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引文獻
一、《禮記》類古籍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宋〕衛湜撰:《禮記集說》,〔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17-1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宋〕衛湜撰:《禮記集說》,題〔清〕納蘭成德編:《通志堂經解》第12冊,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縮印清刊本。
題〔宋〕謝枋得批點,〔明〕楊慎附註:《檀孟批點》,《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影印明萬曆趙標輯刊三代遺書本。
題〔宋〕謝枋得撰:《檀弓批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四川省圖書館藏明萬曆閔齊伋刻朱墨套印本。
〔元〕吳澄撰:《禮記纂言》,〔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元〕陳澔撰:《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6版5刷。
〔明〕胡廣等奉敕撰:《禮記大全》,〔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胡廣等奉敕撰:《禮記集說大全》,明內府刊本。
〔明〕楊慎撰:《檀弓叢訓》,《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姚安府刻本。
〔明〕楊慎撰:《檀弓叢訓》,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姚安府刊本。
〔明〕楊慎撰:《檀弓叢訓》,《函海》第5函,《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37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影印清乾隆李調元輯刊道光李朝夔重修補刊本。
〔明〕楊慎撰,劉繼華點校:《檀弓叢訓》,王文才、萬光治等編注:《楊升庵叢書》第1冊,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1版1刷。
〔明〕戴冠撰:《禮記集說辯疑》,《續修四庫全書》第11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六年華察刻本。
〔明〕戴冠撰:《禮記集說辨疑》,《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嘉靖華察刻本。
〔明〕徐師曾撰:《禮記集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孫鑛撰:《孫月峰先生批評禮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5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蘇州市圖書館藏明末天益山刻本。
〔明〕黃乾行撰:《禮記日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四年鍾一元刻本。
〔明〕徐養相撰:《禮記輯覽》,《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8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中國科學圖書館藏明隆慶五年自刻本。
〔明〕金淛撰:《讀禮日知》,《續修四庫全書》第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遼寧省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年馮氏刻本。
〔明〕戈九疇刊:《杭郡新刊禮記要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年杭州書林後墅吳山刻本。
〔明〕馬時敏撰:《禮記中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一年侯于趙刻本。
〔明〕湯三才、〔明〕湯道衡撰:《禮記新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黃道周撰:《月令明義》,〔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表記集傳》,〔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坊記集傳》,〔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緇衣集傳》,〔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黃道周撰:《儒行集傳》,〔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姚舜牧撰:《重訂禮記疑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五經疑問》本。
〔明〕陳與郊撰:《檀弓輯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二年刻本。
〔明〕林兆珂撰:《檀弓述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郝敬撰:《禮記通解》,《續修四庫全書》第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經解》本。
〔明〕郝敬撰:《禮記通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1-9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湖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郝千秋、郝千石刻《郝氏九經解》本。
〔明〕馮應京輯,〔明〕戴任增釋:《月令廣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6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陳邦泰刻本。
〔明〕陳有元輯:《禮經約述》,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1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影印明黃立極刻朱藍套印本。
〔明〕童維巖撰:《禮記會解新裁》,《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姚應仁撰:《檀弓原》,《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天啟刻本。
〔明〕王安舜刪定,〔明〕李衷純、〔明〕蔣紹煃參閱:《禮記旁訓》,明天啟元年刊本。
〔明〕湯道衡撰:《禮記纂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陳鴻恩撰:《禮記手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唐振吾廣慶堂刻本。
〔明〕徐昭慶撰:《檀弓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檀弓通》、《考工通》合刻本。
〔明〕朱泰禎(撰:《禮記意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五年楊師孔刻本。
〔明〕許兆金撰:《說禮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4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浙江圖書館藏明天啟七年郎九齡等刻本。
〔明〕趙僎撰:《禮記思》,《續修四庫全書》第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七年白門書林王荊岑等刻本。
〔明〕楊鼎熙撰:《禮記敬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明〕楊鼎熙撰:《禮記敬業》,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庚午刊本。
