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逢甲大學演講,Dr.Jerry Wu,污泥減量技術及資源化應用,2009。
2.何品晶、顧國維、李篤中,城市污泥處理與利用,科學出版社,北京,2003。
3.台灣環境管理協會,張添晉、陳俞穎,廢棄物資源化專輯,有機污泥之生物減量技術。
4.張添晉,事業污泥之特性及資源再利用,第十三屆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研討會,2009。
5.李中光、劉新校、侯佳蕙,淺談污泥脫水及加熱乾燥技術,環保簡訊第20期。
6.Kingery W. D., Bowen H. K. and Uhlmann D.R., in “Introduction of ceramics,” 2nd ed., 474-475, John Wiley & Sons, NY, 1976.
7.環保署,空氣污染防制法。
8.周明顯,異味污染物控制技術,甲級空氣污染防制專責人員訓練教材,2010。
9.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惡臭仿製技術參考手冊(I–IV),1988。
10.陳綺賢,廢氣中低濃度二甲基硫之氯氣氧化串聯活性碳還原性吸附,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2012。11.周家德,飼料乾燥排氣化學洗滌除臭,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2005。12.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大氣、周界及排放管道中異味污染物檢測方法,2008。
13.經濟部工業局,工業污染防治,第120期,2011。
14.中華民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揮發性有機物空氣污染管制及排放標準。
15.N. de Never, 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second ed., 2000.
16.經濟部工業局,揮發性有機物廢氣減量及處理技術手冊,2004。
17.周明顯,「臭味及有害空氣污染物控制-臭味部分」,甲級空氣污染防制專責人員訓練教材。
18.黑正明,以蓄熱式焚化爐處理含氯揮發性有機物之操作性能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六月。19.V.S.Katari,W.M.Vatavuk and A.H.Wehe,“Incineration techniques for control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emission part Ⅰ.Fundamentals and process design considerations”,JAPCA,Vol.37,No.1,pp.91-99,1987。
20.李偉勝,「模場與實場蓄熱式焚化爐處理排氣中揮發性有機物之操 作性能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 八十九年六月。21.Never, N. D.“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McGraw-Hill, Inc., 1995。
22.Tichenor, B. A. and Palazzolo, M. A., “ Destruc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ia catalytic incineration ” , Environmental Progress, 6(3), pp172-176, 1987。
23.Robert, J. F., et al,“Environmental Catalysts”, C&EN, September 7, pp34-44, 1992。
24.吳信賢、林樹崧、賴慶智,應用於半導體業有機廢氣處理的氧化洗滌技術,產業環保工程實務技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25.K. Harada, “Behavior of hydrogen peroxide in electrolyzed anode water, ”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 vol. 66, pp.1783-1791, 2002.
26.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90 (EPA 90), HMSO Publications.
27.Tony Ennis,“Thermal oxidiser fire and explosion hazards”,symposium series No. 148,p703,2001.
28.林正剛、林國雄、黃培元、黃政賢、劉光宇,空氣污染,高立國書股份有限公司、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
29.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http://nehrc.nhri.org.tw/toxic/toxfaq.php
30.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譯,「惡臭防制技術參考手冊(Ⅰ)」,p.56,環保 通訊雜誌社出版,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