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11:3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鐔靖
研究生(外文):Tan-Ching Liu
論文名稱:《從先秦典籍到《世說新語》「德行」的流變》
論文名稱(外文):The Evolution of the Virtue from Pre-ch''in Books to Shishuo Xinyu
指導教授:劉文強劉文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 Wen-Chiang Li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德行魏晉德行先秦典籍《論語》《世說新語》
外文關鍵詞:VirtueThe Wei-Jin period VirtuePre-ch''in BooksShishuo XinyuLueny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7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探討「德行」一詞之義解,從三個脈絡進行。第一脈絡聚焦於「先秦典籍」中「德行」一詞,使用的傳世文獻典籍包含《左傳》、《國語》、《周禮》、《詩經》、《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墨子》,分別探討其中「德行」之義解;第二脈絡則關注《論語》中「德行」一詞僅於「孔門四科」提及該詞的現象,從中藉由「德行科四子」之《論語》事例辨析四子德行為何;第三脈絡則探討《世說新語》以篇目向《論語》致敬,探討其〈德行〉是否依循第一脈絡之「先秦典籍」以及第二脈絡《論語》之「德行」之用。從先秦典籍出發探討「德行」之問題,並將視角凝視於《論語》「德行」與《世說新語》「德行」,以求釐清從先秦典籍到《世說新語》「德行」的流變過程。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Virtue” from three ways. First, the author focused on the meaning of word “Virtue” in Pre-ch''in Books. The historic literatures used are including the Zuozhua,Guo Yu,Zhou Li,Shijing,The Lu-Shi Chun-Qiu,Yanzi Chun Qiu, and Mozi. Secondly, I concern the phenomenon of “the virtue " in the Luenyu, which refers only “Confucius'' Four Branches", and analyze the case in the Luenyu for virtue branch four persons’ virtue. Finally, is concerning about the titles in “Shishuo Xinyu” which are pay tribute to the Luenyu and discussing the title of “Virtue” is conform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point. From the Pre-ch''in Books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the virtue ", and focus on the virtue in" Luenyu " and " Shishuo Xinyu "to clarify the evolution of virtue from the Pre-ch''in Books to Shishuo Xinyu.
【目次】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論 頁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頁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頁3
一、「德行」與西方倫理學的對讀 頁3
二、將「德」、「行」拆解論述 頁5
三、針對「德行」相關研究成果 頁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頁10
第二章 先秦典籍「德行」探析 頁14
第一節 《左傳》、《詩經》、《國語》分析及綜論 頁15
一、《詩經》的廣泛至《左傳》的具體 頁17
二、《國語》德行:「某人之行為」 頁21
第二節 《周禮》、《呂氏春秋》分析及綜論 頁22
一、《周禮》「德行」鄭玄注,影響魏晉見解 頁24
二、《呂氏春秋》之三個面向 頁26
第三節 《晏子春秋》、《墨子》分析及綜論 頁34
一、《晏子春秋》:直指「君王之行為」屬典範 頁36
二、《墨子》:作為「典範」之用 頁40
第四節 小結 頁43
第三章 《論語》「德行」探析 頁45
第一節 德行科四子材料探索 頁47
第二節 德行科四子分析及綜論 頁50
一、顏淵 頁50
二、閔子騫 頁70
三、冉伯牛 頁76
四、仲弓 頁77
第三節 小結 頁87
第四章 《世說新語》「德行」探析 頁89
第一節 〈德行〉篇材料探索 頁90
第二節 〈德行〉篇材料分析 頁95
第三節 〈德行〉篇綜論 頁97
一、論某人之「風範」 頁97
二、值得推崇之「禮賢、禮教、慎」 頁101
三、以「孝」為標準 頁106
四、以「義」為標準 頁119
五、以「廉、好施、清高」為標準 頁121
六、以「寬容、自省、惻隱」為標準 頁125
第四節 兼論孝忠取捨 頁127
一、忠、孝相關條目彙總 頁128
二、忠之意義探究 頁129
三、忠孝之論 頁135
第五節 小結 頁141
第五章 結論 頁145
第一節、各章成果 頁145
第二節、各章「德行」成果探討 頁146
第三節、「德行」流變關係總論 頁148
一、《論語》與先秦典籍的「德行」對讀 頁148
二、《世說新語》向《論語》的取材 頁150
第四節、餘論 頁153
徵引書目 頁155
一、古籍(按四部順序編排)
(經部)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5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本。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
  文印書館,1973年5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阮元重刊宋本