〔明〕牛斗星撰:《檀弓評》,《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95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末刻本。
〔明〕朱元弼撰:《禮記通註》,《叢書集成新編》第17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鹽邑志林本。
〔明〕汪禔撰:《投壺儀節》,《叢書集成新編》第54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夷門廣牘本。
〔清〕王夫之撰:《禮記章句》,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4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版2刷。
〔清〕毛奇齡撰:《檀弓訂誤》,《叢書集成新編》第34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學海類編本。
〔清〕姜兆錫撰:《禮記章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第101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雍正十年寅青樓刻本。
〔清〕姜兆錫撰:《禮記章義》,《續修四庫全書》第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雍正十年寅清樓刻本。
〔清〕方苞撰:《禮記析疑》,〔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汪有光撰:《批檀弓》,清光緒十三年刊本。
〔清〕汪紱撰:《禮記章句》,《續修四庫全書》第1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二年刻本。
〔清〕杭世駿撰:《續禮記集說》,臺北:明文書局,1992年,影印清光緒甲辰浙江書局刻本。
〔清〕孫濩孫撰:《檀弓論文》,《四庫全書叢目存書》經部第10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影印北京圖書館分館藏清康熙刻本。
〔清〕程穆衡撰:《考定檀弓》,《叢書集成新編》第34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借月山房彙鈔本。
〔清〕高宗敕撰:《欽定禮記義疏》,〔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4-1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邵泰衢撰:《檀弓疑問》,〔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文1版。
〔清〕朱彬撰,饒欽農點校:《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3刷。
〔清〕夏炘撰:《檀弓辨誣》,《續修四庫全書》第1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咸豐刻本。
〔清〕邵懿辰撰:《禮經通論》,《續經解三禮類彙編》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初版。
〔清〕郭嵩燾撰:《禮記質疑》,《續修四庫全書》第1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六年思賢講舍刻本。
〔韓〕權近撰:《禮記淺見錄》,朝鮮太宗十八年刊本。
二、四部古籍
(一)經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唐〕陸德明撰,黃焯彙校,黃延祖重輯:《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1刷。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年,影印中華書局點校本。
〔宋〕朱熹集註:《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再版。
〔宋〕岳珂撰:《九經三傳沿革例》,〔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楊慎撰,劉繼華點校:《升庵經說》,王文才、萬光治等編注:《楊升庵叢書》第1冊,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年,1版1刷。
〔明〕朱睦㮮撰:《五經稽疑》,〔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郝敬撰:《周禮完解》,《續修四庫全書》第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經解》本。
〔明〕郝敬撰:《儀禮節解》,《續修四庫全書》第8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郝千秋、郝千石刻《九部經解》本。
〔明〕郝敬撰:《談經》,《續修四庫全書》第17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明崇禎郝洪範刻《山草堂集》增修本。
〔明〕郝敬撰,〔明〕郝洪範錄,〔明〕田必成、〔明〕彭大翮校:《四書攝提》,日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藏崇禎元年本。
〔清〕黃宗炎撰:《周易尋門餘論》,《叢書集成續編》第28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排印昭代叢書本。
〔清〕王夫之撰:《四書箋解》,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6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版2刷。
〔清〕畢沅撰:《釋名疏證》,《續修四庫全書》第18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十四年畢氏靈巖山館刻經訓堂叢書本。
〔清〕皮錫瑞撰:《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版9刷。
〔清〕皮錫瑞撰,周予同註:《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初版4刷。
(二)史部
〔漢〕班固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影印點校本。
〔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版8刷。
〔明〕夏元吉等撰:《明太祖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縮印1962年6月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校印本。
〔明〕楊士奇等撰:《明太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縮印1962年6月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校印本。
〔明〕李東陽等撰:《明孝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縮印1962年6月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校印本。
〔明〕鄭曉撰:《今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4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五年項篤壽刻本。
〔明〕朱睦㮮撰:《萬卷堂書目》,《續修四庫全書》第91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觀古堂書目叢刊本。
〔明〕李贄撰:《續藏書》,《續修四庫全書》第3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九年王惟儼刻本。
