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一)期刊:
王笛,2006,〈華人社區的衝突、控制與自治—“二戰”前美國城市中的中國傳統
社會組織〉《史學月刊》,(11):93-101。
李其榮、傅義朝,1998,〈從旁觀者到參與者—戰後美國華人政治角色的變化〉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8-93。
李安山,2002,〈明清時期有關華僑華人的典籍筆記和研究概述〉,《華僑華人
歷史研究》,(2):41-47。
吳金平,2000,〈美國華僑與中國抗日戰爭〉,《衡陽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1):41-44。
吳悅,2004,〈論19世紀中國人移民美國的原因〉,《社科縱橫》,19(6):
112-113。
周敏、王曉暉,2000,〈華裔美國人的精英群體〉《社會學研究》,(5):48-
63。
周敏、林閩鋼,2003,〈從新移民和新華人移民聚居區看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變
遷〉《華夏人文地理》,17:115-120。
周敏、林閩鋼,2004,〈族裔資本與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轉型〉《社會學研究》,
(3):36-46。
閆彩琴,2006,〈二戰後越南華人政策演變探析〉《東南亞研究》(6):76-81。
郭玉聰,2004,〈美國華僑華人在中美關係中的重要作用〉《世界歷史》,(3):
49-57。
郭成康,2005,〈清朝皇帝的中國觀〉《清史研究》,(4):1-18。
高鑑國,1998,〈依然是 “熔爐” —論美國民族關係中的同化問題〉《世界民
族》,(3):1-10。
莊國土,2004,〈從移民到選民:1965年以來美國華人社會的發展變化〉《世
界歷史》,(2):67-77。
馬皚,2012,〈相對剝奪感與社會適應方式: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心理學報》,
44 (3):377-387。
陳靜瑜,1998,〈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華僑社會嬗變的狀況探析,1950–90〉,
《興大歷史學報》,(8):229-270。
陳靜瑜,2002,〈近半世紀來美國華僑社會史的研究取向述評 〉,《興大人文學報》,(32):1117-1143。
秦素菡,2009,〈美國華僑對保皇會的支持與貢獻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3):66-72。
章揚定、陳慶勝,〈辛亥革命時期華僑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廣東社會科
學》,(1):139-146。
黃潤龍,2001, 〈中國的非法移民問題〉,《人口與經濟》,(1):12-22。
張喻涵,2015,〈戊戌變法研究述評 〉,《學理論》,(30):78-79。
楊振華,2003,〈印尼實行強制同化華人政策的原因探析 〉,《世界民族》,
(5):24-29。
蔡石山,1971,〈華工與中美外交 〉,《美國研究》,1(3):192-221。蔡德奇、江永良,2002,〈海外華人地域分布變化特徵及原因〉,《華僑華人歷史研
究》,(1):36-39。
蔣炳慶,2009,〈二戰後馬來西亞華人與馬來人關係淺析 〉,《思想戰線》
(S1):118-119。
劉小寧,2013,〈海外華僑對抗戰的貢獻〉,《鍾山風雨》,(6):48-50。
歐志雄,2005,〈淺析美國早期地方排華及其對華僑的影響(1848~1882年) 〉,
《東南亞縱橫》,(6):56-60。
萬曉宏,2001, 〈淺論清政府對海外華僑政策之演變〉,《八桂僑刊》,(1): 8-
13。
潮龍起,2014,〈美國華人認同的歷史演變〉,《史學理論研究》,(2):78-88。
盧信吉,2012,〈如何評價中國模式?〉,《全球政治評論》,(37):175-180。
(二)書籍:
于秋仁,1992,《救國自救—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簡史 1933~1950’s》,香港: 三
聯書店。
李學民、黃昆章,1987,《印尼華僑史》,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恩涵,2003,《東南亞華人史》,台北:五南圖書。
吳劍雄,1993,《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 允晨文化。
孫甄陶、張希哲,1997,《美國華僑史略與美國華僑社會之發展》,台北:華僑
協會總會。
麥禮謙,1992,《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 三聯
書店。
陳烈甫,1979,《東南亞洲的華僑華人與華裔》,台北:正中書局。
陳依範,1984,《美國華人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
陳靜瑜,2000,《紐約曼哈頓華埠-一個美國華人社區之個案研究》,台北: 稻
鄉出版社。
單德興,2000《銘刻與再 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台北:麥田出版。
葛劍雄,2005,《中國移民史》,台北: 五南圖書。
楊國標、劉漢標、楊安堯,1989,《美國華僑史》,廣東: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楊生茂,1991,《美國外交政策史 1775-1989》,北京: 人民出版社。
鄭萬里、蘇小紅、陳恆才、冷啓迪、楊彥華,2011,《夢回東方-華僑華人百年心靈
史》,台北:商訊文化。
劉伯驥,1976,《美國華僑史》,台北: 黎明文化。
劉家駒,1983,《菲律賓菲化運動之研究》,香港:香港學津書店。
關春如,1988,《美國華僑概況》,台北: 正中書局。
(三)翻譯書籍:
王冰、王賁、詹艷菁、王羽茜、何時雄譯,Peter Kwong 原著,2001,《黑著-
在美國的中國非法移民》,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區龍宇、陳慧敏譯,Michael D. Yates原著,2015,《為何我們需要工會?》,
台北:唐山出版社。
張時譯,Maxine Hong Kingston原著,1980,《杜鵑休向耳邊啼》,台北: 皇冠出版
社。
單德興譯,Francis L.K. Hsu原著,1997,《美國夢的挑戰:在美國的華人》,
台北:南天書局。
楊萬譯,Peter Kwong 原著,1982,《紐約唐人街 勞工和政治 1930-1950年》,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楊立信、壽進文譯,Peter Kwong 原著,1989,《新唐人街》,香港:中華書局。
楊立信、壽進文等譯,Peter Kwong 原著,2002,《新唐人街-當代美國華人社
區》,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譚啟龍譯,Peter Kwong、Dušanka Miščević 原著,2012,《中國人在美國的
發財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四)專書篇章:
王賡武,1970,〈馬來亞華人的政治〉,載於《東南亞與華人–王賡武教授論文
選集》,姚楠編,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55-192。
陳匡民,1950,〈美洲華僑通鑑〉,載於《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七輯 美國與
加拿大華工》,陳翰笙主編,北京:中華書局,9-14。
彭家禮譯,Gunther Barth原著,1964,〈苦力—1850-1870年美國華工史(摘譯)〉,
載於《華工出國史料匯編–第七輯 美國與加拿大華工》,陳翰笙主編,北京:
中華書局,75-163。
(五)學位論文:
林合勝,2001,〈馬來西亞華人角色轉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
所碩士學位論文。
范光濠,2009,〈美國與臺灣勞資會議制度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系碩
士學位論文。
徐源,2014,〈抗戰時期東南亞華人華僑的民族主義研究〉,湘潭大學歷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黃瀚嶠,2014,〈十九世紀美國排華運動中的不同聲音—以《國家》週刊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趙義娟,2012,〈美國移民史上難堪的一頁—中國移民與舊金山天使島移民拘留
