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中文文獻
yubeifan(民105)臺灣金曲獎歷史回顧系列新馬歌手篇,月貝凡的音樂紀事(馬來西亞純中文音樂網誌)【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s://yuebeifan.wordpress.com/2016/06/21/臺灣金曲獎歷史回顧系列新馬歌手篇/
台灣文化部影視與流行音樂產業局(民106)。政府公開資訊,台灣流行音樂產業
發展現況概述,台灣文化部影視與流行音樂產業局官方網站。取自
https://www.bamid.gov.tw/files/15-1000-921,c231-1.php
任國勇與馮建三(民95)曙光: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新典範(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5NCTU5054004)
朴允善、張寶芳、吳靜吉(民103)。韓國流行音樂全球化之旅—SM Entertainment 的創新實踐。台北市: 遠流。
李明璁(民104)時代迴音─記憶中的台灣流行音樂,台北:大塊文化。
李筱慧(民97) 全球與在地力量共存的空間: 台灣金曲獎 (1990~ 2007) 之研究。 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5,309-327。官志雄(民97)。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歌手瞄准全球華人心靈。Sina全球新聞。取自
http://news.sina.com/oth/chinanews/201-104-103-107/2008-09-26/02033323308.html
沈宜蓉(民94)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系統編號093SHU05375051)吳清山與林天祐(民100)。教育名詞APA格式。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 98 期,187-188。
林天佑(民99)APA 格式第六版。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財團法人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民106)。台灣唱片產業發展現況。財團法人
台灣唱片出版事業基金會官方網站。取自http://www.ifpi.org.tw/
施韻茹、李天鐸與郭良文(民93)由節拍旋律到娛樂商品: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產
銷結構轉變研究(博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3NCTU5376012)
思多葛市場研究(民104)。104流行音樂產業調查。文化部影視與流行文化產業局。第三章第五節(40頁)。
黃舒駿(民95)數位時代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之競爭動態與商業模式。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學位論文。1-88。
陳郁秀(民86)台灣音樂閱覽。台北: 玉山社。
陳向明(民91)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台北市: 五南。
張益嘉(民102)。突圍與創新:獨立音樂產銷方式分析-以饒舌歌手大支為例。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101SHU05375028)
張容瑛與周志龍(民92)「靠文化,By Culture」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網絡群聚與創
作氛圍。文化研究學會2003年年會。取自http://www.scu.edu.tw/society/acade_act/cultural studies/papers/Chang&Chou.pdf
張容瑛(民97)華文流行音樂區域與都市形構及其治理。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學位論文, 1-194。
第二十八屆金曲獎暨國際音樂節官方網站(民106)金曲獎歷屆得獎名單
(http://gma.tavis.tw/GM28/GMA/history.asp,取用日期﹕2014年07月17日)。
樂夏Leshia Facebook大頭照【樂夏Leshia Facebook粉絲專頁】。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rensiawu28/photos/a.1947813172111112.1073741825.1947804205445342/2242703279288765/?type=1&theater
廖士賢【台灣WORD】。取自
http://www.twword.com/wiki/廖士賢
廖士賢【門】全創作專輯介紹【動脈音樂Facebook粉絲專頁】。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dmilemusic/posts/1455037501184095
廖士賢 Facebook大頭照【動脈音樂Facebook粉絲專頁】。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samland/photos/a.255798147890521.1073741825.255764381227231/919020204901642/?type=1&theater
廖珏存(民102)以資源基礎理論探討流行音樂產業競爭優勢—以五月天為例。長榮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學位論文。 1-91。
蔡宜廷、劉育奇、周欣嫺與周丸生(民95)數位音樂產業及其商業模式。智慧財產評論。4(2)。79-120
蔡坤哲 (民96)台灣寬頻影音匯聚網站之核心資源與競爭態勢分
析(碩士論文)。取自政大機構典藏。
鄭美華(民97)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政府治理模式的轉型—政府與文化關係的再思考(研究論文)。公共行政學報。第27期。(111-159頁)。取自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96062/1賴炳樹與白仁德(民98)。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都市再生政策之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10(1),15-32。
第二節 英文文獻
Barney, J.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Barney, J., Wright, M., & Ketchen Jr, D. J.(2001).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Ten years after 1991. Journal of management, 27(6), 625-641.
Christoph Zott, Raphael Amit and Lorenzo Massa (2011) Journal of Management: 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 Purchased by Richard Staisloff. staisloff@rpkgroup.com
Harrison, S. H., & Rouse, E. D. (2014). Let''s dance! Elastic coordination in creative group work: A qualitative study of modern dance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7(5), 1256-1283.
Hoskisson, R. E., Hitt, M. A., Wan, W. P., & Yiu, D. (1999).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Swings of a pendulum. Journal of management, 25(3),
417-456.
Maxwell, J. A. (1996). Research questions: what do you want to underst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Porter, M. (1979). Five Forces Mode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eece, D. J. (2007).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
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8(13), 1319-1350.
Tony Grundy (2006). Rethinking and reinventing Mich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
Strategic Change 15: 213-229. DOI:10.1002/jsc.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