〔明〕黃訓編:《名臣經濟錄》,〔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44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顧秉謙等修:《明神宗實錄》,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縮印1962年6月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校印本。
〔明〕徐學聚撰:《國朝典彙》,《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66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啟四年徐與參刻本。
〔明〕涂山輯:《新刻明政統宗》,《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清〕錢謙益撰:《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新1版1刷。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思舊錄》,《黃宗羲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增訂版2刷。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第8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增訂版2刷。
〔清〕鄒漪撰:《啓禎野乘.一集》,《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4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七年柳圍草堂刻清康熙五年重修本。
〔清〕王夫之撰:《讀通鑑論》,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10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版2刷。
〔清〕朱彝尊撰:《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縮印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本。
〔清〕黃虞稷撰:《千頃堂書目》,《叢書集成續編》第4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臺1版。
〔清〕沈佳撰:《明儒言行錄.續編》,〔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4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版7刷。
〔清〕金鉷等監修,〔清〕錢元昌等編纂:《廣西通志》,〔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5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曾王孫等修,〔清〕徐孟深等纂:《都昌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87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清康熙三十三年補刊本。
〔清〕謝旻等監修:《江西通志》,〔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5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嵇璜、〔清〕曹仁虎等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62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嵇璜等奉敕撰:《欽定續文獻通考.經籍考》,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明史藝文志.補編.附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1版1刷。
〔清〕永瑢、〔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影印武英殿本。
〔清〕周中孚撰,黃曙輝、印曉峰標校:《鄭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1月,1版1刷。
〔清〕狄學耕等修,〔清〕黃昌蕃等纂:《都昌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87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影印清同治十一年刊本。
〔清〕丁丙撰:《善本書室藏書志》,《續修四庫全書》第9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清光緒二十七年錢塘丁氏刻本。
〔清〕丁丙藏,丁仁撰:《八千卷樓書目》,《續修四庫全書》第9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民國十二年鉛印本。
〔清〕沈星標修,〔清〕曾憲德、〔清〕秦有鍠纂:《光緒京山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府縣志輯》第4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清光緒八年刻本。
〔清〕孫詒讓撰:《溫州經籍志》,《續修四庫全書》第9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民國十年浙江公立圖書館刻本。
(三)子部
〔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版2刷。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2刷。
〔宋〕費袞撰,金圓校點:《梁谿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版1刷。
〔宋〕陳善撰:《捫蝨新話》,《叢書集成新編》第12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儒學警悟本。
〔宋〕葉適撰:《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1版2刷。
〔宋〕黃震撰:《黃氏日抄》,〔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707-7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宋〕王應麟撰,〔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呂宗力校點:《困學紀聞(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版6刷。
〔明〕丘濬撰:《大學衍義補》,《叢書集成三編》第11冊,臺北:新文豐,1997年,影印丘文莊公叢書本。
〔明〕戴冠撰:《濯纓亭筆記》,《續修四庫全書》第11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六年華察刻本。
〔明〕張志淳撰:《南園漫錄》,〔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8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唐順之編:《荊川稗編》,〔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953-9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楊起元撰:《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12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五年佘永寧刻本。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974-9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郝敬撰:《知言》,〔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明儒學案》,《黃宗羲全集》第8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增訂版2刷。
