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幼泉(1971)。勞工問題。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工會法第六條第二款(2016)。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201.aspx?lsid=FL014918
(瀏覽日期:2016/11/16)
工會法第六條第三款(2016)。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201.aspx?lsid=FL014918
(瀏覽日期:2016/11/16)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呂昭昀(2011)。工會法與工會的交易成本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李允傑(2004)。政府與工會。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李振昌、吳鄭重(譯)(1994)。縱橫美國:山姆.威頓傳(原作者:Sam Walton)。台北市:智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汪曉滄(1976)。三十年來的工會。勞工研究季刊,45,19-32。
林冠宇、許進成(2007)。質性研究與敘說探究。取自http://mail2.tmue.edu.tw/~g961209/961231.doc(瀏覽日期:2016/11/08)
林志興(2006)。考察瑞士推動ISO10015機構並觀摩實施ISO10015之企業。取自: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 sysId=C09502548#c
林子傑(2015)。訓練機構導入TTQS提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T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林公孚(1996)。追求卓越品質-邁向全面品質管理之道。台北市:中華民國品質學會月刊。
林建山(2006)。人力資本開發與國家訓練品質保證機制。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吳育鵬(2011)。台灣花卉產業軟實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科技大學,台北市。范雅鈞(2008)。戰後台灣勞工運動史料彙編勞工政策與法令1。台北市:國史館。
徐宗國(譯)(1998)。質性研究概論(原作者: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張天開(1976)。工會的組織與運作,勞工研究季刊,44,40-46。
張天開(1987)。現代工會運動。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張冠雄(1951)。台灣工會組織的檢討。中國勞工,7, 7。
張國興(1991)。戰後台灣勞工問題-下冊。台北市: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張翠玲(2009)。職業訓練機構導入訓練品質系統成效追蹤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陳威世(2011)。訓練機構導入TTQS個案研究-東南科技大學推廣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南科技大學,新北市。陳國鈞(1983)。勞工問題。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婉娥(2011)。碼頭工人-台灣戒嚴時期中的勞工運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陳繼盛(1994)。我國工會法制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陳繼盛(2010)勞動學導論。台北市:台灣勞動學會。
許繼峰、吳育仁譯(譯)。(2004)。比較工會運動(原作者:Richard Hyman)。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1)。
曾于恒(2010)。採用TTQS評核制度對訓練單位影響之研究-以標竿單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傅和彥(2008)。生產與作業管理:建立產品與服務標竿5/e。台北市:前程企管
雲樹(1969)。職業工會組織的檢討與改進。中國勞工,436,15-18。
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原作者:Arthur A. Berger)。台北市:風雲論壇。(原著出版年:2003)。
黃明怡(2007)。台灣北區人才培訓機構採用訓練品質計分卡認證之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淑惠(2013)。職業工會導入國家訓練品質系統辦理在職訓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黃越欽(1991)。政治新聞報導的真相與表相。報學,8(5),28-32。黃越欽(2004)。勞動法新論。台北市:翰蘆。
楊素芬(2006)。品質管理 二版。台北市:華泰文化。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潘淑滿(2003)。質性研就: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簡貞玉(譯)。(2007)。員工訓練與能力發展(第二版)(原作者:Raymond A. Noe)。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1)。
衛民、許繼峰(2009)。勞資關係-平衡效率與公平。台北市:前程文化。
衛民、許繼峰(2006)。勞資關係與人力資源管理的合與分。勞工研究,6(1),73-95。
鄭春生(2010)。品質管理:現代化觀念與實務應用。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藍科正(1992)。我國職業工會功能之探討。政大勞動學報,9,1-25。
羅紀瓊、張晉芬(1998)。職業工會在全民健康保險中定位之探討(一)。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小組。
蘇拯靈(1980)。工會組織、任務與領導。勞工研究,61,49。英文部分
Bogdan, R.,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avana, R. Y., Delahaye, B. L., & Sekaran, U. (2001).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ilton, Qld: Wiley.
Hyde, A. C. (1992). The proverbs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recharting the path to quality improv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Public Productivity & Management Review, 45(1), 25-37.
Juran, J. M. (1994). Japanese and western quality - a contrast.Quality Progress,11(12), 10-18.
Kelley, M. R. (1990). New Process Technology, Job Design, and Work Organization: A Contingency Model.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2), 191-208.
Roberts, H. S. (1994). Roberts dictionary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Washington, D.C.: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Stevenson, W. J. (2005). Production/Operations Management (5th ed.). Chicago, IL: Ir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