  《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年5月,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本。
[唐]孔穎達:《禮記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年8月。
[漢]班固:《白虎通》,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邢昺:《孝經注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4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2013年5月。
(史部)
[三國]韋昭注:《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10月。
[漢]司馬遷:《史記》(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本),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
[南朝宋]范曄:《百衲本二十四史:後漢書》(上海涵芬樓景印宋紹興本),臺
  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9月。
(子部)
[清]王先謙:《荀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2月。
[漢]劉向:《劉向新序》,收入《四部叢刊.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明嘉靖翻宋本。
_____:《說苑二十卷》,收入《四部叢刊.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平湖菖氏傳樸堂藏明抄本。

二、現代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臣瑞:《論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學生書局,2005年9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江建俊:《魏晉「神超形越」的文化底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3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吳冠宏:〈《論》《莊》顏子形象的塑成與定位〉,收入《聖賢典型的儒道意蘊試詮》,
  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4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育民出版社,1979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陳逢源:〈集注與章句:朱熹四書詮釋的體例及方向〉,收入《朱熹與四書章句集
  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洪漢鼎編著:《詮釋學經典文選:上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5月。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張純一:《墨子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張蓓蓓:《中古學術論略》,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
張永言主編:《世說新語辭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黃紹祖:《顏子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楊家駱主編:《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楊 勇:《世說新語校箋》,臺北:宏業書局,1971年。
廖蓋隆等編:《中國人名大辭典.歷史人物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年。
鄭欽仁等編著:《魏晉南北朝史》,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___:《魏晉處世思想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
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6年。

三、期刊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妙純:〈《世說新語.方正篇》析探〉,《國文學報》第50期,2011年12月,頁
  143-176。
朱曉海:〈嵇康仄窺〉,《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9年5月,頁59-104。
李明輝:〈儒家、康德與德行倫理學〉,《哲學研究》第10期,2012年,頁111-
  118。
李玲珠:〈阮籍、嵇康生死意識的底蘊與轉折〉,《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6期,
  2010年6月,頁41-57。
邱 竹:〈「德行」與「德性」之關係辨析〉,《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3
  期,2010年,頁26-28。
沈 謙:〈魏晉的德行典範(上)〉,《中國語文》第81卷484期,1997年10月,
  頁37-42。
___:〈魏晉的德行典範(下)〉,《中國語文》第81卷485期,1997年11月,
  頁36-43。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君權與政治演變〉,《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
  月,頁133-161。
林麗真:〈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
  文史哲學報》第40期,1993年6月,頁25-52。
范舉正:〈「無知的理解」:蘇格拉底與盧梭的兩種德行觀〉,《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三期,2007年3月,頁91-132。
洪子惠:〈《世說新語》〈德行〉論析〉,《崑山科技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報》第