〔明〕郝敬撰:《時習新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9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影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萬曆崇禎間郝洪範刻《山草堂集》增修本。
〔明〕黃道周撰:《榕壇問業》,〔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71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顧炎武撰,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1版1刷。
〔清〕王夫之撰:《俟解》,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12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版2刷。
〔清〕王士禎撰,靳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版3刷。
〔清〕李光地撰,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版1刷,與《榕村續語錄》合刊本。
〔清〕陳澧撰,鍾旭元、魏達純點校:《東塾讀書記》,黃國聲主編:《陳澧集》第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四)集部
〔宋〕張載撰:《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初版。
〔宋〕黃庭堅撰:《豫章黃先生文集》,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初印本)》第986-993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借嘉興沈氏藏宋乹道刊本。
〔宋〕晁補之撰:《濟北晁先生雞肋集》,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初印本)》第1023-1038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明詩瘦閣仿宋刊本。
〔宋〕晁說之撰:《嵩山文集》,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續編》第380-38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影印舊鈔本。
〔宋〕陳騤撰,〔明〕沈元熙、〔明〕沈德先校:《陳眉公訂正文則》,《叢書集成新編》第80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寶顏堂秘笈本。
〔宋〕王正德撰:《餘師錄》,《叢書集成新編》第80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墨海金壺本。
〔宋〕劉克莊撰:《後村先生大全集》,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初編(初印本)》第1289-133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影印上海涵芬樓景印舊鈔本。
〔宋〕謝枋得編:《文章軌範》,〔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3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胡奎撰:《斗南老人集》,〔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方孝孺撰:《遜志齋集》,〔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3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楊守陳1425-1489撰:《楊文懿公文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第1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明弘治十二年楊茂仁刻本。
〔明〕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版5刷。
〔明〕李夢陽撰:《空同集》,〔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孫緒撰:《沙溪集》,〔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崔銑撰:《洹詞》,〔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張含撰:《張愈光詩文選》,《叢書集成續編》第142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影印雲南叢書本。
〔明〕楊慎撰:《升菴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影印乾隆乙卯新都周參元重刊萬曆陳大科本。
〔明〕李元陽撰:《中谿家傳彙稿》,《叢書集成續編》第142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影印雲南叢書本。
〔明〕陳束撰:《陳后岡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9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影印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九年林可成刻本。
〔明〕王樵撰:《方麓集》,〔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2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明〕王世貞撰,魏連科點校:《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版1刷。
〔明〕黃洪憲撰:《碧山學士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3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姚舜牧撰:《來恩堂草》,《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郝敬撰:《小山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第53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影印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啟三年刻本。
〔明〕祁承㸁撰:《澹生堂藏書約》,《叢書集成新編》第2冊,臺北:新文豐,1985年,排印知不足齋叢書本。
〔明〕許學夷撰:《詩源辯體》,《續修四庫全書》第169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藏明嘉靖二十二年張國鎮刻本。
〔明〕顧大韶撰:《炳燭齋稿》,《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0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清道光二十年鈔本。
〔明〕艾南英撰,〔清〕張符驤評點:《天傭子集》,《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7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
〔明〕李應昇撰:《落落齋遺集》,《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5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
〔清〕錢謙益撰,〔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版1刷。
〔清〕陳確撰:《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版1刷。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版1刷。
