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王嵩山(1992)。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台北:稻鄉出版社。
李友煌(2007)。高雄市立美術館沿革。高雄:高美館。
胡惠如(2008)。台北市美術館演出於時代動脈中。台北:北市美術館。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揚智。
馬世芬(2006)。地下鄉愁藍調。台北:時報文化。
連俐俐(2010)。大美術館時代。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郭長江(2003)。時空落子-博物館展示設計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媛(2002)。博物館四論。台北:國家。
陳學民。(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秦裕傑(1996)。現代美術館。台北: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南天
張譽騰(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五觀。
張譽騰(2004)。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五觀。
黃才郎(2005)。立異 九〇年代台灣美術發展。台北:北市美術館。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台北:藝術家。
黃光男(2007)。博物館企業。台北:藝術家。
劉惠媛。(2009)。博物館的美學經濟。台北:原點。
劉維公(2007)。風格競爭力。台北市:天下雜誌。p.105。
蘇瑞屏(1986)。現代美術館之經營與管理。台北:祥和文化。
【中文譯本】
林潔盈譯(2001)。博物館經驗(原作者:Dr. John H. Falk, Lynn D. Dierking)。台
北:五觀藝術管理。
李政賢、廖志恆譯(2008)。質的研究討論(原作者:Uwe Flick)。台北:五南。
李美華、孔祥明(200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arl Babbie)。台北:時
英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的評鑑與研究(原作者:Michael Quinn Patton)。
台北:桂冠圖書。
張君玫譯(2005)。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原作者:John Storey)。台北:巨流。
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原作者:John Fiske)。台北:遠流。
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等譯(2003)。文化經濟學(原作者:David
Throsby)。台北:典藏藝術家
陳嘉怡譯(2005)。全球化風潮下展覽策劃與城市行銷(原作者:長谷川佑子)。
台北:典藏藝術家
黃麗娟譯(1996)。藝術開講(原作者:Robert Atkins)。台北:藝術家。
黃信洋、曹家榮譯(2008)。變動世界的文化與社會(原作者:Wendy
Griswold)。台北:學富文化。
滕立平譯(1995)。現代藝術失敗了嗎?(原作者:Suzi Gablik)。台北:遠流。
蔡世蓉譯(2008)。美術館の可能性(原作者:並木城士、中川里)。台北:典
藏藝術家庭。
蔡世蓉譯(2008)。美術館の可能性(原作者:並木城士、中川里)。台北:典
藏。
薛燕玲、劉建國、李淑珠等譯(2003)。日本現代美術館學-來自日本美術館現場
的聲音(原作者:太下羲之、米屋優、吉中充代等)。台北:五觀藝術理。
薛燕玲等譯(2008)日本現代美術館學(原作者:並木城士)。台北:典藏藝
術家庭。
蕭翔鴻譯(1998)。展覽複合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David
Dean)。台北:藝術家。
【中文期刊】
林香琴(2013)。博物館與休閒風。博物館研究, 32(4),p.100-p.105 。
林美齡(1990)。世界博物館之最-羅浮宮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4(4),p.79-p.91。
黃英哲(2014)。文化觀中脈絡下的博物館發展趨勢。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50,p.106-124。
黃素雲(2005)。文化流動及其商品化:兩座博物館的「羅浮宮埃及展」之研
究。博物館季刊。19(1)。p.49-57。
張婉真(2009)。消費文化、博物館與社會大眾。博物館學季刊,23(2),p.5-20。
簡瑞榮(2002)。從精緻藝術到流行文化。人文藝術學報。1,p.413-434。鄭惠文(2008)。論後現代藝術的淺平性:向下沉淪或向外開放?。明道通識論
叢,4,p.103-120。
賴怡妝譯。博物館治理邁向自主化的趨勢:以法國為例(S ébastien CAVALIER)
博物館學季刊 ,22(2),p.41-51。
【西文書刊】。
Adoeno, Horkeimer(1947).Dialectic of Enlighrement.New Jersey:Prentice Hall.
Belcher, M(1991).Exhibitions in Museum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Belcher. M(1991).Exhibition in museum.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Hebdige , D.(1979.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London: Methuen
Belcher. M(1991).Exhibition in museum.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Kotler. P(2003).Marketing Management .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 Inc.
Raymond Williams (1985).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37.
John Storey(2006).Culture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duc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Schiffman & Kotler(1996).Consumer behavior.7 Prentic Hall.Inc.
Wilson, E (1985).Adorned in Dream: Fashion and Modernity. London: Virago.
Peter Vergo (1989).New Museology. London: Reaktin Books.
Weil, S.E(2002).Making Museum Matter.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Books.
David Throsby(2001).Economics and Cultur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Denzin,N.(1989).Interpretive biography. Thousand Osks, CA: Stage.
Bernard,H.R.(2000).Social Research Methods-Qualitative and Quantitve Approachs.
London, English: STAGE
John,Fiske(1989).Reading the Popular. Boston: Unwin Hyman.
【西文期刊】
Pulh, M., Marteaux, S., and Mencarelli, R. 2008. Positioning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nstitutions : A Renewal of the Offer in the Face of Shifting Consumer Tre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10(3):4
Weil, Stephen E.(1990), The proper Business of the Museum: Ideas or Things?
Rethinking the Museum.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p.43-56/
Holbrook .Morris. B & Hirschman Elizabeth C(1982),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2)p.132-140
【中文碩博士論文】
江怡靜(2009)。從台灣博物館觀眾之「超級大展」經驗反思博物館的社會角色-以「驚豔米勒-田園之美畫展」為例。
許慧真(2003)。博物館超級特展之文化工業初探-以「兵馬俑・秦文化」特展為例
王奕蓁(2003)。臺灣當代流行消費娛樂圖像顯影水墨創作研究。
宋柳儀(2014)。從北美館「皮克斯動畫20年」展談美術館功能、角色、定位與展覽之關係。
【網路資料】
王聖閔(2011)。在問:誰的美術館?兼談一個被虛假對立的體制現實【線上評論】。取自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633/1194
The New York Times(2016)。Why Bob Dylan Shouldn`t Have Gotten a Nobel【線上新聞】。取自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61014/why-bob-dylan-shouldnt-have-gotten-a-nobel/en-us/
簡妙如(2016年10月24號)。諾貝爾獎的憂鬱藍調與Bob Dylan【線上專欄】。取自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490/2044162
陳玠安(2016年10月14號)。我們何其有幸,生在Bob Dylan的時代【線上專欄】。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86
陳韋綸(2009年9月3號)。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與我何干?【線上刊物】。取自http://www.tcac.tw/wp-content/uploads/2014/01/POTS200909-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與我何干?-_-POTS.pdf
典藏今藝術(2011年4月)。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展」風波追蹤、分析與評論【線上論壇】。取自http://artouch.com/artouch2/search_results.aspx?searchstr=謝小韞
王顥中(2011)。北美館特展承包引爭議 陳界仁批扼殺本土藝術【線上論壇】。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2022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2016年8月)。建立以觀眾為先的博物館績效評估體系【線上報導】。取自https://kknews.cc/zh-tw/culture/ygxzqa.html
文化部文化統計網。http://stat.moc.gov.tw/Default.aspx
台北市文化局。http://www.culture.gov.taipei