三期,2011年9月,227-246頁。
紀志昌:〈《世說新語》的史料價值——由人物傳記資料的保存來看〉,《中國文學
  研究》第14期,2000年5月,頁133-178。
陳治維:〈《論語正義》之特色與義理思想析論〉,《經學研究期刊》第8期,2010
  年4月,頁257-286。
陳逢源:〈聖與凡之間──孔門弟子軼事傳說〉,《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
  月),頁91-125。
陳 來:〈古代德行倫理與早期儒家倫理學的特點──兼論孔子與亞里士多德倫
  理學的異同〉,《河北學刊》第22卷第6期,2002年11月,頁31-39。
陳秀香:〈《世說新語》四科之譬喻修辭研究〉,《中國語文》第557期,2003年
  11月,頁61-68。
孫 琳:〈亞里士多德的德行思想及現實啟示〉,《經濟研究導刊》第236期,2014
  年,頁207-208。
孫世民:〈魏晉時期老學對儒學德行觀的滲入:「世說新語-德行篇」為探討中心〉,
  《菁莪季刊》第15卷第1期,2003年4月,頁10-21。
許從聖:〈「顏淵形象」新詮──以〈君子為禮〉、《論語》和《孔子家語》為討論
  中心〉,《中國文學研究》第39期,2015年1月,頁1-42。
張蓓蓓:〈《世說新語》別解——任誕篇〉,《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8期,
  1990年12月,頁19-45。
張崑將:〈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臺大歷史學
  報》第27期,2001年6月,頁83-124。
曾昭旭:〈論知識與德行的相契之道〉,《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期,1987年6
  月,頁29-40。
萬光軍:〈孔子與德行派弟子〉,《泰山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3月,頁41-
  46。
萬心權:〈德行在孔子教育思想中之重要性〉:《孔孟月刊》第2卷第11期,1964
  年7月,頁16-17。
鄭吉雄、楊秀芬、朱歧祥、劉承慧:〈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
  兼論「五行」〉,《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5期,2009年9月,頁89-127。
劉文強:〈論《左傳》中的「諫」〉,《東吳中文學報》第26期,2013年11月,頁
  11-32。
劉紹斌:〈至善.幸福.德行──亞里士多德與儒家幸福觀比較〉,《小說評論》,
  2008年5月,頁144-145。
劉 偉:〈「德行」維度分析──以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為例〉:《孔子研
  究》第2期,2014年,頁25-29。
賴怡璇:〈由出土文獻論顏淵所好何學〉,《彰化師範國文學誌》第24期,2012
  年6月,頁113-129。
蕭敬偉:〈從出土文獻看今本《孔子家語》的成書年代〉,收於《耕耨集——漢語
  與經典論集》,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年,頁269-299。
蕭 虹:〈世說新語作者問題商榷──附劉義慶年譜〉,《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第14卷第1期,1981年6月,頁8-24。
戴 黎:〈從「德性」到「德行」:試析《淮南子》中作為治國之本的「德」〉,《學
  海》,2006年1月,頁146-148。
薩.巴特爾:〈關於德性與德行的一種思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5期,2007年,頁96-101。
龐景隆:〈孔門四科中的德行教育〉:《孔孟月刊》第12卷第7期,1974年3月,
  頁12-15。
羅志仲:〈「死孝」觀念的演變及意義〉,《文與哲》第11期,2007年12月,頁
  143-162。
關 潔:〈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論《尼各馬科倫理學》的德行問題〉,《玉溪
  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12期,2003年,頁9-13。

四、學位論文(按出版年編排)
玉素萍::《論德性與德行的衝突與一致》,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杜宛宣:《從《世說新語》德行言語看魏晉名士》,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李美娟:《從《論語》與《世說新語》看道德的演變》,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
  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辛昌浩:《孔門德行科四哲學行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6年。
巫蕙珍:《從《世說新語》〈德行〉〈方正〉〈雅量〉論當代道德觀》,新竹:玄
  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年。
林心欣:《《晏子春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9年。
姜智瓊:《《呂氏春秋》的施政理想與秦王朝的政治發展》,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家毅:《孔孟德行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孫 序:《《晉書》與《世說新語》敘事差異研究——以二書重出資料為主之考察》,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曾文樑:《世說新語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年。
萬光軍:《德行與政事的緊張——論孔子及其弟子的德政觀》,華東:華東師範大
  學碩士論文,2001年。
劉煥雲:《先秦儒家德行觀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4年。

五、引用電子資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最後對校日期106年7月16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