〔清〕陳瑚撰:《確庵文藁》,《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8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影印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毛氏汲古閣刻本。
〔清〕王夫之撰:《王船山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版1刷。
〔清〕陳廷敬撰:《午亭文編》,〔清〕高宗敕編:《四庫全書》第131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納蘭成德撰,黃曙輝、印曉峰點校:《通志堂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清〕方苞撰,〔清〕戴鈞衡編:《望溪先生集外文》,《叢書集成三編》第55冊,臺北:新文豐,1997年,影印望溪先生全集本。
〔清〕余廷燦撰:《存吾文稿》,《續修四庫全書》第145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上海圖書館藏清咸豐五年雲香書屋刻本。
〔清〕洪亮吉撰,劉德權點校:《洪亮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版1刷。
三、近今人著作
王文才撰:《楊慎學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版1刷。
王孝魚撰:《船山學譜》,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初版。
王夢鷗註釋:《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修訂版8刷。
王鍔撰:《三禮研究論著提要(增訂本)》,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
左東嶺撰:《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甘鵬雲撰:《經學源流考》,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影印甘氏家藏叢稿本。
吳信如撰:《唯識秘法──船山佛學思想探微》,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年,1版1刷。
林慶彰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修訂再版。
林慶彰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
侯外廬撰:《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版7刷。
徐仁甫撰,徐湘霖編訂:《乾惕居論學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版1刷。
耿素麗、胡月平選編:《三禮研究》,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1版1刷。
高明撰:《禮學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4版。
張立文撰:《船山哲學》,臺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初版。
張西堂撰:《王船山學譜》,臺北:中國船山學會,1973年,與《船山遺書提要》合刊本。
張高評撰:《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初版。
張壽安撰:《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版1刷。
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第16冊,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1版2刷。
陳力祥撰:《王船山禮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版1刷。
陳垣撰:《校勘學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69年,1版1刷。
嵇文甫撰:《王船山學術論叢》,新店:谷風出版社,1987年,未註版次。
曾昭旭撰:《王船山哲學》,臺北:遠景,1996年,再版。
曾軍撰:《義理與考據──清中期《禮記》詮釋的兩種策略》,長沙:岳麓書社,2009年,1版1刷。
閔爾昌編:《碑傳集補》,《清碑傳合集》,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1版1刷。
黃進興撰:《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修訂版)》,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版1刷。
楊晉龍撰:《治學方法》,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4年,初版。
楊儒賓撰:《從《五經》到《新五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初版。
萬久富整理:《禮記集說》,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1版1刷。
葉國良撰:《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初版。
葉國良撰:《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初版。
董玲撰:《郝敬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版1刷。
虞萬里撰:《上博館藏楚竹書《緇衣》綜合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1版1刷。
劉永青撰:《情禮之間──論明清之際的禮學轉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版1刷。
劉咸炘撰:《《禮記》溫知錄》,《推十書(增補全本).乙輯》第2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1版。
錢穆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第8冊,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未註版次。
錢穆撰:《經學大要》,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未註版次。
戴景賢撰:《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未註版次。
簡錦松撰:《明代文學批評研究──成化、嘉靖中期篇(1465-1544)》,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初版。
〔日〕岡田武彥撰,吳光、錢明、屠承先譯:《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Patricia Buckley Ebrey, 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四、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楊晉龍撰:《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張以仁、吳宏一教授指導,1997年。
陳恆嵩撰:《《五經大全》纂修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劉兆祐教授指導,1998年。
陳章錫撰:《王船山禮學研究──以兩端一致論為研究進路》,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曾昭旭教授指導,2000年。
侯美珍撰:《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林慶彰教授指導,2004年。
郭素紅撰:《明代經學的發展》,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鄭杰文教授指導,2008年。
