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文獻
Brunswik, E. (1955). Representative Design and Probabilistic Theory in a Functional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62, pp. 193-217.
Castellan, N.J. (1973). Comments on the”lens model” & equ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cve judgment tasks. Psychometrika, Vol.38, 87-100.
Cobb, R. W. & Elder, C. D(1983)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s of Agenda Building.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Cooksey, R. W., & Freebody, P. (1985). Generalized Multivariant Lens Model Analysis for Complex Human Inference Tasks.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ol.35, 46-72.
Cooksey, R.W. (1996). Judgment Analysis: Theory,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54.
Danielian, L.D. & Reese(1989)“News source and theme in the elite press: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 and the cocaine issue” in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About Drug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and Kollat., D. T. Comsumer Behavior, 8th ed.. The International Edition: The Dryden Press,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 1995.
Fodness, D. and Murray, B. “Tourist Information Search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4:3), 1997, pp. 503-523
Habermas, J(2006)“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Media Society: Does Democracy Still Enjoy an Epistemic Dimension? The Impact of Normative Theory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 Theory 16(4), pp. 411–426.
HabermasJ(2001)On the pragmatics of social interaction: Preliminary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Hursch, C., Hammond, K. R., & Hursch, J.(1964). 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multiple-cue probability studies.Psychological Review, Vol.71, 42-60.
Rogers, E. M., & J. W. Dearing. 1988. “Agenda-setting Research: Where It Has Been, Where Is It Going?” in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1, pp.555-594, edited by J. A. Anderson. Newbury Park, CA: Sage.
中文文獻
王嵩音(2007)。網路使用之態度、動機與影響。資訊社會研究第十二。頁 57-85。江宜樺(2003)。公共領域中理性溝通的可能性。行政與管理學系第四屆教育行政與政策學術研討會。
佐佐木俊尚(2012)。《CURATION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經濟新潮社。
汪明生(2006)。《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汪明生(2011)。《互動管理與公民治理》。台北:智勝文化。
汪明生(2014)。《倫理與衝突》。台北:五南圖書。
林宇玲(2014)。網路與公共領域:從審議模式轉向多元公眾模式。新聞學研究第118期。頁 55-85。林炫向(2012)。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與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的結合。台灣政治學刊第16期。頁 191-237。
林錦郎(2005)。《多元社會之衝突管理---判斷分析之觀點》。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孫以琳(2015)。臺灣懶人包讀者之資訊行為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陳世娟、邵婉卿(2014)。臺灣民眾網路素養之調查研究。大學圖書館。18卷1期。頁33 – 57。黃貝玲(譯)(2012)。為什麼搜尋將被淘汰:在內容被淹沒的網路世界,策展才是王道(原作者:Steven Rosenbaum)。台北市:麥格羅希爾。(原著出版年:2011)。
黃瑞琴(1991)。質性教育心理. 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楊意菁(2008)。網路民意的公共意涵公衆,公共領域與溝通審議. 中華傳播學刊第14期。頁115-167。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第四期。
劉文楨(2015)。「懶人包」的媒體擴散研究-以服貿議題為例. 台北市: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諸葛俊(2013)。臺灣南北差異下媒體內容與社會不信任之研究:從系統結構到認知功能 高雄市: 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謝佑欣(2014)。從數位內容策展觀點探討懶人包製作。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羅婉瑜(2016)。懶人包與數位內容策展之研究-型式呈現與主題類型內容分析。宜蘭縣。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蘇鈺楠(2011)。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的學校行政涵意研究。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第四屆教育行政與政策學術研討會。國立東華大學。
網路資料
Ffaarr(2013)。TT鄉民大百科. 時報出版社.
PTT鄉民百科(2012/8/23)。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PTTpedia.pixnet.net/blog/post/40482830懶人包
XDite(2007)。【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archive.fo/Zg4Aj
台灣傳播調查資料褲(2015)。50歲以上網族群超過五成使用社群網站年取自: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ResultsShow_detail.asp?RS_ID=37
台灣傳播調查資料褲(2017)。台灣民眾媒體使用行為變遷初探-2012年至2016年取自:http://www.crctaiwan.nctu.edu.tw/ResultsShow_detail.asp?RS_ID=67
張子龍(2014年6月15日)。討論「懶人包文化有利/無利於了解公共議題」. 擷取自 http://kstin0815.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15.html
懶人包這樣做就對了(2013/1a)。什麼是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hatzlazybag.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5035.html
李怡志(2007/1/18)。懶人包的懶人包【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richyli.com/blog/2007/01/blog-post_18.html
蕭蘋(2014年3月24日)。是公民?還是暴民?新媒體的公民政治。擷取自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4/03/24/hsiaoping/
陳順孝(無日期)。資訊爆炸時代的新聞編輯---以網路「懶人包」為例。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site/read328/Home/lan-ren-bao-zhi-zuo
陳順孝(2014)。有效分析海量資訊!陳順孝傳授懶人包小撇步。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722/437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