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3:52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宗明珊
研究生(外文):
Ming-shan Tzung
論文名稱:
春秋晚期的賢臣形象——子產、叔向
論文名稱(外文):
The Virtuous Ministers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指導教授:
劉文強
指導教授(外文):
Liu Wen-ch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賢
、
晉國
、
鄭國
、
春秋
、
左傳
、
禮
外文關鍵詞:
Zuo Zhuan
、
Cheng
、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
Jin
、
Virtuous
、
ceremon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502
評分:
下載:34
書目收藏:0
本文就《左傳》鄭國與晉國政治史上舉足輕重的賢臣——子產、叔向為討論對象。春秋時期周王室走向衰敗,國際間的爭霸日劇,周天子已不再具有絕對的威勢,諸侯權勢已然超越周天子;諸侯國之政皆出自於大夫,諸侯國中與宗室有血緣關係的世家大族企圖把持朝政,彼此互相傾軋。眾卿族權勢聲威,日漸凌駕於國君之上,在晉國有六卿,魯國有三桓,鄭國有七穆干政,屢屢因搶奪利益而造成國家危殆不安。幸賴國內有才又有德的賢能臣子為國事操勞、對國君負責,鞠躬盡瘁,在國家內政與國際外交上努力,才使國家能存續。《左傳》對鄭國子產與晉國叔向記載詳細,二人影響其國與當時國際政治甚深。一人實際執政,一人對國家懷有理想,皆有其代表性,故以二人為討論春秋時代賢臣事蹟及其形象之本。
This essay mainly studies Zichan(子產) and Shu Xiang(叔向), who have been considered the two most influential and virtuous ministers in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Jin(晉國) and Cheng(鄭國) of “Zuo Zhuan.”(《左傳》)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Chou(周) royal power gradually declined, and the fights among states became fierce day by day. The Chou king no longer possessed supreme authority since other vassal states had much more political power over the Chou king himself. In most of the vassal states, the noble clans who were blood related to the Chou royalty intended to dominate the politics of the state and thus led to serious domestic strife. For instance, there were six Quings(六卿)in Jin, three Huans(三桓)in Lu(魯國), and seven Mus(七穆)in Cheng interfering in their domestic affairs.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y brought chaos and crisis to their own land.
Fortunately, several prominent ministers equipped with virtue and talent stood out and dedicated themselves to their states. They strived hard to deal with domestic affairs and work on international diplomacy for the purpose of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ir nations. Zichan and Shu-Xiang, whose deeds were thoroughly recorded in Zuo Zhuan, had respectively display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own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during that time. While Zichan took power and ruled the state, Shu-Xiang remained idealistic about the future of his nation. Both of them served as great models to be discussed about the deeds of virtuous minister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目次
論文審定書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3
第二章 春秋時期賢的概念 7
第一節 春秋時的國際情勢 7
小結 9
第二節 何謂「賢」 10
一 左傳中的賢 10
二 「賢」與「能」 15
三 小結 17
第三節 鄭國與晉國 17
一 鄭國概述 17
二 晉國概述 19
三 小結 21
第三章 子產探究 23
第一節 子產與鄭國 23
一 論侵蔡,鋒芒初露 28
二 晉國徵朝,不卑不亢 31
三 焚載書,平眾怒 33
四 修書子西,戎服獻捷 34
五 論事叔向,與晉爭承 38
六 為田洫,作丘賦 40
七 子皮讓賢,子產執政 43
八 不毀鄉校,廣開言路 46
九 孔張失位,子產慍怒 47
十 絕外干政,杜晉野心 49
十一 小結 50
第二節 子產形象 51
一 博通古今,善釋疑難 51
二 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 52
三 安內攘外的經營策略 53
四 任人以賢的選才標準 53
五 其他 54
六 小結 56
第四章 叔向探究 59
第一節 叔向與晉國 59
一 曲沃代翼,獻公固業 59
二 驪姬之亂,文公稱霸 62
三 霸業危機,厲公遭弒 65
四 悼公得國,志在復霸 69
五 平公振興,與齊分霸 71
六 昭頃益衰,羊舌滅族 75
第二節 叔向形象 76
一 務在修德,賢而少過 78
二 嫻於辭令,賦詩言志 81
三 善於識人,洞察時勢 84
四 小結 88
第五章 討論與比較 89
第一節 學行共通之處 89
一 知禮守禮,學養深厚 90
二 滔滔雄辯,有理有據 96
三 人格耿介,剛毅無懼 102
四 小結 106
第二節 禮法認知差異性 106
小結 116
第六章 結論 117
徵引文獻 119
1、 古籍(按四部排序)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論語正義》(臺北:藝文印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孟子正義》(臺北:藝文印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審定、【清】盧宣旬校:《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據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版影印。)
【南宋】朱熹:《詩經集註》(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9月)
【清】高士奇:《左傳記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
【清】馬驌:《左傳事緯》(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
【東漢】高誘注、【漢】劉向:《戰國策》(臺北:藝文印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吳】韋昭注:《國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董增齡:《國語正義》(四川:巴蜀書社,1985年4月)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
【清】清・董齡增:《國語正義》(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8月,據清光緒六年會稽章氏式訓堂刻本影印)
【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10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
2、 今人專著(依姓名筆畫排列)
王乃俐:《左傳論禮》(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竹添光鴻:《左氏會箋》(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4月)
李孟存:《晉國史綱要》(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李新霖:《從左傳論春秋時代之政治倫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