王鐿容撰:《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播:新論楊慎》,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康來新教授指導,2014年。
李君撰:《王船山學術思想研究──以學術思想的傳承與創新為視角》,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史博士論文,張豈之教授指導,2014年。
(二)碩士論文
林碧玲撰:《王船山之禮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昭旭教授指導,1986年。
曾軍撰:《清前期《禮記》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張三夕教授指導,2005年。
劉千惠撰:《陳澔《禮記集說》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恆嵩教授指導,2008年。
鄭伊庭撰:《明代考據學家之博學風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礽乾教授指導,2010年。
陳幼文撰:《天理與人情的衝突與平衡──明代大禮議的禮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素英教授指導,2011年。
戴雅萍撰:《陳澔《禮記集說》平議》,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王鍔教授指導,2012年。
張琪撰:《《陳氏禮記集說補正》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王鍔教授指導,2014年。
五、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依發表先後列序)
徐仁甫撰:〈《禮運》 “大同” “小康” 錯簡補正〉,《武漢日報.文學副刊》1947年3月11日。
李翊灼撰:〈禮運大同小康章文並無錯簡議〉,《禮樂半月刊》第20期,1947年12月,頁1-2。
李才棟撰:〈對《宋元學案》中陳澔傳略的一些訂正〉,《江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頁99-100。
林慶彰撰:〈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書目季刊》第18卷第3期,1984年12月,頁3-40。
林慶彰撰:〈楊慎之經學〉,《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第18卷第2期,1985年12月,頁189-210。
林慶彰撰:〈明代的漢宋學問題〉,《東吳文史學報》第5期,1986年8月,頁133-150。
黃進興撰:〈理學、考據學與政治:以《大學》改本的發展為例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0本第4分,1989年12月,頁889-916。
黃進興撰:〈道統與治統之間:從明嘉靖九年(1530)孔廟改制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第4分,1990年12月,頁917-941
林慶彰撰:〈《五經大全》之修纂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1年3月,頁361-383。
黃進興撰:〈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新史學》5卷2期,1994年6月,頁1-82。
侯美珍撰:〈楊慎研究論著目錄續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5卷第2期,1995年6月,頁100-115。
永良撰:〈《禮記.禮運》首段錯簡應當糾正〉,《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S6期「漢語言文學研究專輯」,頁72-73。
蔣秋華撰:〈郝敬的詩經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2期,1998年3月,頁253-294。
楊天宇撰:〈略述中國古代的《禮記》學〉,《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5期,2000年9月,頁31-36。
楊天宇撰:〈略論 “禮是鄭學” 〉,《齊魯學刊》2002年第3期,頁90-95。
張曉生撰:〈郝楚望生平考述〉,《書目季刊》第36卷第3期,2002年12月,頁43-70。
吳承學、李光摩撰:〈八股四題〉,《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頁27-36。
黃忠慎撰:〈王夫之《詩經》學新探〉,《國文學誌》第8期,2004年6月,頁299-322。
張學智撰:〈王夫之對禮樂的理學疏解──以《禮記.樂記》為中心〉,《中國哲學史》2005年第4期,頁35-40。
龔延明、高明揚撰:〈清代科舉八股文的衡文標準〉,《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頁176-192。
李勤合撰:〈楊慎研究論著目錄增補〉,《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2期,2005年6月,頁163-168。
胡楚生撰:〈邵懿辰〈論禮運首段有錯簡〉說駁議〉,《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2006年3月,頁1-22。
劉柏宏撰:〈林慶彰先生〈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一文述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33-143。
楊晉龍撰:〈〈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簡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45-151。
林慶彰撰:〈對楊、劉兩先生文評的回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3期,2006年9月,頁153-157。
胡露、周錄祥撰:〈《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禮類、春秋類存目補正〉,《圖書館雜誌》2006年第10期,頁78-80、63。
張學智撰:〈王夫之對禮的本質的闡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39-45、56。
葉國良撰:〈公孫尼子及其論述考辨〉,《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25-50。
張學智撰:〈明代三禮學概述〉,《中國哲學史》2007年第1期,頁12-20。
姜曉霞撰:〈情深意篤,亦師亦友──楊慎與張含的交游及其影響〉,《昆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頁28-31。
曾軍撰:〈從民間著述到官方教材──從元陳澔《禮記集說》看經典詮釋的獨特現象及其思想史意義〉,《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4期,2007年7月,頁96-100。
黃羽璿撰:〈《禮記.禮運》的成篇與思想研究〉,《有鳳初鳴年刊》第3期,2007年10月,頁313-327。
戴景賢撰:〈論方以智王船山二人思想之對比性與其所展顯之時代意義〉,《文與哲》第12期,2008年6月,頁455-528。
侯美珍撰:〈明清八股取士與經書評點的興起〉,《經學研究集刊》第7期,2009年4月,頁137-162。
郭素紅撰:〈論明中期經學對宋學的反動──以楊慎對經學的闡釋為中心〉,《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頁145-150。
鄧國光撰:〈明史論明文:明、清公私史乘敘論明代詩文、八股及文學復古歧議研究〉,《東華中文學報》第3期,2009年12月,頁1-40。
劉文起撰:〈宋濂之文論〉,《東吳中文學報》第22期,2011年11月,頁205-226。
張海亮、周青玲、李旭宗撰:〈江西都昌陳澔考證〉,《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頁42、57。