所〉,華中師範大學世界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潘君,2011,〈民族主義與海外華僑華人—以美國華僑華人為研究中心〉,華中
師範大學世界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六)研討會文章:
鄭又平,2006,〈全球化與國際移民:國家安全角度的分析〉,政府再造與憲政
改革系列研討會:全球化之下的人權保障與人才共享研討會,2月21日,臺北:臺
北大學。
(七)網路資料:
中新社,2011,〈駱家輝宣誓就任美駐華大使〉,美麗島電子報:
http://www.my-formosa.com/article.aspx?cid=6,8&id=11697,檢索日期:2015
年8月5日。王麗穎,2014,〈亞投行路線圖猜想〉,人民網:
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4-11/24/content_1501990.htm,檢索日
期:2016年8月30日。
翁台生、魏碧洲、呂賢修、馮兆音、羅曉媛,2015,〈專訪/100年走一哩路
駱家輝3大傳奇〉,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story/6813/909917-
專訪/100年走一哩路-駱家輝3大傳奇,檢索日期:2015年8月6日。
二、英文:
(一)期刊:
Aldrich, Howard. 1975. “Ecological Succession in Racially Changing Neighborhood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Urban Affairs Review 10(1975): 327-348.
Foster, John W.. 1906. “The Chinese Boycott.” The Atlantic Monthly 97(1): 118-127.
Logan, John M., Wenquan Zhang, and Richard D. Alba. 2002. “Immigrant Enclaves
and Ethnic Communities in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7(2): 299-322.
Lyman, Stanford M.. 1974. “Conflict and the Web of Group Affiliation in San
Francisco’s Chinatown, 1850-1919.”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43(4): 473-499.
Massey, Douglas S.. 1999.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t the Daw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ole of the State.”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5(2):
303-322.
(二)書籍:
Benedict, Anderson.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Chan, Sucheng. ed.. 2006. Chinese American Transnationalism: the Flow of People,
Resource, and Idea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during the Exclusion Era.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Chin, Ko-Lin. 1996. Chinatown Gangs: Extortion, Enterprise, and Ethnic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olidge, Mary Roberts. 1909. Chinese Immigration.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Kingston, Maxine H. 1980. China Men. New York: Vintage Books.
Kuhn, Philip A.. 2008.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Kwong, Peter . 1979. Chinatown, New York: Labor & Politics, 1930-1950.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Kwong, Peter and Dušanka Miščević. 2005. Chinese America: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Oldest New Communit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Lee, Yan Phou. 1887. 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 Boston: Lothrop Publishing
Company.
Lui, Mary Ting Yi. 2005. The Chinatown Trunk Mystery: Murder, Miscegenation,
and Other Dangerous Encounters in Turn-of-the-Century New York City.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iščević Dušanka and Peter Kwong . 2000. Chinese Americans: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Southport, Conn.] : Hugh Lauter Levin Associates, Inc.
Stanford, Lyman M.. 1974. Chinese America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Sung, Betty Lee. 1967. Mountain of Gold.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Yung, Judy, Gordon H. Chang and Him Mark Lai. eds.. 2006. Chinese American
Voices: From the Gold Rush to the Present.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三)專書篇章:
Guest, Kenneth J. 2013. “From Mott Street to East Broadway: Fuzhounese
Immigrants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New York’s Chinatown”. In Chinatowns
around the World: Gilded Ghetto, Ethnopolis, and Cultural Diaspora, eds.
Bernard P.Wong and Tan Chee-Beng.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NV, 35-54.
Hollingshead, August B. and Frederick C. Redlich. 1958. “An Anglo-Saxon Core
Group”. In Racial and Ethnic Relations, ed. Bernard E. Segal.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Company, 105-114.
Tien Ju-Kang. 1953. “Clanship.” In The Chinese Overseas II, ed. Hong, Liu.
New York: Routledge, 31-50.
Zhou Min and John R. Logan. 1989. “Returns on Human Capital in Ethnic Enclaves:
New York City’s Chinatown.” In The Chinese Overseas II, ed. Hong, Liu.
New York: Routledge, 43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