)。陽光、綠野、健身的休閒活動--木球運動。永達學報,2(2),60-74。李文姬(2005)。木球之運動科學應用與技術之探討,大專體育,79,22-28。
李雨農、張家昌、黃谷臣(2000)。不同教學法運用於高爾夫球初學者擊球表現之分析研究。淡江體育五十週年校慶特刊,3,69-81。
李俊秀(1999)。輕鬆學木球。臺北市:二匠文化。
李榮忠(2013)。淺談木球運動的推展與現況。「2012年第五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沈翠蓮(2008)。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圖書。
周仲忽(2006)。生涯運動的木球。木球運動,13,46-47。
林汶峰(2008)。國際木球參與者對木球場功能需求與使用者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以北斗國際競賽性木球場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林信安(2014)。全班性同儕教學對高職生木球學習態度與技能表現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秉毅、劉田修、邱政峰(2007)。教學策略定義與意義。屏東教大體育,11,49-55。
林章榜(2008)。木球-應聲入門與接近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體育科教學資源研發單元,臺中市:明道中學。
林靜萍、許義雄(1993)。國中體育教學師生互動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6,79-98。邱奕銓、楊明通(2007)。傳統式與理解式教學法運用於高職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台灣運動教育學刊,2(1),35-59。
倪玉珊(2005)。中華民國木球協會服務品質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翁明輝(2001)。木球手冊。中華民國木球協會。
翁明輝(2004)。天下無敵,四海之內皆朋友。木球運動年刊,11,12-13。
翁明輝(2006)。我們的奮鬥。中華民國木球協會。2015年4月5日,取自http://woodball.org.tw
翁啟祥(2006)。亞洲地區競賽性木球場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國際木球總會(2011)。木球規則。臺北市。2015年05月15日,取自http://iwbf-woodball.org/tw/1-2.php
國際木球總會(2015)。創辦宗旨。國際木球總會。2015年05月15日,取自http://iwbf-woodball.org/tw/1-2.php
張文宗(2015)。103年國人規律運動人口達33%,女性各項運動指標異軍突起。教育部電子報。2015年3月9日,取自http://epaper.edu.tw/
news.aspx?news_sn=26234
張宏亮(2000)。木球運動。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志銘、陳南琦、張世沛、林志青、張英智(2013)。不同教學法介入對籃球單手投籃表現之影響。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7(1),1-15。
教育部體育署(2014)。102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2016)。103學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臺北市:教育部。
許樹淵(1997)。生物力學在木球運動上的應用。體育與運動,104,11-15。陳東韋(2009)。大學網球趣味化教學-以器材輔助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1),252-260。陳榮章、王琦正、譚醒鴻(2010)。影像回饋介入精熟學習對不同能力學生在棒球揮擊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南科大學報,29,179-190。
黃俊清(2003)。木球運動。2002年國際木球研習會報告,40-41。臺北市:木球協會。
楊文添(2009)。不同教學法介入對於高爾夫球初學者擊球桿頭速度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楊淑雯、吳憲訓、陳妍伶、許嘉甫(2006)。不同回饋訊息對於排球高手傳球學習之影響。吳鳳學報,14,333-341。
楊顏惠(2009)。木球。臺北市:四章堂。
葉秀煌(2009)。推動木球運動提昇銀髮族身心健康及社會參與。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2),264-270。蔡貞雄(2001)。體育的理念。高雄市:復文。
蔡盟玉(2010)。大學生高爾夫學習程度與影像回饋對於擊球成效之影響。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鄧碧惠(2002)。高爾夫推桿例行動作教學課程對推桿例行動作與推桿表現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簡桂彬(2007)。影像回饋對運動技能學習表現之探討。國北教大體育,2,75-84。簡桂彬(2009)。不同回饋方式對法式滾球動作表現品質之影響。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報,3(2),11-30。
蘇耿賦、許宏哲、陳研伶(2006)。不同回饋訊息對排球低手傳球學習影響之研究。真理運動知識學報,3(1),43-53。
西文部分
Guadagnoli M., Holcomb W., & Davis M. (2002). The efficacy of video feedback for learning the golf swing.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20(8), 615-622.
Morrison, C., & Reeve, J. (1988). Effect of instruction and undergraduate major on qualitative skill analysi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5, 291-297.
Pollatou, E., Tzetzis, G., & Hatzitaki, V. (2001). The effect of visual and kinesthetic feedback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static balance task in rhythmic gymnastic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40, 171-183.
Weiss, M. R., & Klint, K. A. (1987). Show and tell in the gymnasium.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8, 234-241.
Winters, J., Hauck, B., Riggs, C. J., Clawson, J., & Collins, J. (2003). Use of videotaping to assess competencies and course outcomes.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42(10), 47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