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美雪(2015)。精彩紛呈,寧波交流-教學設計,嘆為觀止。國文天地,31,30-42。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如香(2015)。捨不得-談兩岸同課異構「生活的藝術」。國文天地,31(1),51-53。王詠晴(2004)。高中國文閱讀教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台灣PISA 2015國家研究中心(2016)。2015年台灣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正式測驗順利實施。2016年12月25日,取自http://pisa2015.nctu.edu.tw/pisa/index.php/tw/taiwanpisa
朱立元主編(1997)。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何文勝(2012)。面向多元化的語境—語文教育的反思。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何寄澎(2015)。優美的教育。作家的國文課:比課本多懂一點的文學講堂。台北市:聯經。頁70
吳玉(2002)。國中國語文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吳慧君(2017)。比較閱讀初探看,空間書寫話古今-以鍾理和<我的書齋>與歸有光<項脊軒志>為教學示例。國文天地,32(11),頁26。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臺北市:宏智。
李家同(2013)。大量閱讀的重要性。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沈謙(1990)。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華正書局。
林子玉(2011)。閱讀教學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秀貞(2009)。國中生小說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佩璇(1992)。台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慧玲(2012)。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台北市:秀威。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台灣四年級學Th閱讀素養(PIRLS 2006 報告)。2016年12月30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reading8learning01/pirls/pirls-2011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台灣四年級學Th閱讀素養(PIRLS 2011 報告)。2016年12月30日。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reading8learning01/pirls/pirls-2011
洪雯柔(2000)。貝瑞岱比較教育硏究方法之探析。臺北市:揚智。倪文錦(2004)。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孫紹振(2012)。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孫紹振(2017)。兩岸教師的個案分析成果及其學術價值。國文天地。32(11),44-45。孫劍秋(2017)。一般風景,多元領略。國文天地。國文天地,32(11), 11。
孫劍秋、林孟君(2012)。談 PISA 閱讀素養評量對十二年國教 閱讀教學的意涵。北市大語文學報,9。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中國語文學系徐翊瑄(2009)。建構多文本閱讀教學知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化。
張悅(2013)。散文的閱讀思維。發表於第五屆兩岸三地散文教學主題報告會論文集。南京市:上海師範大學語文課程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南京市教學研究室。
張悅(2013)。散文閱讀的思維。發表於第五屆兩岸三地語文教育高層論壇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南京市:上海師範大學語文課程研究基地、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南京市教學研究室。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於2014年11月28日頒布。2016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許育健(2015)。高效閱讀:閱讀理解問思教學。臺北市:幼獅文化公司。
許育健(2017)。別把語文課當成閱讀課。閱讀理解:華文PISA閱讀素養學習誌。第一期。臺北市:品學堂。
連啟順(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靜姿(1992)。閱讀理解訓練方案對於增進高中學生閱讀策略運用於後設認知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原(2017)。淺談兩岸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之差異。國文天地。國文天地,32(11),頁42。陳嘉英(2015)。國文教學之困與變。作家的國文課:比課本多懂一點的文學講堂。台北市:聯經。頁92。
陳賢純(2008)。對外漢語閱讀教學十六講。北京市: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黃國珍(2015)。轉化的能力,使知識成為力量。作家的國文課:比課本多懂一點的文學講堂。台北市:聯經。
黃詩涵(2011)。國中國文專家教師之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楊曉菁(2015)。從PISA之雯體分類審是中文文體類別之適切性。國文天地,30(9),39-51。楊曉菁(2016)。中文閱讀策略研究-以《文心雕龍》「文術論」為理論視域。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
廖晉斌(2004)。國文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增進國中生閱讀理解能力、閱讀策略運用及學業成就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翟文明(2009)。閱讀力提高手冊。哈爾濱市:黑龍江科學技術。
劉怡君(2015)。一切都是好的--海峽兩岸「民國經典閱讀」同課異構活動心得。國文天地,31(1),54-61。劉雅筑(2000)。國中學生批判思考、創造思考、閱讀理解策略與閱讀理解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業超(2012)。文心雕龍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榮嫦(2006)。國中國語文學習領域閱讀能力指標與閱讀教學策略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潘新和(2014)。「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
蔡明桂(2008)。文學圈在八年級閱讀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鄭汶瑜(2015)。步步驚欣-《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一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同課異構之我見我感。國文天地,31(1),43-50。賴香伶(2010)。國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謝婉詩(2008)。國中生閱讀策略實施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未出版。魏伶容(2014)。六C策略運用於國中國文閱讀教學之研究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輔導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嘉鎮(2003)。漢字的性質與漢字的缺點。語文建設通訊,73,6-10。
中譯部分
洪月女譯(2009)。談閱讀。原著Kenneth S.Goodman。臺北:心理。
英文部分
Baker, L. & Brown, A. L. (1984).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reading In P. D. Pearson, R. Barr, M. L. Kamil, & P. B. Mosenthal (Eds. ),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pp.353-394). New York: Longman.
Bronfenbrenner, U. (1989).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n R. Vasta(ed. ),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 (Vol. 6). Greenwich, Conn.: JAI Press.
Chall, J. S.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Davydov, V. V. (1995). The influence of L. S. Vygotsky o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4, 12-21.
Dole, J. A., Duffy, G. G.,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Fenstermacher, G. D., & Soltis,J. F. (1992). Approaches to teaching.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orard, S. (2001). E-stablishing a learning society: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to attract adults to lifelong learning in wales.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 Teaching International, 38(3), 205-219.
JygorskY, L S.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E. Hams- man &G. Vankan, eds. and tran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Kagan, D. M. (1988). Teaching as clinical problem Solving: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na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8, 482-505.
King, (1989).Effects of self-questioning trai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lectur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on psychology,14, 1-16.
MacKay (1982)Project Quest:「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upil Achievement 」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Centre for Research in Teach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r Alberta, Edmonton, Alberta, 1982, pp. 42-44.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Foy, P., & Drucker, K. T. (2012). PIRLS 2011 International Results in Reading. TIMSS & PIRLS, 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
Mullis, I. V. S., Martin, M. O., Kennedy, A. M. & Foy, P. (2007). PIRLS 2006 International
Pajares, M. 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307-332.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 117-175.
Rich, Y. (1993). Srability and change in teacher expertis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9, 137-146.
Rosenshine, B. V. (1979). Content, time, and direct instruction. In P. L. Peterson, & H.J. Walberg (Eds. ). Research on Teaching.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Schmelzer,R.V. (1975).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 constructed questions on comprehension of a passage of expository pro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ternberg, R.J., & Horvath,J. A. (1995). A prorotype ,view of Expert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24,9-17.
Swanson, H. L., O''Connor,J. E., &Cooney,J. B. (1990).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alysis of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s'' problem solv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7,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