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孔波(2016)。重議滑輪和滑輪組的教學。課程教育研究,10,270-270。
王久貴(2010)。齒輪傳動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和實踐。新課程:教育學術,3,TH132.41-4。
王冠臻(2012)。幼兒齒輪轉動概念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王映人(2010)。創意積木激發大學生之創造力成效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司海軍(2011)。 對“定滑輪”與“動滑輪”辨別的探討。 新課程(教研版),6,86-86。
任英杰(2008)。促進小學生“迷思概念”轉變的POE策略及案例分析。基礎教育研究,2,46-48。
江淑卿、陳昱蓁、潘于君(2008)。幼稚園與二年級兒童速度概念之微觀發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1),61-96。
何定樑(2008)。生活的物理。臺北市,九章。
吳文龍、陳永祥、黃萬居(2011)。單車休閒參與度對國小學童簡單機械學習動機與概念成就之相關性。物理教育學刊,12(1),25-46。吳雅玲、許惠欣(2008)。積木遊戲-幼兒單位積木的遊戲型態。幼兒教保研究期刊,2(1),19-43。吳穎沺、蔡今中(2005)。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以“電與磁”單元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3(4),387-411。李乙明(譯)(2004)。學習理解之多元評量(原作者:White, R.& Gunston e,R.)。臺北市:紅葉文化。
李正森(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齒輪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周淑惠(1998)。幼兒自然科學經驗-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3a)。幼兒之電路、齒輪概念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7,469-498。周淑惠(2003b)。幼兒自然科學概念與思維。臺北市:心理。
林弘昌、陳祺祐(2010)。精熟學習策略融入電腦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科學概念改變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97,45-63。林芳姬、姚如芬(2005)。積木怎麼不見了-體積空間能力的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40,35-47。
林智皓(2007)。樂高(lego)動手做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施能木(2009)。樂高組件對國小學童學習生活科技課程“簡單機械”單元之影響研究。生活科技教育,42(2),3-26。
柯冠伶、周映君(2016)。以積木為媒介對於自閉症孩童的成效回顧。職能治療學會雜誌,34(2),214-229。紀明君(2015)。以POE教學策略探究幼兒對於蔬果切面變色概念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生化科技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胡銘軒(2014)。高職機械科學生輪系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孫娜(2016)。定滑輪省力實驗的誤差分析與教學對策。教師,3,101-102。
袁典清(2010)。《我的滑輪》教學設計。科學課,12,34-36。
馬祖琳、戴文青、臧瑩卓、林意紅、愛彌兒幼兒園教學團隊(2009)。幼兒創造性思考的表徵經驗-台中市愛彌兒幼兒園積木活動紀實。臺北:心理。
高漣霞(2014)。《滑輪》教學設計。中學物理,7,84-85。
張裕榮(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對齒輪操作的推理表徵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莊麗娟(2006)。幼兒「重量概念」多元智能取向科學學習系統之建構。教育研究集刊,52(1),59-92。許良榮(2005)。序列性POE之特色與設計。國教輔導,45(2),6-12。郭春在(2006)。從幼兒身心發展觀點探討幼兒玩具設計要素之研究。應用藝術與設計學報,1,53-62。陳欣希、鍾志從(2011)。幼兒於樂高活動中兩人合作模式的探討。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3,49-74。陳奕羽(2010)。幼兒簡單機械遊戲性學材系統設計與實施-以齒輪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淑玲、吳月娥(2015)。以科學遊戲融入POE教學對學童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教新知,62(2),44-56。陳淑筠(2002)。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東縣。
陸冬梅(2012)。定滑輪和動滑輪。初中生世界:八年級物理,7,13-15。
陸衛紅(2011)。其他簡單機械-定滑輪、動滑輪教學設計。新課程.上旬,8,95-96。
黃贊樺(2010)。探討科學解釋文字鷹架融合POE策略對概念改變與科學解釋能力影響之研究-以光學單元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楊秀惠、陳嘉彌(2007)。積木角遊戲活動引爆創造力之啟思。幼兒保育學刊,5,87-112。楊凱悌、邱美虹、王子華(2009)。應用數位影音融入POE教學改善國小高年級學童脊椎動物分類另有概念之效益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7(5),387-407。葉嘉雯(2015)。Co-POE教學模式應用於國小[空氣與燃燒] 單元實驗教學之研究-探討不同認知風格學童的學習。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藪芬、陳嘉彌(2007)。透過樂高活動培養幼兒品德之探析。幼兒教育季刊,287,39-52。蔡仁宏(2000)。積木在建築立體形構運用上之探索。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清斌、許天維、曾建維、陳姿良、永井正武(2013)。迷思概念診斷新模式:結合學習迷思區與迷思次序演算的應用。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1),1-9。
蔡銘津(2008)。幼兒積木遊戲的教學設計。國教之友,59(3),18-28。
鄭其明(2003)。皮帶傳動問題的探討。青海民族大學學報,6,60-62。
盧素碧(2003)。幼兒科學教育實驗。幼兒教育年刊,15,1-39。
賴羿蓉、陳振明(2007)。科學百寶袋一本專為幼兒設計的學工具書。臺北市:群英。
謝秉桓(2014)。POEC教學策略之理論與實務。臺灣化學教育,4,447-451。
謝青龍(1995)。從「迷思概念」到「另有架構」的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180,23-29。蘇明俊(譯)(2006)。幼兒科學遊戲活動A-Z(原作者:Joanne Matricardi & Joanne McLarty)。臺北市:新加玻商湯姆生。
李栽踐(2010)。《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教學反思。中學教學參考,17,54-55。
胡學智(2014)。“滑輪”實驗教學的策略。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126-126。
英文部分
Adams, P. K., & Nesmith, J. (1996). Blockbusters: Ideas for the Block Cente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4, (2), 87-92.
Bartolini Bussi M. G., Boni M., Ferri F. & Garuti R. (1999). Early Approach to Theoretical Thinking: Gears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9(1), 67-87.
Chris Joyce (2006). Predict, Observe, Explain (POE). Assessment Resource Banks. Retrieved March 08,2017, from https://arbs.nzce r.org.nz/predict-observe-explain-poe/
Kathleen E. Metz (1991).Development of Explanation: Incremental and Fundamental Change In Children's Physics Knowledg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8,785-797.
Kathleen E. Metz. (1985).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roblem Solving in a Gears Task: A Problem Space Perspective. Cognitive Science, 9,431-471.
Kearney, M., Treagust, D. F., Yeo, S., & Zadnik, M. G. (2001) Student and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he use of multimedia supported Predict -Observe-Explain tasks to probe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1, 589-615.
LeGoff, D. B.(2004).Use of LEGO as a therapeutic medium for improving socialcompetence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4(5), 557-571.
Lehrer,R.& Schauble, L.(1998).Reasoning about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gea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5(1),3-25.
White, R., &Gunstone, R. F. (1992).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 In R. White & R. F. Gunstone, Probing Understanding (44-64). London: The Falmer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