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李若暉:《春秋戰國思想史探微》(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3月)
金兆豐:《中國通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5年3月)
洪順隆:《左傳論評選析新編》(臺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徐杰令:《春秋邦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4月)
陳啟天:《中國法家概論》(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6月)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 文津出版社,1993年5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許維遹:《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陳致宏:《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3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8月)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0月)
童書業:《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曾勤良:《左傳引詩賦詩之詩教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月)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2000年9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
楊伯峻、徐提:《春秋左傳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10月)
楊家駱:《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3月)
楊照:《封建秩序的黃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2月)
趙鼎新:《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8月)
劉師文強:《春秋時代封建制度的解體》(臺北:天工書局,1984年6月)
劉師文強:《晉國伯業研究》(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04年7月)
鄭克堂:《子產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0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
韓席籌:《左傳分國集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2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6月)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3、 學位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寺嶋 勇雄:《左傳與先秦儒家思想考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忻婉菁:《《左傳》鄭、宋名臣形象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0月)
李慧芬:《子產治鄭的策略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4月)
李小平:《左傳晉國建霸君臣言行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何宜蓉:《先秦的君位繼承》(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8月)
姚怡菁:《晉叔向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林書任:《子產的外交策略》(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周靜琬:《春秋左傳爭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7月)
孫懿凡:《論先秦法家人物》(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孫夢嬌:《春秋邦交活動中的使者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5月)
梁霞:《春秋時期鄭國外交研究》(山東: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4月)
陳致宏:《語用學與《左傳》外交辭令》(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張萌:《論《左傳》中的禮》(吉林: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4月)
張義明:《春秋賢臣管仲與子產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黃義傑:《春秋時期鄭國歷史探微》(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6月)
黃俊傑:《春秋戰國時代尚賢政治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問學出版社,1977年9月,初版)
黃碧珍:《春秋鄭國之政治外交及文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傅美蓉:《春秋時代晉國政情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趙倫秀:《先秦儒家尚賢思想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6月)
廖正儀:《春秋時期鄭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6月)
謝正華:《春秋君臣遇合研究》(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譚若蘭:《春秋晚期國際情勢及和平運動》(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4、 期刊論文(依姓名筆劃排列)
白崢勇:〈論子產的用法思想及其影響〉,收錄於《人文與社會》(2008年,第2卷,第2期)
李新霖:〈春秋左氏傳行人外交辭令研究〉,收錄於《臺北工專學報》(1989年,第22期)
俞榮根:〈中國成文法公布問題考析——兼論儒家不反對公布成文法〉,收錄於《當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6月)
高華平:〈從出土文獻中的「賢」字看先秦「賢」觀念的演變〉,收錄於《哲學研究》(2008年3月,第3期)
張其昀:〈南北爭衡的衢地——鄭與陳蔡〉,收錄於《中國一周》(1961年,卷598)
許克亮:〈淺談子產的人才學思想〉,收錄於《天津師院報》(1981年,第6期)
陳致宏:〈《左傳》外交辭令之說服藝術〉,收錄於《國文天地》(2007年,卷23,第6期)
康寧:〈《左傳中的理想人格——晉叔向之形象分析》,收錄於《黑龍江史志》(2008年,第22期)
楊育坤:〈子產治鄭〉,收錄於《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
趙璐:〈試論叔向的政治思想〉,收錄於《文學教育(中)》(2011年,第12期)
蔡翔任:〈論子產「鑄刑書」〉,收錄於《文與哲》(2005年,第6期)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左傳晉國建霸君臣言行探討
2.
《左傳》鄭、宋名臣形象研究
3.
語用學與《左傳》外交辭令
4.
春秋鄭國之政治外交及文化研究
5.
春秋君臣遇合研究
6.
論先秦法家人物
7.
春秋晚期國際情勢及和平運動
8.
春秋時代晉國政情研究
9.
春秋時期鄭國研究
10.
先秦儒家尚賢思想的研究
11.
春秋左傳爭霸研究
12.
春秋時期鄭國歷史探微
13.
春秋賢臣管仲與子產研究
14.
子產的外交策略研究
15.
先秦的君位繼承
1.
李新霖:〈春秋左氏傳行人外交辭令研究〉,收錄於《臺北工專學報》(1989年,第22期)
2.
張其昀:〈南北爭衡的衢地——鄭與陳蔡〉,收錄於《中國一周》(1961年,卷598)
3.
陳致宏:〈《左傳》外交辭令之說服藝術〉,收錄於《國文天地》(2007年,卷23,第6期)
4.
蔡翔任:〈論子產「鑄刑書」〉,收錄於《文與哲》(2005年,第6期)
1.
春秋時代吳楚之戰研究
2.
《春秋》三傳稱賢事例探析
3.
春秋左傳爭霸研究
4.
春秋賢臣管仲與子產研究
5.
春秋時期鄭國研究
6.
地理位置與外交策略:春秋時期鄭國外交發展研究
7.
春秋時期鄭國興衰之研究
8.
《春秋》視域中的女性——「文姜」
9.
杜預《春秋左傳注》禮說之研究
10.
春秋戰國時代「客」與「客卿」成就與影響
11.
軍訓教官退出校園政策之影響評估
12.
夷夏觀研究:從春秋歷史到《春秋》經傳的考察
13.
春秋時代「野」及「野人」研究--以先秦典籍為範圍
14.
傅遜及其《春秋左傳屬事》研究
15.
清領時期臺灣隱逸詩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