孫麗麗撰:〈張含年譜新編〉,《保山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頁67-77。
盧靜撰:〈從古代評點看《檀弓》的文學闡釋〉,《求索》2012年第6期,頁83-85、114。
釋堅融、羅盛吉、黃一農撰:〈清初詞學大家成德名諱新考〉,《文史》2013年第1輯,頁63-74。
王啟發撰:〈黃道周的三禮學及其相關問題考論(上)〉,《國學學刊》2013年第1期,頁33-45、142。
王啟發撰:〈黃道周的三禮學及其相關問題考論(下)〉,《國學學刊》2013年第2期,頁36-48、142。
詹康撰:〈從王守仁作《山東鄉試錄》談明代鄉會試錄的作者問題(上)〉,《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2013年9月,頁54-68。
蒲彥光撰:〈守經、用經與背經──試論明代經義文如何解經〉,《興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3年12月,頁43-68。
趙克生撰:〈郝敬禮學初論〉,《社會科學》2014年第4期,頁165-173。
周翔宇、周國林撰:〈明代書目中的五經新排序成因初探〉,《北京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頁95-100。
楊艷秋撰:〈明代三禮學論略〉,《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2014年9月,頁54-61。
何威萱:〈張居正理學思想初探:兼論與其禁毀書院的關係〉,《東吳中文學報》第28期,2014年11月,頁105-136。周思明撰:〈夏樹芳家世、生平考略〉,《城市地理》2014年第14期,頁176-178。
侯美珍撰:〈明代鄉會試《禮記》義的出題及影響〉,《臺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14年12月,頁89-138。
侯美珍撰:〈科舉視角下的明清《禮記》學──《禮記》義考試之流弊、批評與回應〉,《國文學報》第57期,2015年6月,頁145-178。
李姿嫻撰:〈夏樹芳生平及其著作考〉,《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30期,2015年6月,頁53-72。
侯美珍、彭醴璃撰:〈明代《禮記》科舉用書之刪經現象研究──以楊鼎熙《禮記敬業》為討論中心〉,《書目季刊》第49卷第2期,2015年9月,頁1-21。何威萱撰:〈從「傳經」到「明道」──程敏政與明代前期孔廟從祀標準的轉變〉,《臺大歷史學報》第56期,2015年12月,頁35-86。
林素英撰:〈《禮記.坊記》連續四篇與子思、《大戴禮記》禮治思想之關係〉,《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1-22。
〔日〕鶴成久章撰:〈《禮記》を選んだ人達の事情──明代科舉と禮學〉,《福岡教育大學紀要》第50卷1號,2001年2月,頁1-15。
〔日〕鶴成久章撰:〈明代餘姚の《禮記》學と王守仁──陽明學成立の一背景について〉,《東方學》111號,2006年1月,頁123-137。
(二)論文集論文
王啟發撰:〈略述明代官方禮學的存在和表現〉,田澍、王玉祥、杜常順主編:《第十一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1版,頁754-761。
李威熊撰:〈明代經學發展的主流與旁支〉,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修定1版2刷,頁77-92。
沈乃文撰:〈《禮記集說》版本考〉,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5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版1刷,頁289-302。
屈萬里撰:〈十三經註疏版刻述略〉,《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初版,頁215-235。
林平和撰:〈陸奎勳《戴禮緒言》評議鄭玄《禮記注》改讀之考辯續編〉,《中國文學之學理與應用──明清語言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2011年,未註版次,頁215-234。
林素英撰:〈 “中庸” “治國有九經” 思想探析──以 “坊記”、“表記”、“緇衣” 相印證〉,郭齊勇主編:《儒家文化研究》第3輯「禮學研究專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1版1刷,頁333-364。
林慶彰、賈順先撰:〈楊慎研究論著目錄〉,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資料彙編.附錄》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初版,頁1019-1032。
林慶彰撰:〈導言〉,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修定1版2刷,頁1-14。
林慶彰撰:〈近二十年臺灣研究《三禮》成果之分析〉,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1刷,頁160-167。
林麗月撰:〈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黃寬重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9年,初版,頁327-372。
陳致撰:〈晚明子學與制義考〉,方勇主編:《諸子學刊》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版1刷,頁387-424。
陳韻撰:〈從黃奭所輯《三禮目錄》論 “禮是鄭學”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編:《禮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慶祝沈文倬先生九十華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版1刷,頁146-159。
楊朝明撰:〈〈禮運〉成篇與學派屬性等問題〉,黃懷信、李景明主編:《儒家文獻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版1刷,頁240-261。
萬揆一撰:〈「議大禮」與楊升庵〉,林慶彰、賈順先編:《楊慎研究資料彙編》冊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年,初版,頁68-71。
葉純芳撰:〈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對《禮記》經、傳的界定〉,葉純芳、喬秀岩編:《朱熹禮學基本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版1刷,頁91-114。
葉國良撰:〈韓儒權近《禮記淺見錄》評論〉,《中國經學》第6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版1刷,頁131-142。
趙克生撰:〈明代地方廟學中的鄉賢祠與名宦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118-123。
蔣秋華撰:〈郝敬著作考〉,《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初版,頁601-686。
蔣秋華撰:〈《陳氏禮記集說補正》作者考〉,趙生群、方向東主編:《古文獻研究集刊》第5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1版1刷,頁231-241。
魏慈德撰:〈元代之《禮記》學〉,彭林編:《經學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1版1刷,頁237-252。
饒宗頤撰:〈明代經學的發展路向及其淵源〉,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修定1版2刷,頁15-22。
〔日〕小島毅撰,張文朝譯:〈明代禮學的特點〉,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修定1版2刷,頁393-410。
〔韓〕李俸珪撰:〈朝鮮時代《禮記》研究的特色之一:朱子學式經學〉,黃俊傑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初版,頁26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